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农村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 正文

农村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

2017-02-16 06:26:3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校风的保证。因此,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本人通过在农村多年来从事德育工作的实践和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规范、教育网络、树立典型

孔子曾说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校风的保证。因此,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现谈一谈我在农村十多年来从事德育工作的实践和做法。

一、组织学习规章制度,规范训练养成教育。

朱熹曾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进行。 我校在开学的第一周就开展了“好习惯伴我成长”为主题内容的养成教育宣传周,每周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跟学生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等。注意让学生明确应怎样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同时把规范训练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因为小学生常常不太能明白一些大道理,但这时若能给予他们很好的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那样做的好处,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例如培养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就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来进行,如在做操时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要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这种自然的生活场景对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十分有利。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

二、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构建养成教育网络。

学校实施养成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养成教育任务。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道德知识上的教育和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指导并监督他待人接物的礼仪。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相结合是最好的模式。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出身在农村的农民,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有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小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进步就比较慢。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放学的路上,两位同学捡到了一个钱包,一个同学说要拾金不昧交给老师,另一个同学说我妈妈说过捡到钱谁交给老师谁是傻瓜,结果这两位同学就把钱给分了,拿了钱去上网,这就说明家长的影响何其严重。在学校里,我们有的小学生,经常迟到,不爱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欠佳,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还结伴贪玩,爱说假话骗人等等,都和家长的影响或是这些小学生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所以养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任何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重点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

培养。从事教育的人都十分清楚,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程度与效果,每个孩子都会有家长的影子或特征。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家校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三、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率先垂范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老师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必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要做到,我自己也要做到,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比如上课师生问好,我始终坚持行鞠躬礼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我问好,每次我都点头或招手向同学们问好。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在教育教学中我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受到榜样影响,学生就会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我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要有文明学生,首先得有文明老师。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 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 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非常糟糕。 父母是孩子最天然、最近的榜样,运用榜样法,父母首先就要“正己”,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来。

四、积极开展活动教育,贯切落实养成教育。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三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如每年劳动节、重阳节,同学们组成爱心小组到村敬老院为老人洗衣服、擦玻璃、收拾房间,“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三八节”“母亲节”开展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活动,同时开展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些活动学生很感兴趣,利于入脑、入耳,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表扬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表扬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安全、纪律、卫生流动奖牌的评比和发放,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先进事迹,“校园之星”的评比,树立典型。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有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辛勤的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现在我校学生遵规守纪、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学习、生活井然有序,良好的校风、学风已然形成。以长补短,以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去带动那些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养成教育的成功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带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

篇二: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 大英县玉峰镇小学校 李冬梅

一、研究背景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 “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使学生既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又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从古到今,所有研究教育的人无不重视养成教育。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在“六艺”中把“礼”(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放在首位。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叶圣陶则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国内像这样的研究有很多:有许多学校在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如深圳市就把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十五重要课题进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小学潘来强提出抓好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五个着力点,他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后,应该在日常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中具体指导受教育者的行为,予以榜样示范,通过训练和多次重复,不断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其巩固,在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熏陶感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在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一些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如日本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高度重视,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十分重视习惯养成教育,注重德育的价值,注重德育的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每个家庭子女不是很多,特别是独生子女占有一定的比例,家长把孩子都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他们身上即使有些不良习惯,也是听之任之,不以为然。再加上我们学校有75%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多为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主要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的成长,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或是有想法,但由于方法欠妥,效果不佳;部分年轻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误区,有的甚至认为做人就该强势才不会吃亏,一些小毛病根本算不了什么,自己不能正确的言传身教。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长评价学校和老师的重要依据。在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造成的,教师的培养是徒劳。近年来,在我们学校,打架骂人说脏话、随手乱丢垃圾,不能遵守校纪校规,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

不懂文明礼貌、做人不诚实说谎话,纪律观念淡薄不守秩序,这样的现象屡禁不止,而我们采取的是头痛医头,并没有从根源上去根治,结果是教师花了功夫,学生却总是屡教不改。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将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认为,对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理念必须进行纠正,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已迫在眉睫。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基于上述情况,故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守则新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应从小培养,应从学会做人、做事、学习等几方面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2)、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小学儿童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现代教学论认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以“建立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研究内容为:

1、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规范的研究;

