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作文大全 > 高一作文 > 高一数学必修一公式大全 正文

高一数学必修一公式大全

2017-03-21 05:34:1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5公式大全

数学必修1-5常用公式及结论

必修1: 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x?A,都有 x?B,则称A是B的子集。记作A?B真子集:若A是B的子集,且在B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则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 集合相等:若:A?B,B?A,则A?B

?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

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B

交集:由集合A和集合B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B

补集:在全集U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

记为CUA 5.集合{a1,a2,?,an}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 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奇函数 <=> f (– x ) = – f ( x ) ,偶函数 <=>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 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成轴对称图形;

(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二、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1, x2∈D,且x1 < x2

① f ( x1 ) < f ( x 2 ) <=>f ( x1 ) – f ( x2 ) < 0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1 ) > f ( x 2 ) <=>f ( x1 ) – f ( x2 ) > 0 <=>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

三、二次函数y = ax2 +bx + c(a?0)的性质

*

?b4ac?b2

1、顶点坐标公式:???2a,4a

?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2

?4ac?b2b? ?, 对称轴:x??2a,最大(小)值:4a?

2

(1)一般式f(x)?ax?bx?c(a?0); (2)顶点式f(x)?a(x?h)?k(a?0); (3)两根式f(x)?a(x?x1)(x?x2)(a?0).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 m ? a n = a m + n ,(2)a?a?a

n

mnm?n

,(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

n

n

?an1?a??nn0m

(5) ???n(6)a = 1 ( a≠0)(7)a?n (8)a?a(9)am?

ba?b?

1

a

n

2、根式的性质

(1

)?a.

(2)当n

?a; 当n

?|a|??

1

n

?a,a?0

.

??a,a?0

4、指数函数y = a x (a > 0且a≠1)的性质:

(1)定义域:R ; 值域:( 0 , +∞)(2)图象过定点(0,1)

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aN?b?ab?N(a?0,a?1,N?0).

五、对数与对数函数

1对数的运算法则:

logN

(1)a b = N <=> b = log a N(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 b(5)a a =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

M

) = log a M -- log a N N

logbN

logba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

n

(10)推论 logamb?(11)log a N =

n

logab(a?0,且a?1,m,n?0,且m?1,n?1, N?0). m

1

(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

logNa

(其中 e = 2.71828?) 2、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 0且a≠1)的性质:

(1)定义域:( 0 , +∞) ; 值域:R(2)图象过定点(1,0)

六、幂函数y = x a 的图象:(1) 根据 a

例如:

y = x

y?

2

x?x y?

12

1

?x?1 x

七.图象平移:若将函数y?f(x)的图象右移a、上移b个单位, 得到函数y?f(x?a)?b的图象;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八.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2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p,则对于时间x的总产值y,有y?N1(?p). 九、函数的零点:1.定义:对于y?f(x),把使f(x)?0的X叫y?f(x)的零点。即 y?f(x)的图象与X轴相交时交点的横坐标。

2.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

曲线,并有f(a)?f(b)?0,那么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 使得f(c)?0,这个C就是零点。 3.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给定精确度?)

x

a?b

2

(3)计算f(x1)①若f(x1)?0,则x1就是零点;②若f(a)?f(x1)?0,则零点

(1)确定区间?a,b?,验证f(a)?f(b)?0;(2)求?a,b?的中点x1?

x0??a,x1? ③若f(x1)?f(b)?0,则零点x0??x1,b?;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若a?b??,则零点为a或b或?a,b?内任一值。否 则重复(2)到(4)

必修2:一、直线与圆 1、斜率的计算公式:k = tanα=

y2?y1

(α ≠ 90°,x 1≠x 2)

x2?x1

2、直线的方程(1)斜截式 y = k x + b,k存在 ;(2)点斜式 y – y 0 = k ( x – x 0 ) ,k存在; (3)两点式

y?y1x?x1xy

?(x1?x2,y1?y2) ;4)截距式 ??1(a?0,b?0)

y2?y1x2?x1ab

(5)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

4、两点间距离公式:设P1 ( x 1 , y 1 ) 、P 2 ( x 2 , y 2 ),则 | P1 P2 | =5、点P ( x 0 , y 0 )到直线l :

A x + B y + C = 0的距离:d?x1?x22?y1?y22

2

2

Ax0?By0?C

A?B

3

222

点P(x0,y0)与圆(x?a)?(y?b)?r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d?

则 d?r?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 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直线Ax?By?C?0与圆(x?a)?(y?b)?r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2

2

2

d?r?相离???0;d?r?相切???0;d?r?相交???0.

10.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O1O2?d

d?r1?r2?外离?4条公切线; d?r1?r2?外切?3条公切线;

r1?r2?d?r1?r2?相交?2条公切线; d?r1?r2?内切?1条公切线; 0?d?r1?r2?内含?无公切线.

11.圆的切线方程

(1)已知圆x?y?Dx?Ey?F?0.

①若已知切点(x0,y0)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其方程是

2

2

D(x0?x)E(y0?y)

??F?0. 22

D(x0?x)E(y0?y)

当(x0,y0)圆外时, x0x?y0y???F?0表示过两个切点

22

x0x?y0y?

的切点弦方程.

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y0?k(x?x0),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轴的切线.

