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曹操的诗 正文

曹操的诗

2017-04-26 05:45:0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曹操

《观沧海》 曹操诗集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赏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这首诗是抒发人生的咏志诗。曹操以神龟,螣蛇,老骥作为比喻,表明宇宙万物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

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写的。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经常注意保养,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的。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表达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短歌行·对酒当歌》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

赏析:

第一节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当”,对着。“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意思是:在边喝着酒,边唱着歌时,忽然感叹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当以”,没有实在意义,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作酒的代称。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我们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我们可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

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来提醒他们,希望贤才主动来归。“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声叨念,表示渴念。这两句意思是:只因为你的缘故,让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对心爱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前四句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后四句描写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的情景。

第四节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向南高高飞。绕树飞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树枝可栖息。这四句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借用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这几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步出夏门行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kūn)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zhì)鸟潜藏,熊罴(pí)窟栖。

钱镈(bó)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鹍鸡”,鸟名,形状象鹤,羽毛黄白色。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鹍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中四句写人事。钱、镈,两种农具名,这里泛指农具。“逆旅”,客店。农具已经闲置起来,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朱乾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乐府正义》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本诗的作意。

《嵩里行》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赏析: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 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 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 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 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 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 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 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 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 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 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 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 悠悠使我哀.

《度关山 》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赏析:

诗从“人为贵”入笔,表达了诗人以“让”与“兼爱”为基础的大同思想,为了充分表达这一思想,诗人并写两面,一是从“立君牧民”写起,通过叙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则,认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是国家昌盛的基本保证;二是通过尧舜之间的对比,怎样才能纠正“侈恶之大”呢?诗人主张“俭为共德”,在此基础上,提出“让”与“兼爱”,即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通过言语,可见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篇二:论曹操诗的特点

论曹操诗的特点

滁州学院李会

曹操(155-220)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早年他由讨董卓、败黄巾,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先后消灭了吕布、二袁、刘表等封建割据势力,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在他成为一个实际统治者之后,又发展农业,举贤才,抑豪强,增强综合国力。从而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曹操在文学事业上也具有卓越的地位和令人瞩目的成就。

1、他唯才是举,笼络了大批人才。建安时代邺下文人集团俊才云集,形成云蒸霞蔚的创作局面,与曹操的人才观念和文学的领袖地位是密不可分的。2、他的流传下来的诗歌都是乐府歌辞,而且以以旧曲作新声,反映现实,在内容与形式上影响了建安诗歌。3、他的一代枭雄的个性,通脱的人生情调,使他的作品在慷慨悲凉中又具有清俊、通脱的特征,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

曹操的诗歌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 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一关涉时事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作于 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 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 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 解"河朔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 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曹操多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我们主要说一下他的《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曹操手下的大将知道了这件事后,劝曹操乘胜出击,拿下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进攻平州,那么他们肯定会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会自相残杀。于是不顾众大将的建议,下令收兵。没几天,公孙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头颅送了过来。这样曹操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业算是完成了。中秋刚过,曹操便令班师回朝。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满目荒凉的柳城,来到了河北昌黎。这里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这时夕阳西下,碧海金光;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近处的海浪又滚滚向前……

眼见如此壮丽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诗兴大发,脱扣吟出大家所熟知的《观沧海》。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水波动荡状。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首诗描写了广阔的大海景象,在这首诗中丝毫看不出如《三国演义》那些文学作品描述的生性多疑,心胸狭窄 嫉妒心强 卸磨杀人的小人形象。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足以证明历史上的诗人曹操有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博大胸怀.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则是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写下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龟虽寿"以一 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而"老骥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则诗人贯 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从《步出夏门行》中的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写时事诗的风格.

曹操乐府诗歌经常用汉乐府旧题,反映时事。即依据旧题写新辞.曹操乐府诗歌脱胎于汉乐府诗歌,诗中明显地继承了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诗歌直接反映了汉末重大历史事件,这突破了汉乐府民歌传统,即只反映现实,而极少涉及重大政治事件。曹操在把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乐府改造为文人文学重要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曹操是文人乐府的开创者。如在《蒿里行》里如实的描写了义军由聚而散的情形,大胆的对袁绍的私心进行揭露批评。尤其是第六句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由于描写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二以表述理想为主的 以表述理想为主诗歌有《度关山》中提出的"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对酒》中"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等叙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短歌行》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在当时动乱的社会形势下曹操有自己的宏伟抱负,但苦于能力有限不能实现,他渴望有更多的能人之士来帮忙。"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希望成就大业的心情.

关于曹操表述理想乐府诗歌的风格特征在这个问题上,综合有三点:

1、慷慨悲凉,梗概多气,豪迈奔放,有浓郁的抒情性。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感叹人生几何,似乎诗人的情绪有几分低沉,但读到诗后面读者发现整首诗的基调是昂扬奋发的,诗人开始觉得人生短暂希望有能之人不要绕树三匝,犹豫徘徊了,及早选择我的枝头停下,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要担心我会嫌人多,对你们不好,我求贤的心就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那里会得到满足呢?诗中曹操大发感慨,心思细密,感情奔放。

在感叹人生短暂上《短歌行》和《龟虽寿》有点类似。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真正确立诗歌的抒情本位,是在建安时期,在建安诗人中曹操诗歌率先表现出强烈的抒情个人化和个性化,他那沉雄之气根源于他自身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因为他有政治的高度和文人的敏感心灵,去审视社会,感悟生命,所以他的乐府诗歌才会这种独有的慷慨悲凉,梗概多气,这是曹操的乐府诗歌共有的风格特征。尤其是慷慨悲凉这个风格特征几乎成了建安时期整个文坛的特征。