具体细化为十个方面:(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 (3)、尊重他人的习惯 (4)、守时惜时的习惯 ( 5)、懂得感恩的习惯 (6)、勤俭节约的习惯 (7)、遵守秩序的习惯 (8)、勤于动手的习惯 (9)、锻炼身体的习惯 (10)、讲究卫生的习惯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的研究。

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3、健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主要是以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

1、调查研究法

在全校分年级开展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问卷调查,了解分析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及成因,研究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通过有效的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行动研究法:

把每个学生作为研究个体,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究适合农村小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3、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将对各自的研究工作进行客观的反省和思考,通过反省和思考来认识我们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修正和完善,总结推介优秀的研究成果,使研究工作朝着预定目标顺利推进。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9—2012、2)

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2012年2月,我们向遂宁市教研室提交了课题立项申请,2011年10月份接到立项申请通知,叶桥华同志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组负责人培训会。回校后,他立即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课题研究的相关培训。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确定了我校的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不少可行性建议,同时叶桥华同志执笔制定了2012年下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在全校发放了《玉峰小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问卷调查表》。并根据回收的问卷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由卢叶红执笔写成了《玉峰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问卷调查》的调查报告。报告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成因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确定了我校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3、在全校发放“播种好行为,收获好习惯”的告家长书。向每位家长告知了我校的这一工作,争取家长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实施阶段(2012.2—2012.12)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准备,特别是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同事之间的交流学习后,对课题研究由原来的一抹黑,渐渐开始入行了;广大学生家长、社会各界都对我们这一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各方面的工作都已准备就绪,实施课题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决定:在2012年上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在本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明确养成教育要求。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组织学生重点学习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红星学校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红星学校学生课堂常规》、《行为规范三字歌》、《文明礼仪三字歌》等,让学生明白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有章可循。

2、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提炼上墙,使校园里的墙面达到育人和宣传的效果。在教学楼过道、走廊张贴醒目的标语,提示牌,每间教室全部张贴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挂图,学校设立活动宣传园地和评比栏。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3、 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

我们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学校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制定了值日制度,选拔了值日生。对学生在校内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情况实行监督管理。值日情况每天登记,每周将检查情况在学校日志上公布。同时在学校还选拨了一批卫生监督员、文明宣传员,监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

4、建立一套完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评价机制

围绕学生行为习惯的十个方面,建立一套评价方案,分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四个方面对每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两年的成长档案,全面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和效果。并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评价等级的评定。同时每位课题组成员每个学期确定一至两名特殊学生以教育案例的形式进行转化教育,积累经验,以便今后借鉴推广。

5、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2013年5月: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感恩教育倡议书”拉开了这次活动的帷幕。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感恩于心,感谢以行”。分为两大系列:为玉树地震死难同胞开展的纪念活动,为灾区及我镇光明小学廖梦娇同学开展的捐款活动;庆祝母亲节开展的系列活动。在捐款活动中,最多的彭盼捐款108元,五年级彭鑫林同学左腿截肢,家境贫困,但也将自己攒下的5元钱捐了出来,四年级的周斌从自己的贫困补助中捐出了10元,全校师生共捐款4000多元,为灾区人民和廖梦娇小朋友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在母亲节前夕,学生们有的以书信,有的自己制作了贺卡或手工作品、有的给妈妈洗一次脚或做一次家务,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同学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感恩于心、感谢以行”的主题。

(2)、2013年6月开展的行为规范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熟悉作为社会公民所必须掌握的一些行为准则,如交通法规、公民道德等。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3)、2013年9月份,我们配合湘乡市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历时三个月,开展了诸如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效果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2013年上学期,我们学校合格学校建设启动,校园内各项基建工程陆续开工,原本整洁的校园一下变得脏乱不堪,一些学生的不良卫生习惯也开始蔓

延。为此,我们在全校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红星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一些列活动的开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有力地整治了学生中的不良卫生习惯,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美化了校园环境。一些卫生检查评比制度也由此常态化,为创造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打下了基础。

(5)、2014年6月,配合建党90周年,在中高年级开展了了征文活动。让学生深切领会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风雨历程和丰功伟绩。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初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

