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对立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对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 传统文化 语文教育 文化
发布者:徐飙 | 浏览(2225) 评论 (19) | 发布时间:2009-11-15 10:23:27 最后更新时间:2009- 12-15 12:38:42
本作品所属分类:爱语文者说(语文杂谈) 文章类推送到圈子 | 推荐给好友| 我要举报| 收入我 型:独家 的网摘
【博文引言】本篇写于今年4月。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本身应该说是不可分割的。但我们不能不说,忽视传统文化的熏陶,可能是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实。而传统文化,又确实是我们民族的宝藏。如何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当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关心教育问题的人士应该一同思考、共同努力的事业。谨此抛砖引玉,希望方家共议。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对立
——“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研讨会”名师示范课、专题报告有感
一
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从2006年立项以来,已经历了三年时间。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便是来自上海的两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一位是黄老师,一位是余映潮老师。两位老师都已过退休之龄,却还在为语文教学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心力,其精神确实足以令人动容。
今天上午,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阿房宫赋》和《行路难》。作为高中语文的基本篇目,这两篇课文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但在两位名师的手中,却开出了别样的花,也令我们有了别样的感受。
黄老师执教的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其开篇即令人觉得不同一般。他让学生听自己的范读,之后请学生说说听读此篇的感受。
学生纷纷说自己的感受,诸如愤怒、悲愤、惋惜等,而黄老师则摆出自己第一次读此文的感受——惊悚。之后,黄老师引领学生逐句逐段理解、朗读课文,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余映潮老师执教李白的《行路难》。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在这一节课中,我们看到,黄老师把课文分为理解和赏析两个板块,以四个话题带动学生对诗歌的逐层深入的理解,并于其中穿插一些知识(命名为“微型讲座”),且把诗歌朗读的方法传授贯串始终。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得到的是古典文学素养之熏陶,是古典诗歌审美式品读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二
听这两节课,我感慨颇多。
两个老师风格迥异,这一点表现得很鲜明。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两堂课足以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关于传统文化,关于语文教学。
黄老师,激情似火,学养丰富。但其授课,我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点可以商榷的东西。
一是,上课太过随意。我觉得,似乎有一种跟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上课的味道。这并非不好,而是不恰当。因为,面对的学生毕竟只是高中生。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有些表达似乎比较情绪化,有失
严谨。例如,在讲到“独夫”一词时,穿插了太多个人际遇而来的东西,诸如对有关“右派”的“奴性”的抨击,我以为太过了。也许,曾经遭遇过不公正的政治待遇,遭受过十分残酷的迫害,但所幸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右派”们在挺过自己人生的坎坷与不幸之后,毕竟迎来了生命的春天,这一点也毕竟是事实。
二是,上课太爱跑题。《阿房宫赋》是一名篇,其中不乏各种各样的解读,也不乏各种角度的解读。但作为一个入选中学课本的名篇,其承载的教育的、语文的任务是重大的。对其思想性方面的理解与把握,当然是重点,但因此而旁逸斜出,穿插了许多与本文无关的东西,、像关于“人性”的感慨,大谈“人在哪里”,现代中国教育的弊端,到底有何益处?时常的跑题,让人感觉,授课者没有认真备课,没有把这样的一节课当一回事。更严重的是,这样的跑题,使得课堂缺乏实在的文言基本知识的理解,文本的精华的解读无从谈起,学生的收获如何不难想见。
三是,上课霸气太重。作为师者,对待一篇课文,到底应该多讲还是少讲,并无定论。但学生作为“求学者”,他们到底应该学什么?缺乏必要的备课,没有进行必要的教学设计,把自己的知识(不论有关无关)、情绪(不论有益有害)一股脑儿的扔给学生,真的让人感觉霸气太重!上课自有必然的责任在,怎可如此而为?
