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相关范文 正文 本文移动端: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相关范文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相关范文

2017-05-01 15:38:4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略论新闻特稿的故事性含义

略论新闻特稿的故事性含义

略论新闻特稿的故事性含义

作者:钱勤发

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文中说:“特稿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讲述故事的有用的写作工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及讲好一个故事,是对特稿的最高要求”;高小康在《人与故事》一书中,对故事有这样的定义:“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行为,表现出对过去和他人的好奇,实际上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过去和现在、他人和自己的一种联系。人是通过这种联系而产生命运的观念和对命运的关怀。故事提供了这种参照,从而使人们藉此来领会自身

的存在状态和可能,这就是故事中人本意蕴的真正含义。”

由此可见,特稿这种故事化模式新闻,正是从受众的心理出发,较之于说教论理模式

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特有的形式完成传播信息的使命。

一、沉下去发掘故事

故事的雏形来自各种渠道。有读者提供的线索,有饭桌上听来的趣闻,有朋友聊天时聊出的奇事,还有在采访中生发出来的细节。但,这都不是完整的故事。有的是一个细节,有的是一个框架,有的是人物的几句个性语言??然而,这种雏形往往会让你怦然心动,在你脑子里挥之不去,甚至睡觉时还缠着你不放,这叫“有戏”。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有

东西可挖”。

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沉下去挖出来的。沉得越深,挖得越深,故事也就越完整越丰满。美国《俄勒冈人报》的高级记者小汤姆?霍尔曼,擅长写作描述性的特稿,他那篇《面具后的男孩》轰动全美新闻界,被评为2001年无截稿时间限制的最佳新闻写作奖。读完全文和

记者感言,不得不承认:这是特稿中“沉下去发掘故事”的典范。

故事的线索来自一位热心读者的电话。他说:“我读你报道已经很多年了。我想,我给你弄到了一个很好的选题。我家的朋友有一个脸部畸形的男孩。”小汤姆在卡片上记下了这个线索。这个线索究竟有多少价值?有深入采访的必要吗?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思考和选择。年轻的记者也许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张畸形的面孔吗?但小汤姆却有深层次的人性思考:“我们都需要健康。我们都戴着面具。我们的面具可以隐藏起来,可萨姆?莱特纳却做不到,他的面具就摆在那里。我想告诉人们面具后的男孩,并让他们意识到,他为摆

脱面具不得不具有的力量和勇气。”这是有思想的经验丰富的记者的思考,分明是直奔主

题的深刻思考。

有了思考,也就产生了沉下去发掘故事的强烈欲望。小汤姆沉下去的深度让人惊叹。他花费了整整10个月,翻阅医疗记录用了几百个小时,不知多少次地去萨姆家拜访,阅读他们的家庭日记,访问萨姆的朋友,与萨姆一起上学,先后两次伴随萨姆一家穿越全国。他亲眼见证了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亲耳听到了每一次关键谈话。他成为他们家庭中的一员,当萨姆动手术时,医生不让记者在旁观看,可萨姆的母亲对医生说:“不,他是汤姆。

他可以在这里待着。”

像小汤姆这样的采访,在我们听来简直不可思议。10个月写一篇特稿,还能完成工作指标?收入会否受到影响?也许,这就是东西方记者价值观的差异和东西方总编辑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差异,当然这不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我们的共识,那就是深入采访是报道成功的前提。尤其是特稿,讲一个好故事的特稿,必须“绑着石头”沉到底。小汤姆沉了10个月,掌握了大量素材:萨姆的痛苦、母亲的焦虑、他们的家庭生活、人物的性格、语言、学校、医院、左邻右舍??且全是亲历的、目睹的、现场的,这里面有多少人们不知而想知的故事啊。唯有深入到被采访对象的生活、心灵和思想中去,才能挖出某些秘密。秘密里蕴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完全可以想见,像小汤姆如此这般沉

下去和那种走马观花、蜻蜒点水的作派,最终产生的结果必是天壤之别。

还有一位《太阳新闻报》女记者米歇尔?基恩斯,她的一篇特稿《一名架线工之死》,也是优秀作品,也同样是沉下去发掘的故事。一名架线工超负荷工作,不幸触电身亡。其家属不让采访,米歇尔迂回绕道,先采访了不少架线工,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并侧面了解这起悲惨事件的概况,以及这家人的家庭背景,最终被死者家属接受,深入其家庭采访。令米歇尔大为惊叹的是,沉下去以后,在这起意外死亡的悲惨事件背后,发现了一个爱的故事,以及因不停顿工作所付出的代价和一个认为自己儿子应该死得更值的父亲那伤痕累累的回忆。看起来,一个很平常的社会新闻,经米歇尔深挖穷追,成就了一篇具有思想深

度的优秀的特稿。

二、亲历性描绘和细节运用

特稿高度的文学性体现在故事当中。如何运用文学技法,写好故事,直接关系到一篇特稿的优劣。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文体,它不同于虚构的文学作品,真实是它的生命。所

