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 正文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

2016-10-25 19:18:2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

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

积累运用

一:1:职业 2:憎恶 3:兴起4:这

二:B

三: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

3:外户而不闭

阅读理解

四:矜寡孤独 闭而不兴

五:1:通“举”,推举

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六:1:因此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七:人人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能够“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嘟 24 大道之行也1.(1)职业、职守 (2)憎恶 (3)兴起 (4) 这 2.B3.(1)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3) 外户而不闭。 4.鳏寡孤独 谋闭不兴5.(1)通“举”,选拔 (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6.(1)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7.有三个 基 本 特 征:人 人 都 能 受 到 全 社 会 的 关 爱;人 人 都 能 安 居 乐 业;货 尽 其 用,人 尽 其 力。 8.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 衣 着,悉 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本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91.信 2.高兴 3.假如4.难道

10 1.齐王派使者访问赵威后2.我奉使命出使赵威后

11 本指平民百姓,末指贵族

12她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

篇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答案

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的答案

一、 基础达标

1.给加点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 tuí ) ②与奇者( yù )③藻、荇交横(zǎo)(xìng) ....

④怀民亦未寝(qín )⑤念无与为乐者 ( yǔ ) .

2.解释加点字。

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⑧ 形容水的澄澈⑨ 争相跳 ⑩(窗户)

3.文学常识填空。

①陶弘景 ②宋苏轼苏洵苏辙三苏

4.划分朗读停顿:

(1)念 / 无 与 为 乐 者(2)但 / 少 闲 人 /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3)遂 /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4)庭 下 /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 藻 荇 交 横 ,盖 / 竹 柏 影 也。

5.翻译句子。

(1)清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可以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解释下列词语。

遂: 于是 盖:原来是但:只是寻:寻找

3.本文段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这句话: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 。

4. qǐn 睡 废寝忘食 5.月光 竹柏影 比喻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_;第二层,写景,写了_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9.“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10.旷达

11.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2.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3.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答谢中书书》答案

1、(1)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信;给谢中书的信

3、统领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紧扣“美”来写; 体现在:山川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4、实在是人间天堂;总结上文,感慨收束全文。

5、(1)夸张、对偶;(2)拟人、借代、对偶

6. 全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以感慨发端,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 “沉鳞竞跃”),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第三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以名人证实此说。

7、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或: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篇三: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7课《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祖国的大好河山引人遐思。历来文人都对山水作了优美绝伦的描述。汉魏文人陶弘景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亦是其中精品,请大家一起回味。

二、介绍作者: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五、合作探究

1、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交流自己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

七、布置作业: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四季常景:仰视——高峰入云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日变景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抒怀:——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二、介绍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资料补充: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 蔡襄黄庭坚米芾。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 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7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

    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积累运用一:1:职业2:憎恶3:兴起4:这二:B三: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男有分,女有归3:外户而不闭阅读理...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