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正文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2017-03-01 05:53:1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2. 更、改3. 作、为4. 请、

求 5. 至、致6. 锐、利7. 完、备8. 贫、穷 9. 三、参10. 十、

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

“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

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此

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

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

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衡:秤杆。 度:长度。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 9.众、

庶 10.躬、身 11.领、颈12.仇、雠

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采:采摘的“采”的分

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 震:雷震,受外力影响引起的颤动。

5.援:用手拉。持/操/把:同义词,一般性的拿取。 秉:用途最窄,后代抽象

化。

6.征:褒义词,上对下,有道对无道。 伐:中性词,非上对下,不限定于有

道对无道。攻击方须有正式理由,钟鼓公开进军。后代征伐连用,逐步变为褒

义。

7.获:农业收成。 获:狩猎取得,战争取得,一般性取得。

8.帝:上古指天神,商末指天子,诗经指上帝,战国指诸侯,秦始指天子。 王:

先秦指最高统治者。后代指最高爵位。 皇:与帝并用,指天子。

9.众:可用作名词。众人指非圣贤的一般人。 庶:不可作名词。庶人指百姓。

10.躬:人身。不用作抽象意义。 身:人身+物身。可用于抽象意义。

11.领:总称脖子。 颈:脖子,特指脖子前部。

12.仇:古音求,敌对。 雠:古音酬,敌对。

(三)请辨析下列同义词:1.征、召、辟 2.迁、徙 3.计、虑、图、谋

4.危、殆 5.脸、面6.装、饰 7.英、豪、俊、杰8.且、将 9.俱、

1.征: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上召唤下。 辟: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上召唤下。 召:

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一般性的召唤,且不限于君召臣+上召唤下。

2.迁:由下到上。迁官是升官。徙:调任或降职。

3.计:心里盘算,着重在制定计划计策。 虑:反复思考把事情想透。 图:考

虑后有所决定,表示对付别人。 谋:接近于“图”,但又有咨询的意思。

4.危: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使动。广义的危险。 殆:不及物动

词、副词。狭义的危险。

5.脸:后起字,最初指面颊,特指妇女面下颊上。后指全脸。 面:全脸。

6.装:名词衣服+动词装束。只用于具体的打扮装饰。 饰:名词服装以外的装

饰品+动词装扮后添加文采。具体抽象的打扮均可使用。

7.且:将要、快要。将:一般的将来、将要。

8.具:行为的范围,先秦偶尔当俱讲。先秦音惧。 俱:两个以上的人做一件事,

先秦音拘。

(四)请辨析下列同义词 1.逢、遇、遭 2.购、买、市3.抑、按 4.拔、

擢 5.烝、蒸6.弃、委、捐 7.诈、伪 8.憾、恨、怨9.稍、略、

颇 10.阙、缺

1.逢:遭遇+逢迎。 遇:遭遇+待遇。 遭:遭遇不幸的事情。

2.购:悬赏征求非商品的东西,不是商业买卖。宋代发展为重价格收购。 买&

市:商业买入。

3.抑:向下压,程度重。 按:抽象意,压抑抑制。

4.拔:提拔没有官职的人+拔起来的动作+攻取占领。 擢:强调拔的动作而不

涉及结果。

5.烝:与蒸同音,可通用。另表示下淫上。 蒸:本义为麻秸秆,后借代为烝。

6.弃:抛弃扔掉。委:抛开→委托。 捐:放弃。

7.诈:不诚实,不仁义,说谎欺骗,程度重。 伪:假的。

8.憾&恨:同义。较浅的遗憾。 怨:深度仇恨。

9.稍:渐。略:稍微。 颇:不常常表示稍微,有时表示极度。

10.阙:宫阙→缺点过错。 缺:器皿破裂→缺点过错(不常用)

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

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 1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

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 饥、饿 《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

常法,虽危不亡。?”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

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

?”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正字通》:“饿,饥甚。”“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

(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

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说文》:“察,覆也。从宀、祭。”徐锴《说文系传》:“察,覆审也。从宀,祭声。”段玉裁注:“从宀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望”指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玉篇》:“望,远视也。”《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见”不仅表示“看”的动作,而且表示“看”的结果,义为“看见”,《说文》:“见,视也。”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3) 分析词义褒贬感情的差别

征、伐、侵、袭——这四个词都指发动军事进攻,但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征”是褒义词,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尚书·胤征》孔安国传:“奉辞伐罪曰征。”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伐”本是中性词,指敲钟击鼓公开宣战, 《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 《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焦循正义:“讨者,上讨下也。伐者,敌国相征伐也。”“伐”常同“征”连用,因此也发展成褒义词,如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