以,文学技法的运用,是对真实的故事而言,是对新闻价值而言。

在特稿写作中,亲历性的现场描绘和细节运用,至关重要。现场是建构起叙述大厦的

砖石和激发读者兴趣的关键因素,而细节则是故事的重要零部件。

我们先来说说现场描绘。亲历性的现场描绘,除了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之外,重要的是引领读者进入故事,跟随记者的笔触,一起进入一个波澜起伏的感情世界。我们还是以小汤姆的《面具后的男孩》为例,看看现场描绘的魅力:“男孩闪到妈妈的后面,走进一片阳光里。大块大块新起的水泡从他的左脸冒出来。他的左耳是紫色的,畸形,从头的一边鼓起。他的下巴朝前,面部的主要组织布满了蓝色静脉,从鬓角一直到下巴尖都是肿胀的。大水泡把他的左眼扯得裂开,把他的嘴拉成了一个小小的倒置的半月形。看上去就像有人在他的脸上糊了三磅重的湿泥,紧紧地粘着,把男孩裹住。萨姆,面具后面的男孩,只能用右眼斜视着周围。那是一只清澈、形状完好的棕色眼睛,深邃、很有穿透力。”

如此这般精细的现场描绘,可见记者观察之细,写来不缓不急,文字形神兼备,将男孩的这张面具完全立体化,足以刻入读者的脑海。而且,在这段描写中,不忘审美,写出了这张病态畸形的脸庞上,有“一只清澈、形状完好的棕色眼睛,深邃、很有穿透力”,那分明是“黑暗”中的一个亮点。我们完全能理解小汤姆这段现场描写的匠心,既然写的是“面具”,哪有不将这张特殊面具写透之理?这是全文的一个“眼子”。因为,通篇故

事都是围绕着这张面具展开。

现场描写的作用还在于推进故事的高潮。请看:“第16手术室的进展情况已经传遍了第三层楼。住院医生和其他医生都过来看挂在墙上的CAT扫描图。他们吓得直往后退,盯着肿瘤看,它在高能的照射下血淋淋的,还发着光??图上的萨姆看上去像是科幻片里的

机器人。

”这段现场描写是对手术的难度下了一个“注解”,使读者不得不关注故事的高潮,萨姆的命运。他还只是个14岁的孩子呀。小汤姆说得真好:“现场使故事栩栩如生,它能把读者带到故事的核心。在写现场时使用真实的对话,用展现的方式表现人及其生活,胜

于解释的方式。”

再说细节的运用。一个好故事少不了细节的衬托。如果说,故事是“红线”,那细节就是穿在“红线”上的“珍珠”,于是,成就了一串有价值的珍珠项链。很多时候,打动人心的恰恰是细节。当然,细节不可游离主题,不可游离故事。它是为深化主题、丰满故事、为揭示人与物内在质地服务的。《面具后的男孩》里有一张照片的细节:“他们的关系仅仅源于一张照片,一张坎贝尔为了反映萨姆绝望情形而拍摄的照片。正是那张照片督促她三番五次地请求那个医疗组不情愿的外科大夫中的精英,他们最终还是妥协了,同意带萨姆到波士顿来。正是那张照片最终改变了他的生活,以及她的生活。”还有《一名架线工之死》的一个细节:“让她惊讶的是,他的卡车里还保留着她第一次送给他的卡片。

他在工作前读一读,在睡觉前也要读一读。她写道,他的温柔融化了她,她绝不会离开他。”

一张照片,推动了故事的进展;一张卡片,牵出了主人公的一个爱情故事。像这样的

细节,穿插于故事之中,无疑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也深深打动人心。

三、在故事里刻划人物

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特稿,是以人物作为“舞台的中心”,作为主角。特稿里的故事,也就是人物的故事。写好故事与写好人物是一致的。无疑,在故事里刻划人物,成为特稿至关重要的一个写作手法。这种写法应该是文学的写法。除去虚构之外,在技法上必须向文学靠拢。所谓“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文字的生动练达、对话的鲜明性格、现场的栩栩如生、思辨的力透纸背、细节的精当灵动、类比的真实贴切、比喻的明暗得当??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形容在文学作品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圆形的,一种是扁平的。圆形的特征是多维度、综合复杂的,而扁平的则是单一角度。人物原本是立体

的、“圆形”的,刻划人物理当采用圆形的模式。

美国《迈阿密先驱报》女记者马德琳?布莱斯说,她总是对“那些常常游离于社会生活边缘或者难以捉摸的人的故事”感兴趣。当她写策普时,她仅仅在为“讲一个好故事,而且尽量使自己在讲故事中身心舒展”。但一个陈旧的故事和一个痛苦老人的素描之所以能获得普利策特稿奖,关键在于写故事写人物的技巧。这篇题为《策普的最后一站》的特稿是这样开头的:“爱德华?策普终生所想的,莫过于问心无愧地去另一个世界。所以,9月11日,这个老人带着一个借来的、里面装满身份证明文件的公文包,在迪尔菲尔德海滨登上一列水陆两用车,然后转乘银色流星号火车北上我们国家的首都。当卧车上的侍者引他

去小包间时,爱德华?策普不住地说,‘我83岁了。83。’”

