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英布为什么背叛项羽 正文

英布为什么背叛项羽

2016-11-18 06:50:59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英布为什么背叛项羽?揭秘英布背叛项羽的真正原因

让购物,成为职业

英布为什么背叛项羽?揭秘英布背叛项羽的真正原因

英布为什么背叛项羽?九江王英布简介

楚汉传奇热播,三国杀游戏热玩,这些都将历史上有名的争夺带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将那些历史上的人物的生平挖掘出来了,故事的开端与结局都伴随着背景。英布的故事由此开端。

汉王十一年,吕后诛杀淮阴侯韩信,引起了英布的惊慌。同年夏,又杀梁王彭越,将他剁成肉酱,分赐给诸侯。英布得到后,大为恐慌,怕祸及自身,于是暗中聚合部队,随时注意邻郡的动静。

英布有一宠姬病了。送去就医,医生同中大夫贲赫对门而居。因宠姬常去就医,贲赫自以为是侍中,向英布宠姬大献殷勤,厚礼馈赠,并同英布宠姬在医生家一同饮酒。宠姬回来后向英布提到贲赫,并称赞他是温厚长者。英布责问宠姬何以知道贲赫。宠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诉英布。英布怀疑她跟贲赫淫乱。贲赫得知后大恐,称病不出。英布愈怒,想逮捕他。贲赫情急,上书告发英布谋反,并乘传车赶往长安。英布派人追赶,没赶上。贲赫到了长安后上书称英布已有谋反迹象,建议可在他未发兵前杀掉他布。刘邦看后与丞相萧何商量,萧何认为英布不会如此,恐怕是仇家诬陷。提出先拘捕贲赫,再暗中派人察访验证。英布见贲赫已逃,还上书言变,怀疑他说出了自己暗中布置之事,再加汉朝使者前来查验,便杀了贲赫全家,起兵反叛。消息传到长安,刘邦赦免贲赫,封他为将军。

风林购最近一直在搞活动,在风林购上买东西很便宜,

至少比市面上便宜2-4折,还有些相关的功效与作用介绍,

可以去看看,还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让购物,成为职业

直接百度搜索风林购就可以找到。

英布初属项梁,项梁死后,成为项羽手下,因其英勇善战,屡战奇功,成为项羽手下五大将之一。后来,项羽封王,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建都六县。后来英布背叛项羽,归顺刘邦。那么英布为什么要背叛项羽呢?

英布原是项羽手下得力大将,后来立为九江王。活埋20万秦军,是英布下手干的;杀死义帝,也是英布派人干的。他们的关系一向很亲密。然而,英布做了九江王后,就开始拥兵自重,不大听从项羽指挥了。

项羽与齐王田荣作战,向九江征兵。英布称病不出,只派出几千军队去敷衍。刘邦攻打彭城,英布又称病,见死不救,致使彭城陷落。虽然项王因怨恨英布,屡次派使者前去责备英布,但仍旧没有攻打他,这是因为当时项王正为北方的齐国、赵国担心,西边又忧患汉王起兵,唯有任用英布,于是打算亲近他、任用他。

汉三年,刘邦攻打楚国,派随何出使淮南,游说英布叛楚归汉。经过随何的一番游说,英布暗中答应叛楚归汉。楚国使者促英布出兵,住在宾馆里。随何告诉楚国使者:“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楚国凭什么让他出兵?”随何又劝英布杀死楚国的使者,又说:“我们赶快向汉靠拢,协同作战。”英布于是出兵攻打楚国。在淮南战役中,英布败给了楚国大将龙且。英布和随何从隐蔽的小道逃归汉国。

让购物,成为职业

英布背叛项羽,究其原因是因为,项羽刚愎自用,没有给大功臣英布太多的好处。英布在项羽手下,英勇杀敌,屡屡立功,堪称是为楚国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却没有得到最好的待遇。恰好此时,刘邦派随何以优待游说,于是英布就背叛了项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英布为什么背叛项羽的故事

英布本是骊山囚徒,受项羽知遇之恩,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天下时,立英布为九江王,定都于六,统治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二郡。同年诸侯们都离开项王的大本营,各回到自己的封国。项羽拥立怀王为义帝,迁都长沙,却暗中命令九江王英布等人,在半路上偷袭他。这年八月,英布派将领袭击义帝,追到郴县把他杀死。

