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团圆》后感
读《小团圆》后感
财务部:易园容
看张爱玲,体会到一句话,何谓“强极则辱,慧极必伤”。她为何就不能有一会儿糊涂的时候?她为何就不能在这滚滚红尘里有一会儿的麻醉沉迷?“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过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这是她跟胡南成恋爱后写的一段话,“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可想爱对于她生命的意义,然而在这样的时刻,她想到的亦是随时可以上岸。“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这几乎等同于她的信仰,信仰又怎么能和现实的生活有任何关系呢?说她红颜薄命亦是对的。张爱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与莲花,与月光,与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几乎靠近于神的美。与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远观之中。然而这便是她的命运了,她若不屑改变,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终老。 ????
小团圆我觉得好的地方是一些你看不出来的东西,比如有一个很小的地方说胡兰成把保安打了她心里对他不同了是不是隐喻一种女性对男性的依赖,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渴望一个强有力的男性即使只是打架比较好,我觉得这里是相当不动声色的一种诠释,我想很多人都没想到这一点。还有张爱玲对自己的自嘲是很恶毒的,恶毒的我觉得倒不像是虚构(虚构只会把自己往好的地方虚构绝不会往不堪的地方虚构),比如胡兰成女人大多是强的,你倒是例外。 《小团圆》采用纪实、自然、毫无脸谱化的手法,写出了生于乱世的这个无耻文人,传统伦理价值的缺失及风流成性的个人特质。在政治方面他投靠汪伪追求荣华,在感情方面他随处生情寻找快乐。“他太耐不住寂寞”,在逃亡中还和日本房东主妇、护士小康、乡妇巧玉等人发生了关系。用楚娣的话说:“他也是太滥了”!而他的理论根据是《左传》齐桓公做公子的逃亡经历,并希望有出头露面那一天时,最少来个“三美团圆”。
在张爱玲笔下,这位邵之雍是一副道貌岸然下的无耻小人形象,自己本来别有用心反而说对方“自私自利”,平时一副既饱读诗书又可怜虚伪之相。张爱玲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总结出来:在邵之雍身边的女人都是数学上的一个点,一种是只有地位,没有长度阔度,另一种是九莉,“她只有长度阔度厚度,没有地位。”这段话张爱玲在其他小说中也写到过,这就是
可悲的现实。
作家的生活无疑是创作的源泉,有人称赞张爱玲是“小说家的小说家”,她的小说是小说,她本人的经历也是一部小说。张爱玲是成功的作家,过的生活却是失败的人生;绝世凄凉的感觉,造就出超人才华的小说。
张爱玲4岁离开母亲,青年赴港留学,几乎没有享受到任何的家庭温暖和亲情;中年乱世成名,第一次婚姻就走进了一个怪圈,仿佛是黛玉嫁给了贾琏,从此倍受屈辱。由于汪伪时期举行的“第三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报纸上登出了她的名字,虽然她没去参加,但是嫁给了胡兰成也是一生中的耻辱,长期受到非议,晚年还受到过台湾的排斥;也难怪在《对照记》的54帧照片中,胡兰成的一幅也没有。所以她写《色·戒》,在小说中易先生杀了救过他的王佳芝,而现实中胡兰成在政治、感情和精神上杀了她。“就是我傻!”她要把这股气抒发出来,作为她的小说的终止,就是到了晚年也还是力争要说。
由于《今生今世》的出版,大家对她的那段生活的了解都是出自“胡说”,她自己“欲说还休”当然是非常痛苦,她一定想要补充“张说”的,这便成了《小团圆》的创作初衷。勿庸讳言,小说家许多时候都会把自己的影子嵌在故事的进行中,像《小团圆》这样的小说,故事中更多的都是作者的阴影。有论者说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她的照片,会出现一种变体的虚像,她开始用的是巴洛克式的装饰变体,然后再用古典写实的赋格不断去整修,使之成为一部令人信服而又喜爱的作品。但是,《小团圆》毕竟不是《对照记》,这也许就是张爱玲为什么要说“《小团圆》小说要销毁”的意思了。
一个才情奇异的作家,怎是可以概括为“苍凉”二字了得?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女子还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当然前者只是创造出来的人物。艺术家有才华,创造出传世的文学作品的多不其数,然而能将自己的人生也写成一部著作的,又有多少呢?张爱玲的美,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是以幸福作为祭品,来追求的美。难怪胡南成的书里,总叹她惊为天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边的,却还是小胡,小苏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说他矛盾吗?其实真还不是的。只是叹这世间,神仙偶尔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侣,却还真的是不易有。。。
财务部:易园容 2012.4.23
篇二:《小团圆》读后感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我是喜欢张爱玲的,喜欢一个人,无需缘由,不问因果。喜欢她年少时的孤芳自赏,喜欢她遭遇爱情后的痴心不悔,也喜欢她人生迟暮的离群索居。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清绝如她,冷傲如她??
