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晚春,韩愈》阅读答案 正文

《晚春,韩愈》阅读答案

2017-01-11 06:27:5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理试题L

1.古诗文名句填空。(9分)

(1)正入万山圈子里,。(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2)当窗理云鬓,。(《木兰诗》)

(3)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4)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5)__________,__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6)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蒹葭》)

(7)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8)古诗词中,戍边作战是一道悲壮的风景线。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情壮志,也可以体会到范仲淹“__________,”(《渔家傲》)的思乡之情和为国建功之志。

(9)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有四个字成了后来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追求,蕴含此追求的两句诗:__________,。

1.阅读《贫困不是理由》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贫困不是理由

①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

②去年的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喜讯传来,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女孩一家5口,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正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父亲已经年过五旬,照顾几亩薄地,农闲时去附近煤矿挖煤,每天上午7点半下矿,工作到下午4点半才能出来吃饭,可即便如此,每月也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面对高额学费,如何去筹?

③当地媒体报导了女孩面临的窘境,引起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关注。他决定资助女孩,并很快联系上她,在电话里郑重承诺:“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情况,决定资助你。”善良的他怕伤害女孩的自尊,特意又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你贫困,而是因为你有才华。”

④ 这对一筹莫展的李家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女孩连声道谢。最后两人互相约定,女孩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就马上通知,他会把学费汇过去。

⑤半个月后,女孩致电高晓松的秘书:“请转告高叔叔,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当高晓松第二天准备汇款时,那女孩又打电话来了:“高叔叔,非常感谢您的好意,可是我不能接受您的资助了。两天前,一位好心的伯伯已经资助了我大学四年的学费。昨天给您打电话,是因为我答应过您,被录取后一定要通知您。”

⑥当时高晓松非常惊讶,也被女孩的诚实深深打动。他仍然想帮助她,于是说:“我知道杭州的物价很高,既然有人帮你出了学费,那我就负担你4年的生活费吧,每月500,你看怎么样?”“谢谢您!不过,我的生活费那位伯伯也资助了。希望您——能帮助别的比我更需要帮助的孩子。”女孩真诚地说。

⑦其实,女孩完全可以接受第二笔资助,也没有人会去查证。这笔钱,可以还债,可以让父母家人过得宽裕一点,可以给弟弟买一个新书包,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滋润一点,可是她不假思索地放弃了,选择了诚信和善良,再次让高晓松感到震撼。

⑧这位内心富有的贫家女孩名叫李小萍,家在四川内江市的农村。

⑨此事传出之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很多人为她的所作所为感动,由衷地敬佩;也有人说她傻,以她的境况,同时接受两笔捐助也不违背情理啊?面对褒扬与质疑,李小萍依然平静,解释说——我觉得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

⑩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简单的一句话,会令多少人感到汗颜?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8字)

【小题2】本文标题“贫困不是理由”中的“贫困”是指:

【小题3】本文通过对女孩的描写和描写,赞扬了女孩的高贵品质.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不假思索”的表达效果:

【小题5】文章末段的“一句话”指的是:

【小题6】(3分)现代的中学生,除了本文提到的愁苦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贫困?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女孩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1.阅读《农夫耕田》选段,回答小题。(共8分)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②见而哂③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④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⑤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⑥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⑦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 ①息:呼吸。②行者:过路人。③哂(shěn):讥笑。④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⑤所以:用什么方法。⑥术:方法。⑦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

【小题1】请用“|”为下句话断句。(2分)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小题2】选文中“甚矣,农之惰也!”是个倒装句,翻译时要调整句序。下列句式与此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孔子云:“何陋之有?”B.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小题3】“之”有时相当于①“他(她、它)”“这(那)”,②有时相当于“的”,③有时却只有表语气或在结构上起一定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第③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能察觉到。

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句属于这种用法。(2分)A.行者见而哂之B.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C.人之处事亦然D.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小题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

2.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小题。(共9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2分)

俨然:()垂髫:()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3】细读选段,请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语言填入下面的横线上。(3分) ①②③

1.阅读诗歌。

丹阳送韦参军①

严 维

丹阳郭里②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释]①参军,官名。②丹阳郭里,地名,今属江苏,是诗人送别朋友的地方。

