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正文 本文移动端: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2016-10-19 13:25:0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教学设计模版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参考模版

科 目 设 计 者 学校 授课班级 学生人数 课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型 授课日期

一、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

二、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出发,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知识体系、逻辑顺序、地位、作用、编写意图、重点、难点等)单元(章节)目标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兴趣等)

四、学习目标:(1.行为动词+限定词+核心名词;2.行为条件+行为动词+限定词+核心名词;3.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动词+限定词+核心名词;4.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一般不要超过5个) 1、 2、 3、 4、

五、 评价方案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用课堂提问、背诵、板演、动手操作、个体或小组展示、书面练习、结果呈现、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 1、举例:针对目标一,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测评; 2、举例:针对目标二,采用板演的方式进行测评; 3、举例:针对目标三,采用书面练习的方式进行测评; 4、举例:针对目标四,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测评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作业设计:(预习任务、自主学习任务、探究学习任务、实践活动、调查、查阅资料、阅读书目、文献或网站查询等开放性作业)

九、板书设计:(要求完整地反映教师本节课讲述的内容和思路,包括内容框架、重要的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基本要点、主要结论和关键词等,表现形式为:提纲式、总分式、对比式、表格式、线索式和图解式等六种) 十、教后反思 :(可以单独写,也可以写在教学设计的反思栏中)

注意:以上表格式如使用不便,也可采用普通文本格式或分列式,但表内核心内容必须齐备。

新郑市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用于课时评价)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班级:__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评价人:_____________

新郑市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教研室制

篇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北关小学 姚亚琴

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即使在以前没有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课后也会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容易记住。因此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成了本节课的重点。既让学生经历“再创造”----自己去发现、研究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并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本节课我基本达到了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上述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2、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当中,大部份同学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是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的用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是用折纸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大脑,就连平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置身其中。充分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购物小票》教学反思 北关小学姚亚琴 在这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留给我以下思考:1.“教”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内容的基础。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挖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2、“学”用现实的方法体验数学。在“购物小票”的教学中,我始终把搜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在上新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到超市去购物,这样,学生就熟悉了购物的情境和过程,再通过教材,借助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再精心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的过程。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新知识,最终让生活中的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教师】郑州中原区徐水镇中心小学 秦淑芝

【教 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

【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部分图形的认识中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

【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组成会用尺画角。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能指出一些简单的图形,例如圆、三角形等,但是对角的理解比较模糊,在学习中,把课堂中抽象的直观的角与生活中隐含角进行联系存在困难。

【学习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用肢体笔划角、从生活中找角、折一折、做活动角等活动,能指出一个图形是否是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指出指定角的顶点和边,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

2、通过折一折、做活动角、演示等操作活动能正确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

3、通过教师口述、示范画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的方法。 

4、通过观察实物并从中抽象出角,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知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学习难点】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 法】情景导入法

【学 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折角、纸条、图钉、制作活动角。

【评价设计】

1、通过从主题图中找角用肢体笔划角以学生是否能从生活实物中找出角并正确指说角各部分名称能否正确完成P42第1、2题以及课堂练习来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通过折一折、做活动角以及学生能否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说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来评价目标2并且巩固对角的认识。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画角,标出各部分名称来完成对目标3以及目标1中“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指出指定角的顶点和边”的评价。

4、通过观察生主题图、找生活中的角等活动。完成目标4。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 出示主题图。

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看,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就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

板书: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齐读: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知探索

 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快找找吧。

2、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

二、学习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同学们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就是这样儿的。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一下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

a、你们感觉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这一个角。 

b、师再指课件。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课件出示书第42页的第1题。

4、师:你们看,下面两个图形里也有角,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又有哪几个角?书第42页第2题。

5、找生活中的角 

a、师孩子们其实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到之后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

b、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

三、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

a、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 

b、展示学生做的角。请小朋友们用自己折出来的角。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2、做活动角 

a、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用上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纸条。试试吧。 

b、展示做成的角。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

c、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分开的程度的关系。

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你是怎么做的?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 

d、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跟边的什么有关系?

小结:我们可以发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分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角的两条边分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四、学习例2画角 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怎样画角。 

2、指名学生说画法,同时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

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

3、学生试着画角,师巡视。

三、练习与拓展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角,老师准备了几道题,想考考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拿出答题卡完成“我会数”

2、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你能想一想一张长方形的纸,不折叠的情况下剪一刀后会剩下几个角吗?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了哪些关于角的知识?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中心小学秦淑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例1,处理练习二十第1、2、3题及有关的做一做。

【课程标准】

《植树问题》属于“综合应用”领域中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与教材分析】

就本套教材的知识体系来说,学生是首次接触“植树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都经历过植树活动、上楼梯等“植树问题”的原型,只是还不能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模型联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探究并掌握最基本的植树规律——“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两端都栽”和“封闭图形植树”等不同情形的“植树问题”打基础。

【学习目标】

1、学生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简化思想和应用价值。

3、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非封闭图形中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评价设计】

1、交流式评价:通过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师生交流情况和生生对话交流情况检测学习目标1的达成;

2、表现性评价: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过程、讨论表现、学生问题汇报情况和样题第1题第2题、第3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选择性反应评价:通过课堂上提问,课后拓展练习检测植树问题的掌握情况,检测学习目标3的达成。

【评价题目】

详见学习过程“检测样题,反馈提升”。

【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认识间隔

1、从观察手掌引入间隔的概念。

谈话: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做事,而且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想不想一起去看一看?请举起你的左手

师:现在请每位小朋友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隙?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隙叫做“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隙,也就是有4个间隔。

师: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之间呢?

