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基概论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回顾与思考
学科专业学 号: 2010206040 姓 名: 高晶
2011年 5 月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 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建立的时间虽短,但已逐渐成长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发展前景广阔的重要思想。新世纪,目前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科学社会主义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在正文部分,本文首先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初步形成,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且阐明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其次分三方面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品质。指出了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再次分五方面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品质 科学发展
从1840年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170年的历程,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既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新的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做出的最重要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科学性、统一性、完整性、彻底性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中的核心,灵魂中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掌握了“科学社会”基本原理,就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基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应当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呢? 马克思对这个问题作了十分精辟,十分明确的回答。他说: “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阶级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的确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就证明了这点。
——1——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品质。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实践性的品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且是在不断实践的检验中发展的。理论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也必须紧跟实践的脉搏,不断更新自己,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有所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实践以及具体的历史和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不竭的创造活力和具有蓬勃的生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就是这种与时俱进的典范。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的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以后,几乎每一时期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他们都根据新的实践对理论作了新的修订和补充。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每一个具体观点和结论都不会过时。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品质告诉我们,要保持理论的科学性,就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批判性的品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性,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石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以严格的批判态度对待各种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思想、学说、倾向、思潮,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而且还以严格的批判态度对待自己,以保持科学的纯洁性和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终极真理,相反,他们总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自觉地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自己所作出的结论。批判就是否定,自我批判就是自我否定,这种否定既包括对以前错误的或不能适
——2——
应实践发展的理论和观点的公开放弃,也包括对不太完善的思想、学说的补充和修正。自我批判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的自我批判,是为了实现与客观实际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理论创新。可以说,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都毫无例外地遵循了这条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开放性的品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自觉地接受、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它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不断地吸收历史上和同时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价值的思想成果。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正是因为它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科学社会主义从来不认为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结束了人类对永恒真理的认识;相反,它认为自己只是通过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开辟了通向客观真理的道路。我们运用这种观点来观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就会鲜明地感受到这一理论的开放性特征:它既不自我封闭,拒绝吸收各种有益养料,也不固步自封,终止自己的前进步伐。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也都是充分地吸收了世界的尤其是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的这种开放性特征,也决定了它永远和历史的、时代的、现实的需要紧密相联。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一)孙中山首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正如他在《民报》发刊词中所说的一样“予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美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足见
——3——
其革命的决心和斗志。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和 政纲。在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
(二)毛泽东领导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苦奋斗28年来终于取得了震撼世界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世界公认的中国革命领袖。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家做了主人。毛泽东思想成为这一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如果没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就不会有今天,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
(三)邓小平实行了改革开放。
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更为艰巨、更为深刻的革命。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建国以来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进行了改革开放,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丰富了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成为我们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础上,为祖国统一,解决香港主权顺利回归问题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一国两制”战略决策。邓小平针对把社会主义简单化、教条化的错误倾向,进一步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构想。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他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揭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
——4——
篇二:科学社会主义题库(新)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A)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适用,120分钟完成)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答:对。
2.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它设想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 答:错。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的设想都是虚构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空想,是由它的局限性以及但是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条件造成的。
①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因而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②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
而马克思注意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
3. 由于马克思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答: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固有缺陷。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4. 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对。
5.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意味着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东 方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答:对。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
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
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3页)
问题:A. 这一段论述阐明了什么原理?
B. 这一原理的阐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有何意义? 材料2: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问题:根据以上论述,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革必然性的认识。 材料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
(《列宁选集》第3卷第164页)
问题: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材料4: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 月1日)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性特征的理解。
三、论述题(30分)
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你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这一论断有何新认识?
(注:试题须与答卷一起交回)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B)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适用,120分钟完成)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 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 答:对。
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合乎逻辑的继续、发展和完成,它集中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理想和实际的政治效用。它不仅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首要科学,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科学,即无产阶级解放的首要科学,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中,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可以在整体意义上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同义语。
2.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都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3. 某些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国家率先突破旧的生产关系,步入新的社会形态,只是历史的
偶然现象,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错。
根据历史唯物论,落后国家和地区总是首先发生革命。这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国内外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任务是要重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答:错。
5. 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表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已经解决,不可能被社会主义所代
替。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问题:根据以上论述,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革必然性的认识。 材料2: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
(《列宁选集》第4卷第690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原理? B. 为什么说俄国革命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材料3:
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重大历史事件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种“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合力论”同时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05-106页)
问题:试以上述理论分析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4:
(1)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列宁全集》第42卷第369页)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问题:A. 为什么列宁和邓小平都强调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
B. 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有何意义?
三、论述题(30分)
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谈谈对社会主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新认识。
(注:试题须与答卷一起交回)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C)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适用,120分钟完成)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古代理想社会观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2.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彻底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
3.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实现自己解放自己并最后解放全人类伟大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
4.改革是社会主义题中的应有之义。
5.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
(1)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
(2)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21~422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研究社会问题的什么思想? B. 上述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材料2:
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重大历史事件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种“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05页)
问题:以上述观点简析落后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材料3:
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第3卷第94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述了什么思想?
B. 列宁的这一论述对我们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材料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崭新的科学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因为它完全具备
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几个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40页)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几个特征是什么?