【小题1】读诗歌一二两句,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__”和送别的季节“__________”。

【小题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寒鸦飞尽水悠悠”一句,并说说这句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

(甲)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乙)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注释】①十轮: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②霜影:月影。③羁人:旅人,旅客。④隅,角落。

【小题1】甲诗题目中“十五夜”是指中秋之夜,前两句诗中的“地白”、“ ”、“ ”等词语都暗示了这一时间。

【小题2】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落”字的妙处。

【小题3】甲乙两诗中三、四句的抒情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秋月【宋】程颢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隔断红尘①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②。

【注】 ①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②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小题1】下列与以上两首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杜牧)C.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 韩愈)D.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 卢梅坡)【小题2】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秋月》中一、二两句的画面。

【小题3】两首诗都写到“秋月”,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

要求:(1)文体:记叙文

(2)文中若出现校名、人名,一律用假名代替。

(3)字数600字以上。

篇二:山东省2013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2013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滞留 投掷 对峙 置之不理 ....

讪笑 潸然泪下 ..

砚台 垂涎三尺 ..

D.坚毅 歼灭 虔诚 潜移默化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有48%的大学生同情心或爱心极度衰退,这是人们不重视阅读,而过度 科技产品所造成的结果。

②国际互联网传递着世界最新消息,它了各国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互了解。 ③高一·三班球队很强,同他们比赛我们要认真准备,不可掉以轻心。

A.依赖 勾通 势力 B.依靠 沟通 势力

C.依靠 勾通 实力 D.依赖 沟通 实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部新开发的这个景区真是秀丽神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流连忘返。 ....

B.尽管十几年来经历了许多风雨,但老赵一家五口人始终相敬如宾,和睦相处。 ....

C.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口吃成胖子,是不切实际的。 ....

D.真正的名家学者并不愿他的学生亦步亦趋,而是希望他们超越老师。 ....

4.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针对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增速下滑,政府出台了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B.放手让更多的人参与环保,保障和提高公众的环境权益,这正是现代社会依法推进环境保护。

C.有无伟大、不朽的经典,可以说明一个民族是否成熟,也可以决定一个民族是不是在文化上先进。

D.在多数人已过上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的情况下,对简朴生活的提倡,有助于我们校正生活的目标和质量。

二、(9分,每小题3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诗词中的生态意境

中国古代诗词洋洋洒洒,篇什众多。这些集中反映了华夏古典文学伟大成就的瑰宝,闪烁着先哲们洞悉世界的智慧光芒,展示了古人多姿多彩的艺术情怀。尤其是诗篇内容中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对自然环境关爱之情,更是难能可贵。

中国古诗词中对春光绿色的留恋赞美可谓比比皆是。韩愈在《晚春》中写道:?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在诗中,花草树木仿佛也有了灵性,知道明媚的春光即将离去,便以姹紫嫣红的繁花来留住春天。作者渴望留住春天以及留恋春光的心情跃然纸上。又如辛弃疾在《鹧鸪天》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B.禅让 阐明 ..C.谚语 赝品 ..

头荠菜花?,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孕育着希望,绿色象征着生命。对?春?和?绿?的向往不正是我们如今环境保护所倡导、所追求的生态家园啊。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中国古代诗词的内容多半是与自然山水有着密切关联的。唐代诗人王维在《桃源行》一诗的开篇中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诗中那悠悠摇荡的渔舟、夹岸的红桃、苍翠的春山、澄澈的青溪,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南宋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尤其是这后两句,可谓意蕴深刻,其暗喻我们姑且不论,单从字面上理解,其内容与我们如今强调的水源地保护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诗仙?之称的李白更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堪称千古绝唱的山水名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把读者带入了?江山如此多娇?的意境之中,从而更加激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亲和之心与爱恋之情。

古人开明的生态意识不仅仅表现在对青山绿水的赞誉与亲近上,还包含着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亲昵与关爱之情。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十分活泼新鲜。这两句诗上句写莺,下句写燕,正可谓莺歌燕舞。一个?争?字将初春时节鸟儿叽叽喳喳、争抢向阳高枝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同时也更增强了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其实古人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岂止是赞美,更可贵的是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王建在《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的诗句就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行为。其中的?求?和?乞?更是表明诗人爱心的点睛之处。

