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沈括简介 正文

沈括简介

2016-12-11 10:18:18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沈括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

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道征用车辆的事吗 ”沈括回答说:“知道。”皇帝问:“这事怎么样?” 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

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使去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明善辩,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事奉萧赜,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他的专长,但也没能通解它们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国。

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说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办法,谈吐文雅说理透彻,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且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膝谈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大举南征。高祖谋取南方的心思于是变得更加急切。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亲王贵戚与旧臣都不能离间这种关系。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派舍人问道:“我听说你们到来,但不能见你们,你们为什么而来?”王肃回答说:“臣见陛下停食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安。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灾害。因此国家储备了九年的用粮,用来防备九年的灾变。臣又听说如果到了八月老天还不下雨,这之后君主才不进膳食。昨天郊野之外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无地自容。”高祖派舍人回答说:“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位居万民之上,治国不及先王,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反思自责。”当晚降下了大雨。

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去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元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由鲁阳至洛阳,沿途丧葬等事,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元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认为王肃是由偏远之地提拔上来的,一时之间在自己之上,认为是憾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历任内外要职,为何突然令王肃位居他的上面?”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任城王元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诚恳地安置接纳,很受归附者的信任。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但王肃的性情稍显轻佻,颇以功名自负,护着自己的缺点而自夸,很少推举别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这些缺点。

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爱本义是悲哀、伤心。用作动词:

(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喜爱。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吝啬,舍不得。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安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如: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

A.沛公安在?(《鸿门宴》)

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3.被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如:

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列传》)

B.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织》)

(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如:

A.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B.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C.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如:

A.本末倒置。(成语,原意为“树根”,这里引申为“根本的”“主要的”。)

B.今背本而趋末。(《论积储疏》,“本”在这里引申为“农业”,“末”在这里引申为“工商业”。)

C.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根源。)

(2)用作量词,或相当于现代汉语作量词的“本”,或可根据实际情况译为“册”“份”

等。如:

A.别具本章。(《狱中杂记》,本、份。)

B.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活板》,册。)

附虚词用法:

副词,意为“原本”“本来”。如:

A.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原本。“本说”指“原来的说法”)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本来。)

★★6.鄙本义是边疆、边陲、边远的地方,名词。如:

A.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鄙”在此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边境”,“以鄙远”意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的边境”。)

(1)用作形容词,意为“庸俗”“浅陋”“地位低下”。如:人贱物亦鄙。(《孔雀东南飞》)

(2)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起”“轻视”。如“鄙视”,“鄙薄”。

★★7.兵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

(1)兵器,武器。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

A.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士兵。)

B.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军队。)

(3)战争,军事。如:

A.兵旱相乘??(《论积储疏》,战争。)

B.纸上谈兵。(成语,军事。)

★★8.病本义是重病。

(1)用作名词。意为“疾病”“病残”。如: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

(2)用作动词:

①怕,担心,忧虑。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②疲劳,困苦不堪。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③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成为病态”。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9.察本义为仔细看、观察。

(1)用作动词

①仔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考察、调查。如: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③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语“明察秋毫”的“察”,又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

以知古。(《察今》)

④推荐、选拔。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2)双音词“察察”,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0.朝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

(1)读zhāo,名词,意为“早晨”。如成语“朝三暮四”“朝气蓬勃”,又如:

A.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

B.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读cháo,主要有两个用法:

①动词。意为“朝见”“朝拜”(专指臣见君),“拜见”“拜访”(泛指下对上或平级之间)。如:

A.弱国入朝。(《过秦论》,朝见。)

B.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在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使(让)??朝见(朝拜)”之意。)

C.临邛县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拜见,拜访。)

②名词。意为“朝廷”,“朝代”。如: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11.曾本义是增加,为“增”的假借字。

(1)读zēng,名词。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如曾祖、曾孙。

(2)通“层”,意为“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杜甫《望岳》) 附虚词用法:

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有两种情况:

(1)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如:

A.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表出乎意料,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还”等。如:

A.曾不若霜妻弱子。(《愚公移山》)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2.乘本义是登高。如: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1)用作动词

①乘坐(船、车),驾(车)。如:

A.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

B.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战》)

②趁着,凭借。如成语“乘虚而入”。

(2)用作名词,读shang,指兵车。如: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作量词,读shang,辆。如: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万乘”原指“一万辆(兵车)”,后在文言中常用来比喻天子的地位和权势。)

(4)用作数词,意为“四”(古代一辆兵车配备四匹马,因以引申为“四”。)如:以乘韦(四张牛皮)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乘韦,四张牛皮。)