楚汉战争开始后,公元前205年,齐王田荣背叛楚国,项王前往攻打齐国,向英布征调军队,英布托辞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将领带着几千人应征。刘邦在彭城打败楚军,英布又托辞病重不去辅佐楚国。项羽因此怨恨英布,屡次派使者前去责备英布,并召他前往,英布越发地恐慌,不敢前往。项羽正为北方的齐国、赵国担心,西边又忧患刘邦起兵,知交的只有英布,又推重英布的才能,打算亲近他、任用他,所以没有攻打他。汉三年,刘邦攻打楚国,在彭城展开大规模的战争,失利后从梁地撤退,来到虞县,对身边亲近的人说:“像你

们这些人,不配共同谋划天下大事。”负责传达禀报的随何近前说:“我不理解陛下说的是什么意思。”刘邦说:“谁能替我出使淮南,让他们发动军队,背叛楚国,在齐国把项王牵制几个月,我夺取天下就万无一失了。”随何说:“我请求出使淮南。”刘邦给了他二十人一同出使淮南。

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 到达后,因为太宰作内主,等了三天也没能见到英布。随何趁机游说太宰说:“英布不召见我,一定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这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使我得以召见,我的话要是说的对呢,那正是英布想听的;我的话说的不对呢,让我们二十人躺在砧板之上,在淮南广场用斧头剁死。以表明英布背叛汉国亲近楚国之心。”太宰这才把话转告淮南王,淮南王接见了他。随何说:“汉王刘邦派我恭敬地上书英布驾前,我私下感到奇怪的是,您为什么和楚国那么亲近。”英布说:“我面向北边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随何说:“大王和项王都列为诸侯,北向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项羽攻打齐国时,他亲自背负着筑墙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应当出动淮南全部人马,亲自率领着他们,做楚军的前锋,如今只派四千人去帮助楚国。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本来是这个样子吗?刘邦在彭城作战,项王还未曾出兵齐国,您就应该调动淮南所有的人马,渡过淮河,帮助项羽与刘邦日夜会战于彭城之下。您拥有万人之众,却没有一个人渡过淮河,这是垂衣拱手地观看他们谁胜谁败。把国家托付给人家的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吗?您挂着归向楚国的空名,却想扎扎实实地依靠自己,我私下认为大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可是,您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楚国的军队即使强大,却背负着天下不义的名声,因为他背弃盟约而又杀害义帝。可是楚王凭借着战争的胜利自认为强大,刘邦收拢诸侯之后,回师驻守城皋、荥阳,从蜀、汉运来粮食,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分兵把守着边境要塞,楚国要想撤回军队,中间有梁国相隔,深入敌人国土八九百里,想打,那么又打不赢,攻城又攻不下,老弱残兵辗转运粮千里之外;等到楚国军队到达荥阳、成皋,刘邦的军队却坚守不动,进攻又攻不破,退却又逃不出汉军的追击。所以说楚国的军队是不足以依靠的。假使楚军战胜了汉军,那么诸侯们自身危惧,必然要相互救援。一旦楚国强大,恰好会招来天下军队的攻击。所以楚国比不上汉国,那形势是显而易见的。如今您不和万无一失的汉国友好,却自身托付于危在旦夕的楚国,我私下替您感到疑惑。我不认为淮南的军队足够用来灭亡楚国。只要您出兵背叛楚国,项羽一定会被牵制,只要牵制几个月,刘邦夺取天下就可以万无一失了。我请求给您提着宝剑归附汉国,刘邦一定会分割土地封赐大王,又何况还有这淮南,淮南必定为您所有啊。因此,刘邦严肃地派出使臣,进献不成熟的计策,希望您认真地考虑。”英布说:“遵从你的意见。”暗中答应叛楚归汉,没敢泄露这个秘密。

这时,楚国的使者也在淮南,正迫不及待地催促英布出兵,住在宾馆里。随何径直闯进去,坐在楚国使者的上席,说:“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楚国凭什么让他出兵?”英布显出吃惊的样子。楚国使者站起来要走。随何趁机劝英布说:“大事已成,就可以杀死楚国的使者,不能让他回去,我们赶快向汉靠拢,协同作战。”英布说:“就按照你的指教,出兵攻打楚国罢了。”于是杀掉使者,出兵攻打楚国。