恩格斯曾经把中国的古典文学喻为?地球上最灿烂的花朵?,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诗词无疑是这?灿烂花朵?中的灵魂与精华。在强调保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古诗词中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对于我们当今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值得珍视和借鉴的。

5.下面有关“古诗词中的生态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词中赞美春天和绿色的诗句与今人追求美好生态家园的理念基本一致。

B.中国古代诗词的很多内容与自然山水有关,表现了古人对青山绿水的赞誉与亲近。

C.中国古代诗词有些内容包含都会古人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亲昵与关爱之情。

D.中国古代诗词的部分诗句鲜明提出了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6.对下列诗句中所体现的生态意境的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今人强调的水源地保护有异曲同工之妙。

C.“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突出展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

D.“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求助生命的行为。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词不计其数,题材丰富多样,展示了古人多姿多彩的艺术情怀。

B.与山水相差的古代诗词往往能激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亲和之心与爱恋之情。

C.中国古代诗词有些内容体现出人类要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D.闪烁着先哲智慧光芒的中国古典诗歌被恩格斯喻为“越陷越深上最灿烂的花朵”。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言语文言文,完成8-10题。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符)融曰:?君悬军深入,而臵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符)坚曰:?但引兵少却,使.

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

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

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蹙,紧迫,急促。 ②蔑,无。 ③略,巡视。

8.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却:后退 .

B.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善:善良 .

C.我众彼寡,不台遏之 遏:阻止 .

D.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藉:践踏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兵逼淝水而陈 吾尝跂而望矣 ..

B.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C.死者什七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 因人之力而敝之 ..

10.对这段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淝水之战前,秦军以优势兵力在淝水摆开阵势,晋军谢玄要求秦军后退一下,让晋军渡河去和他们决一死战。

B.秦军统帅想借晋军渡河时乘机攻打他们,于是答应晋军要求,同时指挥秦军撤退,但是秦军一退就失去了控制再也不能停住。

C.谢玄等率领晋军向秦军猛攻,晋军将领朱序乘机跑到秦军阵中大喊:“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争着逃跑。

D.秦军逃跑,蔡融眼见情况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希望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他也被晋军追兵杀死。 ①②

第Ⅱ卷(共70分)

四、(1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然后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3分)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清·毕沅《岳飞》)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3分)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小题,10分)

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⑵物华天宝, :,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⑶昔人已乘黄鹤去, 。黄鹤一去不复返,。(崔颢《黄鹤

⑷采菊东篱下, 。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⑸秦人不暇自哀,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奇石

琬琦

吴老先生的奇石店在郁林郡远近闻名,他的一手赏石绝活,更是诸多同行一致钦佩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石头,只要往吴老先生跟前一摆,他立马就能说出石头的产地和价值来。

这日晨起开店不久,就来了个络腮胡子,指名道姓地要见吴老先生。先生那时正在后堂与两位知交品茶,见有客来访,使转出店堂来。

那络腮胡子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却是满脸堆笑:?吴老先生,久仰大名,在下有一块石头,想请先生看看,如果合适,还请先生收留。?

这人脸生,外地口音,又带凶相,吴老先生有些想拒客。但看络腮胡子身后的两个壮汉呲牙咧嘴,肩上的铁扁担被压得半弯,扁担下的那件东西还用布盖着,显见就是那块石头。店里好久没收过这么大块的石头,而且看这架势,络腮胡子对这石头又分外珍爱,吴老先生不禁起了好奇之心。说:?先看看东西再说吧。?

络腮胡子却是左右看看,显得有些为难。吴老先生忙将他们让进后堂,并满怀歉意地打发了两位知交。络腮胡子这才示意那两个壮汉将石头小心翼翼地放下,然后挥手让他们出去。待后堂只剩下两个人后,络腮胡子抢前一步,将布轻轻撩开,一边撩,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吴老先生的神色。

只见先生先是大睁着眼睛期待地看着,待整块布揭开之后,先生脸上微露惊讶之色,紧接着就是拈着胡须,颔首微笑。

络腮胡子心里不禁一喜,急问:?先生,这石头……?

吴老先生脸色一正,说:?还是我先来问你吧─——你是否外地人??

