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乡财县管乡用网上论文 正文 本文移动端:乡财县管乡用网上论文

乡财县管乡用网上论文

2017-05-04 05:48:1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对全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cn

对全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郑波,刘志勇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年第02期

沙洋县财政局在2006年5月出台了一系列“乡财县管乡用”文件和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收付延伸乡镇平台,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全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强化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确保了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现结合沙洋县官垱镇的改革实践,对全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作一些粗浅思考。

一、主要作法

官垱镇财政所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实行统一预决算制度、统一银行账户、统一国库集中支付、统一票据管理、统一政府采购等“五个统一”的办法,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促进我镇农村财政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1、强化预算管理,增强镇级预算约束力。镇所有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及镇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年初预算,按照“两上两下”程序编制镇综合财政预算。镇综合财政预算按程序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挪用、截留预算资金。

2、统一银行账户,规范镇财政资金运行。撤销镇级各单位及政府各部门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账户,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账户统设。

3、严格票据管理,规范镇财务收支行为。对镇使用的票证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统一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往来结算票据、“湖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费收据”、“湖北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收费收据”、“湖北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款收据”以及一事一议使用的“湖北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用收款收据”其他票据一律不得使用,不得入账。严格以票控款,以收定支,确保账、票、款三相符,规范镇财务收支行为。

4、统一政府采购,规范镇政府采购行为。采购单位根据县政府当年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编制本年度的政府采购预算,按程序报批。采购单位根据批复的年度政府采购预算及追加政府采购项目,填制《政府采购计划表》、《资金计划表》,由镇财政部门集中上报县财政局采购办审批后,再按批准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集中采购的项目由县财政局组织相关人员,按采购合同验收合格后,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零星采购的项目由镇财政部门按程序报批后直接支付。

二、初步成效

篇二:建立健康稳定的县级财政

建立健康稳定的县级财政

? 安徽省人大财经委课题组

县级财政是地方财政的基础,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逐步到位,县级财政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县级财政的基础地位必须加以巩固。受经济发展水平、财源结构和传统体制的影响,目前安徽省县级财政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虽然不高,但在全省财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针对县级财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徽省人大财经委课题组在安徽省财政厅的配合下,对县级财政展开调研,认真分析县级财政的地位与作用、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完善县级财政体制,建立健康、稳定的县级财政提出了具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县级财政的地位与作用

县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和县级财政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行政区域。县级财政伴随着县级政府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强地位、完善功能。

(一)县级财政的形成与发展。县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域形成过程中最早的政府组织。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往事已成历史,但县制却在历史的变化和发展中得到延续,使同一县域中的财力配置、语言、文化、民俗、风情、生活习性等习惯和方式在历史的延续中趋同和固化,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其行政、司法和财政职能。

传说禹王在治服淮患之后,建立淮夷、人方、南邦等氏族部落,秦代分置九江、泗水、衡山、砀、陈、鄣等郡县,自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根据行政管理和经济需要,不断调整行政区划。清康熙六

年(1667年)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为名设安徽省,辖7府、10州、51个县,从而形成了安徽县域的雏形。

一定的财政体制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政府经济政策和财政制度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沿袭了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分配办法,财政在高度集中的基础上,普遍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财政于1953年起建立了中央、省、县三级体制,在计划经济和三级管理的体制下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范围,并按照分类分成的原则,确定了中央与地方、省与县的收入分成比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安徽省把财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了调动县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安徽省从1980年起先后推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划分税种、分级包干”,“核定收支、超额分成”和“定额上缴递增、定额补助递减”的办法。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比较明确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总额分成体制下多收多上缴的顾虑,调动了各级政府自主理财和拓宽财源的积极性。