《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以她与胡兰成的真实感情故事为蓝本,描写了女作家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在《小团圆》中读者可能看到另一个版本的张胡之恋。
张爱玲说过: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悲壮,力大于美;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有更深长的回味,是一种苍凉。在爱的范畴里,渴望与逃避,愉悦与悲哀,仿佛葱绿配桃红,不是对立,是参差,是对照,是美。在这文字中,还是现了太多,在红与大绿的配色。此般文字,我读到的更多是一种哀凉。年过经往,爱玲回忆起那些时光,浮华尽折,水面浮起的是一种青绿色稠绿时光记忆,我们中,大多人喜把那岁月一湾平静,不再翻味。而爱玲,居有勇气,掏涌干净。
人到老年的爱玲再给读者回味起她那时岁月时光,已不见了什么喜气。早年那华丽文字在这里透了份纸背的力量。可是张爱玲反复修改,一再不肯发稿,心中还是多有顾虑。一则是胡兰成,那段爱,对于爱玲是一种非妻非妾般尴尬莫名的伤。爱玲自私,遇见了胡兰成也只能甘拜下风,不多的文字,倒是钱的描写颇多,币种转换,又成了金子,给了母亲不要,又送了胡兰成。一向吝啬、钱财分外分明的爱玲,对于胡兰成却一下连支付几部稿酬。而胡兰成也欣然接受。
书里依旧少不了胡兰成的影子,也有张爱玲早年的一些恋人,在爱玲的心里到底珍爱谁,不比三毛那样清晰可见,但是一一读来,爱玲最爱的也还只是她自己而已,对于胡兰成,依然展现的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男人形象,这样一个糟了透顶男人,在爱玲踏着厚雪、在积冬寒日去看他,他的身边依旧不少女人。还是如此有风貌的女人。而胡兰成对于他的所有事,并不瞒着张爱玲,却一一娓娓道来,是写信给她,让她觉得自己既使逃难也还是有人喜欢的,还是炫耀着多情处处留,而或者只不过相爱中的坦诚,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要不是爱的透彻,爱玲也许是受不了这样的情景。在爱情中,爱玲没有公主的娇恃,所有全都俯在了笔下,写给了读者。爱玲对于胡兰成并未有太多篇幅,或是在那个
年纪,一切都过了,或是怕世对号如座,也或是不想再多提这个他生命中摒弃不去的男人。
才气横秋的张爱玲,一脉如文,潺潺细雨。开头到结束。一个圆弧圈,带了进去,又送了出来,十几年的光阴,那些她生活细节的一切也还依旧是爱玲的,我们只不过是个过客,也说不清,是喜窥爱玲的隐私,而对小团圆特爱,还是喜爱玲的文笔,喜欢张爱玲那一脉细腻女性笔触。《小团圆》起码是真实的,虽然在爱玲几十年的修改中,里面的些许事,早已不是爱玲写的那样,也或有她臆想成份在里面。所以,那个年代的故事,不可避免的带着些许忧伤与纠结。
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她不妒忌过去的,或是将要成为过去的”这也是九莉吸引之雍的地方,不给他任何负担。但是她内心苦也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在她理智的时候,她很清楚“她只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但是在情感面前,她无法自拔,就像陷入了一个陷阱,找不到出路,她又是一个将自己与外界人的情感隔离起来的人,没有别人开通,再加上自己的固执,以至于越陷越深。努力让自己不想他,却无法不想他,在汪精卫政府倒台后,九莉到乡下去看之雍,在她认为是作最后一次离别,如果没有爱了,作这次离别又有什么意义呢,那还不是因为无法逃离的爱。这爱就像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理智的时候自己摘下,感性的时候又将自己带上,并乐此不疲。到后来,想不起之雍的名字,因为想把他忘记,但却忘记不了那感觉,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赏了,并且有时会觉得是无病呻吟。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没有了吸引,任何附带的都是空气。九莉就靠着当初最美的那点回忆独自取暖。燕山的出现,正好填补在她最需要一个异性的时候,燕山结婚之后九莉看到他们夫妇的照片,感觉心中像火烧一样,但火烧过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对于燕山的事,她从没有后悔过,因为那时幸亏有他”。她想的还是跟之雍在一起的感觉,不想想起,但是有时候无缘无故的那痛苦又来了,人,犹其是女人,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写这本小说,我想张爱玲的内心时时刻刻不在纠结,那种酸楚的滋味,也只能有她一人能体会。痛苦多于美好的回忆,总之是伤感伤人的,但是那美好的东西又怎令人不想起呢,一边是阴霾,一边是阳光灿烂,虽然阴霾的时间比较长,但阳光灿烂占据的位置却重。她想让读者知道她有过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狠狠地爱过,狠狠地痛过,另一方面,她也明白世俗的眼光,之雍是汉汗,又
不止爱她一个人女人,她清楚,世人都会说她傻瓜,不值!她自己都觉得自己傻,但是,她愿意傻,同时又恨自己的傻。
在小说的最后,九莉做梦梦到了之雍,微笑着把她往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个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却快乐了很久很久。这是多么深的一个陷阱,一个女人就在这个陷阱暗无天日地度过,她从来不想要孩子,因为怕她替她母亲蕊秋报仇。九莉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的人,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里尽是她的回忆,这回忆添上翅膀,在小溪边的潺潺雨声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至消失得看不见??