当老师成为课堂话语的霸主,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学生的对文本解读的兴趣、对文本探究的信心被制服,难以施展,于是主体性之压抑就是必然的了。
当然,老师有学识、有威信、有激情,这都是可贵的;甚至是有情绪,都还是可以理解的,那可能是个性。但如果这样的随意、跑题、霸气,则必然是对语文教学的伤害。
余老师,谦谦君子,温雅长者,一上课,就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其授课,虽然没有如火般灼热的激情,但弥漫在整个课堂的东西,却也有几点让人乐意回味。
首先是人格魅力。语文老师必须有语文老师特别的人格魅力。睿智、和善、循循善诱,这都在余老师的课堂上一览无遗。这样的人格魅力,形成了对学生的亲和力。所谓“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余老师之谓乎?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僵硬的教条,也不是一个死板的旧货,它的传承,就是我们血脉中流淌的精神。余老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濡染的一个典型代表。
其次是学生本位。在教学中,不同人有不同的角色。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上?余老师的课,没有一个提问,当然也没有一个追问。他不会把学生逼入一个死胡同,一个窘境。他有的是供学生思考、引学生思考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把学生的
审美阅读引向深入,这些话题,可以叫做“奇异吸引子”,它们使得学生的思考不会脱离根本,而会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以学生为本,不是无原则地对学生的任何思考和回答都溢美,那很廉价,缺乏永久的吸引力;对学生思考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毫无虚伪的褒扬,进行善意的批评,尤其是进行到位的点拨,才会赢得学生的真正的尊重。因为,“在科学面前,没有老师,只有真理”;同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可畏的权威,只有可敬的真理,只有令人口服心服的“首席”。而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首先必须能摆正位置,尤其是学生的位置。孔子与学生的融洽平等的关系,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中所体现的观念,这个优良的文化传统,并非今日新课程提倡才有的。
其三是遵循规律。教学是有规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必须尊重的。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关于教学方面的规律性的传统,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往往会漠视其存在,而忘了传统文化传承本身就存在规律性的东西。中学生,是求知者,是能够建构知识的求知者。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开展的,而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开始的。老师要给他们什么呢?老师给出的就是建构新知的材料,比如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方法。余老师的重视古代诗歌教学的诵读,就是一个规
篇二: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议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贵州省仁怀市中枢二小 陈友铭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阅读、欣赏、分析和记诵一些特意圈定的美文佳作。同时,还让他们诵读、理解和背诵了部分《三字经》和经典格言。通过这项实验,同学们收益较大。这具体表现在:
1、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每堂课上,让学生对所选的内容进行自读、同桌互读、范读、竞读和背诵,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对知识进行积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2、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写作时,无论是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布局谋篇上,能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出发,选材的思路被拓展了,立意也比以前高了许多。
3、为学生积累了广泛的写作素材。以前,同学们由于平时学习生活比较紧张,所以,很少有时间去涉猎一些课外书籍。还有的学生一有时间,就钻进电视或网络空间。这样一来,他们看书的时间就更是少之又少。而他们在电子世界里的知识获取因为是走马观花式的,因此,看过后留在记忆中而随时可提取的成分是非常有限的。如此一来,他们的日常知识来源基本上被拘囿于课本之内。而当我们开展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实验以后,同学们逐渐地走进了“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接触了三纲五常和七情八音,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习作积累了较为广泛的素材。
4、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阅读、记诵一些优美的篇章以外,还通过欣赏课,组织学生走进一些音、画、文完美结合起来的音像世界中。让他们去听、看、思、想、辨,然后再议,并在此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久而久之,在耳濡目染下很自然地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传统文化教育为进一步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活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至理名言和优秀的典故曾激励了数代人去追求光明,并确立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现在,虽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它们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和积极意义却毫未逊色。这具体表现在:
1、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是非美丑的评判能力。现实生
活中,由于有些观念的转变,加上青少年比较柔弱的评判能力,致使一些非道德的东西却成为被许多青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涵盖了节约教育、智勇教育、道德教育、守法教育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们逐渐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可以去做,哪些不能去做;哪些应该去做,而哪些坚决不做。促使他们慢慢懂得了哪些是对的、美的、正确的,而哪些是错的、丑的、不正确的,然后弃恶扬善,进一步确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夯实了基础。
2、它起到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们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诚信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让他们从“鹿乳奉亲”“九龄温席”中反思;在“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奋进;于“单者易折,众则难摧。聚沙成堆,滴水成海”处审视。然后,更进一步明白了仁、义、礼、智、信和长幼之序,并力争使他们做到“见善则学,知错则改”。
3、它可以砥砺学生的意志。现行社会中,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加,一些家庭对其子女的宠爱之情也在不断增加。于是,这些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许多本该是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完成的事,却被其父母或其他亲人大包大揽。如此以来,有很多孩子的意志力缺失,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稍有挫折便无法接受,因此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特选取了《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和“卧薪尝胆”等典故,对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激励,鼓励他们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家中尽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承受力,砥砺他们的意志。
三、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世外桃源”,曾是多少人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现在,我国已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上了历史日程。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节俭教育、诚信教育、奉法教育的,这些内容又是和谐社会构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但相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会起到如下作用:
1、它会凝聚一个班集体的向心力。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进行尊长爱幼的训诫和勤勉自励的诱导;让他们从“单者易折,众则难摧。聚沙成堆,滴水成海”中,认识一个有着团结互助精神的班集体的重要性,从而师生共同努力,进一步构建一个和谐、奋进的班级。
2、充分发挥个体的社会辐射作用,由点到面,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学生,并由这些学生去带动一个个家庭的道德提升与和谐发展,那么,以此来推进一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不再是一句空话或不是一个梦!因为,每个人、每个
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
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三:浅析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走上社会后心灵荒芜,价值观缺失,形成心理荒漠困扰人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主要词汇:传统文化 由文入世 知人论世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迷失
人是社会的动物,身处历史和时代巨大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也有剧烈震荡。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君不见,街头巷尾麻将成风,人们赖此休闲,在输与赢的刺激中感受自身的存在;少管所中十多岁少年.如花年纪却不得不面对铁窗之苦,皆因当时面子重要,小事酿成大祸,祸延己身;初中学生尚未脱去稚气,却人心思动,准备去混社会??以上种种表现,使笔者感到沉重,有那么多优秀文化传统的神州大地上,人心竟如此空虚浮躁,撇去功利的浮沫,人们心中的操守与底线使人不忍触及。今日种种果皆因前日种种因,在他们身上教育履行“除鄙见,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责任是缺位的。更可怕的是漠视甚至鄙视传统文化,在各类洋节日面前,青年们趋之若鹜,传统节日里却喊着“无聊,没意思”“老土”“人
家外国。”从心理上对祖国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使人心寒,什么原因使身受十多年国文教育熏陶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怨愤诅咒之语?
传统文化缺席,学生无缘了解其博大精深,高雅从容,自然无从去敬仰崇拜了。可中学教科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又何以收效甚微?源于以前我们所教的仅仅是知识,不是教做人,知识不用就会很快被遗忘,无缘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尊师重道,重义轻利,那自然会形成庸俗低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如自私自利,虚荣偏激,重利忘义空虚浮躁。那又如何向学生传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他们成为人格磊落,性情豁达,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新时代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慎重思考的问题。
幸运的是随着国力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拥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事物已成时尚。比如乐坛刮起的《菊花台》《青花瓷》的中国风,家装业的“中国元素”。乘着这股强劲的东风,如何将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融入青少年心中,而不是浮在表面,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常见幼儿园的小人儿奶声奶气吟诵传统启蒙经典的声音,仿佛听见人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迫切呐喊,因而不论从过去,现在,未来,各时空思索都共指一个主题,“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这是时代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因而笔者提出本论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 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语文密不可分
中学生的年龄多在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正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错失了将很难弥补,他们的文化积淀和修养会影响其一生,又因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敏感,叛逆使传统文化渗透既迫切又颇费心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学教育仍是基础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向中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而言之分为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细而言之更分为语数英体音美等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既是基础课,又是工具课。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又培养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无疑会指导他们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他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独特地位,语言文字是思想载体,学生目视其文,涵咏其味,意会其理,长期的耳濡目染使
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田。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比其他学科学科任务更重。课文教学目标中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既直指传统文化,所以语文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责无旁贷。
三 传统文化概念及其在语文教材中的表现
明确了传播传统文化重要性后,还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印记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色,这就是民族文化或种族文化。文化会超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不同阶段,连续的承传与发展,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实际影响,就形成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和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重神韵和体验。早在文字产生之前我国就产生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文明,以草药针灸为主的精微深奥的医药文明,以琴瑟为主的音乐文明,还有以血缘为中心、以禅让为标志的礼制文明。中国人以汉字独特的结构特点创造了独步世界的汉字书法文明。另外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服饰文化、烹饪文化等均饮誉世界。
在中学英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一)、重礼仪重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礼贤下士,谦恭待人,观者为之感动,侯朱二人为之动容。《送东阳马生序》中
宋濂穷冬远行入山向老师请教问题,立于门外雪野中,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表现在色恭礼至中。
(二)、重视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应该依礼而行。当然此“礼”在现代社会有新注释,是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子路行事粗豪,孔子责骂子路 “野哉,由也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语》一文中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更提出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尤为重视尊老爱幼,善养浩然正气给人挺拔轩昂的印象。见《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
(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频繁的见于诗文中.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却闻泣泪满衣赏”等等很多。
(四)、更有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如屈原的“亦余心之善兮,虽僻远亦何伤!”中高喊出从不妥协,从不气馁,生命不熄战斗不止的奋发精神。
(五)、孝义也是经常出现的主题。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一直流传至今。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9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