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银监会授信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 正文

银监会授信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

2017-02-16 06:17:5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

从内部来看:一是客户经理的素质风险。一些业务素质偏低的客户经理,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风险增大;而品德素质较差的客户经理,责任心不强,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有些甚至帮助企业弄虚作假,把贷款置于损失边缘。

二是管理机制未能奏效带来的管理风险。例如,贷前调查不细致,缺乏对客户偿债能力、经营现金流及信用状况的全面把握,致使向不符合借款条件或不具备偿

还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形成风险;贷后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企业的全面掌控,不能在第一时间识别风险,丧失最佳退出时机,等等。从外部来看:一是借款人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贷款一旦放出,主动权转移到借款人这边,借款人的经营风险将直接影响到贷款安全。二是担保失

效带来的担保风险。部分企业之间通过互保、连环保等方式形成了“贷款担保圈”,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极为复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贷款担保悬空,造成了“担而

不保”的现象。此外,抵押物价值缩水、变现困难等因素,也使担保能力大大弱化。三是中介机构提供不真实资料带来的中介风险。信贷政策要求借款人必须提供企

业财务报表、资产价值报告等有关资料,并且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审计或评估通过。但少数中介机构为了某些不正当收益,为借款人出具了不

真实的报告,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

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准入管理。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

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

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

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二)加强预警监控。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渠

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

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要实现“零距离”预警,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三)加快信贷调整。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要切实实现“三

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

转变。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

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四)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

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

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

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五)培育合规文化。要注重培育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

“高压线”。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最合题意的正确选项,选对得1分,共20分)

1、信用社会计年度是( A )

A、自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 B、自公历上年12月20日至本年12月20日

C、公历上年2月1日至本年2月1日 D、公历上年12月31日至本年12月31日

2、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 D )

A、货币币值稳定 B、经济增长

C、货币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双目标

D、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3、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按存单___________挂牌公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B )

A、调整日 B、开户日C、支取日 D、结息日

4、下列哪项是属于负债业务。( A )

A、存款业务 B、贷款 C、证券投资 D、结算业务

5、下列哪项是适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 C )

A、代理证券业务 B、代理保险业务

C、代收代付业务 D、国债投资

6、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部门在侦查、审理案件中,发现当事人存款与案件直接有关,要求停止支付(冻结)存款时,必须向储蓄机构提出________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机关等正式通知,方可办理暂停支付(冻结)手续。( C )

A、省级或省级以上 B、地级或地级以上 C、县级或县级以上 D、乡镇级或以上

7、短期贷款进行展期的规定是( B )

A、不得超过6个月 B、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

C、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 D、最长不得超过3年

8、下列哪项可以作为保证贷款中的保证人。( C )

A、国家机关 B、中央银行

C、国有商业银行 D、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9、下列哪项财务比率的公式是正确的( B )

A、资产负债率=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B、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C、速动比率=速动资产/速动负债 D、资产收益率=毛利润/资产平均余额

10、下列对储蓄账户现金支付管理正确的有( D )

A、对一日一次性从储蓄账户(含银行卡户,下同)提取现金1万元以下的,储蓄机构柜台人员应请取款人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并经储蓄机构负责人核实后予以支付。

B、对一日一次性从储蓄账户(含银行卡户,下同)提取现金1万元至5万元,储蓄机构柜台人员应请取款人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并经储蓄机构负责人核实后予以支付。

C、一次性提取现金5万元(含5万元)以上的,应请取款人必须至少提前1天以电话等方式预约,以便银行(农信社)准备现金。

D、一次性提取现金20万元(含20万元)以上的,应请取款人必须至少提前1天以电话等方式预约,以便银行(农信社)准备现金。

11、按照《商业银行法》规定,下列哪项符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 B )

A、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 B、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

C、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90%; D、中长期贷款与中长期存款比例不超过100%;

12、票据贴现的期限最长不能( C )

A、12个月 B、9个月 C、6个月 D、3个月

13、按照《贷款通则》规定,中期贷款,系指贷款期限在( D )的贷款。

A、1年(不含1年)以上 B、1年(含1年)以上

C、1年以上(含1年)5年以下(不含5年) D、1年以上(不含1年)5年以下(含5年)