(二)县级财政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集聚着全国70%以上的人口、创造56%以上的生产总值,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国地方收入的1 /3、支出占2 /5,县级财政的运行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级财政的平衡,而且关系到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整个国家财政的影响举足轻重。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和资源大省,全省县域面积11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117%。2005年,安徽省县域人口470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313% , 县域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72913亿元、占全省GDP的6914%(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 。县级财政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安徽经济崛起的基石。县域是安徽省农业和农产品的主产区域,也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新创造的GDP中有四成以上来自于县域,新增财政收入有三成以上由县级提供,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占据特殊的地位,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农业在本省经济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农村中的经济基础仍然较差,因此,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重点在县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县级财政强大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城乡社会才能稳定,财政基础才能巩固,“三农”问题才能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21社会资源集散的基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源自于县域,以劳动力和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加工制造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重化工业和新兴产业,等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目前,在安徽省发现的138种矿产资源中, 90%以上分布在县域。广阔的县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成为本省乃至全国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基地、商品粮基地和劳动力基地。如果缺少县域资源在全省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不会有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31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县域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消费额的比重大体维持在50%左右,对全省市场消费的贡献率约占4715%。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大件消费品在城已趋饱和,但农村市场的消费前景日渐看好。此外,农村中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消费空间之大、需求之高,已成不争的事实。因此,以全省70%以上的农村居民为主体的县域不仅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而且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41地方财源新的增长点。根据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是影响经济发展因素中的关键要素和不可或缺的资源,而劳动力和土地在县域资源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用现代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而且可以创造科学技术,在土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上创造奇迹、描绘“文章”。县域经济的崛起,必然为地方财政开辟广阔的财源。此类案例在全国百强县中可见一斑。

(三)安徽县级财政的基本情况和改革进程。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长江中下游。全省辖17个市、61个县(市) 、44个区、1646个乡(镇) 。全省61个县(市)中,国家贫困县19个,省贫困县10个,山区、库区及沿淮行蓄洪区县35 个。自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来,安徽的县级财政经历了改革初期的高速增长、世纪之交的3年徘徊和近几年来的恢复性增长三个时期。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批工业强县在加大结构调整的同时,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带动县级财政经济快速增长。为了巩固县级财政的基础地位、解决县财政和广大农民的困难问题,本省从

2000年起,率先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省农民5415 亿元政策性负担被全部取消,农民人均减负10914元,建立了新型农村分配关系,受到广大农民衷心拥护;率先在全国推进粮食直补改革, 3 年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资金2118亿元,促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率先在全国实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建立最低财力保和激励约束机制,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调动了县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率先在全国系统地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省市县分别成立了政府采购中心、国库支付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构建了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体系;率先在全国实施农民财政补贴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许多经验已被提炼成全国性的政策措施,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门的肯定。

二、目前安徽省县级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税制体制实施以来,安徽县乡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由1994 年的3017 亿元增加到2005 年的13012亿元,年平均增长近1112% ,高于全国县乡平均增幅约2个百分点,略低于全省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但从增长趋势看,自1994年以来,安徽省县乡收入增幅呈典型的前高后低特征,增收潜力严重不足,收不抵支的问题逐步显现。

(一)财源结构单一,主体税种缺失,责任与能力不相匹配。

2004年, 全国百强县的产业比例为1118∶5513∶3219,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处于领先位置,其非农产业比重高达9014% ,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约占70%。相比之下,安徽省县域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3312∶3311∶3317。由于第一产业比例过高,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经济增长缓慢,财政增收乏力。从财源结构看: 农业税和非税收入比重过大,对上级依赖性较强。2004年,县乡一般预算收入11313 亿元, 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

