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互联网网络舆情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 正文

互联网网络舆情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

2017-02-16 06:08:0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2500

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与高校紧密联系,特别是校园内有着自身独特的网络舆情,更加要注重网络舆情调研情况。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舆情调研的现状,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给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大部分依赖于网络,认知世界时事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网络交流具有的平等性与自由性让网上盛行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因为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掩护性强及效率高的特点,并且建立或者是形成的管理方法不完善,导致网络空间的丑恶内容(例如,消极价值观念和暴力信息等)和来自外国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霸权主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想观等,引发青少年因为过度自尊、冲动或者是盲目而表现出偏执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只有制定合理的方式来管理高效网络舆情,才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分析网络舆情调研的现状

(一)分析调研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主要以某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分析高效网络舆情环境和自身参与的具体情况,全面了解掌握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影响的情况与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态度,根据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所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在2011年,使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重点调查分析学生对网络信息看法和参与方面、网络舆论环境态度和网络舆论态度等。调查实际发放问卷共有450份,一共回收了300份,实际回收率约为66.67%。

(1)网络舆论环境的态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有道德约束,但是还需要加强;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道德约束,只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有较强的道德约束。而认为网络言论不够自由,倾向开放式的网络言论监管的只有小部分,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言论比较自由,需要规范管理,倾向于加强网络监管的力度。在上述问题上有许多分歧,其中,要求增强规范管理的学生占大多数。

(2)网络舆论的态度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抱观望态度”,占调查总数的57%。而只有小部分学生选择积极参与讨论,约占13%;上述总数共占70%。这就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理解,都是保持观望态度或者是先参加讨论,没有明确的反对或者是支持负面舆论,然后依据自身理性做出判断。但在在反对和支持中,支持的学生大多数。可见,排除积极参与讨论与抱观望态度后,许多学生还是持支持态度。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关注。大部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表示自已会根据自身判断对别人的观点做出评价,保证不会出现跟风的情况。这一数据和分析学生对负面网络舆论的态度的结果基本吻合,两者之间互相印证,进一步说明了高校学生在对待网络舆论时还是比较理智的。

(3)网络信息的看法和参与

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上的新闻帖子的可信度达到30~70%,可见大学生在对待新闻帖子上,都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大部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表示不发新闻帖子,只有小部分经常发新闻帖,这就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实际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其余的学生说有时会发新闻帖,但比率比较小。经常评论与有时会评论学生之间相比,两者评价时事新闻帖的总数达到总人数的一半。由于学生文化水平比较高,言论逻辑性也比较强,因此,在网络负面舆论事件表达观点上发出的帖子和评论有很强引导性及说服力,影响网络舆论发展也比较大。

(二)调查结论

(1)通常情况下,网络上发出的信息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但大部分学生在对待网上信息态度上都是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大多依靠自已的判断,理性

对待网络舆论。但在态度明确的学生中支持网络舆论占多数,这些学生要求过滤网上一些低俗内容,例如,谩骂、暴力和色情等,从而净化环境。(2)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缺少道德约束,要求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但又不能一味追求管制,希望能积极引导。(3)对网上信息比较宽容,反映学生开放包容心态。但在射击到当事人权利侵犯的问题使,支持维护相关权利,体现了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二、应对措施

(一)制定网络使用与行为规范

为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随着网络不断普及高校,校园也相应制定出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使用条例与行为规范。并将这些网络使用条例与行为规范融入到学生手册中,规定在校学生各种网络的意识,例如,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政治意识及自律意识等,并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从而控制校园网络论坛发生校纪言论、过激或者是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

(二)制定学生网络评论员制度

建立学生网络评论员制度,培养出高素质的“意见领袖”学生成为高校网络舆论主体,充分了解学生心理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舆论更加接近学生,从而方便管理。高校中的网络评论员主要有学生网络管理人员、专职网络管理人员及各院系兼职管理引导人员等。因为这些评论员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有独特见解等,能够引导学生的倾向。