像这样的开头,我们称之为“叙述”。但,叙述的高低之别,也就是功力的深浅之分,其效果截然不同。文学创作中也讲究叙述,叙述得好,很不容易。马德琳的这个叙述开头不一般,她在策普的“动态”中,很性格化地交代了老人的年龄,又埋下了有关全文宏旨的“终生所想”的“问心无愧”的伏笔。同时,点出了时间、地点、交通工具、前行的目的地等新闻要素,且文笔轻松练达,一点不拖泥带水,读起来丝毫不觉得平铺直叙。随即,紧接开头的第二段写道:“第二天上午9点,策普将出现在五角大楼,接受军事记录改正委员会的听证。他说,他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是第323机枪营D连的列兵策普,1919年11月9日非荣誉退役,这次听证是他策普个人战斗的‘最高努力,最后一仗’。”这是有关策普故事的非常重要的一段叙述,“最高努力,最后一仗”这8个字份量很重,

是刻划人物的前奏,也是整个故事的“引爆器”。

策普的故事简述如是:他是一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因一次违反上级命令,上过军事法庭,服过刑,最终结论,非荣誉退役。他不服,一次又一次地申诉,坚持不懈几十年,直至83岁依旧为自己的荣誉作“最后一仗”。马德琳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刻划策普的顽强性格。她描写道:“火车上,老人的谈话老是围绕着战争期间发生的事情。他一遍又一遍地讲述他的故事,就像咔哒、咔哒、咔哒不断重复的火车奔跑声。”在听证时,策普说:“我之所以在83岁高龄,带着关节炎病痛和其他一切不便来到这里,是因为我的内心、我的良知在呼唤??威廉斯先生,鉴于没有多少差别这个事实,那么,为什么不使之成为荣誉呢?”马德琳笔下的策普是那样的顽强,那样的不屈不挠,在故事中刻划得淋漓尽致。最终,策普的“最后一仗”取得了胜利,错误的判决得以纠正,一般的退伍证改发为荣誉退伍证。显然,马德琳以她高度的文学性,出色地讲述了一个为荣誉而战的老兵的故事,从而获得普利策特稿奖。小汤姆说得好:“让人们记得,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员;记得,确实只有一部分情感是我们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这类故事跨越了人种、性别、收入、

地域的所有界限。”是的,人的故事是最为动人的。

四、从因果关系中展开故事

构思二字,最早出现在文学创作中。任何文学作品,都讲究构思。现在,构思广为运用,大凡不同样式的文字写作,均有个构思过程。特稿要写好故事,少不了构思。这种构思是多方面的,诸如情节、人物、对话、细节、铺垫、悬念等等。《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说:在开始采访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个报道过程中,你都要考虑你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比如,故事的范围有多大?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表达是最好的?什么样的语气最合适?这种种思考便是构思。在构思中最值得关注、最需引起重视、

最觉得犯难的是如何展开故事,也就是如何讲好故事。

展开故事,讲好故事,技法的运用很重要。一个作家朋友颇有见地,他认为要想方设法将句子引申为段落,将段落引申为章节,将各个章节有机地揉成一篇文章。这就道出了一个要义:句子与段落、段落与章节、章节与全文的因果关系。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因果关系,特稿中的每一个故事也是因果关系的组合。所以,从因果关系中展开故事,不失为一条途径。对此,《华尔街日报》有独到的见解:“按照因果关系归纳故事的主题。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个是能够提前确定故事中潜在的动态元素———读者们更感兴趣的作用和反作用行动;另一个是能够明确设置故事的范围。在绘制出了大致的范围区域图后,记者就能够根据自己拥有的时间和自己所处的空间,来制定一个可以实施的计划。”

比如:在全美范围内出现了医师短缺的现象,记者决定深究这个现象。这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用因果关系的作用与反作用思考,却发掘出许许多多问题,有许许多多可选择的角度。因医生短缺,造成病人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下降、病情加重、耽误上班、影

篇二:新闻通稿写作经典范文

新闻通稿写作经典范文

鉴证品质征战南北

纽恩泰与中国南北极科考队举行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

文:星奇特策划 (专注新闻通稿写作与发布)

2014年9月23日下午1点50分,中国·山东德州,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会场嘉宾云集,人满为患。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南北极科考队在这里正式举行签约仪式并隆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中国节能协会、北京市建设工程物资协会建筑采暖分会、中国热泵产业联盟、国际铜业协会、《热泵市场》杂志社、慧聪热泵网、大美热泵杂志社、《建筑与环境》杂志社、《产业在线》、《热泵热水机资讯》、强华信息《制冷快报》、《新能源视界》、《空气能热水器周刊》等行业领导以及专业媒体共同鉴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中国山东·德州太阳谷作为我国最大的太阳能产业聚集区,一直也是全世界太阳能热能利用的风向标。今天,同样借助太阳能热能利用的“空气能”,历经10余年的发展,迎来其发展的巅峰时刻,以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行业领军品牌企业通过坚持不惜努力攀登技术高峰,现在已经开启了“南北征战”模式。今天,广东纽恩泰新能源企业选择在太阳谷举行新闻发布会,其行业意义已是昭然若揭——打造中国空气能行业的航母型战舰,助力中国节能减排事业。

