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科学发展观学习专题 正文

科学发展观学习专题

2016-12-11 10:18:1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专题一: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专题一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作为我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首次被载入党的十八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经验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丰富和发展。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改革开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升我国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对于确保实现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理论的提出总是体现着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和反映。发展的实践呼唤着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的实践也孕育着新的发展理论。二十世纪晚期、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也在发生着快速而又深刻的变化。如何有效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主动迎接各种挑战,自觉防范各种风险,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千年梦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党、我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既是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

(一)国际局势的新变化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世界多极化趋势凸显科学发展的必要性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并已经呈现出其不可逆转之势。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两强争霸的世界格局已不复存在,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加速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多极化发展的进程是曲折的,多极与单极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美国自恃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自恃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的强大,极力兜售强权政治,以强凌弱,称霸全球的野心急剧膨

胀,特别是近年来在“重返亚太”战略背景下,在中国周边不断制造事端,严重影响到我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我国频繁举起贸易制裁的大棒,对我实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多元渗透,常常以所谓“人权问题”、“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我国横加指责,干涉我国内政。在中东北非等多个地区不断挑起事端,给整个世界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尽管世界形势存在着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的因素,局部战争时起时伏,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整个世界逐步呈现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政治力量的重新分化和组合,使得由一两个大国主宰世界事务、支配他国命运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世界各国都力图通过提高综合国力而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已经很难在短期内走出经济低迷的状态,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深渊,日本更是短期内难以走出经济困境。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不断崛起,对世界的传统格局构成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这种多极化趋势在各个层次和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就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就更加凸显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因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能不能成为这个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关键在于其自身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我们自身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争取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持续性发展,为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们抓住时机,加快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滚滚洪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资本、技术和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在国际范围大规模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各国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和不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这一背景下,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速度。根据以往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内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它将把世界各国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也必将进一步加快。这就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

历史进程,他们掌握着更多的国际贸易话语权,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陷入更加不利的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争取平等的国际地位等任务将更加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日新月异的新科技革命向我们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想方设法抢占科技这个最能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未来的时代将是以知识与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全球为市场的时代。它将有力地推动着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文化取向等等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对世界各国、尤其对于我们这个后发大国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那么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甩的更远。新科技革命使得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来发展自己,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海洋工程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为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开辟了崭新而又广阔的前景。我们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上的差距,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我国在未来的重大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动权,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4.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

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新态势。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是人类文化发展与进步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各民族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也有利于我们在比较和吸收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先进文化。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文化的交流是错综复杂的,难免有一些错误的、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思想文化随之而来,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构成严重地冲击,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走出一条既能体现中华民族固有特色、又能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思想文化建设之路。

(二)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开放,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

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是非常尖锐和突出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地深化改革,积极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城乡差距过大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导致了我国当前城乡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城乡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首先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相对差距出现了“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趋势。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现价)相对差距为2.36倍,到1998年为2.51倍,2000年为2.79倍,2002年为3.1倍。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是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这还不包括城镇居民所独享的各种政府价格补贴(诸如粮油副食、煤电水汽、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等)和转移性收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远高于农民:1985年为66元,相当于人均全部年收人的8.8%; 1997年为1083元,相当于人均全部年收入的19.8%;到2000年已上升为1461.68元,相当于人均全部年收入的23.1%。而乡村居民转移性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1995年为86.2元,2000年为147.59元,占人均年收入的4.69%。尽管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包括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在内的多项支农、惠农措施,但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农民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仍然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绝对差距超过10000元;而到了2009年仅从1月至9月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就已超过万元大关。即使是在近几年中央惠农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国家统计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7917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多出19042元。

其次表现为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大。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也在扩大。1978年两者的相对差距为2.68倍,到2002年扩大为3.29倍。实际上农民还需要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如用于购买化肥、农药、地膜、水、电等,2002年为731亿元,占总支出的1/4(《中国统计摘要(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根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陈锡文估计,如果把城镇居民的

财政补贴都折算过来,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实际差距达到6倍,甚至更高。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10年1月的一次演讲中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在扩大,1978年的差别是2.9: 1,到2008年则上升到了3.6:1。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为15160.89元,而农村居民的这一数据仅为3312.59元人民币。

第三表现为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教育水平差距比较明显,这主要反映在人均占有教育资源和受教育程度上。2000年,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与城市平均9.80年的水平相差近3年。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来看,农业从业人员也最低,2000年仅仅为

6.79年,也明显低于城镇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城乡居民人均实际占有教育资源的差距亦十分悬殊,公共卫生、公共交通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城乡之间均不可同日而语。近几年来,虽然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城乡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差距有所缩小,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其间的差距仍然不小。

2.地区发展差距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不仅表现为人均收入或人均GDP差异大,而且还表现为其他经济、社会指标差异甚大。从各地区看,第一世界上海、北京,占总人口2.17%,相当于世界的高收人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占总人口21.8%,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像山东等地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占总人口21.76%;第四世界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占总人口的50.57%。这表明中国还有占总人口一半的地区属于世界低收入水平。截至2011年底,西部12各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5%,人口占全国的27.0%,而国内生产总值却仅占全国的19.2%;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1400美元,而西部地区却只有600美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各省2012年经济数据显示:广东人均GDP39978元,为最高;山东人均35893元为其次;西藏人均最低为15294元。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省区和经济增长滞后、相对封闭的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分析,全国城镇有低收入人口2510万人,乡村有低收入人口9029万人,合计11539万人。农村占总数78%,中西部地区占85%,西部低收入人口占全国总数比重为54.4%。这表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3.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

首先是经济发展与公共事业发展不够协调。1980一2000年期间,尽管中国提前实现了2000年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是却没有能