(三)注重学生网络舆论意见

高校应重视学生的网络舆论意见,并给予反馈与说明。若出现具有发泄性的言论,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只会让事情越来越难处理,严重的还会出现极端事件。因此,高校可以设立“网络舆情发言人”,及时以为能够及时回应学生在网络上提出问题的管理人员。然后,舆情发言人”将学生的意见反馈给校方,督促学校积极处理学生的合理要求,并监督落实,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的聚集之地,是集中掌握与运用信息网络建设人才的地方。在高校,网络已经成为教师、学生情感宣泄、思想交汇、情感碰撞及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由于高校是青年人养成完整人格过程中重要的阶段,因此,在高校中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景鹏,王旭.关于新媒体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调研报告——基于高校开展党员舆情引导工作的必要性及措施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0):79-83.

[2]李庆林,张超,吴芳菲,等.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研究[J].编辑之友,2014,(11):47-53.

[3]王海涛,张福蒸,王义,等.通过信息技术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z1):18-23.

篇二: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舆情对于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公安机关掌握网络舆情导控机制以及方法,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响应。

引言

公共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其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有特别重大的破坏力。因此,政府应当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在出现危险端倪时进行预警和干预,在事件发生后实施高效的控制,力图把不良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牵涉到相当大规模的人群,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对于事件的演化和控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用节点表示个人,用边连接具有接触或者其它相互作用关系的个人,那么这样的人群就可以用社会网络抽象刻画。一些具有极大破坏力的突发事件所凭借的载体正是这样的社会网络。在网络化的今天,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往往表现为网络联系,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以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率的不断加快,公众对媒体信息传播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就导致了各级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什么是网络舆情呢?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络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如果其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的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容易给社会的安定以及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对于中国,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多,更需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防患于未然。按照罗伯特.希斯的观点,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

[1]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

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例如非典型肺炎传播最严重的时候,互联网上滋生了“政府要封锁北京”的谣言,导致市民哄抢商品,商贩哄抬物价,一度生活物资短缺,使政府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还要紧急调动物资平抑物价,缓解商品短缺现象。又如汶川大地震后因互联网上流传紫坪坝水库遭到污染的谣言,成都一度发生了疯狂的抢水事件,同时网上许多虚假的余震预报,几度让四川灾区处于人心惶惶交通混乱的状态。这些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还带来了经济损失,例如海南毒香蕉事件以及带虫柑橘事件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损失。可见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也显得非常重要。

2.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

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就要做到四个新:

(一)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一是舆情就是政情。以舆情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社情民意往往是公众对国家或社会的诉求与不满的动态预兆和表征,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政治的角度洞察舆情。二是舆情就是警情。坚持以舆情信息主导警务,协调各警种、各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参与收看、收听、浏览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了解其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有关的正反两面的新

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努力构建公安信息化建设趋势下的大情报信息工作格局,提高公安舆情的快速发现与处置能力。三是舆情就是生产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的效果或者说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社会安全感的感知和认同、对公安民警队伍形象的评价与期待、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四是网络舆情“猛于虎”。面对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日益汹涌的互联网浪潮神勇迅猛地铺天盖地而来,往往将负面舆情消极影响炒作得成几何倍数放大。因此,必须善于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增强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导性。 (二)机制上要有新创新。一是公安舆论正面引导机制。要在继续完善公安新闻宣传归口管理、网络宣传员管理、24小时舆情值班、案件新闻宣传与编辑审核等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公安工作中心,稳固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搭建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宣传载体,坚持信息调研和宣传报道相结合,实现资源和阵地的互补与共享,建立创新公安舆论正面引导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二是涉警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建立一支以专职文秘宣传人员(含网络宣传员)为主体、兼职通讯员为补充的涉警舆情处置专门人才队伍,涵括政治部、警令部、纪委、督察、法制、网监、国保等多警种民警共同参与,做到懂媒体心态、懂传播规律、懂应对技巧、懂大众心理、懂网络技术、懂舆论战术,坚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预防在先、控制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汇总、研判、分析、报送、会商、转办、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重大突发性事件和民警违法违纪案件等负面报道新闻处置、网上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党委宣传部、网宣办和政府外宣办以及政法委等多部门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警民(媒)公众互动机制。要不断创新“大走访”、“警民恳谈”、“警营开放日”、“相约警务室”、“当一天警察”等有效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线路相结合的新途径,健全畅通警民理解互信沟通渠道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加强警民和谐公共关系建设。五是责任追究与对策分析机制。要在每一次涉警舆情处置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责任追究和对策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三)举措上要有新推进。一是正面舆论大力宣传。牢固树立公安新闻宣传“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公安工作大局服务”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先进的典型激励人”, 整合运用警方品牌资源和公众活动载体资源,依托报纸、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通讯网络以及公安专网等宣传平台,大张旗鼓地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正面舆论宣传工作,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节目、报纸有文章、网络有内容”,牢牢把握公安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大力弘扬公安工作主旋律,进一步扩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社会影响力,努力塑造公安队伍良好形象。二是负面舆情积极引导。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坚持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尊重事实、正面应对、敢于认错、积极处置的原则,采取上门走访、主动邀请媒体专题座谈、召开媒体联谊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真实权威信息、网上发帖与跟贴等多种形式,坚持“第一时间”“用真实说话”,对基本属实报道、负面不实报道涉警负面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力争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防止连续报道和其他媒体跟进炒作,把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赢得了舆论的主导权。三是危机事件绝对控制。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及民警违法违纪案件负面报道等公安形象危机事件,要在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处置上下功夫。危机事件发生后,应当遵照“疏—导—控—泄—宣”的基本方法开展舆情控制工作:疏”就是排疏公众“视听”,“导”就是引导、转移舆论“焦