络腮胡子点头不迭:?正是,在下昨夜才来到贵城。?

吴老先生又问:?是否以前从未玩过石头??

络腮胡子继续点头:?先生真神人了。?

吴老先生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了:?你是否刚刚听说陆太守离任?并且不相信陆太守当真是清官?? 络腮胡子满脸喜色顷刻消失,惊讶与惶恐,还有几分恼怒,都显露了出来。但他还是极力按捺着:?吴老先生果然料事如神!但不知此话怎讲??

吴老先生淡淡一笑:?这种石头在我们郁林郡随处可见,普通得很。但你手上这块,三天前就轰动了整个郁林郡,百姓们都称之为‘廉石’。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却也算无价之宝。我劝你还是尽早物归原主吧。?

络腮胡子悻悻离去,却把那块石头弃在店中。吴老先生无奈,上街去请了两个壮汉,又请了马车,很费了一番周折,才将石头运至郁州码头。

果然,那艘小船正静静地停泊在一个僻静处。吴老先生上船施礼,一位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迎了出来,那便是刚离任的郁州太守陆绩。陆绩虽不好玩石,但平日喜到市井走动,对吴老先生这位赏石奇才早有耳闻。当下吴老先生命人将石头抬上船,二人进入舱中,相谈甚

吴老先生说:?太守受惊了。?陆绩哈哈一笑:?吴老先生果然眼光犀利,竟然一眼认出这块石头就是我船上的。?吴老先生说:?太守过奖。三天前,太守离任,行李物品过轻,船工恐遇狂风急流会出事,太守因叫人上岸搬来此石压舱。此事郁林城里无人不知,此石亦被我等尊为‘廉石’,在下怎敢轻易忘却??

陆绩叹息:?本来三天前就该起程,刚行了数里水路,贱内忽染小疾,所以又转了回来。不想昨晚来了一帮汉子,硬说我刚离任,定然搜刮了很多财物,上来翻抄了一番。一无所获,又以为我这块石头是什么稀世珍宝,硬抢了去。白费了这一番工夫。?

吴老先生说:?这帮汉子想是从外地流蹿至本城的,听市井传言太守携石上船,自是有眼无珠。若是郁林本地人,太守如此廉洁公正,端的是谁人不知??

二人相视而笑。

是日午时,陆太守的小船悄悄离开郁林郡。这?廉石?被抢的故事,也迅速在市井中流传开来。此后三年,所有盗贼过郁林城均绕道,城内男子亦以留络腮胡子为耻。

14.经吴老先生一番盘问之后,“络腮胡子满脸喜色顷刻消失,惊讶与惶恐,还有几分恼怒,都显露了出来”。结合文意,说说“络腮胡子”惊讶、惶恐和恼怒的原因。(3分)

惊讶:

惶恐:

恼怒:

15.“廉石”被抢的事过去后的三年中,为什么“所有盗贼过郁林城均绕道,城内男子亦以留络腮胡子为耻”?(3分)

16. 通读全文,你觉得吴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7. 小说以“奇石”为题,请简要回答奇石“奇”在哪些方面?(4分)

六、(40分)

18.,请先在下面短语中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美丽、善良、忧郁等),然后以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那一双的眼睛

山东省2013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A 2.D 3.B 4.C

二、(9分,每小题3分)

5.D 6.C 7.D

三、(9分)

8.B 9.A 10.C

第Ⅱ卷(共70分)

四、(16分)

11.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12.我是学习道理的,哪里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⑴驽马十驾/锲而不舍 ⑵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⑶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 ⑷悠然见南山/飞鸟相与还 ⑸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五、(14分)

惊讶的原因是:吴老先生料事如神,竟然对自己的事情知道得如此清楚。

篇三: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行款/用舍 行藏辟谣/辟易数里 款识/识微见远 铜臭/其臭如兰

B.塞车/敷衍 塞责栖息/栖栖不安 属意/前后相属 押解/解甲归田

C.绿卡/绿林 好汉露营/藏头露面 着凉/不着边际 什么/什锦饼干

D.裨将/无裨 于事参酌/参横斗转 将校/校准仪表 哥俩/肮脏伎俩

答案:

D(A.háng/xíngpì/bìzhì/shíxiù/xiùB.sāi/sèqī/xīzhǔ/zhǔjiè/jiěC.lǜ/lùlù/lùzháo/zhuóshén/shíD.pí/bìcān/shēnxiào/jiàoliǎ/liǎ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种种迹象表明,非但购房者的观望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从严的政策,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

B.今年的两会上,财政部长谢旭人就“税收痛苦指数”答记者问时提到,今后将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增值税制度,适当降低服务业的税收水平。

C.针对长治市公务员考录违规事件,国家公务员局表示,这是一起有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恣意破坏考录秩序的恶劣事件,严重违背了公务员录用的公平公正原则。

D.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在新德里举行,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领导人将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答案:C(A主谓搭配不当,“观望”不能“坚持”;B语序不当,应该是“改革和完善”;D成分残缺,在“将”后加上“就”。)

3.阅读下面一则报道,并按要求完成题目(5分)

“您的孩子从出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已经迟了十个月零两天!”站在江苏盐城某早教机构门前,张连夫妇看着这条广告标语,第一感觉是啼笑皆非。但看到其他父母都抱着不到两岁的孩子跑过去询问课程时,他们马上感觉到孩子起跑线上的紧迫感,仿佛不报早教,就注定落后了。而有着张连夫妇类似心态的年轻父母在国内其实并不少。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约有8000万0至3岁婴幼儿,全国早教市场空间总值约为500亿元。据记者调查,在盐城最小的早教学员出生仅33天。早教市场正以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壮大,而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内教育专家的反思。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1分)(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疯狂的早教(点出报道中心事件“早教”,并做出一定的评价即可;合情理者皆能得分。)或“拔苗助长”之类等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早教市场发展壮大的两个主要原因。(4分)

答案:(2)①父母不甘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1分)②全国早教市场空间巨大(2分)

4.阅读下面语段,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题目。(4分)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答记者问中提到:“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1)温总理引用的典故和谁有关?写出该人物的姓名。《春秋》的体例是什么?(2分)

人物姓名:孔子《春秋》体例:编年体

(2)请说出温总理讲话的两层主要意思。语言要准确、简明。(2分)

答案:①我做的这些事,别人会有不同的评价,(1分)②但不论别人如何评说,只要我认为这是对的,是有价值的,我都会坚持做下去!我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知我罪我”的典故与孔子有关。孔子编写完《春秋》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话的大意是,我编写的这部书,后人一定会毁誉不一、褒贬不一的,只有《春秋》这部著作来佐证了。“那些理解我的苦心孤诣的人,大概只有《春秋》了吧?那些指责我的人,大概也只有

《春秋》了吧?”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巢谷传

苏辙

①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师从士大夫读书,年老时在当地学校教书。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朴拙但是博学多才。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参加武艺考试的人,很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准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很久后学业完成,却没有考取。

②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马射箭攻击刺杀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强的,于是离开(老家)游历秦凤、泾原一带,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为朋友。有个叫韩存宝的,尤其与他交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牢固如金石的友谊。熙宁年间,存宝做河州的将领,有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渐渐地认为他是奇才。恰逢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加以抵制,于是(朝廷)命令存宝出兵讨伐。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事情,就邀请巢谷到军营中相询问。后来存宝获罪,将被抓捕,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儿就不免受冻挨饿,(我)口袋里还有几百两银子,除了您(我)没有谁可以嘱托交给他们的了。”巢谷答应了,立即更换姓名,怀揣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被赦免才出来。我因(与他)同乡,所以在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气,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托付的人。

③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后来我入朝当官,巢谷待在乡里,不曾见面。绍圣初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调到雷州,从雷州调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又一次调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同我们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有音讯。只有巢谷在眉山情绪激昂地公开说,要步行来探访我们兄弟俩。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的正月,他从梅州给我寄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一万多里来见您,没有料到自己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不用十天就一定能与您相见,即使死,我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我惊喜地说:“这个人不是当代人,而是古人啊。”见面之后,(我们)手握着手相对哭泣,接下来就讲述生平所经历的事情,讲了一个多月也不感到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不再是当年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去拜见哥哥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阻他说:“您的心意是好的,但从这里到儋县好几千里路,还要过海,这不是老年人能做到的事情。”巢谷说:“我认为自己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不能留住他,看看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我当时正穷困潦倒,也就勉强筹集一点钱送他上路。船行到新会,有个南蛮奴仆偷了他的钱袋行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