读着张爱玲的这本小说,仿佛又回到了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着属于张爱玲的那份艰辛,朴实却又不失华丽的文字,洋溢着对美的渴望与对幸福的追求,哪怕仅仅只有那么一会儿。生动却不乏理性的文字,婉婉地向我诉说着属于生活的哲思
张爱玲或许是一个理想上的完美主义者,但生活中有着太多的不如意,小团圆,小团圆,团团圆圆或许就是她毕生的追求。读爱玲的《小团圆》,我真的获益匪浅。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无需经历多少世事,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与她交涉。她不美丽,却能够以任何一种姿态倾城。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世间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只是这个人早已与我们隔离了时空。
篇三:12浅析《小团圆 》中的九莉形象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升本)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小团圆》中的九莉形象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所属年级:2012年春
学号:12121107002001
姓名:王 诗 峰
所属站点:徐州市沛县教师进修学校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一、《小团圆》的主要内容。………………………………………………………………………
二、张爱玲创作《小团圆》的艰辛历程。…………………………………………………………
三、《小团圆》的惊人面世。………………………………………………………………………
四、《小团圆》中女主人公九莉的凄惨经历。……………………………………………………
五、《小团圆》的女主人公九莉是作者张爱玲的影子。…………………………………………
六、《小团圆》中盛九莉是张爱玲的真实再现。…………………………………………………
七、九莉的爱情轨迹。………………………………………………………………………………
八、因为爱,九莉走进了《小团圆》。……………………………………………………………
九、因为爱,九莉走进了张爱玲的心里。………………………………………………………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浅析《小团圆》中的九莉形象
[论文摘要] 本篇论文首先从作家张爱玲的遗著《小团圆》的简述中,引出女主人公九莉的人生概况。接着从张爱玲几易其稿,又几度欲销毁到她逝世后的2009年的“违规”出版,再现了《小团圆》面世的艰辛历程,也点明了张爱玲钟情此作品的真正原因。
论文重点从九莉凄惨的人生经历,透析女主人公九莉身上张爱玲的影子;从九莉的爱情轨迹解读了九莉对邵之雍的真爱,对生活的不屈不挠都是因为九莉对爱情的执着,对生命的坚毅让九莉走进了《小团圆》,正是因为九莉是张爱玲的真实写照,作家张爱玲才让九莉走进了自己的心里。 张爱玲钟爱《小团圆》,旨在向世人证明:九莉和自己一样对真爱都有着无限的期待,“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正如张爱玲言,“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
[关键词] 浅析 小团圆 九莉 形象
正 文
一、《小团圆》的主要内容。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九莉是她本人在小说中的形象。小说一开始,九莉在香港大学应考;继而太平洋战争爆发,九莉又回到孤岛上海,和姑姑楚娣合住公寓,开始了写作生涯。 从幼年传统家族与新旧时代冲击中的争斗、观念相炯的父母笼罩的阴影,到读书时女子高中不一样的同学、战时人与人剑拔弩张的危机感,无一不在她的生命中烙下印记,并开出繁盛的语言。作家九莉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惊人的记忆。在此期间,她这种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同时也让22岁的九莉不顾一切地,爱上了这个被说成汉奸的有妇之夫。经历了与邵之雍那场未果的婚姻;大陆解放后,九莉辗转美国,漂泊了一生。
二、张爱玲创作《小团圆》的艰辛历程。