三、论述题(30分)
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
篇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说明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
文章介绍及章节点评:
在第一部分中,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个人的学说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一个不断进步、逐步前进的过程,并试图用经济基础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他们提出了对未来新社会构想,这些构想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他们进行了实践。
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其中仍有理论缺陷。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没有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去发现历史必然性;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这些理论上的缺陷是由唯心史观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历史条件的局限。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很发展,基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第二部分中,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另外,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和动力。
最后,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恩格斯系统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了预测。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读后体会及启示:
一、 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发展》一书是恩格斯根据自己的名著《反杜林论》中的三章改写而成的。写作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消除杜林的影响, 促进德国党的健康成长。而深层的蕴意则是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 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杜林的思想能在德国风行一时, 决不只是德国自身的事情, 而是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混乱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流行息息相关。恩格斯在《发展》一书中 ,以严谨的逻辑,紧紧抓住社会发展规律这个中心, 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一,评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恩格斯指出,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无产阶级思想的产物,它既是对法国启蒙学者提出的各项原则的进一步彻底的发展, 又是以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恩格斯在肯定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历
史功绩的同时, 也批判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指出其所以是空想的,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用唯心史观观察历史, 把理性作为衡量历史的唯一尺度, 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绝对真理和正义的体现, 脱离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实际, 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实现途径。所以, 要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 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必须用唯物史观代替唯心史观,使社会主义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第二,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恩格斯指出唯物辩证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当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社会历史运动时就会发现, 人类的历史除原始社会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阶级之间的斗争则根源于物质利益的冲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整个历史运动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运动过程,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就在于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这说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对抗性的,这种矛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得以解决。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而科学的基础。第三, 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二是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也使无产阶级更加贫困化。这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社会属性要求解除私人占有对它的束缚, 建立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这是学习和研究《发展》一书的现实意义。
首先, 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本质。19世纪末以来, 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 使生产力呈现了较快的发展状态,经济发展出现了表面的繁荣;二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使社会生产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计划性,减轻了经济危机的致命威胁;三是实行高福利、高工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私人占有关系的束缚, 生产力本应有更快的发展速度。所以, 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就会发现, 垄断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追求剩余价值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运转的轴心, 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对内必然要不断加重剥削, 对外要加紧掠夺扩张。从对内来看, 高福利政策固然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但相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却使剥削的程度在加重, 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从对外来看,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使其不断要求对外扩张,不仅在经济技术上控制落后国家,而且在政治上打着“人权” 的旗号,到处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把世界各国都纳入资本主义的体系,以有利于其进行剥削和掠夺。这正是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以战争相威胁,干涉别国内政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剥削本性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冲突日趋激烈。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年来经济衰退的事实就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垄断资本主义并不能挽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所以,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时,不能只看它一时的表面现象,而要认识它的本质,抓住它的本性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 “在这里剥削变得这样明显,以致它必然要崩溃。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容忍由托拉斯领导的生产,不会容忍由一小撮专靠剪息票为生的人对全社会进行的如此露骨的剥削。”
其次 ,有助于人们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同各种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划清界限。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出现了失误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实, 无论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都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 而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冲突, 并不是像人们原罪和神的正义的冲突那样产生于人们头脑中, 而是存在于事实中,实际地、客观地、在我们之外、甚至不依赖于引起冲突的那些人的意志或行动而存在着。”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 使世界日益走向整体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处在有利条件下的国家在交换中以较少的劳动换回较多的劳动。所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建立的过程, 就是两极性的世界分工形成的过程。这种两极性的世界分工决定了资本主义列强不会允许落后的国家充分发展起来,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要以牺牲落后国家的利益为前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自1840年后逐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使许多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 幻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中国的富强。但是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和争夺海外殖民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帝国主义列强极力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控制落后国家,以保证它的投资场所和对落后国家的掠夺。所以, 当中国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时, 它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就已经消失。正因如此,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处在艰难的境地, 中国也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既然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那么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的主张, 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见,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尽管它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挫折, 但它所取得的成就却是旧中国所无法比拟的, 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的独立、富强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 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强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我们必须同其划清界限,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历史将证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社会主义将日渐显示出它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优越性, 向世人表明它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此恩格斯做了最好的说明: “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而要实现这一点, 只有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社会管理之外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
最后, 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划时代的历史功绩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为人类实现梦寐以求的理想指明了道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脱离实际必定陷入空想, 而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败。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就是把社会主义置于对资本主义现实分析的基础上的过程。一百多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道理的正确性。列宁和毛泽东领导的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向现实的第一次巨大飞跃,这是从现实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中国和俄国革命的胜利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然而, 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样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 这是自十月革命以来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探索的问题。苏东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说明, 社会主义如果脱离开它的现实基础, 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拿这种空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就会导致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失误。邓小平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所以, 在今天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就是《发展》一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
总结: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另一方面,它告诉我们要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和发展为科学。这无疑是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最重大的贡献。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应,即使在当代,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方法论上的意义。但是,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向前演进,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是当时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因此在其学说中也不可能体现出来的。在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恩格斯的一些观点,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作风。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办法来解决当代中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当然,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部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得有一种信仰 ,一种崇高的信仰。那就是 社会主义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略论唯物辩证法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中的意义》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8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