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西厢记赏析 正文

西厢记赏析

2017-04-26 05:39:5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文学赏析

内容摘要: 《西厢记》 元代王实甫作。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

艺术特色 戏剧语言 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 张生 红娘 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典文学。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人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 、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

至还在后世成为某种类型人物的代称。人物形象的丰满,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多重性。作者不仅善于正面刻画人物,而且长于侧面描写,使人物性格丰富多彩,具有立体感。同时,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

张生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书生 。他执着的追求崔莺莺,对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张生在普救寺初见崔莺莺便一见钟情,之后为了接近崔莺莺,将功成名就抛在脑后,毅然在普救寺住下。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如初见红娘他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赖简却束手无策。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

崔莺莺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又机灵。作为一个相国小姐而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主的婚姻。同时,戏剧中也十分真实地表现了这位相国小姐在反抗封建礼教过程中的动摇和矛盾。正因为作品充分细致地表现了莺莺性格的复杂性,这一形象才具有了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追求的过程中,她的心理始终是复杂矛盾的。在红娘面前,一方面她想瞒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借助红娘与张生互通衷曲。由于受思想性格特点和所处社会环境特点的制约,她在争取婚姻自由的道路上曲折而艰难,从矛盾痛苦逐渐走向勇敢而坚定。莺莺的复杂心理更加体现了戏剧的真实性,不仅让世人看到一个为爱矛盾而又坚定的人物形象,也让后人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气。

红娘是我在《西厢记》中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她虽然是崔莺莺的丫鬟,但却有着小姐所不曾有的胆量。她在剧中是最光彩的人物,也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最无顾忌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生和崔莺莺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她的思想性格在撮合张生和崔莺莺二人婚事和抨击封建礼教中得到很好的展示。为了促成相国小姐和白衣秀才本来无望的婚事,她要蒙蔽威严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对待心细如发、顾虑重重、敏感的莺莺;她对张生是热心坦率的,对小姐是忠诚大度的,而在与老夫人的斗争中,红娘虽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丫环,但她机灵、聪慧、勇敢,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作品细腻地写出她的坚定、勇敢以及最终获得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写出了她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气愤以及蒙受委屈时的痛苦,这样也就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后来,她的名字也成为了爱情中牵线搭桥的中间人的代名词,足以见该作品的影响力之大。

二:戏剧语言

《西厢记》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文辞华美而富有个性,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的诗词,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语言是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的口语。不同的人物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特点,人物语言个性化,从语言中我们就能看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特点。

在高中时曾学习过《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戏曲中的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中尤为突出。如:“【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作品不仅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朗朗上口、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文采,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艺术特色

在我看来,《西厢记》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同时,在戏剧的体制上它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并且打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另外,该剧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总的来说,我认为《西厢记》是非常成功的一部戏作,被后世传为元剧的杰作。

虽然我只是在选修课上浅识《西厢记》,但却通过老师的全面讲解以及查阅资料了解了整个戏剧的由来创作以及戏剧本身的独特魅力。透过《西厢记》,看到了元剧的辉煌,看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之处。

篇二:《西厢记》赏析尔雅满分答案

————————————————————————————— 元杂剧的形成

1

杂剧作为戏剧,成熟于(C)。

A、唐代

B、金代

C、元代

D、明代

2

被看作中国戏曲史上的雏形是由(D)组合而成的宋杂剧。

A、滑稽表演和歌舞

B、歌舞和杂戏

C、滑稽表演和杂戏

D、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

3

一般认为元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B)。

A、元代的戏曲和杂剧

B、元代的散曲和杂剧

C、元代的散曲和

D、元代的诸宫调和戏剧

4

元杂剧有时被称为北曲杂剧。(正确)

5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宋代的文献。(错误)

6

金院本和宋杂剧并称是戏剧雏形的一个重要阶段。(正确) 元杂剧的体例

1

元杂剧的通用体例是(C)。

A、一本二幕

B、一本三场

C、一本四折

D、五本四折

2

元杂剧流行的宫调是(C)。

A、六宫十一调

B、十七宫调

C、五宫四调

D、四宫五调

3

元杂剧每本戏的主唱是(D)角。

A、旦和末

B、旦和生

C、旦、生和末

D、旦或末

4

今人看到的元杂剧剧本大都是明人以后翻刻出来的。(正确) 5

放在剧本之前的楔子所起的是过渡的作用。(错误)