中国南北极科考队:极地考察,需要超极品质

在签约仪式上,国家海洋局中国南北极科考队办公室处长夏立民受邀做了重要发言: “今天很高兴在此与大家共同见证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签约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官方合作伙伴’!请先允许我代表国家海洋局对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赵董事长对中国南北极科考事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到场的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深受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关注的极地科考事业,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极地科考工作在推动极地科考活动开展、提升极地考察保障能力、加强极地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极地事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已逐步形成了‘一船四站一基地’为主体的国家极地考察战略格局和基础平台。可以说,开展南北极的科学考察,对维护我国的极地权益,提升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我国基础科学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崛起战略实施等,都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我们每一位登上南北极科考站的科考队员,都肩负着国家赋予的重任,而为极地科考站科考人员提供安全、高效、稳定的温暖保障,成为我们极地考察办公室的重要使命! 在对众多采暖及热水行业和企业的严谨调研中,我们最终选择了空气能行业、选择了纽恩泰企业,因为空气能热水器、采暖热泵比传统的采暖、制热技术要节能70%以上,并且没有任何污染排放,是新型的可持续利用的绿色能源技术;而纽恩泰新能源企业的科研实力、产品设计、运行效率均代表了行业最高端的水平,纽恩泰也是空气能热泵行业唯一的企业院士工作站。在对众多品牌产品的调研中,纽恩泰空气能热水器、采暖热泵脱颖而出,得到同

行伙伴们的高度认同,最终被委以重任,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专用产品。

2014年10月底,纽恩泰产品将通过‘雪龙号’进入全球最寒冷的南极洲,为考察队提供舒适温暖保障!我们对纽恩泰有信心,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空气能事业、关注纽恩泰品牌。本次南北极科考队与纽恩泰合作,是科研事业与新能源事业的完美结合,必将互相推动中国新能源科研的发展、极地科考的进一步向前。谢谢大家!”

毋庸置疑,依靠技术不断升级而鼎力于市场的纽恩泰新能源企业此次与讲究极地科研技术的国家海洋局南北极科考队可谓是不谋而合。从2008年到现在,研发生产出符合南北方都能稳定使用的空气能热泵,一直是纽恩泰新能源企业投入最多的最重要的科研项目。

中国节能协会:空气能千亿产业有望实现

作为本次签约仪式的贵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房庆先生,对本次签约仪式也是寄予厚望,亲临现场做了发言致辞:

“今天,很荣幸能与在座的各位,共同见证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签约仪式。在此,我代表中国节能协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贺纽恩泰新能源企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向长期奋斗在空气能行业的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问候!

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空气能产业发展迅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成长为我国节能环保领域的重要骨干产业,形势十分喜人。在大好形势下,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空气能知名度还不是很高,行业科普、产品教育、社会影响力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而在这众多方面,纽恩泰都给行业做了很好的表率。多年来,纽恩泰凭借着强大的自主研发创新,持续引领行业的技术升级;并通过中国空气能普及万里行、空气能燎原行动、纽恩泰培训学院等推广活动、以及慈善公益行动,快速提升着纽恩泰空气能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形象、社会影响力!

这次纽恩泰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签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将影响更多人关注、支持中国极地科考事业,也将向全社会展示优秀空气能企业的品牌形象,让更多社会人士了解、支持节能环保的空气能产业。而纽恩泰空气能热水器及采暖热泵作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专用产品,远征南极,这也将成为纽恩泰产品科技、品质的最有说服力的见证。今天,纽恩泰选择中国南北极科考队,是具有智慧和战略眼光的签约合作!最后,预祝第31次中国南极科考凯旋而归!预祝纽恩泰在未来再攀高峰、推动产业更快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快速提升空气能认知度、提升产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把我们产业推进到千亿元的产业俱乐部!谢谢大家!”

空气能热水器行业一路走来,从无人问津,再到成为国家节能补贴品类,中国节能协会扮演着上通下达的重要作用。如今,空气能热水器技术迈入新的台阶,行业协会再一次给予了大力支持。

纽恩泰新能源董事长赵密升:征战南北,续写新辉煌

“执着、创新、坚持、责任”,让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了今天的荣耀与成就,作为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角与核心,其董事长赵密升随后在签约仪式上做了重要发言:

“今天,我们怀着庄严而激动的心情,在这里举办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南北极考察官方合作伙伴”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纽恩泰公司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的欢迎!对各位领导、来宾、经销商、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纽恩泰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极地科学考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显示,是振兴中华、造福子孙的宏伟事业。对纽恩泰来说,能够参与到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成为极地科考工作的一份子,是纽恩泰的一种荣誉。

众所周知,极地科考作为一项极为严谨的科学探索工作,在南极,极限温度甚至达到零下94摄氏度,因此科考队员的日常生活保障尤其是热水、供暖等温暖保障尤为重要!

纽恩泰新能源企业是专注热水、采暖等节能温暖事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纽恩泰品牌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产品品质和技术的创新研发作为核心竞争力,同我们伟大的科考事业一样,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并建立了行业唯一的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纽恩泰空气能及采暖热泵产品,在系统稳定、节能、环保、高效制热等方面均超越于同行,得到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及夏处长的认可,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专用产品,并将为考察队在恶劣的极地环境中提供稳定舒适的温暖保障。

目前,发往南极的纽恩泰空气能热水器、采暖热泵产品已经准备就绪,将于10月中下旬登上‘雪龙号’进军南极,征服极地环境,支持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未来,纽恩泰也将以南北极极寒地区的标准来考核产品品质,不断拓展科技研发的能力,创造更多最前沿科技的顶尖产品,带来更舒适温暖的热水享受!

