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文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7-03-01 05:55:0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对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文章简单阐述了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农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了解美国中西部农业环境问题及措施,总结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业;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措施

随着一系列富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更使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正在不断恶化,有些地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严重破坏了农业基础条件,农产品安全出现问题,威胁着农民生命安全。

一、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

1 生活污染

1.1 生活垃圾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由于受农村财力不足环保基础设施缺乏影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填埋、焚烧,随意倾倒等单纯的方式,污染周围环境,又造成二次污染。

1.2 生活污水 最近几年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为农民生活用水提供了便利,而客观上也增加了农村污水的排放量。农村污水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处理,直接影响农村的人居环境,渗入地下或流入江河湖泊,造成水体严重污染。

1.3 炊烟污染 我国农村多数农户炊事采用作物秸秆或薪柴,产生大量烟尘,不仅危害农民自身健康,而且污染空气,部分地区依靠薪柴做饭取暖,大量砍伐树木,破坏地表植被,对生态环境危害极大。

1.4 粪便污染 广大农村各户多为旱厕,人的粪便露天堆集,不仅直接污染居住环境,也成为苍蝇和病菌的孽生地,传播疾病,危害健康,更有甚者,部分本地农民,直接将粪便倾倒于沟渠、池塘、荒地,污染更大。

2 农业生产污染

2.1 化肥农药污染 大量施用化肥且施用结构不合理,造成土壤板结,而且大量施用的化肥得不到吸收,随灌溉和降水流失,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农药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特别是大量施用巨毒农药,随意丢弃农药瓶及回收农药保管不当,对环境造成污染。现行推广的“白色农业”,造成大量使用塑料薄膜,由于回收不力,形成“白色污染”。

2.2 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养殖小区、养殖场和散养户排出的粪便、污水、

废气物,其中大部分尚未有效处理和利用,随意露天放置或在粪沟中流淌,病菌在其中繁殖,成为重大的污染源。许多养鱼农民向库塘投放畜禽以便催肥水体,造成农村塘库水源的污染。

2.3 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作物收获后产生大量秸秆,有的农户将作烧材放置于房前屋后、村边街道,影响村容村貌,秸秆年久腐烂,也污染农村环境,并且,大量秸秆存放于村落庭院也存在着巨大安全隐患。部分燃料充裕的农民在田间直接将秸秆烧掉,对大气造成很大污染。

3 工矿企业和城市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

3.1 乡镇、村办企业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乡镇、村办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生产工艺落后,不具备必要的环保条件,加之追求眼前利益,根本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大量排放污染物,成为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3.2 “五小”企业和城市的重污染企业大量向农村转移 由于城市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五小企业和城市里的一些重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立足,纷纷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给当地农村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3.3 工业园区,城市工业企业退城进郊,城市生产生活废水给农村环境带来污染 由于一些企业环保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污水处理设施不足,部分园区污水经管网集中收集后直接排放到周围的河流,湖泊水库中;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污水,也由于污水处理能力限制,直接排放,给城郊地表水,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3.4 城市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所产生垃圾的数量加大,城市规模膨胀,使城市地域不断向郊区农村扩展。而由于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大量城市垃圾得不到处理,城市不断向周边农村输出垃圾,许多村庄周围变成城市垃圾场,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加剧了农村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污染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农业环境问题不仅仅在我国突出,这同样发生在美国。美国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1、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

3、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我国采取的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遏制污染源减少农业污染

遏制企业污染、强化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加强环保审批。环境监管不应只设在城市,针对农村乡镇企业的增加、污染加重,必须加强环境监察力度,对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加强审批管理,严格把关。杜绝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堆集,及时清理,合理处置。针对我国农村化肥过量施用的情况,各级农技部门应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工作,及时向农民发布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信息,指导农民及时有效的施药,并大力提倡使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危害。

3、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要在广大农村推销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普及和推广沼气池建设,利用人畜粪便和作物秸杆等废弃物资源,生产沼气燃料和沼液沼渣等高效的有机肥料,带动养殖业和绿色、无公害种植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拓展生物能的开发渠道,积极实施秸杆发电、秸杆颗粒燃料、秸杆气化、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转化等工程,延伸农业产业链,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借鉴国外环保法制经验,争取早日与国际环保法制接轨

在我国农村环保法制建设过程中,要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和管理体制,引进一些尖端的管理技术与环保科技。同时要加强 研究 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公约,充分利用WTO中关于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中规定的非歧视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达到与国际环保法规接轨,为我国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3,

(3):63-72.

(2):28-32.

[3]苏扬,马宙宙.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J]. 调研世界,2006(6):7~11.

[4]陈锡文. 环境问题与中国农村发展[J]. 管理世界,2002(1):5~8.