4113%。县乡一般预算收入中农业税收入2314亿元,占县乡收入的2017%;企业收入416亿元,占县乡收入的411%;非税收入3218亿元,占县乡收入的2819%。可见,企业收入比重过低,农业税收入和非税收入比重过高,突出反映县乡经济基础薄弱和收入结构上的不合理性。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县乡自有财力增长的空间进一步缩小,自有财力严重不足。分税制改革的最大成功在于增强了中央财政实力,使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由改革之前的22%迅速提高到5517%。而留给县乡的税收大多是规模小、税源散、稳定性差,或面临取消,或征管难度大、成本高的小额税种。作为承担基层政府重要职能的县乡财政,由于缺少主体税种,因此只得依靠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和非税收入来勉强维持职能运转,基层财政处在“等米下锅”的艰难境地。从职能配置看:国税、地税分设后,国税局由中央直管,负责征收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地税局由省级直管,负责征收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县级财政只得利用本级政府的征管手段,组织农业税收和非税收入。这样,在一级政府中存在多套征管机构,多套征管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和不同的政府层次;国税、地税、金库按照条条设置、垂直管理,县级税务部门执行的是条条计划,县级财政的预算编制与税务方面的收入计划不仅在时间上不同步,而且指标上也不一致。因此,增加了县级政府与垂直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打乱了正常的预算编制和审批程序,造成基层政府职能悬空。财政管理体制与税收征管体制的不协调,成地方税征收成本过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国际上平均税收成本约在1% ~2%之间,其中美国的税收成本为016%、日本为1% ,而我国

的地税成本高达20%。由于县级政府税收体系不完善,收入自主权小,不仅增加了征收成本,同时产生了许多矛盾。据统计,仅工商税收就以征管业务费、代征手续费、稽查业务费、协税费、超收奖励和奖金等名义支付给征收或代征部门达12%的费用(例如: 2002年濉溪县地税收入5907万元,

其中支付的征管费用达927万元,占整个地税收入的1517% ) ,如加上征管人员的正常经费,基层政府税收成本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一般都在20%以上;罚没收入平均返还率近50%,往往出现年初压基数、年末争分成的局面。为完成本级预算,基层不得不付出高额成本,甚至花钱“买税”、借钱垫税,严重影响了政府行为。从承担的责任看:财权及财力向上集中,事权及责任不断下移,县级财政需要承担70%以上人口的公共事务。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支出中, 县乡约负担87%、省市约负担11%、中央仅负担2%,由于财力拮据,县乡在基础教育上力不从心;其次是粮食风险基金、粮食企业亏损挂账贴息、社会养老金缺口、城镇居民最低收入保障补助、医疗改革补助、住房制度改革等大量政策性资金需要财政兜底。一方面义务教育投入和公共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法定支出增长和通过条条下达的资金配套指标不断增加。如教育、支农、科技和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都要求财政支出按一定的比例逐年增长,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当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下降的同时,工资性支出、行政性支出、政策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不断上升,导致县级财政对中央财力的过度依赖,财政平衡的责任随之弱化,甚至形成倒逼机制,从而不利于县级因地制宜地调节经济、组织收入和配置资源。在财权与事权分配上,一方面财权逐级上收,分税制体制不到位;另一方面各种达标升级活动频繁,改革赋予的责任和大量的开支最终会落到县乡财政。造成财权在上、事权在下,财权制约事权,事权脱离财权,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严重影响基层政府的财政职能。如望江县仅教育两基达标和一期危改工程就分别投入资金211亿元和0146 亿元,截至2003 年,教育两基达标和危改负债就达9700万元。大量的债务和高额利息使县级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得原本已捉襟见肘的县级财政更加困难。 从近十年安徽县级财政收支状况看:一是收入增幅急剧下滑。年递增幅度由1995 年的6819%下滑到21世纪初期连续3年的负增长局面,虽然近两年有所回升,但总体上下滑的趋势较为明显。二是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其支出总量由1994 年的4416 亿元增加到2005 年的34218亿元。三是自给能力不断降低。县级财力不足不仅反映在公共支出和职能保障上,甚至连发工资的钱都难以保证。为了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职能的正常运转、教师工资的正常发放和农民负担不反弹,尽管安徽先后采取将农村教师工资上收到县级管理、取消县乡收入上解递增和按比集中、取消县级财政承担的粮食风险基金和民兵训练经等体制减让措施,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由于缺口太大,很难从根本上缓解基层财政的困难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1994~2005年12年间(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 ,县域财政收入总体徘徊在100亿元左右,而支出却由4416亿元上升到34218亿元,增加717倍;自给能力由6819%下降到38%,下降3019个百分点,约62%的财政支出需要上级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解决。当然,这期间存在一些特殊因素。如逐步免除农业税收相应减少县级财政