14、一笔6个月的短期贷款,其利率为6%,经银行批准展期6个月后,执行的利率为( B )

A、6% B、1年期的利率标准 C、12% D、执行6个月的新利率

15、借款人以汇票、支票、存款单作为债权担保的贷款是属于( C )

A、信用贷款 B、抵押贷款 C、质押贷款 D、保证贷款

16、农村信用社保卫部门档案保管期限分为短期、长期和永久三种,其中短期为15年以下,长期为16-50年。下列符合农村信用社安全保卫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是( B )

A、综合文书类——长期; B、刑事案件类——长期;

C、枪支弹药类——长期; D、安全设施类——长期

17、出纳“四双”制度的内容不包括( D )

A、双人管库 B、双人临柜 C、双人押运 D、双人复核

篇二:2.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思考(4199)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思考

文/包商银行信息管理部数据分析中心顾问于忠义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幕已拉开,商业银行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才能把握新机遇。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商业银行经营“新常态”,进而带动风险管理的“新常态”。多年来信贷类资产在商业银行资产占比很大,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持续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思考与探索。 新常态下信用风险的表现与分析

新常态是经济结构从发展不均衡向均衡再优化转变的开始,长期以来制造业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未来现代服务业继续被开发,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新常态的另外一个表现是,片面追逐GDP发展理念正在转变,兼顾生态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成为共识,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

银行业属于亲周期行业,在新常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速的放缓,将会对银行信用风险带来哪些变化,变化后面存在哪些原因。带着问题,我们继续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首先分析一下我国商业银行连续五年的信贷资产质量信息。

2011年1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33亿元、不良贷款率1.10%,经历2011年3季度小幅回落之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在2015年3季度不良余额达到11863亿元、不良贷款率1.59%,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7个季度上升,不良率连续15个季度上升,双双伴随继续走高的趋势。

另外,对商业银行贷款准备金的占用,从2011年第1季度 9973亿元,贷款损失准备连续19个季度上升,在2015年第3季度达到22634亿元,上升2.27倍。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对资本的占用情况。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从2013年1季度643351亿元,在2014年2季度小幅回落之后,连续上升,在2015年3季度年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达到859033亿元,比2013年1季度增长33.5%。

综合上述信息分析,可见清晰的经济下行信号,下行压力在逐步释放。在新常态宏观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速的放慢,对银行信贷需求逐步下降,货币流转速度放缓,经济繁荣期隐藏的风险开始暴露出来,企业经营无法独善其身,银行客户出现违约,违约概率上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正在持续下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深一步管理面临全新思考与探索。

分析原因

造成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因素诸多,各因素间相互交织复杂,这里主要按照下面四个方面梳理总结。

第一、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决定

经济下行,经济前景不明朗,社会投资热情下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融资需求下降,部分企业非但不投资反而缩减产能,造成下游企业困难加重。社会融资环境紧缩,企业融资渠道减少,现金流减少,成本上升,企业经营业绩随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财务状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导致企业利润下降,还款来源下降,客户还款意愿差,违约风险加大,银行信用风险随之加大。

另外,押品价值波动,不能完全覆盖本息,达不到预期风险缓释效应,放大了银行信用风险。

第二、逆周期性效应

经济繁荣期形成的存量信贷资产,使银行资产“虚胖”,在经济下行期间其风险开始暴露,同时伴随传导性。所谓传导性,是系统性风险,即在同业间、地区和行业间传导。这点表现是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国内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同质化经营,导致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在某些风险维度集中度过高,历史存量业务极其容易引发风险发酵、蔓延。对于逆周期性风险,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计提逆周期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但是由于中国银行业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实施资本管理办法,逆周期计提资本还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有效性差

组织架构、制度、职责、流程等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而风险治理就是基于这些基础设施确立风险管理参与者(股东、董事会、高管层等)履行风险管理责任和义务时,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明确风险治理架构及其每个关键节点的权责。

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经营,基本已建立了一套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体系,但是大多具有模仿性、雷同性,在具体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链条过长,存在信息歧义和传导迟缓现象,风险管理没有顺畅、有效地执行落实。