[5] 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J]. 中国农业科学,2004(7):1026~1033

篇二: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

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未来共同发展战略,目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也已被树立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是与其密切相关的。本文在阐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以期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法律制度

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提法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预示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此次会议最重大的意义是产生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近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共同发展的战略,得到了与会各国政府的赞同。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

篇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

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

( 一)提高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决策能力对政府官员和乡镇企业法人开展深入而广泛的环境教育, 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长期以来, 由于环境教育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不少县、乡领导和企业法人的环境意识低下,致使农村环保工作困难重重。环保部门的许多工作实际上是在向权力说明真理,而远非是权力在为环保执法撑腰壮胆。而要扭转这种局面, 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目前比较可行而有效的措施是除了继续加强新闻媒介的宣传教育作用外,还应当在党校、行政管理学院、厂长经理培训班和各类高校开设环境保护课程, 使各级官员、企业法人以及未来的官员和企业法人们接收系统而深入的环境教 育,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 这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

2 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以减少开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国内外在这方面有不少好的经验, 如坚持/ 环境优先0原则, 农业经济发展指标以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为限度; 对开发项目严格/ 环境影响评价0制度,并让公众参与环境评价过程; 推行/ 三个一0制度, 即党政/ 一把手抓环保0、所有建设项目给予环保部门/ 第一审批权0、对污染重治理难的项目实行环保部门/ 一票否决权0等等, 将上述措施程序化、规范化, 并以法律形式在全国实施,则可减少决策中的许多失误, 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硬指标。目前我们对干部的政绩考核普遍存在着重经济指标、轻环保目标的现象, 只要经济指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 农业环境保护成了/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0的软指标。必须改变这种局面,上级部门在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时, 要将环保政绩作为衡量一届政府对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关心、真正负责的硬指标来看待。

(二)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尖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它既能提供大量的清 洁食品, 又能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经久不衰, 因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称赞, 被誉为是21世纪农业的最佳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业, 其生产效益比一般农业高15%) 25%, 若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引入无土栽培、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 则

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因而生态农业是一种在维护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下对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是在我国农业资源相对贫乏条件下, 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的可靠办法, 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因此, 加快生态农业在全国的推广, 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三) 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优势,大搞生态建设

绿化荒山、改造沙漠、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建设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建设, 其工程浩大程度远非古代的万里长城所能比拟。生态建设虽然投资巨大, 周期漫长,但利国利民, 惠及子孙,是一项伟大而又神圣的事业。目前我国农村至少有1. 7亿剩余劳动力,城市未安置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口也高达1千多万,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其低廉的价格, 正是大搞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难题在于生态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无法落实, 但国家可以采取一些其他办法, 如采用发行债券、引进世界银行低息贷款、使用信贷资金等手段筹措启动资金, 然后将荒山或沙漠化土地以50) 70年的期限承包给农民、下岗职工或者企业, 承包者在得到长期贷款后, 必须按生态规划进行治理。一般而言, 经过5年左右的科学治理,被绿化了的区域就可造出良田, 并能搞多种经营,开始有了经济效益,10年之后,承包者就有了还贷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另外, 搞生态建设的区域一般都是贫困地区, 年年需要国家扶贫, 国家若能 把扶贫资金的一部分用于生态建设,则既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又能真正的、甚至是一劳永逸地扶了贫,可谓一举两得。

(四) 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结构调整

(1)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严格依法管理。首先,要制定出适合于乡镇企业的

环境政策和法规。乡镇企业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国有企业的特点, 现已制定的各种环保法规和标准,是以国有企业为管理对象来制定的,不完全适合于乡镇企业, 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问题应从/ 乡情0出发,因此, 国家宜早日出台5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条例6。其次, 要严肃执法,变人治为法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保护必须依法行政,杜绝权力的干扰和各种人情关系的介入。为此, 一方面要加强县、乡环保队伍建设, 使他们不仅懂业务、会管理,而且能够秉公执法,另一方面, 要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环保法制观念, 减少权力对环境执法的干扰。(2) 调整乡镇工业的产业、产品结构, 扩大企业规模。一方面要利用当前全国关停污染小企业、乡镇企业面临第二次创业的时机, 及时调整乡镇工业的产业产品结构, 使乡镇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高效利用型转变。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要更广一些, 不必重点固守在工业领域,可因地制宜地向一、三产业调整, 如开发荒山草地,创办大型农场、养殖场、果园、林场、花卉和草坪公司,甚至在此基础上发展绿色旅游业, 或者在城郊 结合部创办敬老院等等, 都是可以尝试的, 这样既可减少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 又可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对乡镇企业发展要作出超前规划, 注重乡镇工业小区建设,促进污染的集中治理。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行清洁生产。

(五) 推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政策, 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环境资源无偿使用政策,形成了/ 产品高价, 原料低价, 资源无价0的怪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而且形成了资源破

坏的/ 外部不经济性0。要扭转这种局面, 就必须推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政策。我国先是于80年代后期在理论上确立了/ 环境资源有价0的观念, 然后自90年代初开始进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实践探索。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在矿藏、森林、草原、水资源和土地开发利用上试行了资源有偿使用政策, 但远远不到位, 其主要问题在于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定价不易掌握, 所收费用远不足以补偿环境资源的损失。这需要理论界加紧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资源收费标准和方法, 使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政策能够有效推行。另外, 应抓紧出台全国性的征 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 以利于国家对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六) 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口过多所致, 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同时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80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

    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浅谈对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