篇三: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步骤

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以及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希望教师能够“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

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应该是该领域的四大核心问题。然而,人们一直以来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关注较多,而对“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探讨得较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没有把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思考,没有整体地、一致地关注着同样重要的上述四个问题。

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即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但是,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却发现,这一意图至今并未很好地得到实现。尽管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课程标准已经代替了教学大纲,但课程标准似乎并没有给教学实践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新课程到底倡导什么样的“新”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什么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是根据上级或专家规定的“好课”的标准上课,还是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与目标来开

展教学;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还是基于课程标准自主处理教材(即“用教材教”);是模仿别人的“优质课”,还是基于课程标准创造自己的优质课。这些问题还依然存在。更进一步地,关于作为学生应知和能做的“期望列表”——课程标准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讨论,就更是鲜见了。

因此,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课程实施取向,指出当前我们应当基于课程标准来实施课程,进而探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期为我国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一、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尽管人们对“课程实施”有不同的理解,如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是教师怎样将规划好的课程方案付诸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除上述提及的学校/课堂层面的教学外,还应包括地方层面的课程推广,但是,不管怎样,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范畴。本文将课程实施限制在教学范畴来探讨。

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研究,最为大家熟知和广为引用的是Snyder等人提出的忠实(fidelity)取向、相互调适(mutual adaptation)取向和课程创生(enactment)取向。这三种取向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囊括了实施中一切可能与不可能的情况。事实上,对任何政策、方案或计划的实施都可以拿这个框架去分析,因此,在理论上它具有广泛的解释力。但是,回到我们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课程实施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

都是活生生的人,教学离不开他们的情感、动机与价值观,何况学校与课堂在情境方面又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教师势必要灵活地处理这种差异;另一方面,三种取向的划分缺乏现实的执行力,如“相互调适”如何调适,调适的依据与标准是什么,“课程创生”创生什么,创生的依据与标准又是什么,这些核心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因此,它对教学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更关键的是,它无法为回答我们前面提到的、我国当前正面临的课程实施问题提供适宜的概念工具。这促使我们从我国的传统和现实出发,尝试提出更具本土性的课程实施取向分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二是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三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教学)。当前,尽管有了国家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该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依据教科书来实施课程。

(一)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

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就是教师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所信奉的理念开展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经验,“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真正进入教师关注的领域。这种课程实施取向主要存在于普及教育和教科书(正式的学生课本)出现以前。

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中的课程与教学系于教师一身。教师

成为教育内容的活的载体,教师所具有的经验成为课程的内容,教师所具有的教育理念左右着课程实施的格局,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教什么”和“怎么教”都由教师自身有什么可以教和他所信奉的怎么教得好的理念所决定。(2)教师在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中扮演着神圣的角色。也正因如此,在漫长的教育史上,教师往往被看成是某种神圣的或社会主导性观念的传播者。教师有如牧师,是圣训的代言人,或者,是统治者声旨的发布者。(3)在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他所拥有的经验主宰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结果。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在古代,由于受教育的人数少,对教师的要求高,能担当教师这一角色的人多数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的言传和身教被社会认可,被人们奉崇,具有权威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求逐渐扩大,基于教师经验实施课程失去了它的现实性。即便教学真的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那么,教师的自我也必须有质的规定性,有底线的要求。不然,教学就存在太大的随意性。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有学者指出,“不少时候,语文教帅在教学生的,还是小集团内流行的或个人现行生产的‘知识’。而那些阐释、变异、生产,往往是不自觉的、即兴的、无理据或者仅以‘我以为’的个人件反应为理据,从来没有被要求作学理的审查。僵化和随意性过大并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严重问题。”其实,不仅语文学科如此,凡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都可能存在这一严重问题。

(二)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普技教育的需要,教科书开始在西方出现。在我国,真正的教科书(正式的课本)是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以后的事。教科书的不断运用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的面貌。教科书越来越成为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起着决定作用。“教科书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教科书是“支配性的教室资源”,甚至决定该学科80%的课程内容。

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的“课程”几乎等于教科书,大家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科书看做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2)教师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无论是农村的教师还是城市的教师,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也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教科书是教材的权威,是教学方案的心脏;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几乎完全取决于教科书。”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对新课程带来的教材更是持抱怨的心态。在他们看来,教材改变了,原来他们习惯并熟练了的教学内容都变了,所以给他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并且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3)学生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成为了一个被不断灌输的容器,他们视教科书的内容为定论的知识,学生的学只是围绕着感知、理解和记诵教科书而展开。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批判、反思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0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