篇二:专题-科学发展观-2016

专题一 科学发展观

一:基本内涵

全面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五个统筹的实质及内涵

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1

构)的转变。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下一步的经济改革,要着眼于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国家政策要对解决三农问题给予更大支持。

2

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3

4

环境承载能力。

国内

全国总体情况提出来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统筹协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1

的需要。

2

3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实现五大转变

1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理解成“增长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还有的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2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心;二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

3

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4系,不仅考核GDP增长,同时考核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保等,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5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专题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科学理解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深刻把握和谐社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不断实现这样几个方面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社会之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二是实现发展的均衡;三是努力缩小发展的差距。

二、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2

3

4

5

6

一、科学理解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21世纪后新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的重点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人均比较低下)、 2

不全面的(小康基本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发展性消费还未,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1

2

31

、我国城市化水平很低,农村尚有九亿农民。2、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且脆弱,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第二产业技术层次低,总体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无论产值或就业比重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口文化素质较低,高级人才、专业管理人才不足。

5

二、全面建设的基本思路

1场化、现代化。

2

3

4

5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 政府建设

一、政府建设的定位――服务型政府

1

受人民的监督。制定的政策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

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近来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

政府必须依照法律权限、程序行使权力,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接受人民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保证政府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对法律、对人民负责。

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 3

作为或不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措施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还需要稳步扎实推进。

只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

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的关键是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问题是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保、

环境保护等项目的比重。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因此要加强行政立法,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坚持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表现在

1、游离根本,沉湎于个人得失。有的把坚持以人为本仅仅停留在会议中、文件里和口头上,缺乏具体的、细化的落实措施;有的为了个人荣辱得失不惜制造虚假政绩。

2、好大喜功,热衷于政绩工程。劳民伤财。 3、作风飘浮,习惯于表面文章。一切以个人利益出发,以个人得失为价值取向的政绩观,必然表现为作风飘浮、言过其实、表面文章,归根到底是官本位思想作怪。

解决对策:

1、

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把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指标,避免片面、畸形、短期的政绩。

3

、政绩考核的标准和考核结果 4

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改进考核方法,要在全面考核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工作实绩。

三、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

1、政务公开现状。

(1)对政务公开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政务公开对于沟通政府与群众之间信息、规范政府自身行政行为方面的作用。(2)公开缺乏主动。事前公开变成事后公开;往往在群众反映强烈或上级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才被迫公开。

(3)公开形式不规范。个别行政单位的领导“长官”意识浓厚,自己认为不便公开的就不公开,随意性大。(4)公开内容不全面。有的地方政务公开的内容少,也不能经常、及时地更新。尤其是核心权力部门在群众关注的敏感领域公开相对比较滞后,群众满意度较低。这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的要求极不适应。(5)公开机制有待健全。忽略了政府办公室在政务公开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职责,弱化了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作用。

2、对策

政务公开的实质是权力行使公开化、透明化。要把政务公开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结合起来,以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

作方案。

列入公开目录。

各行业各部门不仅要做好本身公开工作,还要督促下属单位;另一方面加强专门机关的工作督查;再有加强法律和制度监督、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探索扩大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和监督政务工作,尤其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尽可能让群众参与事前、事

理等方面制定严格制度;完善检查、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包括废除无效制度,包括对现有制度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各种新制度的创新,使政务公开工作做到与时俱进。

推行政务公开当好参谋助手,督促协调政府部门做好政务公开的具体工作。

四、网络舆论监管

政府高度重视网络这一新型的媒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文明上网等。但 5

篇三:科学发展观复习专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专题复习说课稿

任城区济东中学 冯兴中

2009年6月2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专题复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政治备课组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毕业班一节专题复习课,题目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下面我把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思路说一下,敬请各位多多指教。

一、本专题内容及地位作用

⑴、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公平、正义、诚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5、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⑵、科学发展观的地位作用:

现在的中考政治出题都是以重大时政背景材料为考试的命题方向。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我国各个阶层、各个单位、各行各业都开展得轰轰烈烈,肯定是今年中考的重中之重。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首先,科学

发展观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核心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当代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生动体现;既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吸取了当代世界的先进文化与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着力回应当代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又清晰指明未来中国的历史走向。其次,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它充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矛盾和问题的真正解决,实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科学理论水平的一个新境界。所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增强学生做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各种考试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年中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根据中考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得理解掌握,重大的时事政治学生得知道,而且还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本节复习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教材重要知识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各种考试题。”

三、教学难点

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内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特别是寻找所给的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材料与教材知识的联系更是需要有较强的能力,所以我把“理解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我坚持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宗旨,依据初三毕业学生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三个代表,公平和正义,可持续发展等。

⑵过程与方法

老师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快乐中得到和谐发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统筹兼顾。

五、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所以本节课我要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活动,启发、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

六、学法

另外,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实践创新能力等,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采用的学法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自学教材、小组交流、探究疑难、现场采访、演讲比赛等形式生动活泼的学习。”

七、课前准备

为上好本节课,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材料;老师我自己制作学案,把学生进行学习分组,每4-6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分组时注意学习成绩的搭配,性格性别的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尽量使各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达到均衡。

八、教学过程

1

多媒体播放播放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一段讲话视频:

“…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老师提问:听了总书记讲话,你有什么感想?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观看视频,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然后小组讨论自己的感受和明白的道理,并回答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紧扣时代脉搏,把握中考时政热点,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而且这种声音加图象的鲜活视频,引出课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

I、自我解读科学发展观时政热点:

①、2008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008年9月19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

②、胡锦涛同志指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要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善于从人民群


科学发展观学习专题》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36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科学发展观学习专题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