最后,预祝国家海洋局新一轮极地科考项目破冰斩浪,再创辉煌!祝愿中国新能源事业、空气能及热泵采暖事业以征服南北极为起点,再创更辉煌的未来!谢谢大家!”

赵密升先生,作为纽恩泰新能源企业的掌舵人,领导企业从当初几个人发展到现在500多人,他的创业史其实也代表着空气能热水器行业的发展史,没有回头,只能勇往直前。

媒体对话:为空气能行业指引发展路线

在本次活动的签约仪式上,行业内外可谓媒体云集,从专业媒体再到大众媒体,再到新的自媒体类,都积极全程参与了采访与报道。在新闻发布会上,不同的媒体,向现场的各位领导以及嘉宾提出了各自的问题与见解。

《热泵市场》代表:我们都知道,南极是一个极度严寒的地方,极限温度甚至达到零下94摄氏度,那么,我想请赵董介绍一下,您们的产品是否能经得起极地气候的挑战呢?谢谢赵董。

回答:谢谢你的问题,你提的很好。其实大家都有疑问,所以这次邀请各位来现场亲眼见证,一起解密。下个月,纽恩泰的极地产品就会与中国南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之行任务,在现实的环境中接受极地低温考验。明年,或许不用等到明年,我们就会有结果了,一起期待吧。谢谢!

《慧聪热泵网》代表:据了解,在一个月前,在咱们空气能热泵行业,有多家企业都在跟国家海洋局洽谈合作事宜,我想请教一下夏处长,为什么国家海洋局最后选择了纽恩泰作为合作伙伴呢?

回答:谢谢你的提问。其实,我们对所有签约的合作伙伴,都有一些硬性的考核指标,比如,有多少个创举,至少在行业里,是第一的。根据我们的多方了解,纽恩泰品牌在行业里的实力位居前列,一直在科技方面敢于投入,比如成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加大科研力度,建造国家级热泵实验室进行环境模拟等等,而且我们南极科考队前往的是前往地球上没有污染的地方,空气能是属于清洁能源,非常适合所需。谢谢!

《热泵热水机资讯》代表:我们这个媒体关注的更多的是企业商业模式和商业战略,我想请问一下纽恩泰营销总监吴波澜女士,在诸多商业合作项目当中,您们为何选择了“中国南北极科考事业”呢?

回答:我们这个行业以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认为空气能只能在南方使用。我们这个

本身在老百姓那边认知度不高,所以,要想让大家在短时间里改变这个观点,同时也能快速认知空气能的好,我们就选择大家所熟悉的“中国南北极科考队”。我们希望,借助纽恩泰的有限的力量,再借助大家无穷的传播力量,我们行业一定会成为千亿市场。

《制冷快报》代表:非常感谢主持人,我有个专业问题,想请教一下夏处长,我们都知道空气能、采暖热泵安装复杂,行业内俗话叫“三分产品、七分安装”,那么咱们科考队如何保证纽恩泰的采暖热泵在南极考察站的安装使用呢?

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曾经存在过,但是,实地调研的结果是,纽恩泰企业通过改进产品工艺结构、极大地减少了安装的繁复性,现在一个普通人,也能轻易得把产品安装好并完好的运行。纽恩泰近年一直以“创新凶猛”著称业界,这个问题,纽恩泰已经帮助解决了。谢谢!

《产业在线》代表:我想请问一下纽恩泰赵董事长,签约中国南北极科考队后,您对企业未来发展有何规划?

回答:纽恩泰的第一步目标就是要把南北市场全面突破,然后和大家一起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纽恩泰新能源企业接下来,还有很多新的产品及新的项目要开发及实施,将会为千万家庭提供更多的节能的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接下来的几年,企业正在向上市进军,我们团队有这个信心。

《新能源视界》代表:我想请问一下纽恩泰吴波兰总监,我们都知道,目前纽恩泰全国经销商已经接近2000家,纽恩泰正式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官方合作伙伴”以后,对纽恩泰的经销商、对纽恩泰的招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回答:现在纽恩泰的经销商网络正在走优化路线。与中国南北极科考队展开合作,不是以招商为目的,而是为了证实,我们空气能产品,未来的应用空间更为广阔。而且该项目的合作,也有利于我们老百姓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多了一份信赖。谢谢你的提问。

结语:纽恩泰新能源企业如今屹立空气能热水器行业科技的最前沿,没有美的、格力、A0史密斯、海尔等大品牌的支撑背景,也没有动辄过亿的风险资本支持,靠的是,企业的核心灵魂人物与其团队的不折不挠、坚持不懈、敢于挑战的钻研决心。空气能热水器行业一路走来,不乏辛酸,但是正因为有纽恩泰这类品牌企业怀揣腾飞的梦想,才有了今天的精彩与辉煌。(星奇特-郭星成)

篇三:如何做好特稿的大标题

如何做好特稿的大标题、小标题、引题?