项羽派兵打败英布,英布逃到刘邦那里。淮南王到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就叫英布去见他。英布见状,怒火燃胸,后悔前来,想要自杀。当他退出来,来到为他准备的宾馆,见到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刘邦那么豪华,英布又喜出望外。后来英布派人到九江招揽了旧部数千人,加上汉王拨了一些军队给他,他的势力又恢复了一些。

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公元前202年,英布率军到垓下会合其他汉军打败项羽,项羽不久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杀身亡。

风林购来源:

篇二:项羽自刎而死后为何尸体仍被肢解

项羽自刎而死后为何尸体仍被肢解?

在汉四年八月,项羽已经发现自己孤立无援,军粮极度匮乏了,韩信占领了齐国,伙同彭越经常进兵攻打项羽的粮道,彭城也被灌婴拿下。项羽自觉不支,对局势很恐惧。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这时,刘邦先派陆贾去求和,项羽不听,又派一个叫侯公人去,项羽才答应了。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以西归刘邦,以东归项羽。为啥项羽支持不下去了,却是刘邦要主动求和呢?按照史书记载,原因很简单,项羽手上有刘邦需要的人,这就是吕太公和吕雉。在以前的战争岁月,刘邦曾两次去沛县接家里人,但只把儿女找到了,老爹和老婆都被项羽抓了。现在刘邦要把两人换回来。刘邦在自己取得巨大战略优势的情况下,愿意以鸿沟为分界线,和项羽平分天下。这也许再一次说明,刘邦其实是一个很看重家人、亲情的人。

从这个约定看,项羽独霸天下是不可能了。虽然表面上看,是刘邦主动找项羽的,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实际上,是项羽签下了城下之盟。项羽和刘邦签完约,把刘太公和吕雉还给刘邦,他就撤兵了。虽然他撤兵了,但也没逃过刘邦的追杀。在张良的怂恿下,刘邦率领大军,尾随项羽而来。汉六年(公元前202年)十月,项羽沿着鸿沟向荥阳的东南方向撤军。这时候,彭城已经被刘邦的部队占领,他不可能再向东回彭城了,只能向着江东的方向奔命。

当到达阳夏这个地方,项羽的大军被汉军追上。在《樊哙列传》中,记载了“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汉军取得了一个小胜利。楚军继续南撤,到达固陵后,楚军反击,汉军则被打得大败。按照史书记载,刘邦被打败的原因是,韩信和彭越的援兵没有到达。当然,更可能的原因是,楚军急了,搞了一个绝地反击。

汉军无法打败楚军,没办法,只能筑起高垒,和楚军对峙。这时候,张良对刘邦说,“就这么对峙也不是办法,你应该赶快给韩信和彭越分封土地,让他们死心塌地地和你一起打项羽”。当时,彭越名义上还是魏国的国相,韩信虽然是齐王了,但以前我们说了,韩信这个齐王的封地还没有确定。为了让这两个大佬出兵帮助自己,刘邦封彭越为梁王,并明确了他们的封地。

韩信和彭越这两人看到真实的好处送上门了。大概是因为他们缺乏可以用来造反的基本团队,所控制的嫡系也不多。此时,项羽败势已现,以前还希望用项羽牵制刘邦的可能性不存在了。如果这时候,不跟着刘邦与其看着刘邦灭掉项羽,刘邦打败项羽,必然不会放过他们,想到此,这两人接到封王的文书后,马上带兵,前来支援刘邦。

之后,项羽的楚军继续向南到达陈县,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淮阳县。在这里,刘邦汇集各路大军,进攻项羽。具体地点,史书说是在陈下,也就是陈县城墙以外。按常理推断,应该是在陈县以东,因为鸿沟是在陈县的以东,项羽是沿着鸿沟以东南下的。

垓下之战拉开序幕。可是,至今,我们对这么著名的战役,究竟发生在哪里,却众说纷纭。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黥布列传》、《彭越列传》均是是在垓下会攻项羽。可是,根据《靳歙列传》的记载是,“还击项籍陈下,破之”。《樊哙列传》记载,“围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滕公列传》记载,“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灌婴列传》记载,“从击项籍军于陈下”。对这些一线的战将记载,从未提到过垓下这个地方。 按照传统的看法是,垓下在安徽省灵璧县境内。既然如此,那么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各路人马会攻项羽的时候,打了两次大战,第一次是陈下之战,最后的决定性战役是垓下之战。这么说,表面上是可以讲的通的,但如果细分析,却好像也说不过去。