元杂剧的兴盛

1

下列关于元杂剧兴盛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A)。

A、社会生活安定

B、大批的文人参与杂剧的创作

C、元朝统治者的重视

D、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2

《元曲选》的编者是(C)。

A、王国维

B、王实甫

C、臧懋循

D、关汉卿

3

元杂剧《西厢记》是在(D)《西厢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A、杂曲

B、歌舞

D、诸宫调

4

自元代起一直未实现科举制度。(错误)

5

元代杂剧不仅吸收了当时的说唱艺术,还有音乐艺术。(正确) 元杂剧的发展

1

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A)。

A、《西厢记》

B、《窦娥冤》

C、《汉宫秋》

D、《梧桐雨》

2

王国维对元杂剧的时代划分,不包括(D)。

A、蒙古时期

B、统一时期

C、元末时期

D、战乱时期

3

下列剧作家属于元杂剧发展后期的是(C)。

A、关汉卿

C、郑光祖

D、王实甫

4

据统计流传至今的元杂剧剧本将近有160种。(正确) 5

元杂剧前期活动的中心是在今天的杭州。(错误) 《西厢记》故事梗概

1

《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C)的普救寺。

A、江苏

B、浙江

C、山西

D、河南

2

《西厢记》中的故事情节排序正确的是(D)。

A、围困普救寺——酬简——赖婚

B、张生害相思——赖婚——围困普救寺

C、赖婚——酬简——张生害相思

D、围困普救寺——赖婚——酬简

3

《西厢记》中爱情故事的特点是一见钟情。(正确)

篇三:分析西厢记的语言特点

一、分析西厢记的语言特点

语言华丽,本色语少,情感真挚,文质相生。文采语表达的情感偏向哀愁别怨,与口语俗语结合又会把感情程度强化,使得语言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韵致,如“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饿眼望将穿??近庭轩,花柳争妍。”俗语中多通过一些器官,把内部感情形象化,虽俗却真挚,“赤紧的情沾了肺腑”、“眼皮上供养,手掌里奇擎”。

语言骈俪中景语,骈俪中情语,骈俪中诨语。但也能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如:晚妆残,乌云彩掸,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鬟。将筒贴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这折唱词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也可以通过简短的道白,画龙点睛般地说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赖简里崔莺莺为了试探红娘,那一句“小贱人,不来怎么!”

语言中多用排比、叠词、儿化韵,如“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从今后衫儿、袖儿,搵湿做重重叠叠的泪。”通过排比句的组合,并间隔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反复,一唱三叹,把那种愁肠百结的离别痛苦写得渐情渐态。“悄悄冥冥”等迭字词,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地写出张生对莺莺的爱慕,以及主人公初恋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又加以创新,比如说鼎足对,“月暗西厢,凤去秦楼,云敛巫山。”通过晦暗的景色形象写出两人之间的感情受到阻碍;联吟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荫满庭。” 铺排出景色的清雅安静。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崔莺莺多愁善感温柔妩媚,张生文雅风流真诚敦厚,红娘机智泼辣、坦率、有人情味。

把语言化静为动,花梢弄影与花筛月影对比。语言的形象性大大增强,“意惹了肝肠”远比“肝肠寸断”更生动。

精妙的化用古诗词,运用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在抒发情感时合理运用典故“休直待眉儿浅淡思张敞,春色飘零忆阮郎。”

文学性中婉约也不乏豪放之语。第一折张生有些唱词“云路鹏程九万里”“九曲凤涛何处显”“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

二、分析琵琶记赵五娘的形象。

赵五娘是知识女性与劳动妇女的结合,琴棋书画略通一二,能吃苦耐劳又能登大雅之堂,这是封建男权社会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她服务于男性并所属于男性,这个形象不在于真实,只在于展示,给广大女性起模范带头作用。

但艺术形象要淡化说教,通过情绪感染群众,就必然要使赵五娘形象丰富生动,不是干巴巴的典型,这就使得赵五娘的性格是复杂多面的。

她儿女情长、心思细腻但同时又识大体,她一方面是柔弱的,新婚不久与丈夫难舍难分,但又被封建伦理道德所影响而撇下女儿家心思。

她不似普通女子,识得诗书,又能耍些小聪慧,第五出里,故意说蔡郎才疏学浅,引出孝经、曲礼中的话,试图挽留丈夫。后文中,牛小姐劝赵五娘梳妆打扮一番,但五娘不肯,我觉得她是想使蔡郎看到她这副样子而心怀愧疚。