“侵”是贬义词。“侵”指不宣而战,侵犯别国,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句中“侵蔡”是不宣而战,“伐楚”是公开征讨。

“袭”则是中性词,指秘密偷袭,乘人不备以轻兵锐卒发起突然袭击。《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袭”也用于贬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4) 辨析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别 眷、顾——《诗·大雅·皇矣》:“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说文》:“顾,还视也。”《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dá]矣。”毛亨传:“迴首曰顾。”“眷”指深深地回头看,《说文》:“眷,顾也。”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

这两个词都有“回头看”的意思,但程度不同。“顾”指一般性的回头看,

(5) 区分词义适用范围的差异

击、攴——《说文》:“攴,小击也。”“击,攴也。”段玉裁注:“攴训小击,击则兼大小言之,而但云?攴也?者,于?攴?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互相足也。”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tānɡ”“击”还引申出“攻击”、“刺杀”之义,如《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兵之形:用兵的规则。实:指敌军坚实之处。虚:指敌人的弱点。 《国风·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这两个词都有“敲打”之义,但“攴”的词义范围小于“击”。 轻击。

(6) 认清同义词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的不同

能、得——这两个词都表示“可能”、“能够”之义,但使用条件不同。“能”强调主观能力,如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战国策 齐策》

“得”强调客观条件允许,如: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避之(接舆紧走躲开孔子),不得与之言

篇二:古汉语同义词历史现状论文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浅析

摘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同义词的问题,古汉语同义词的确定和辨析是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工作中的两大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参考我国古汉语研究路程,浅要分析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关键词:汉语 同义词 词义辨析

我国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同义词的问题。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学者们对同义词问题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始终没有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到20世纪中期,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代表,在常用词部分有一些同义词的辨析。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出现了《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洪成玉,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其中对同义词的特征、辨析方法提出了系统的看法。这种研究开始虽迟,但成果却十分丰富。到了90年代又出现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不断发展,同义词的具体研究从以个别同义词组的辨析为主,发展为目前的以专书同义词研究为主,这一趋势体现了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科学化。并且在研究专书同义词或研究具体问题的同时,进行理论探讨,使理论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研究,使实际的研究与理论建设同步进行,相互推进。

另外,同义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单音节、复音节是主要形式,

篇三: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

1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

饥、饿

《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正字通》:“饿,饥甚。”“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

(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

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

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说文》:“察,覆也。从宀、祭。”徐锴《说文系传》:“察,覆审也。从宀,祭声。”段玉裁注:“从宀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望”指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玉篇》:“望,远视也。”《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见”不仅表示“看”的动作,而且表示“看”的结果,义为“看见”,《说文》:“见,视也。”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3) 分析词义褒贬感情的差别

征、伐、侵、袭——这四个词都指发动军事进攻,但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征”是褒义词,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尚书·胤征》孔安国传:“奉辞伐罪曰征。”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伐”本是中性词,指敲钟击鼓公开宣战,

《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

《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焦循正义:“讨者,上讨下也。伐者,敌国相征伐也。”“伐”常同“征”连用,因此也发展成褒义词,如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

“侵”是贬义词。“侵”指不宣而战,侵犯别国,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句中“侵蔡”是不宣而战,“伐楚”是公开征讨。

“袭”则是中性词,指秘密偷袭,乘人不备以轻兵锐卒发起突然袭击。《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袭”也用于贬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4) 辨析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别 眷、顾——《诗·大雅·皇矣》:“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说文》:“顾,还视也。”《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dá]矣。”毛亨传:“迴首曰顾。”“眷”指深深地回头看,《说文》:“眷,顾也。”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

这两个词都有“回头看”的意思,但程度不同。“顾”指一般性的回头看,

(5) 区分词义适用范围的差异

击、攴——《说文》:“攴,小击也。”“击,攴也。”段玉裁注:“攴训小击,击则兼大小言之,而但云?攴也?者,于?攴?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互相足也。” 《诗·邶

风·击鼓》:“击鼓其镗。[tānɡ”“击”还引申出“攻击”、“刺杀”之义,如《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兵之形:用兵的规则。实:指敌军坚实之处。虚:指敌人的弱点。

《国风·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这两个词都有“敲打”之义,但“攴”的词义范围小于“击”。 轻击。

(6) 认清同义词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的不同

能、得——这两个词都表示“可能”、“能够”之义,但使用条件不同。“能”强调主观能力,如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战国策 齐策》

“得”强调客观条件允许,如: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避之(接舆紧走躲开孔子),不得与之言。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8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相关文章
  •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 假、借2 更、改3 作、为4 请、求5 至、致6 锐、利7 完、备8 贫、穷9 三、参10 十、什11 ...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