王书春:黎黎:如何围美女黎黎真是看重我,把这么重的题给了我。如何做好特稿的大标题、小标题、引题?我就试着答吧,答不好,就让黎黎编辑答,因为她更内行呀。其实,这是编辑的职责,一个优秀的编辑,除选题外,最重要的功夫就是制作标题和导读。但一个好的作者,也必须有这样的功夫,否则你的特稿可能就直接进垃圾箱了。不过,这个问题也太大了,足以写上万言论文。我也只能简单说一说。华西特稿的大小标题,更喜欢制作成内容提要式的,这种制作方式,最适合报纸,一目了然,最能抓住读者眼球。如我刚刚获华西特稿奖的特稿《高三优秀女生,为何选择自杀》。

此文的引题、大标题、小标题都是采用内容提要的制作方法:

引题:优秀的高三女生接连不断地撞墙、吃药、割腕,持续几个月;她选择自杀,只因为母亲的强迫……

大标题:高三优秀女生为何选择自杀

小标题;

女儿选科 母亲反对

母亲高压 女儿反抗

理想破灭 自杀抗争

母亲后悔 母亲圆梦

整篇特稿,引题、大标题、小标题,都在告诉读者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引领你不得不读。这种标题和导读的制作方法,看起来简单,实则最见功力。一稿5000字的特稿,就这么几句话就得把内容告诉读者,是见真功夫的。我们作者应该学习华西特稿编辑,尽快拥有这种武功。我写的《不要像爷爷一样老的爸爸》《继母生母联手,“问题男孩”的世界里母爱普照》……都是这类制作。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内容提要加煽情式,是《知音》经常采用的方法,也被业内人士称为知音体。标题的前半句是煸情,后半句是内容提要。这种制作的好处特别适合杂志,让读者的情绪在阅读前就已经被调动到高潮。大家随便翻几期《知音》杂志,看几个引题、大标题、小标题,就明白了。(因为我手头的几年知音杂志被人借走,无法举自己稿子的例子,见谅。)

还有一种,是《家庭》杂志更喜欢的制作标题的方法,就是理性分析(或批判)加内容提要式。

如我发在《家庭》上的《抢走他*的情人,替父“雪耻”错在哪?》,大标题就提出一个问题,拉开了一副讨论问题的架式,读者已经想参与讨论了。而导读“得知妈妈背叛爸爸,她设计出一连串为父?雪耻?计划,然而真相大白时,父亲却说,致命打击来自女儿……”这样的导读,让人不得不想读下去,并想参与其中。而小标题,也是同样的设计法: 点燃仇恨,发现妈妈红杏出墙

精心设计,让他*的情人妻离子散

乘势出击,抢走他*的情人

报复妈妈,却给爸爸致命打击

这种制作法,能极大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意识和道德意识,能提升特稿的社会价值。当然,这要在保证可读的前提下进行。没有了可读性,特稿就不存在了。这种制作,如果不成功,就是很差的。我的特稿《卖唱老汉的血汗钱,添不平读大学儿子的花天酒地》、〈捐卵之痛,女大学生永难为人母〉……都是这类制作。

最好的方法,就是熔内容提要、煸情、理论分析于一体的,这样的成功的例子,华西特稿、家庭、知音都有,大家用心即可学习。这样回答,不知诸位满意否?不知黎黎编辑满意否?绕主题和结构来筛选、取舍材料?

6、黎黎:怎样筛选材料才能得出好的主题呢?

王炳辉: 特稿的主题必须新颖、深刻、正确,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这样的好主题从那里得来?当然是从你的实践和你的思想中来,这里所谓的思想就是你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必须是深受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既然这样,你就必须对你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取舍了。那么,怎样筛选材料才能得出好的主题呢?我认为,一要对你手头的材料作一番宏观分析,勇于开掘新闻事件的本质,遴选出其中包含了一种时代精神和讴歌真善美和抨击假丑恶的主题,把既有普遍意义又有典型意义的题材精选出来,并且要把材料放在历史、现实和时代上作纵向和横向的宏观分析,显示其特殊意义和价值,发掘材料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内在本质。二要落到细微处,精心作微观比较,把材料中的人物和事物作细致而具体的观察、比较,寻找其中的特殊性和个性,还要寻找材料中的差异与矛盾。三是应该作多方面的观察、多角度的透视,全方位把握你所获材料的特征和内涵,对其进行一番选择后取一最佳角度来作为主题。 特稿一般来说有三种结构方式:一是直叙式结构。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和发展的顺序、或者对采访过程的先后顺序来叙述,这就要对手头的材料进行大量的删舍,凡不适合的枝蔓材料只能割爱,大多是故事性非常强、材料非常多的特稿才可以选择这种结构。二是倒叙结构,即先写出事件的结果,制造一个悬念,然后按空间变换或事件的不同方面来叙述,即按新闻事件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材料,按不同人物及其事迹组织材料,也可把人物或事件并列,从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主题。三是人物自叙式结构,让文中的主要人物自己站出来讲述,让主题在其叙述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这样就可以把直叙式和倒叙式结合起来。当然,这三种结构形式不论哪种,材料的取舍都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导致通篇稿子的失败。

7、黎黎:主题提炼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张大奎:我认为: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就是要求从重大的社会问题中,抓住最尖锐最能反映本质的一点,或从一个侧面去做特稿或提炼主题。作者要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浪花见大海,也就是要“大中取小,小中见大”。面对同一社会现象,不同的作者因立场、角度的不同,写作时选取的视角也各有迥异。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才更有现实性和贴近性。如接二连三的矿难,受众早就对不断攀高的伤亡数字麻木了,如果从一个有代表性的受害者着手,写其灾难前后的故事,再步步引入主题,抑或更能引发读者思考。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运用了“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第一个本事是“目无全牛”,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瞄准“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更重要的还要用心灵的眼睛去上下求索,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第三,要善于运用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手法,提示隐藏在具体现象后的意义,发掘深刻的、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的主题。

8、凌寒:请问魏爷:长篇纪实的结构与教科书上的长篇小说的结构有区别吗?如果有,区别在哪里?