③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kx?b,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必有两条切线. (2)已知圆x?y?r.

①过圆上的P0(x0,y0)点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 ②斜率为k

的圆的切线方程为y?kx?二、立体几何(一)、线线平行判定定理: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4、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二)、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1、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若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三)、面面平行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四)、线线垂直判定定理:

若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五)、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1、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2、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六)、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4

222

2

(七).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4)转化为线面垂直;(5)转化为面面平行. (八).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线平行;(3)转化为面面平行. (九).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面平行;(3)转化为线面垂直. (十).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相交垂直;(2)转化为线面垂直;(3)利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 (十一).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面内任一直线垂直;(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十二).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

三、空间几何体 (一)、正三棱锥的性质

1、底面是正三角形,若设底面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则有

作PO⊥底面ABC于O,则O为△ABC的中心,PO为棱锥的高,

取AB的中点D,连结PD、CD,则PD为三棱锥的斜高,CD为△ABC的AB边上的高, 且点O在CD上。∴△POD和△POC都是直角三角形,且∠POD =∠POC = 90° (二)、正四棱锥的性质

B E

A

2、正四棱锥的辅助线作法一般是:

作PO⊥底面ABCD于O,则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PO为棱锥的高,取AB的中点E,连结PE、OE、OA,则PE为四棱锥的斜高,点O在AC上。∴△POE和△POA都是直角三角形,且∠POE =∠POA = 90° (三)、长方体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的平方等于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平方和。 特殊地,若正方体的棱长为a ,则这个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为3a 。

5

篇二: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及公式大全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左打开配套名师教学视频动画播放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 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集合三要素:。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或N?,:Z,:Q,:R.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A?B.

2、 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x?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如果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2个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

3、全集、补集?CUA?{x|x?U,且x?U}

1.2.1、函数的概念

1、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2、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 注意函数单调性证明的一般格式:

解:设x1,x2??a,b?且x1?x2,则:f?x1??f?x2?=?

1.3.2、奇偶性

1、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就称函数f?x?为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2、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就称函数f?x?为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 一般地,如果x?a,那么x叫做a 的n次方根。其中n?1,n?N?.

2、 当n为奇数时,an?a;

nn

当n为偶数时,an?a.

3、 我们规定:

n

⑴am?an

?a?0,m,n?N*,m?1?;

⑵a?n?1

an?n?0?;

4、 运算性质:

⑴aras?ar?s?a?0,r,s?Q?;

⑵?ar?s?ars?a?0,r,s?Q?;

⑶?ab?r?arbr?a?0,b?0,r?Q?.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 记住图象:y?ax

?a?0,a?1?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1、ax?N?logaN?x;

2、alogaN?a.

3、loga1?0,logaa?1.

4、当a?0,a?1,M?0,N?0时:

⑴loga?MN??logaM?logaN; ⑵log?M?

a??N???logaM?logaN;

⑶logn

aM?nlogaM.

5、换底公式:logcb

ab?log

loga

c

?a?0,a?1,c?0,c?1,b?0?.

6、log1

ab?log

ba

?a?0,a?1,b?0,b?1?.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1、 记住图象:y?loga

x?a?0,a?1?

2.3、幂函数

1、几种幂函数的图象: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方程f?x??0有实根

?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函数y?f?x?有零点.

2、 性质: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

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掌握二分法.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

1、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先画散点图,再用适当的函数拟合,最后检验.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叫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⑴圆柱侧面积;S侧面

?2??r?l

⑵圆锥侧面积:S侧面

???r?l

⑶圆台侧面积:S侧面???r?l???R?l

⑷体积公式:

1V柱体?S?h;V锥体?S?h; 3

1V台体?S上?S上?S下?S下h 3??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4S球?4?R2,V球??R3. 3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6平行、相交、异面。 7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相交。 8平行、相交。

9

⑴判定: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⑵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10

⑴判定: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⑵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11

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⑶性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12

⑴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⑵判定: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⑶性质: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1k?tan??y2?y1

x

2?x1

2

⑴点斜式:y?y0?k?x?x0?

⑵斜截式:y?kx?b ⑶两点式:y?y1x?x1

y?

2?y1x2?x1

⑷一般式:Ax?By?C?0

3

l1:y?k1x?b1,l2:y?k2x?b2有:

⑴l???k1?k2

1//l2?b1?b;

2

⑵l1和l2相交?k1?k2;

⑶l?k1?k2

1和l2重合??;

?b1?b

2

⑷l1?l2?k1k2??1.

4

l1:A1x?B1y?C1?0,

l有:

2:A2x?B2y?C2?0

⑴l?A1B2?A2B1

1//l2???B?B;

1C22C1

⑵l1和l2相交?A1B2?A2B1;

篇三: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所有公式整理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所有公式整理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降幂公式】 (sin^2)x=1-cos2x/2 (cos^2)x=i=cos2x/2 【万能公式】 令tan(a/2)=t sina=2t/(1+t^2) cosa=(1-t^2)/(1+t^2)

tana=2t/(1-t^2)


高一数学必修一公式大全》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25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高一数学必修一公式大全
相关文章
  • 高一数学必修一公式大全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5公式大全数学必修1-5常用公式及结论必修1: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3)集...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