(6)、2014年9月,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向全校师生发出了“走文明路、说文明话、做文明人”的倡议,摒弃一切不文明的言行,让文明之花在我们的校园开花结果。本次活动与湘乡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遥相呼应。由于效果显著,我校被评为2014年度月山镇中心学校“文明校园”。

6、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 ,形成教育合力

(1)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途径,努力寻求家校合力,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使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源。在此期间,学校组织了两次家长会,向家长传输了一些先进的家教理念,共同探讨和分享成功的经验。我们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对所在班的学生,一年要进行一次家庭普访。针对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多的情况,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平时多通过电话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家长的家庭教育也很有新意。如陈靓老师发现他们班叶梓同学和妈妈的“亲子日记” 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模式。妈妈每天把对孩子一天表现的评价、建议或期望写在日记本上,语言委婉恳切温馨。母子通过日记的形式平等的交流沟通,用日记记录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和心路历程,感人至深。

(2)、我们始终坚持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德育紧密结合,不仅抓课堂的落实,也注重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如学校每年重阳节组织学生去月山镇敬老院进行慰问,清明节组织学生去太平彭国辉烈士墓祭扫,培养学生敬老爱老及革命传统教育。我们还聘请了市关工委的吴映丰老师来校做了一场“立志报国,发奋读书”的主题演讲。

7、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每次活动结束后、每学期的期末、每年的六一,学校都要进行认真的总结,表彰奖励一批活动积极分子:如“爱心天使”,“感恩之星”,优秀队员、学习标兵、卫生积极分子、文明礼仪之星、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队员、优秀卫生监督员等,在对他们表彰奖励的同时,通过黑板报、广播、校会等媒介重点对他们的优秀事迹进行了大力的宣扬,树立好标杆。

在这期间,我校课题人员异动比较大。相继有几位核心成员调出,又有新成员加入。我们这个集体总是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有问题一同探讨,有经验共同分享。

(三)、总结阶段(2014.2----2014.8)

我校的课题原定于2014年5月结题。但由于课题只开展了两年,感觉结题为时尚早;另外就是2014年正是我校合格学校建设接受验收的关键时期,课题组成员手头工作十分繁重,难以集中精力来系统地总结整理。在征得刘力平书记的

篇三:农村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障碍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的障碍与策略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一、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指中小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生理、心理,在生活和学习上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农村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助于学校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很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雅克〃德洛尔先生任联合国教科文主席的时候提交过一份重要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报告是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委员们对未来教育面临挑战的研究和思考,进而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这里我们体到,这份报告更多地强调未来的学习不只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知识外的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人健康和谐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我们当前教育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的重中之重,一点马虎不得。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在对新世纪教育战略性的调整中,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各种各

样的决定、文件中,在谈德育教育时都十分重视对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大量的事实证明: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能使中小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农村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尽管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民主意识、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但其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不可忽视,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说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家骗家长,在学校骗老师;语言不文明,无论男女,出口就是脏话;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动则架斗,不计后果;不爱惜公私财物,随意破坏、毁损学校的门窗、桌凳以及同学的东西;不遵守课堂纪律;劳动观念淡薄;对师长不尊敬……,甚至有的同学还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等。虽然具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是少数,可是其影响极坏,甚至有反面的示范作用,如任期发展,不仅给学校的教育管理造成麻烦,也给其家庭和本人带来损害,还给社会带来危害。

三、形成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影响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

(3)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农村80%以上的家长外出务工,把子女交给亲友托管,亲友只管生活不问学习、思想的作法,使这些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冷漠、逆反心理强、我行我素;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2、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一些学校重智育,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的这种严重“错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影响

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

(1)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扩大到学生中,就会诱发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上对学生毒害最大的一是散布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茶楼、电子游戏厅楼等屡禁不止。二是坏人教唆,不少青少年在坏人教唆下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3)和平建设环境使当代中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四、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具体的内容及要求

本人认为,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

为规范》之中,具体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体育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和良好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当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又是互相渗透交叉,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整体。因此,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对中小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五、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而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又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因此,本人认为,要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第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优美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校风,可以让学生在其中不断受到正面刺激,从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应从学校的绿化美化、卫生、标语、墙报、教师的仪表及言谈举止,学校的制度、活动的开展等各方面,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学校教育促使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的行为习惯,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我们在对中小学生实施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始终要坚持针对性。首先是针对当前党


农村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87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农村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

    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