到了新州,很快生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④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我正住在这南方边远地区,和南蛮们一同生活,大概要死在此地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改天把它交给巢蒙。

(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畜弓箭,习骑射 畜:积储,准备

B.所至友其秀杰 友:与……交朋友

C.存宝不习蛮事 习:熟悉

D.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 诵:诵读

解析:D(诵,通“讼”,公开。根据后文“言”的内容和“闻者”可推断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骑射击刺为四方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予悯其老且病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D.异日以授之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解析:A(为:是。B.前者介词,可译为“跟、同”;后者连词,可译为“和”。C.前者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后者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D.把,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首段交待,虽然巢谷出身寒微“农家”,但作者却为之作传,从而设下疑问,自然引出下文对“其贤”的介绍,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在第②段,作者叙述巢谷与存宝的“金石之交”,并以“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来证明其所叙的真实性,很好地表现了巢谷重义的品德。

C.在第③段,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如对“予兄弟”,巢谷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及与其他人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巢谷不趋炎附势、重义笃志的气节。

D.作者通过选取“弃文学武”“金石之交”“万里步行”三则典型事例,抒发自己对巢谷崇敬之情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

解析:D(“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错。)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4分)

译文:所以在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气节,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托付的人。(计分点:“识”,“缓急”,“缓急可托者也”判断句式,语意通顺)

(2)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3分)

译文:有南蛮奴仆偷了他的钱袋行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计分点:“橐装”,“获”,“获于新州”的倒装句式)

(3)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3分)

译文: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传扬呢?(计分:“虽”,“何以”,“发”)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淮城①感兴

【南宋】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①淮城,泛指淮水两岸的城市。蒙古自灭金后,就着手灭宋,淮水是宋与蒙古对峙的前线。

(1)“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2分)

答:(1)比喻(1分)(2)生动形象地表现词人对岌岌可危时局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苟且偷安的棒喝(1分)

(2)词人在上下片分别发出“天地凭谁整”与“毕竟中原谁定”这两问,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次发问的具体原因。(4分)

答:发“天地凭谁整”的原因是:(1)国土沦丧;(2)侵略者肆意横行;发“毕竟中原谁定”的原因是:(1)暂时安宁是假象;(2)战事未休,战争未止;(1点1分,计4分)

(3)全词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4分)

答:(1)对收复失地的渴望;(2)对侵略者肆意横行的痛恨;(3)壮志难酬的悲愤;(4)对时局的关切与担忧。

(5)对当权者不思进取的不满。(答任意4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2)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论语》)

(3)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4)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6),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

(7)泉香而酒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何不改此度?(屈原《离骚》)

答案:(1)草木知春不久归;(2)切问而近思;(3)猥自枉屈;(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6)廊腰缦回;(7)山肴野蔌;(8)不抚壮而弃秽兮。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拉不开的枪栓

周海亮

连长看看手表,取下嘴里的烟斗。还有十分钟!他说。远处炮火隆隆,战壕里却落针有声。十分钟以后他们将扑出战壕,对方的机关枪等在那里。

兵很害怕。兵只是一百多个兵里的一员。兵想点一根香烟,可是他总是打不着火。

还有七分钟!连长再看一下表,说。他巡视着他的兵,他试图记得所有兵的模样和名字。他知道七分钟以后,至少将有一半兵被打倒。他经历过太多这样的时刻,他的兵从来未曾活过一半。