点”,“控”就是适时运用新闻管制(含网上监管),“泄”就是化解群众“积愤”、“宣”就是坚持公安工作正面宣传。

(四)成果上要有新追求。一是追求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同一。公安部长孟建柱在部属机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努力取得最好的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所有涉警舆情如果引导和控制不好,小则影响公安机关或民警形象,大则容易被媒体炒作放大或借题发挥成为直接攻击、诋毁党和政府的武器。2003年成都幼女李思怡被饿死事件,由于成都市委政法委书记和成都市公安局领导旗帜鲜明、一针见血的一纸批示才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成功挽救了一场公安舆情危机。二是追求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为民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和公安工作的灵魂;公平与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我们在端正执法思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不断强化外部执法监督,高度重视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努力实现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乌鲁木齐“7.5”事件的果断处置,既发挥了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敌人、惩治犯罪的专政职能,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宣传公安机关执法行为合法性与彰显执法方式合理性合情性相结合以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教育挽救相结合,始终把宣传公安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贯穿于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舆论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对于严重失实、恶意炒作报道等涉警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媒体网站通报交涉,必要时谋求法律途径,依法维护公安机关合法权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我市洞口县公安局成功应对“抢小孩,卖器官”谣传事件,依法追究了最初在网上发贴传谣的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亦是

[2]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成功例证。

3.网络舆情导控方法

(1)舆情分析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舆情现象,为了能够及时对网络舆情做出应急反应,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舆情分析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文本分类、

[3]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等。

(2)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是需要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对于物质保障方面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有专人负责,不间断的对重要网站的舆情、论坛等进行监控,各网站负责人也要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负责的网站进行监控,发现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储存数据,并报负责的公安机关处理。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可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检测两种:

1、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检测作为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其意义在于掌握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论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2、突发事件监测: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

影响,这可能给决策者很大的压力,使重要信息被遗忘,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在遇到事

[4] 情时不慌乱。

(3)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导控机制中事件预警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基础,因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现实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因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也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对网络舆情实现有效管控的组织和技术体系,因而,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指标体系,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做出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同时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以支持预警机制的运行,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4]

(4)制定应急预案

在侦查到网络舆情以及舆情突发事件前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针对现实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做到有备无患。

篇三:网络舆情

保密类别 编 号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院(系)别新闻传播系

专 业传播学(舆情调查与分析)