《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钟情之作,她曾一度欲销毁,是一篇自传体小说。她长期独自生活,自言不熟悉政治。可内心忧虑又引起风波,她听取了好友宋淇的意见,开始着手修改,这一改就是20年,直到1993、1994年,她仍与宋淇通信,在讨论这本书的修改。而《小团圆》不能发表,对张爱玲打击很大,她几乎放弃了小说的写作。
晚年独居在美国的张爱玲,发了疯似地反复写自传。凝聚心血的《小团圆》未能发表,似乎成了她心头一块放不下的沉石。自进入90年代,张爱玲的精神每况愈下,总感觉自己随时都要和世界永别。于是1992年3月12日,她在给宋淇的信中,附上了遗嘱正本,“所有遗产赠给宋淇与邝文美夫妇;遗体立即火化,骨灰撒在任何无人居住的地方。随后在附随的信上张爱玲还提及“《小团圆》小说要销毁”。
三年后的1995年,张爱玲被发现在美国的公寓内孤独死去,她的书桌上还摊开着一直未予发表、反复修改的《小团圆》。
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孤独去世。她的遗物,是40个装满文稿、书信、证件与生活用品的箱子。这些遗物飘洋过海,到达她指定的继承人——在香港的宋淇夫妇。宋淇在次年也匆匆离世,据其子宋以朗的叙述,邝文美迟迟没决定《小团圆》的去向,患得患失,只把手稿搁在一旁。到了2007年,她也去世了,并未对《小团圆》有交代。就这样,这三人把《小团圆》的难题留给了宋以朗--- 一个与自己“不相关”的出版人。
三、《小团圆》的惊人面世。
皇冠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张爱玲的系列文集。到第15本时,恰逢张爱玲去世,预告就去掉了。宋以朗决定冒险出版《小团圆》,他把根据写在了前言中,“当年若非宋淇把关,指出胡兰成与台湾政治情况的问题,《小团圆》早已在1976年发表了。既然这些问题在今天已不再存在,我便决定直接发表当时的原稿,不作任何删改。”
《小团圆》由此与公众见面,迟到了33年,阴差阳错,令人惊叹。 1995年2月23日,台湾香港陆续出版了《小团圆》,内地版虽然4月8日发售,但许多人已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了港版,这本书引起两岸三地的齐齐震动,宋以朗迅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20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又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人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邵之雍,一如张爱玲因文章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然,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意灰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一般,有了几分超然。
四、《小团圆》中女主人公九莉的凄惨经历。
《小团圆》中,九莉本来已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可是却赶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她被迫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香港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便是张爱玲本人的真实经历。对于这件事,她却只轻轻地说:“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也许我们都无法体味这种苦楚的滋味,她选择了并懂得了接受,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的傲慢撑起了她自己,经历了坎坷和磨难。张爱玲晚年的不近人,无情,与亲友不往来,母亲死也不去奔丧,我觉得与这些长久积淀的委屈有关。(袁琼琼)这和九莉梦幻般的结局都可用“凄凉”二字代替。
五、《小团圆》的女主人公九莉是作者张爱玲的影子。
《小团圆》的主角盛九莉,相貌性格和经历遭遇和作者本人无异,连生日也注明在中秋节后两天,生肖和星座完全雷同,你不对号入座都不可能。恳请她避嫌虽然出于好意,其实迹近枉作小人,就像人家已经摆明车马跳脱衣舞,没理由苦口婆心规劝强饭加衣──对不起,说得坦白了一点。(迈克)
《小团圆》之所以让人惊奇,是因为与一贯所知道的张爱玲有差距,不单是写作层面的差距,也是内在思想的差距。那个冷看世情淡,聪明机智,骄傲自持的张爱玲,怎么会变成《小团圆》里的多疑,委屈,小妇人似的总是说不对话作不对事的“九莉”呢?