她也能体察人心,说话有分寸,懂得拿捏文字,本身要与公婆去说理,但转念一想,必然会被公婆误解,便打消了念头。丈夫走时,叮嘱他“不念我芙蓉帐暖,也思亲桑榆暮景。”

她还敢于直露感情,又懂得把握住分寸,向丈夫诉说埋怨的同时,却又偷把泪珠弹,为丈夫着想,让他少些牵挂,少些后顾之忧。

她是女子,却比男子还有骨气,更坚强。蔡郎临走前托张太公照看,而赵五娘却不愿意

主动求人,一方面荒年饥馑,人人若是;另一方面,她也拉不下脸,不愿意主动求人,总是先自己想办法,剧中每次都是张太公赶巧来帮助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她没有垮掉,保持良好的心态,还宽慰公公,“且自宽心,不要烦恼。”

虽是女子但比蔡郎有主见,相对独立,蔡郎虽说是被迫赶考、被迫留京,但人是有思想的,是不能被他人所左右的,就像赵五娘所说“你不去时也须由你。”相较蔡郎的柔弱,赵五娘更刚强一些,但这种刚强还是在封建伦理道德所允许的范围里,她是为男性服务的,而不是寻求妇女解放的,一方面她是独立的,一个女子独自支撑着一个家庭,同时她也是不独立的,在她的世界只有公婆、孝道,他是附属于丈夫的,帮助丈夫完成他的义务,而赵五娘的父母和她自己都是牺牲品,她一辈子都是为别人活,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三、分析三国演义的一个人物形象。

吕布总体来说是冲动直露,小智大愚,有时候有些盲目自信,但他是一个不作假,一眼就能看到底的人,就像陈宫死前对曹操说的:“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艰险。” 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没有军事家居高临下的宏观视角,只被眼前蝇头小利所诱,没有所谓的处事原则,然人无信不立,这也注定他只是将,而非帅。

在三国里,我觉得吕布是最真实的男人,他好色爱财,爱女顾家;一方面他展示了男性的弱点,另一方面又展示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独特情愫,他虽不是一个合格的帅才,是一个有缺点的男人,但在家庭里却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在三国中,没有一个英雄人物如此儿女情长,在书中吕布也算是一抹亮色了。

他有时过于自信乐观,临死前对曹操所言“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虽有矫饰之嫌,但对自己还抱有东山再起的志气。两次弑父所言都有“岂能久居人下”,可见吕布有称霸之意。有时犹豫不决,没自己的主意,嫁女之时,先有陈宫之言,后有陈珪之劝,前后反复,被他人左右利用。

两次“弑父”是吕布最难摆脱的恶名,可是以我来看,义父未必义,吕布杀丁原后,向左右大喊“丁原不仁”,这句话未必是空穴来风;杀董卓之前,先有董掷戟刺布,父已不父,子又如何为子,审时度势,吕布不过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背主而已,这样的例子在三国里举不胜举,危难年代,人人都要自保,无可厚非,只是这样反复无常,确实是小智大愚,不懂得借刀杀人,掩饰自己。

吕布无谋却并非无智,曹操刺董卓时,布先警觉,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占徐州时,入城先安抚居民;后接刘备回,又假意让徐州。 他也有识人的天赋,他手下除了陈宫,还有张辽、张邈、庞舒等人,从反面来看,这些有志之士既然肯跟随他,必然吕布也有他重情义的一面,要不然以陈宫的智商,必然不会心甘情愿跟随他,况且看陈宫对曹操与吕布的态度,吕布必然比曹操更真性情更有人味。

所以吕布也许并非无义,我觉得他有时候也是明白人,刘备表面上至少是个正人君子,王允是忠君爱国之士,而丁原、董卓却并非善类,所以吕布对待他们还是有区别的,董卓余党来犯,未及家小,先救王允,并再三相劝;虽与刘备为敌,但并不伤及其家小。

古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吕布虽然有勇气展现出自己贪婪的一面,但却违反了儒家的道德传统,受人唾弃;主要原因就是智虑短浅,在战乱频繁、四方割据的年代,吕布所作所为并不是最糟糕的,但是他是最不会掩饰的,不懂得怎样为人处世,所以背负骂名。而窃天下者曹操、反复无常者刘备却并没有吕布那样臭名昭著。我想作者为了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某些方面对吕布太苛刻了。


西厢记赏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830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西厢记赏析
相关文章
  •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西厢记》文学赏析内容摘要:《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