兵为自己整了整头盔。这是他的习惯动作。似乎,将头盔戴好,子弹就会听话地绕过他的身体和脑袋。

还有五分钟!连长走到队伍尽头,说。兵和连长之间隔着一百多个兵,一百多个兵,开始同时检查他们的步枪。

兵拉一下枪栓。他没能将枪栓拉动。兵再拉一下枪栓。枪栓仍然没动。兵有些慌,蹲下来检查他的枪,他的枪似乎完好无损。

还有三分钟!连长说。

兵的头上冒出了汗。兵的手开始发抖。兵使出浑身力气。没有用。枪栓仍然不能够拉开。

……兵看到自己抱着步枪跃出战壕。兵看到对方的机关枪手冲他微笑。他瞄准机关枪手的眉心,可

是他的枪不能够射出子弹。机关枪“哒哒哒”地响起,兵的胸口,多出一排整齐的窟窿……

还有一分钟!连长说。

兵几乎崩溃。他经历过两次战斗,他没能打中一个敌兵,可是,他的手里握有可以将敌兵射杀的步枪。现在枪还在,可是他知道,今天,他将注定被敌兵射杀。

三十秒!他看到连长的身体,崩紧成弓。

兵绝望了。他的手指流出了血。他想起母亲,想起父亲,想起妻子,想起女儿。以前他也常常想起他们,然那不过是思念。而现在,绝望排山倒海,他知道他再也见不到他们。

……兵看到自己被打倒在战壕前,他的枪栓仍然没有拉开。他没有死,他还能动,可是他没有一丝力气。他看到一个敌兵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笑笑,腰间抽出一把匕首,一下下锯着他的脖子……五!四!三!二!一……

兵开始痛恨这场战争,痛恨给他步枪的连长,痛恨手里的步枪。他做好冲锋的姿势,他的身体崩紧成弓。当攻击开始,无论他的枪膛里有没有子弹,无论他的枪栓有没有拉开,无论他的手里有没有枪,他都必须跃出战壕。他必将死去,死在对方的步枪下,机关枪下,手榴弹下,甚至,匕首下。一!

兵一跃而起。空中他想试最后一次。他的枪栓在那个瞬间奇迹般地拉开,兵听到一声无比亲切无比美好的“喀嚓”一声。然后,兵迎来一排子弹,子弹“噗噗”地射中他的胸口,那里多出一排整齐的冒烟的窟窿。他躺倒在战壕前面,可是他还没死。他看到一个敌兵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笑笑,腰间抽出一把匕首,一下一下锯着他的脖子……

战斗很快结束。连长果然失去他一半以上的士兵。

后来他说,这场战斗,他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个最后一刻拉开枪栓的士兵。

可是他没有开一枪……似乎他对这场战斗毫无贡献。有人不解。

可是他冲了上去。连长说,当他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我看到了敌人的恐惧。

(选自《中外读点》2011年第6期)

11.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分析其表达特色及作用。(4分)

答:用对比和夸张的修辞(1分,答出一个给分),渲染了紧张安静的氛围(1分),也写出战事的激烈和迫近,也写出战士的内心的紧张(1分),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1分)。

12.文中画线的两处,是如何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4分)

(1)似乎,将头盔戴好,子弹就会听话地绕过他的身体和脑袋。(2分)

答:运用心理描写(1分),写出兵对生命的珍爱,对死亡的畏惧,心存的侥幸心(1分)。

(2)兵的头上冒出了汗。兵的手开始发抖。(2分)

答:运用细节描写(1分),“冒出汗”手“发抖”细腻地写出兵内心的极度紧张。(1分)

1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兵”的形象。(6分)

答:“将头盔戴好”,希望子弹绕过他的身体:写出他热爱生命;战场上他想起母亲、父亲、妻子、女儿,平时也常常想起他们:表现他因战争而饱受思念亲人的痛苦;“痛恨这场战争”,痛恨连长,痛恨步枪:厌恶战争;心有畏惧,仍“做好冲锋的姿势”,枪栓没有拉开,“必须跃出战壕”:写出他的勇敢无畏、勇于献身。(一点一分,结合情节给满分)

14.“他看到一个敌兵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笑笑,腰间抽出一把匕首,一下一下锯着他的脖子……”这段文字在文中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6分)

答:不重复。(1分)第一次出现是虚写,(1分)是兵在战壕中想象的情景,表现出兵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渴求;(1分)第二次是实写(1分),兵冲出战壕后牺牲的情景,写出了战争的残酷(1分)。结构上前后呼应,交代了故事的结局(1分),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六、实用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朱光亚星”,永远在天上亮着

本报记者余建斌


《晚春,韩愈》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71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晚春,韩愈》阅读答案
相关文章
  • 《晚春,韩愈》阅读答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理试题L1 古诗文名句填空。(9分)(1)正入万山圈子里,。(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2)当窗理云鬓,。(《木兰诗》)(3...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