2、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几句自然的景物描写体现了淳朴自然,古直苍凉的诗的风格,这也是曹操乐府的重要风格特征。

3、具有沉重的历史使命感

曹操由于他的特殊政治地位,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昂扬进取,自强不息。他一生征战,志在统一神州,他的诗歌是他的志向和经历的记录。所以在他感叹没有贤才帮忙大业不能完成之时发出"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感慨,希望天下统一和平安宁的愿望藏在他的脑海里面让他对天下有沉重的责任感。这是其他建安诗人诗歌没有也不会有的风格特征。

三游仙诗

游仙诗有《气出唱》,《秋胡行》,《陌上桑》,《精列》等.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1,曹操是不信方士神仙之说的,所以他写这些诗当别有所寄,不能因为这样就把他与秦皇,汉武的求仙等量齐观。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 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 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 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 而是有所发展.如《陌上桑》在乐府诗中原是描写美女罗缚的,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 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 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主要表现在突破汉乐府叙事模式,开始大胆抒情。

在游仙诗中曹操抒发自己烈士暮年壮志未酬却壮心不已的痛苦忧虑,他的思想介于现实和虚幻之间游走,感情苍凉,内心十分矛盾。在《精列》这首诗中看出曹操渴望死后会有好的归属之地。但是在描述的过程中也有对生命短暂透漏出淡淡的哀愁。在其他的游仙诗中他透露出希望学习道教,修身养性,吃神仙的食物,希望自己可得永年。《精列》化叙事为抒情,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得到很好的安葬。汉乐府以叙事为主,尽管个别诗也有抒情成份,但无法改变汉乐府抒情成份少的事实。曹操不仅融抒情于叙事,而且抒情成份相当浓厚。曹操诗中也有叙事成份,但都是从大处着眼,粗线条勾勒,叙事与抒情相辅相承,叙事是为抒情铺垫,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新的“为情造文”的诗歌风格。这是曹操乐府的又一大突破。

3、突破汉乐府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的体式,而多写四言、五言诗。

汉乐府多为杂言,如三言、五言、四言、七言,显得形式活泼,不拘一格,而曹操的乐府诗多为四言和五言,显得雅致、豪迈。尤其是他复兴了的四言诗给呆板的四言体注入活力。汉乐府辞和曲都有严格的对应的关系,曹操则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其进行了修改,将大多数的杂言诗都改了统一改为了五言和四言。由于曹操的特殊政治地位,他将汉乐府诗大量改为了五言诗,为五言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曹操诗歌绝少华美词藻,结构也不很精细。

曹操在审美情趣上,汉乐府诗歌多从具体事物写起,反映下层人民生活艰辛与痛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表达感情上激烈而直露,无论表现战争、爱情,以及表现乡愁都尽量释放感情,而曹操的乐府却绝少使用华美的辞藻,结构也不是很精细,他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抒发的感情往往悲凉慷慨,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这是曹操在审美情趣上对汉乐府诗歌的又一突破,向下他又开启了曹植曹丕等以游仙诗论述自己志向的先河。

5、曹操诗歌大大突破了汉乐府的叙事范围。汉乐府叙写的角度大多是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由于作者来自不同阶层,反映的广度也涉及到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是着眼于历史强加于人类群体生命的大灾难,他基于对时事的深刻认识,对事态情形的了如指掌和对历史脉搏的准确把握,才对汉乐府叙事空间有了拓展,使叙事空间由汉乐府的个体事件的描述扩大到了人类共同面对的历史大课题的关注,由局部的细节描写进入了历史性的整体描写,由偶然的个例事件提升到了具有普遍认知意义的叙述。可以说曹操对汉乐府叙事范围扩大这一突破性贡献,使乐府创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综上所说 汉末建安是中国文学史上“俊才云蒸”的时代,曹操凭借自己的政治声望,大力延揽文士,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楷模,大量创作文人乐府诗. 但是曹操对建安时期的文学既有巨大的贡献又有深远的影响,曹操是建安时期文人的代表.对当时文学的发展有领袖作用。

当时社会的动乱,激起了曹操的热情,身为男儿即当建功立业,扬名后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其政治高扬的一面.面对当时动乱的社会,到处生灵涂炭,疾疫流行曹操内心渴望祖国统一,让人民远离离乱疾病之苦。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渴慕贤才,他希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但残酷的现实让他发出“ 烈士暮年,壮志未酬”的哀叹。他的二十一首乐府诗中有七首是游仙诗充分反映出他当时矛盾的心情。诗中掩盖不了的古直悲凉展现出的气韵沉雄的诗风也适应了当时的时代文人努力展现自己独特风貌的特点。

曹操的诗强烈表现出爽朗刚健的“建安风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气”的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人们的心灵。

篇三:曹操的诗

《观沧海》 曹操诗集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赏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

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这首诗是抒发人生的咏志诗。曹操以神龟,螣蛇,老骥作为比喻,表明宇宙万物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写的。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经常注意保养,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的。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表达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短歌行·对酒当歌》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

赏析:

第一节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当”,对着。“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意思是:在边喝着酒,边唱着歌时,忽然感叹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当以”,没有实在意义,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作酒的代称。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

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我们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我们可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来提醒他们,希望贤才主动来归。“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声叨念,表示渴念。这两句意思是:只因为你的缘故,让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对心爱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

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前四句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后四句描写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的情景。

第四节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向南高高飞。绕树飞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树枝可栖息。这四句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借用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这几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曹操的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86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曹操的诗
相关文章
  • 曹操的诗词

    曹操诗歌评价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二。悲凉...

  • 曹操的诗

    曹操诗集《观沧海》曹操诗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