班 级11舆情调查与分析

姓 名 刘四婕

学 号 20110203112

指导教师 赵前卫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015年 4 月20日

摘 要

网络舆情分析近几年非常的热门,它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章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有关概念和理论的探讨。我们在对大学生的正确指导方面合理运用了有关于马克思的理论证据和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为主导来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指引,从而建立正确的纲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舆情之下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章是分析了网络舆情的特点及两性,全面剖析它的含义。第三章我们从侧面分析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下有怎样的消极表现。从内外因讨论,分别剖析了国家,社会,大学生之间的原因。第四章提到在网络舆情影响下重塑大学生人生观的具体方法,包括提高政府管理引导效能、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网络管理队伍、通过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主体教育各个方面方面。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在网络舆情影响下,实现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维护社会和校园的稳定和谐,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影响;身心健康

ABSTRACT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has been very hot in recent years, and it has occupied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ife.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and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We borrow Engels and Marx's theoretical evidence on the worldviews and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the core values as the guide, and propose to us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orldview to arm the min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program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Chapter two explains the features of the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through analyzing various aspects. Chapter three probes into the negative reasons of the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s influence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Discuss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it analyses reasons among the state, 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eparately. Chapter 4 mentions the specific methods to rebuild the outlook on lif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impa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including improving guid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forming a high-level team of network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by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realization of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outlook on the world, the life and the valu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and the harmony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ampus for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the environment in favor of the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college students;impact;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 II

绪 论............................................................................................................................ 1

一、问题的起源............................................................................................................ 1

(一)意义............................................................................................................. 1

(二)国内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方法..................................................................................................... 2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3

(一)特点............................................................................................................. 3

(二)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性............................................................................. 4

(三)网络舆情环境的自由性............................................................................. 4

三、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活的亲密碰撞........................................................................ 5

(一)积极影响..................................................................................................... 6

(二)消极影响..................................................................................................... 8

四、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舆情........................................................................................ 9

(一)正确人生观............................................................................................... 10

(二)提高自律能力........................................................................................... 10

(三)网络信息自我辨别................................................................................... 11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一、中文部分....................................................................................................... 13

二、英文部分....................................................................................................... 13

后 记.......................................................................................................................... 14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绪 论

对大学生的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教育学习的同时也不能疏忽了对大学生做人的教育,习近平主席说到:要培养新一代大学生,必须要在党的带领下,我们要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勇敢的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凭借着执着的信念和优良的品德以及丰富的知识还有过硬的本领,全国人名应该与大学生一起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运动绽放最绚丽的光彩。

一、问题的起源

(一)意义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能让大学生发挥的平台,有种类繁多新鲜的消息。这个信息内容丰富、交换快速的媒介对大学生而言,已经超越了别的任何媒介。我们要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要在以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为前提条件,应该如何引导,策划就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跟上全球的社会发展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建设法治社会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必须要抓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建设。

我们需要认真的对舆情网络进行剖析,提炼其中对大学生教育有利的一部分,更好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大学生自我的理解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并传递马克思主义精神,是在网络舆情下培养下一代最重要的一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高校,要时刻关注国家的走势,国际动向,关注教学的手段,发现更好的教育方法和学生们自己的需求。网络早已普遍起来,已经是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舆情网络是通过网络产生的新一代产物。由于网络的放大速、快、无记名等特性,让很多时候舆情的传播已经产生了变化,而且超出了控制,导致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舆情网络的放大性早就已经变为国家政治安全的一个重点。对于高校而言,减弱了校园对信息的掌控能力,显现出很多无法预知的潜在形式的危险,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对学校也是很大的挑战。意识形态的重新成型其实就是舆情网络的本质,而网络的传播迅速,无国界,内容多样,难免受到多元化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撞击是巨大的,舆情网络在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是分成明显了。

(二)国内研究现状

舆情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渐加深,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至于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认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非常的关注,尤其是在混乱的网络中。截止至2014年10月29日,笔者以“网络舆情“和“大学生人生观”为关键词,在中国


互联网网络舆情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81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互联网网络舆情科学发展观调研

    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2500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与高校紧密联系,特别是校园内有着自身独特的网络舆情,更加要注重网络舆情调研情况。本文主...

  • 互联网网络舆情科学发展观调研

    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2500高校网络舆情调研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与高校紧密联系,特别是校园内有着自身独特的网络舆情,更加要注重网络舆情调研情况。本文主...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