第四、被动的风险底线降低

由于新常态的经济下行和利率市场化压力,市场整体流动性差,商业银行负债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层面,迫于经营绩效压力、股东收益的压力,为了保持原

有的收益率和维护客户关系,被迫的将风险偏好容忍度降低,不得不将一部分贷款发放给高风险客户,否则,有可能将眼前的机会拱手相让给竞争对手。 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首先,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直接融资规模正在扩大,具有直接融资性质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承兑汇票等达到社会融资总量30%以上。社会直接融资比例在逐步提高,直接融资对银行信贷挤出效应明显,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将会不断降低,商业银行内外交困。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客户行为发生改变,金融脱媒加速形成,金融市场形成激烈竞争。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应具备相应对策,直接或间接应对问题。

其次,利率市场化。真正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业银行有利率自主权。利率市场化之后带来的利差收窄,单纯依赖获取利差收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配合信贷条线提供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借此巩固与发展客户关系,是信用风险管理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新挑战。

最后,就是监管政策出台节奏加快,监管内容越来越严格。监管机构可谓是在“显微镜”下监控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稳定经营。对银行而言,适应日益复杂的监管环境是一项极为严峻的工作。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与创新

新常态下,银行业市场化步伐加快是必然的。虽有压力,但也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加规范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可以借此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线,确定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在如下几个方面做精、

做深信用风险管理,让信用风险管理更好的适应新常态。

第一、建立健全整体性风险管理机制

新常态下,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等多重复杂因素叠加压力下,导致各类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关系更加明显,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变得更复杂。

这也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在金融体系日益复杂的前提下,做好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加强整体性的风险管理。整体性风险管理是跨部门、跨产品、跨风险种类、跨账户、跨周期、跨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最终体现为银行各层级、机构、部门、全员参与风险管理过程,配套制度、流程、职责等执行落地,并能与动态的竞争环境相匹配,最终达到顺畅有效。

第二、继承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信用风险管理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走内涵增长型可持续性道路,核心含义是强化内部评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随着巴塞尔协议开始在中国银行业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使用模型,对客户和债项进行风险管理。

评级模型是代表了国内外同业的先进经验,是通过基本假设,基于历史数据,用过去预测未来。在一个动态竞争的环境中,风险模型的结果往往受现实中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还不能全盘复制同业,要结合自身现状,考虑多方面因素同时去除共线性,增加调整项,在使用中要逐步的中国化、本地化,提高风险评级模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三、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

通过创新驱动,加速改变同业中的高度同质化现状。国内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同质化经营,造成金融供给过度与金融服务不足并存的现象,不利于转移、分散风险。商业银行通过产品创新,例如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品等,可以合

篇三:大力创新授信管理方式迅速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大力创新授信管理方式迅速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内容提要: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趋严的监管政策以及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中国银行业必须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应对由此带来的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更高要求,加快授信管理方式创新步伐,迅速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中国银行业应借鉴国际中国银行业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从更新授信管理理念、完善授信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先进的授信管理技术平台等方面加快授信管理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信用风险授信管理体制创新

进入21世纪,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宏观调控下经济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综合经营渐行渐近,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出现了新的特征。外资银行加快在境内布局,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明显的竞争压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付诸实施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资中国银行业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快授信管理方式创新步伐,迅速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一、创新授信管理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是应对经营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部分前期过热行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调整态势。受全球贸易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加剧的影响,出口增长步伐放缓。经济增长的理性回归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使企业面临新的经营风险,导致部分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波动,这意味着银行正在面临着新的信用风险。各

国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表明,金融体系运营环境的自由化将使风险成倍放大,如果不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方式创新,中国银行业就可能承受更大的信用风险。随着我国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管制正在逐步放开,中国银行业将逐渐地介入投资银行、基金、信托、租赁、保险等金融服务领域。业务的拓展将增加银行的交易对手,进而也将扩大信用风险的范围。可见,无论是基于国内经济转型的挑战还是金融管制放松的压力,或是综合经营带来的新的风险,都要求中国银行业创新授信管理方式,努力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二)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