《小团圆》里看到的九莉,真的是非常之谨小慎微,这本书某种程度便成为张对自己的辩护书。 她在对母亲辩护:其实我不是那样;对姑姑辩护:某某事你误会我。许多段落她写自己莫明的被讥嘲冷待,之后才又写出那完全与她不相干,只是当事人误解。然而在她的人生里,确实承担过这些,而从来也无法辩驳。
九莉快三十岁的时候在笔记簿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他走了,留下她独坐窗边眼中浸满泪水,眺望远方望不尽的迷茫。她是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给她受过罪。盛九莉即是张爱玲,邵之雍亦是胡兰成。这是张爱玲前半生的故事,这是她与他的爱情故事。
六、《小团圆》中盛九莉是张爱玲的真实再现。
(一)人生初遇时
在某一个晚上,那些女主人公九莉外出回家,“归途明月当头,她不禁一阵空虚。二十二岁了,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没恋爱过”。然而正是一个有妇之夫----邵之雍闯进了她的生活,抑或说,就在张爱玲生命最美好的年华里,就在她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在她像任何一个女子期盼着自己的心上人的时候,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胡兰成,闯进她年轻的不经世事的情感世界里,在她那荒漠已久的心灵沃土里,滋润出一片绿油油的春意,她是天生没有政治意识的人,相信超越政治的爱情,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可以奋不顾身,于是糊里糊涂地陷入了情惘。当然这个情网惘是两个人共同编织的,虽然两个人结起的时候,心思并不完全相同。她是不懂政治的,她没有看重胡兰成是个闯荡政坛的人,她看重胡兰成的恰恰是他政治以外的人心与文心的聪明天分。 张爱玲借九莉的嘴说出,她一直觉得只有无目的的爱才是真的。她看上的是胡兰成这个人,至于他的政治立场,她是不过问的,爱得纯粹,爱就是爱,不为别的。
(二)原来在这里
A、邵莉之热恋
邵之雍揽着九莉坐在他的膝盖上,寂静中听着别处无线电里的流行歌曲。他揽着她坐在膝盖上,脸贴着脸,此时她心里只有安稳只有永远。九莉去找过邵之雍。她临走那天,他代替答复的沉默
竟然已经是回答了她。她还能怎样,等有一天他能出头露面了,回来和她团圆?
“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轰隆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她听到戏中的声音像之雍,立刻眼睛里汪着泪水,不需要反应,不需要回想,只是0秒内便可刺痛,哗地那扇门破了,那扇她在努力关上的一扇埋葬感情的门。
B、张胡之爱恋
张爱玲不过陪胡兰成多走一段路。张爱玲心里也清楚自己与胡兰成的爱情之船随时会靠岸,船里的人也会上岸。胡兰成也写过传记,张爱玲也是只属于那书里女人们的几分之一,而在她的真爱年岁里,胡兰成确是她的百分之百。这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恋爱。很快,胡兰成便在别处有了其他女人。 正如张爱玲所言:“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张爱玲不顾虑那么多,只在乎她与他曾有过的感情。
(三)昨夜之星辰
后来,九莉仍旧写信给之雍,由长信到“只隔些时写些敷衍的便条”。后来,她寄钱给他。后来,她从来不想起之雍,不过有时候无缘无故的那痛苦又来了。后来,她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再欣赏了。
晚年后的梦中,时常和着《寂寞的松林径》音乐,那“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晃着”。“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即可成了昨夜星辰。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C、《小团团》是张爱玲的终生期盼。
《小团团》所展现的盛九莉和邵之雍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热情故事,作者张爱玲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张爱玲的话。在她心目中,九莉与邵之雍的散场,在她心里留下了虚幻的,愿望中的小团圆。
小团未圆??
曾被张爱玲在遗嘱中要求销毁的小说《小团圆》,在她过世14年后,由台湾皇冠出版社 “违规”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这难道不是大团圆吗?《小团圆》号称是张爱玲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之作,以其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与读者见面应是她内心的期盼。
七、九莉的爱情轨迹。
《小团圆》中对爱情生活大胆、冷酷的描写,被读者直呼超过张爱玲之前的任何一部作品。有读者推测,书中的电影明星蓝山其实是以当年上海某知名导演为蓝本创作的;书中的女编辑文姬影射的则是张爱玲的好友、知名作家苏青;而女主角九莉的生日日期甚至在婚书上所写的话都与张爱玲本人的相关资料一模一样。
小说中,女主角九莉有过三段恋情,除了邵之雍,还有一个燕山——此人后来被读者认为原型是导演桑弧。根据小说中提到的情节,有读者对比《对照记》和《私语》,认为《小团圆》证实了张爱玲曾在美国堕胎,而胡兰成则和她的闺蜜苏青有过私情。
八、因为爱,九莉走进了《小团圆》。
《小团圆》中的九莉始终微笑不语,那是怎样的女子,因为看了之前的相关报道,书如张之自传,便自觉地看到九莉便是张爱玲。其间的女子沾着俗世欲尘,但从张的笔迹循去,却都是几个辛苦浮沉于红尘的萧淡女子。蕊秋、楚娣、九莉,甚至小康、翠华。九莉分别从蕊秋和楚娣身上汲取了独立的性格及读懂人世的方法,与她们相处,便是一种性格逐步修正的过程。但九莉近于楚娣,而远于蕊秋。盛家和卞家合力完成九莉适宜的人情世故,也造就了她行素自由、随心处事的性格。
《从《小团圆》看张爱玲接受热潮研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6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