老魏:关于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的结构,要说与长篇小说的差别,那就是纪实文学的材料是真实的,而长篇小说的材料是虚构的,因此,如果您掌握的材料接近于长篇小说的,那就可以比照通常长篇小说的结构。否则,您就得另外考虑结构了。反正以我的观点,是以读者需求为主,结构就更是这样了。暂作以上回答,以后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电邮交流的。

9、黎黎:请雅民回答:怎样谋篇布局(构思)?

李雅民:如何谋篇布?这题目太大了,我简短的说几句,说的不全,请大家补充。新闻特稿的写作应当避免下笔就从猴子变人时说起。既是新闻特稿,就应突出新闻的特点。我的习惯是,上来就把时间最近、内容最新的事件推给读者,让读者感觉到这件新闻刚刚发生过,或是仍在进行中。哪怕是翻过头来再讲过去的事,但开头也要这样做。例如我写新闻特稿《人民警魂余玉全》,文中人物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15年前,几个最精彩的故事也不是发生在现在,但离现在最近的事情是什么?是他的死,那好,就从他的死上写起,写他死时的场景,写他死时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其次,我认为新闻特稿的写作还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悬念法能让读者有兴趣追问下文,闪回法能够压缩各大素材之间的时空,作者构思时应当考虑到对某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另外,我认为在谋篇布局的时候,为让故事发展的脉络具有波浪起伏的戏剧特点,作者应当仔细研究如何妙巧地安置人物间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或是事件本身的冲突,目的在于激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10、黎黎:请作明回答 : 如何提炼特稿的主题?

李作明:有人说现在的特稿不用提炼主题,只要故事精彩就行,但我认为提炼非常关键,因为主题是一个文章的灵魂,也能标明一个作者眼界和思想。提炼主题的本领是个慢功夫,需要的一个作者的综合能力。我认为:1,你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写这个文章 2,你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3,将故事的灵魂放到一个时代的大背景(至少是现实生活)上去参照,它的意义是什么,4,用最简练、诗化的哲理性的语言将主题概括出来。

11、黎黎:请张大奎回答:如何用艺术辩证法来巧妙安排特稿的结构?

张大奎:(一)艺术辩证法范畴很广,常见的三种微与著、虚与实、正与反,即知微显著、虚实搭配、正反对比,灵活运用这些元素,对特稿艺术结构框架的合理和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二)特稿结构惯用的是倒金字塔模式,即由导语而起,适当补充,展开撰写,并以此安排重要性素材,这种模式因此也略显枯燥无味,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很适合于做人物报道的非倒金字塔模式,是现今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三)非倒金字塔模式先从素材独特面入手,然后过渡到主题,从而进一步报道主题,最终回到起点,这种模式正适于艺

术辩证法的淋漓发挥。 知微显著,从微观世界着眼,揭示丰富的侧面、性格,从而成为一个宏观的嘹望台。微乃独特点,著则正是想要表现的主题;虚实相交,犹如在一幅大的绘画作品中加入的空白艺术,一顿音乐大餐中所使用的休止符,在虚中阐明实质性的观点、看法,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正反对比,更烘托出特稿强烈鲜明的主题特征,在此后报道主题,自然回归起点,恰似潮起潮落,起伏有秩。总的来说,应准确运用艺术辩证法于特稿结构中,使其建立一定的内在联系,发挥相互转化功能,为特稿造血加氧。

12、黎黎:请王炳辉回答怎样将分散的材料巧妙串连起来?

王炳辉:由于我不擅长讲理论,对于这一问题只能将我以前写的一篇发表在华西都市报并获得一等奖的稿子拿来作为例子。这篇稿子题为《53名偷渡者海上历险记》(原文另附),当时我到拘留所采访时,被采访的偷渡人员多达12个,采访了足足两天,他们每人讲述的情况我都记了10多页纸,而且每人的经历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即使对同一时间发生的同一事件的描述也都有出入,如果我把每个人的经历都写出来,那肯定是一部十几万字的长篇,而且又要不断转换叙述角色,其中相似的情节又相当的多,要是那样写的话,这篇东西读者肯定不爱看,我当然不会这样写。于是我从中找出了焦点人物,那就是这艘偷渡船的“船长”,也就是这次偷渡事件的发起人之一,我采用这名“船长”自述的方式,把我从12个偷渡者所叙述的,从在家乡准备偷渡到海上历险,直至被遣送回来的经过全由“船长”一人“说”出来,这么一串连,情节就顺了,主题集中并凸现了,情节和细节也非常好看了。

13、黎黎:请书春回答: 详与略的材料怎么剪裁?