第一原因是,刘邦等统帅级人物不可能和一线作战将领分别打两次战役。既然说打了两次大战,为什么在在刘邦、项羽、韩信、黥布、彭越的列传中都未提到“陈下”,难道说,在陈下和项羽作战的仅仅是樊哙、靳歙、夏侯婴等将领么?刘邦、韩信等统帅们都没来么?显然,说在陈下之战中,没有统帅,只有将领,是完全讲不通的。更何况,《史记》记载中级将领的作战,很多都是从战功簿上摘抄的,可信度可能更高一些。

第二原因是,项羽很难突破在陈下的汉军包围圈。学者辛德勇认为,当时项羽实际上已经被汉军包围在了陈县附近。英布以前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后来叛变,投靠刘邦。早在汉四年七月,刘邦立英布为淮南王,之后,英布利用自己在九江国的旧势力,一直在搞一些策反和瓦解工作。汉六年十一月,刘贾渡过淮河,围困了寿春,派人诱降了在那里镇守的楚国大司马周殷,英布大概同时也来到这里,周殷带着英布原来的部署,和英布、刘贾北上围攻项羽,在路上屠灭了城父(在今天涡阳县以北)。这么看,从地图上看,项羽如果从陈下之战结束后,向西南跑到灵璧县的垓下,要经过城父这个地方。显然,这里已经是汉军的地盘,如果从这里经过,应该有人阻击,但《史记》里并没有记载在这条路上发生过阻击战。也就是说,项羽很难从陈下这个地方率领大军撤出了。

如果项羽率领小部队从这里杀出去还是有可能的,毕竟人少,汉军即使想阻击,也不容易找到他们的行军路线。可是带领10万之众,向西南撤军,不发生激战是很说得通的。因此,也许所谓的陈下之战就是垓下之战了,或许可以理解,垓下就是在陈县附近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

当刘邦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或者说陈下,项羽在这里上演了霸王别姬,至今让人喟叹。 大家非常熟悉“霸王别姬”。根据《项羽本纪》的记载,在被围困后,一天晚上,项羽听到外面到处都在唱楚歌,大吃一惊,就问,“汉军已经把楚地都攻占了么,为什么汉军中有这么多楚人呢?。当时,项羽脑子里已经充满了绝望,身心疲惫,听见楚歌,就认为刘邦尽占楚地,有点惊魂失魄的意思。其实,刘邦军队中有很多楚军,也没啥奇怪的,刘邦本人就是楚国人,南征北战期间,他的基本班底里楚国人肯定不少,再说了,这么多年征战,从项羽那里投降过去的人也不会少。项羽应该知道这些,听到楚歌就吃惊,有点小题大做。

大概是因为受到楚歌的影响,他的心情极为苦闷,夜里起来,就让虞姬跳舞,自己在一旁唱了一首短歌,大家都会背的。《项羽本纪》是这样记载虞姬的,“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从字面上理解,这个女人叫虞,姓什么不知道,《史记集解》认为,有人说她就姓“虞”,但名字叫什么不知道。按照传统理解,他应该姓虞,后世那些叫“美人”的姬妾是君王身边那些被宠幸女人的名号,性质和“贵妃”类似。那么,这个女人应该叫虞美人是比较合适的。

大家知道,在一天夜里,他趁着夜晚,率领800骑兵,向南,渡过淮河,向江东逃跑了。过淮河后,所率领的人马减少到了100多人。但走到阴陵县这个地方,他迷路了,问一个老汉,老汉给他指的路,让他往西走,使他陷入泥沼之中。等他折回来向东时,在东城被汉军数千人包围。按照常规理解,东城就在今天安徽定远县境内。我们理解项羽在东城被包围,可不是在东城的县城里,应该是在东城县域某个地方,也许是偏南距离长江比较近的某个地域。