近来中国银行业提出的战略转型要求,落实到具体经营上,就是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从过分依重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向强调风险控制前提下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则是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作为成立不久的新兴银行,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基本良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巨大提升。如果中国银行业不从转变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从源头上遏制信贷风险,那么随着业务的发展,加之信用风险的“厚尾性”,即贷款巨额损益概率大于正态分布下损益概率,不良资产有可能会卷土重来,从而累积成中国银行业的新的系统性风险,给中国银行业的安全稳定留下隐患。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反映在业务结构上是表内业务向表内外业务并重转变,其中表外资产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信贷产品。业务重心的转变以及业务范围的扩大,增加了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的范围和强度,对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创新授信管理方式是满足中国银行业监管要求的现实需要2004年6月公布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秉承了以资本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允许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采用内评法来进行风险评级,将资本充足率与信用风险的大小紧密结合起来,这将对全球范围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监管部门也对中国银行业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了要求。2004年2月以来,银监会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等一系列监管办法。这些监管办法的制定实施对国内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表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制度等方面正在与国际逐步接轨,走在了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的前面,如果中国银行业不尽快转变观念,加快授信管理方式改革,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就有可能落在监管政策的后面,难以满足监管政策要求,因此,中国银行业应尽快改革现行的授信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不断提高的监管要求。

二、国际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

国际商业银行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代表了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展的主流成果。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金融步伐的加快和国内监管方式逐渐与国际标准靠拢,国际商业银行先进的授信管理方式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借鉴意义进一步显现。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国际商业银行的授信管理方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注重股东风险偏好为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西方商业银行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下,股东和董事会对银行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由其确定适度的风险承受水平,并注重既定政策和制度的严格执行。股东和董事会并不要求把授信业务控制在“零风险”水平,而是根据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在两者之间寻找均衡点。汇丰和花旗银行近年来不良资产率一般控制在1%和2%之间,既严格控制了风险承受程度,也不追求绝对的无风险,体现了效益、风险、成本之间有效平衡。股东和董事会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对银行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引导经营管理人员按照既定风险偏好标准,确定目标市场、授信标准、信贷政策和程序,使授信业务不至于偏离预定目标。

(二)以降低代理成本为导向的授信管理组织架构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代理成本是指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在总分行体制下,各分支行能够充分发挥其对当地信息占有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客户的账户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户的资信情况,使得银行更接近市场。由于分行比总行更具信息优势,这客观上会促使分行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先动策略,以整体的利益为代价追求局部利益,放大代理成本。

为了降低代理成本,国际先进银行普遍采取垂直型的授信报告体制和组织架构。在此体制下,总行(地区总部)通过各职能部门来实现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控制,分行各职能部门直接向总行(地区总部)对应部门报告。分行行长往往只是分行某个部门的负责人,业务权限十

分有限。在每个层次上,业务拓展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在分行层次上基本不存在业务扩展与风险控制的替换关系。依靠银行内部的垂直报告和监控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分行过度地当地化,在局部利益的方向上不至于走得过远,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成本。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来看,垂直的报告和监控体制已经成为当前银行授信管理组织架构的主流趋势。

(三)科学有效的授信业务流程

按照达文波特(T.H.Davenport,1993)的观点,业务流程是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银行每一项业务都应带来价值增值,授信业务流程也就成为一条价值链。西方商业银行都比较重视授信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意兼顾风险控制的任务目标和为顾客服务,以提高授信业务效率,最大化授信服务的价值增值。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往往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简化授信业务流程,以减少流程运作成本。这些银行的授信业务环节由有权审批人、尽职调查小组和信贷管理委员会等负责。有权审批人直接接触市场和客户,控制一线的风险,有权审批人在权限范围内可以直接对授信与否发表意见,对于超权限的,直接上报到有权审批人或是信贷委员会审批,而不需要层层上报,最大限度地剔除了授信管理中的无效流程,提高了业务流程效率。尽职调查小组的运作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项目疑点进行深入调查,独立提出专家意见,从风险控制的角度保证授信业务流程的有效性。信贷管理委员会则是一个权威的专家审议机构,它不具有决策


银监会授信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85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银监会授信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

    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内部来看:一是客户经理的素质风险。一些业务素质偏低的客户经理,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作出正...

  • 银监会授信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

    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内部来看:一是客户经理的素质风险。一些业务素质偏低的客户经理,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作出正...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