篇二:王维简介

王维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青少年时期的王维: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踏入政坛的王维: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晚年的王维: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王维的主要成就:

文学特色

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 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 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

作品风格

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绘画功底: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并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

篇三:古代作家简介

中国古代作家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现存《论语》二十篇,其思想核心是“仁”。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著有《孟子》一书,其思想是“仁义”,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现存五十三篇,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尊号“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三十二篇,代表作《劝学》、《天论》等。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南华经》。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其书原名《太史公书》。

韩非(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韩非子》五十五篇,代表作是《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歌的开创者、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其它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有《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诗。

刘向(公元前77——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诗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师表》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刘勰(465——532)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五十篇,涉及到创作的许多问题。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诗篇多名作,如《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观猎》等,苏轼赞语“味摩洁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世称诗仙,他把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峰,诗作颇丰,著有《李太白全集》,诗有古体、绝句,律诗,名作有《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送友人》、《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王之焕(688——742)字季陵,唐诗人,《凉州词》、《登鹳雀楼》是名诗。

高适(702——765)字达夫,唐代边塞诗人,诗作多有名篇,如《别董大》《燕歌行》等,诗多反映边塞军旅生活。著有《高适诗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文学家,因住樊川而号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名作有《阿房宫赋》、诗《江南春绝句》、《过华清宫绝句》等。

孟浩然(689——742)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诗作充满山水田园情味,有许多名诗,如《过故人庄》、《春晓》。

崔颢(704——754)唐诗人,多作边塞诗,慷慨豪迈,有诗《黄鹤楼》留世。明人辑有《崔颢集》。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先生,诗人,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名作《无题》、《隋宫》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大诗人,他把古代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潮。其诗称为“诗史”,后世称他为“诗圣”,又称“杜工部”,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人称白太傅。是新乐府诗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名作《卖炭翁》、《钱塘湖春行》。

岑参(714——770),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体验深刻,有《岑嘉州诗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曾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同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名作有《永州八记》、《三戒》、《封建论》,传记文《段太尉逸事状》等。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散文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名作有《竹枝词》、《柳枝词》、《陋室铭》。

欧阳修(1007——1055)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多有名作,如《醉翁亭记》、《伶官传序》等。

范仲淹(989——109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名作《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爱国大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反映现实,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诗文多有名作,如《关山月》、《书愤》、《示儿》、《过小孤山大孤山》。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散文家,著有《嘉祐集》。《六国论》为其名作。与其子苏轼、苏辙前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科学家,政治家,他的《梦溪笔谈》(二十六卷)是用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司马光(1010——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历尽十九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杨万里(1127——1206)字延秀,号诚斋,词人,其诗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人,形成了一种新鲜活泼的诗体“杨诚斋诗体”。有《诚斋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雄健峭拔。著有《王文公文集》。

李清照(1084——1151)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著有《漱玉词》,另有《李清照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忠,其文明白畅达。“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名作有《赤壁怀古》。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谥文,追封信国公,学者、理学家,学识渊博,经、史、文皆有成就,是以后儒家理学大师,世称朱子、朱文公。有《四书章句集注》、《楚适辞集注》、《朱子大全》。

马致远(?——1321)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所作杂剧十五种,代表作杂剧《汉宫秋》,散曲《夜行船〃秋思》。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爱国政治家,文学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名作有《正气歌》、《指南录》、《〈批南录〉后序》等。

施耐庵(约1296——1370)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代表作《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爱国词人,其词抒写爱国情怀,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崔铣(1478——1541)字子钟,一字仲凫,有《洹问》,名作《记王忠肃公翱事》。

于谦(1398——1457)字延益,明朝大臣,爱国将领,谥忠肃,诗人,有《于忠肃集》,《石灰呤》为十二岁所作。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朝散曲家,有《王西楼乐府》。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明代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吴承恩(约1500——1514)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晚年著成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为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其艺术性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传有十七种通俗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高启(1336——1374)字季迪。自号青丘子,明初文学家。编订《元史》。著有《高太史全集》。孙文(1866——1925)字逸仙,别号中山,我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著有《孙中山全集》。

袁枚(1716——1792)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诗人,散文家,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曹雪芹(约1715——1764)名,字梦阮,号雪芹,小说家,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又名《金玉缘》)的创作,全书未成病而卒。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全书一百二十四回,属于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沈括简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36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沈括简介
相关文章
  • 沈括简介

    沈括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