项羽晚上突围的时候,汉军不知道,天明后,才发觉有一支骑兵向南跑了。刘邦派灌婴带着5000骑兵追击。等到了东城,把项羽围在了一个小山包上了。《汉书》记载,这个小山包就是溃山。这名字大概也和项羽从这里突围有关系。当时,他派身边的只剩下的28个骑兵,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突围。按照《史记》记载,项羽这么做之前,还说要斩将夺旗,发誓必杀汉军一个将领,以证明自己失败不是自己无能,而是老天亡他。后来还真成功了。有些研究者,比如学者冯其庸认为,项羽在东城就没走成,最后在这里自杀。有些人认为,他这次突围还是成功了,到了长江边,准备过江。 按照《史记》记载是这样的。可是,《史记》对项羽在江边说的话,记录得真真切切,一个疑问出来,谁在当场做了记录呢?按照正常理解,汉军围上来后,项羽自刎,其他部署也都应该被杀,既然被杀,项羽临死前说了什么,谁知道呢?是不是后世人按照项羽的性格和当时的处境杜撰的呢?大概这个可能是有的。

最后,项羽走投无路,自刎而死,汉将王翳得了项羽的头颅,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到项羽身体的一部分,这些人拿着项羽尸身的一部分,回去后为此都被封了侯。也就是说,项羽虽然是自刎而死,但他的尸体是被肢解了。

大英雄项羽谢幕了,留给我们千年的想象、遗憾和话题。

篇三: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公元前202年,刘邦逐鹿成功,登上权力的顶峰。刘邦在总结自己战胜项羽的经验时说过,自己的成功主要是用人得当,称张良、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在总结失败原因时则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全不检讨个人过失,可以说至死不悟。

我对刘、项的话皆不以为然。我以为,刘项之成败,与他们的出身和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史记》这样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翻译成白话就是:“汉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村人,姓刘,字季(老四)。父亲叫刘太公,母亲叫刘老太”。这完全是有姓无名的小人物家庭,刘季名“邦”也是发迹以后的事(我以为刘邦初起时,应该是无名无字的。因人们习惯称他刘季,相当于俗称刘四,故司马迁以季为字。古人是先名后字的,无名哪来的字?)。再看项羽,《史记》写道:“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可说是有名有姓,血统高贵,世代为将,忠良之后。这是走到哪里都不会让人小觑的大人物。当小人物刘季30多岁时还在偷鸡摸狗骗人酒钱在家吃白饭的时候,大人物项羽正在跟着叔叔学书练剑研习兵法。

然而,刘邦的成功恰恰得益于他曾经是个小人物。因为小人物身份卑微,处于社会底层,生活总是不如意。他不会目空一切,不会自恃清高。为了生存,他必须要坚忍,面对屈辱一笑而过。他在严酷的现实下总能保持信心,拿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勇气。这些小人物的特质,恰恰是那些大人物所不具备的。我们来对刘邦和项羽做一下比较:

第一、刘邦听得进别人意见,不独断专行。

人们常认为刘邦有雄才大略,是帝王之才。事实上很多时候,刘邦往往是没有什么主见的,遇事总是要“为之奈何”?他的英明决策,绝大多数来自张良、萧何、陈平、郦食其、陆贾乃至周勃、樊哙之流。刘邦兵入咸阳,看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小人物贪财好色的本性立马暴露无遗。得樊哙、张良苦劝,指其“助纣为虐”,这才依依不舍搬出皇宫,还军霸上。到手的战利品“吃进去又吐出来”,自古以来是很少有战胜者能做得到这一点。

刘邦是个泥腿子,没什么文化,对满嘴书礼仪的儒士一直非常反感。据说他曾经夺下儒士的帽子(儒冠)向里面撒尿,很是粗鲁无礼。陆贾是个儒士,经常劝刘邦多读点书。刘邦很不耐烦地说:“老子骑在马上打天下,哪用得着诗书?”陆贾说:“马上得天下,难道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当年商汤周武王以武力夺取天下,又遵循常理来治理国家,文武并用,这才是治国的长久之计。假如秦国平定天下之后,施行仁义,效法圣贤,你哪有机会拥有天下?”这话很刺耳,却让刘邦“面有惭色”,于是虚心向陆贾请教治国之道。为教导刘邦,陆贾专门写了12篇政治论文,分析亡秦过失,阐述治国理念。每上奏一篇,刘邦读后都会高声喝彩,称他的文章是“新语”,也就是新思想。刘邦采%d
英布为什么背叛项羽》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53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英布为什么背叛项羽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