收入30多亿元,国家多次调整工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等大幅度增加财政开支。但总体上看,县级财政自给能力严重不足,公共职能严重缺位

(二)总体实力较弱,人均水平偏低,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分税制体制改革后,安徽省对下实行省管市、市管县的财政体制,并与中央同步进行了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由于总体实力较弱,县级财政普遍困难,省财政在让利于县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调控的财力已经非常有限。因此,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地区间历史上形成的财力差距依然存在,甚至进一步拉大。一是收入总量不足。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收入和全省GDP的比重明显偏低。从收入规模看,全国百强县2004年GDP平均规模已超过200亿元,财政收入平均规模为1916亿元,而安徽省同期收入规模最高的无为县GDP和财政收入分别是6512亿元和315亿元,只相当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3215%和1719%。从发展速度看,县域经济的平均增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2002年,全国县域GDP平均增速为414% ,而安徽省县域经济平均增速仅为314% ,分别低于全国及全国县域平均增速4127个和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也大大低于全国政的增长水平。

二是人均水平偏低。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我们剔除人口、面积等不可比因素,以人均水平进行比较。2004 年安徽省县域人均GDP为4574元,其中: 最高的宁国市为14 809 元,最低的颖上县仅2269元,相差615倍。即便是人均GDP最高的宁国市,也只相当于昆山市人均GDP的1615% ,相当全国百强县人均水平的50% ,不仅与东部地区及发达地区差距较大,而且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也存在差距。2004年,安徽省县级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为165元,其中,宁国市为757元,临泉县仅68元(有8个县人均收入不足100元) ;人均预算支出为45215元,是全国县级人均水平的6515% ,处在全国最低水平。

三是县域间财力不平衡问题突出。由于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处在十分不利的位置。根据2004年“第五届全国百强县(市) ”测评结果,有88个百强县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浙江、山东、江苏三省就占据百强中的2 /3,仅浙江省就占据27个百强席位,其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普遍走在全国之前,有6014%的农民参加合作医疗, 1415%的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农村全部通公路、电话, 9118%的村通有线电视、85%的村通自来水。而安徽省已经连续四届没有百强县入选。

(三)基数法特征依旧,专项配套过多,转移支付不尽完善。

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维持旧体制特征、以税收返还及体制补助为主要内容的原基数转移支付;二是包含旧体制特征、以专项补助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转移支付;三是体现分税制特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图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如2004 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规模为10 378亿元,其中用于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资金为745 亿元,而用于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达3423亿元,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416倍;用于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的资金达4350 亿元,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518 倍(根据金人庆部长预算报告和楼继伟副部长讲话材料) 。尽管转移支付的总量不小,但在不触动既得利益背景下实施的转移支付,其平衡地区财力的作用和力度显得微弱,大量的基数返还,不仅保持着旧体制的痕迹,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抵消了分税和分成的实际效果,而且使政府间的财力在频繁的上划和下拨中增加成本。而专项转移支付由于人为因素和讨价还价的成分多、不确定性强、随机性大,在具

篇三:会计学毕业论文

推进XX县“乡财县管”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姓名:专业:会计学

【摘要】“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在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提高理财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在分析XX县“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实现县级财政支出职责向下延伸,保证乡镇职工工资的发放和基层政权的运转。

【关键词】 “乡财县管” 财政管理体制 预算资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 》(中发[2006]1号中指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财政部也明确要求各地要加快“乡财县管”工作进程,确保2008年底实现“乡财县管”。农村税费改革后,XX县乡镇财政作为一级独立的财政实体,因收入的大幅度减少、服务功能的大大减弱,已基本丧失了独立性,再加之失控的乡镇财政负债数字逐步扩大,部分乡镇财政工作的开展已经到了相当困难的地步。为了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加强乡镇财政收支管理,XX县于2005年逐步启动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工作,本文针对XX县“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XX县“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意义