王书春:其实,这个问题,在我的主题发言中已经讲过了,烦劳大家向前翻一下吧。材料运用的详与略,就是受整体构思和主题的支配,整体构思和主题被确定了,与此无关的材料,再好也得扔掉。我发在华西上的〈与死神与凶手较量的女人〉就是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特稿。(请看我的主题发言。)

14、友龙:请教各位老师:如何将“汁”榨出来,只有“汁”榨出来,文章才丰满,才奈看。这个道理我知道,可就是没能力榨她。有什么决窍?

李作明:明白汁的原理,说明你已经是个了不得的高手了。我想要想榨出来“汁”,首先在写之前就要对文章主题有清晰的把握。这个明确了,什么是汁也就明朗了,你要什么东西,舍什么东西也就明确了。我想保留一切有利于主题的故事发展脉络,去掉与主题关联不大的东西,这样你的榨汁也就成功了。不知我说得对不对。我们交个朋友。

王书春:“汁”被榨的过程。是在采访中完成的。只有采来好货,才能榨出好“汁”。上次作嘉宾,我的发言中有“让被采访人得意忘形起来,生动传神起来”。我觉得只有达到那个境界,才会榨出汁来。

第三期特稿沙龙《漫谈特稿的构思与剪裁》帖子集锦(下)15、友龙:请作明接招:作明的文章看了使人感动,咱的东西看了我自己都不想看第二遍。请问,这是不是综合能力的问题,短时间内能否提高?这里面技巧到底占多少比例。

李作明:作明回答友龙“有无技巧”等:第一个问题:短时间提高,完全能!你这个连榨汁

原理都能谈得出的特稿人,一点就透,没什么深奥的。因为你的悟性可见是很高的。写特稿,看的不是年龄,不是男女,也不是是否年轻,我认为看的是悟性。悟性好的人,可能一夜就成了高手了。这一点你具备。第二个问题:有无技巧。我的答案是:有。是什么?选题!一个绝好的选题,故事性,思想性,煽情性等性俱佳,还能不感人吗。否则,选题平平,故事性,煽情性等都差,文章也就平平了。所以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特稿首要的成功不是写法的成功,不是采访的成功,而应该是选题的成功。选题宁缺不滥,没有一流选题就睡大觉,平平的选题不屑去做--这就是我的技巧了。班门弄斧了!

16、黎黎:请魏老师回答 :怎样杜绝把特稿写成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老魏: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于材料的剪裁、取舍运用得如何的结果,最好是从采访时甚至采访前的预想时就开始了。因为你为某个选题而去采访时,肯定已经听说过主要情况了,这样,心里就需要对于如何表现有一个预想,采访时就有必要根本这一预想进行。然后,把获取的材料加以整理、构思,这时最好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一下,想想他们希望读到这个选题的什么内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比如说教),然后按照考虑好的是立提纲,排结构。有心作者可以据此试试,也许你会发现,这样写出的稿件可能会比原先不这样做的时候的可读性会好一些。

17、刘郎:特稿叙述用什么方式好?

王书春:其实,特稿最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作最好,有时为了故事发现恨的需要,倒叙、插叙的运用是必须的,这没有什么窍门,原则就是,一为了节省文字,二为了推动高潮。为了让读者阅读中感到故事的一波三折,就必须运用倒叙、插令。

18、黎黎:请大奎回答:特稿纵向和横断面的结构怎样安排?

张大奎:我认为:围绕主题或中心线索展开故事,应做到主题完整、连续、丰满、曲折。完整和连续是特稿纵向结构的要求,丰满、曲折是横断面结构的要求。确保特稿故事主题的完整和连续,又避免干瘪和平庸,就要在横断面的张力上狠下功夫,使故事在共时性的视角里更加开阔和迭宕,创造风生水起、一波三折的背景,达到吸人入胜、回味幽长的效果

19、黎黎:请王炳辉回答:怎样注意选材的典型性,使用材料以一当十?

王炳辉:答:我认为,材料是特稿的血肉组织,没有鲜活的材料是绝对写不出好特稿的,更谈不上吸引读者了。我所说的“鲜”和“活”不仅是指那些新鲜有活力的材料,还应该具有现实中的普通性、典型性,又是你自己的唯一性材料,这种材料就是那种能够“以一当十”的高档材料,要得到这种材料就要用既特别又正当的方法和途径去获得:它可以是你直接采访当事人得来,一个好的特稿作者就必须花费很大力气把各式各样你所采访到的材料进行提炼和遴选,直到它能够以一当十为止;也可以从你自己的调查、感受、思考和体验中得来,这些经过思考和感受得来的材料都是最好的、是能以一当十的高级材料,这些材料是非常珍贵的,要写出优秀作品就必须有这种作者一个人独有的好材料。

20、秦戈:书春老兄,请问怎么样把一个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活生生的站在读者面前?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相关范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11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相关

    如何写好一篇新闻特稿想要写好一篇新闻特稿,十二个元素不能少,即细节,展现,虚实,起伏,呼应,棒喝,冲突,人物,情感,开局,收束和结构。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细节。常说细...

  •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相关

    略论新闻特稿的故事性含义略论新闻特稿的故事性含义略论新闻特稿的故事性含义作者:钱勤发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文中说:“特稿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讲述故事的有用的写作...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