多年来,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税制改革、体制改革、机构改革等原因,XX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有的乡镇为了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最低社会事业支出需要,不得不负债经营,尤其是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监督不到位,预算约束软化,管理不规范,支出的随意性和支出需求无限制膨胀,以及乡镇机构、人员膨胀,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的问题,导致了乡镇债务负担过重,欠债较大,部分乡镇财政已到了相当困难的地步。为了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加强乡镇财政收支管理,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XX县于2005年逐步启动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工作,在保持对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清理乡镇机构人员、银行账户、财政收支、债权债务等情况,制定对乡镇财政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措施和办法,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设立乡镇财政结算员和乡镇财政“基本结算户”、“工资专户”、“农村税费改革专户”,实行“收入上缴,支出下拨,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乡镇财政管理模式,实现了县级财政支出职责向下延伸,保证了乡镇职工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运转。“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有效解决了乡镇拖欠干部、教师工资发放和挪用专款的现象发生,对维护基层政权稳定,规范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

(一) 有利于缓解乡镇财政困难

从财政管理的层面看,乡镇财政之所以困难的重要原因是乡镇财政管理中人员太多、负担太重,只有先扎住这两个“口子”,堵塞乡镇乱进人、乱开支、乱举债的漏洞,控制住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和债务的不合理增长,做到“先刹车、后消肿”,才能有望缓解乡镇财政困难。通过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设立乡镇财政基本结算户、工资专户、支出专户,适时监控乡镇的财政收支情况、债务增减变动情况、机构人员变动情况、人员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变动情况,统筹各方财力,确保乡镇工资发放、机构运转,确保必要的重点支出需要,从而有效促进缓解乡镇财政困难。

(二)有利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近年来,XX县财政困难,收入规模平均在200万元左右,有的不足100万元,乡镇债务远远超过乡镇的收入规模,工资发放难、运转难、稳定难,拖欠工资、挪用专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规模下降、乡镇财政收支范围缩小,乡镇财政自求平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大为减弱。若不加强乡镇财政监管,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很容易促成乡镇以支促收,拖欠挪用,乱收、乱用、乱举债的行为发生,导致乡镇想点子、变名目向农民变相收费、变相集资、变相摊派,然后就很有可能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严重影响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设立乡镇财政基本结算户、工资专户、支出专户,农村税费改革专户,实行收费票据统管和“收入上缴,支出下拨,乡镇签批,县级监督”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防范和遏制乡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行为发生,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三)有利于公共财政框架建设

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县直管乡镇的部门增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划县级财政管理,县级财政承担了乡镇财政原来的大部分支出责任,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弱化,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更显得尤为必要。通过“乡财县管乡用”,实现财政预算管理“全县一盘棋”考虑,对打破城乡分治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合理发展,实现县级财政公共产品公平服务,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和谐发展,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体现了财政部门理财观念的转变和财政公共职能向下延伸,有利于加快县级公共财政框架建设的步伐。

(四)有利于提高财政理财水平

从财政管理和宏观管理的层面看,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有利于财政宏观管理和控制,实现城乡公共财政一体化,统筹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财政实施综合

管理,统筹预算内外资金财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全县预算开支标准和费用定额的统一管理,有效控制公用经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不合理增长;有利于控制基层债务无序膨胀,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有利于财政统一调度资金,规范业务操作和会计核算,提高财政部门理财管理水平。

二、XX县“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XX县推出“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的总体情况看,由于“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试点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统一,改革阻力较大

由于“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取消了乡政总预算会计,县级财政对乡镇实行“预算共编、财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模式,县级财政支出责任向下延伸,虽然乡镇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审批权不变,但由于资金的审批程序更严、管理程序更规范,导致一些单位和部门认为财政管的事太多,手伸得太长,有揽权之意。部分乡镇领导认为“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不符合《预算法》规定的“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则,也不符合《会计法》中关于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规定。极少部分乡镇领导资金使用上感觉不方便,对改革持有抵触情绪;甚至个别财政状况好的乡镇领导认为县里在平调资金,对改革持否定


乡财县管乡用网上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31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乡财县管乡用网上论文
相关文章
  • 乡财县管乡用网上论文

    对全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践与思考龙源期刊网 cn对全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郑波,刘志勇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年第02期沙洋县财政局...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