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博客 正文

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博客

2017-03-03 05:52:5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李小文院士演讲学生瞌睡

“布鞋院士”李小文: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涵 据悉,2015年1

月10日,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北师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李小文因病在北京逝世。李院士的一生是充满奇迹的一生,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无论在生

命中遇到什么,他都会用自己的行为甚至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涵。

这对我们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跟模范。 李院士一生所取得成就是巨大的,但是他给人的形象却是那么的不起眼:朴素黑衣,不

穿袜子,黑色布鞋,头发斑白,极瘦,蓄胡。就像很多网友评价的那样:李院士就是现实版

的扫地僧:“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所谓“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可以说李院士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告诫我们:功名利禄只是身外之物,生

不带来,死不带去。

在当今社会,追名逐利似乎成了这个社会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潮流现象。人们对于金钱、

功名以及虚荣心的在意感正在逐步提升,甚至达到了一种高温的状态。不断有新闻爆出各种

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骗人手段。社会的各种矛盾正在逐步显现,不断挑战着我们的道德跟

价值观底线。在这种环境下,李院士的价值观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跟学习。“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而李院士用他的一生把这句话诠释的淋漓

尽致。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在接受高校教育的时候,不只是为了学习课本的知识。更多的,

我们应该学会一种人生的态度,不要一出社会,就被湮没在社会的潮流中。而李院士,正是

用他的行为跟生命为我们诠释着这种价值观的真谛。篇二:缅怀李小文院士(一) 缅怀李小文院士(一)作者:刘昌明

来源:《中国教师》2015年第05期 1978年恢复高考,李小文考入中科院地理所。当时我也开始招收研究生,对于成绩优秀

的李小文已有所闻。到了20世纪90年代,小文开始闻名于中科院地学界,一是由于他在遥

感辐射机理建模中的杰出贡献;二是因为他是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派往国外的第一批留学生,

学成后即回到中科院遥感所工作,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认为是既有突出学术成就,又有

质朴爱国情怀的科学家。

首先,在执行原就承担的重点基金和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863”课题的基础上,他联

合国内遥感研究的优势单位,组织启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的

申报,提出了建立遥感尺度效应与尺度信息转换模型,研究综合定量遥感反演理论,融合遥

感信息和非遥感信息,开展地表时空多变要素尺度转换遥感试验等遥感基础研究亟待解决的

科学问题的工作。对此,我和学院都给予了多方面的全力支持。在2000年,他牵头建议的“地

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被批准立项,作为遥感界的第一个“973”项目,

李小文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可以说,这是小文成功建设北师大定量遥感研究基地的开篇之作。同期,小文还和朱教授一起,筹建了北师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1999年5月

初,我主持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徐冠华副部长,中心名誉主

任陈述彭先生,时任北师大校长的陆善镇教授等都到会讲话,表示支持。国家科技部、教育

部、基金委、遥感界的知名学者以及长期与小文合作的科学家前来祝贺。小文在会上报告了

中心科 研与教学发展构想。从此,小文就带领着十几个研究生夜以继日地干起来了。他在遥感

中心的办公室晚上11点前从不熄灯,遇到特别忙时就会通宵达旦。几年下来,小文很快就把

这个中心建成了我国定量遥感基础研究的基地,先后建成了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

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李

小文教授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值得自豪的是我与徐冠华院士是他的主要推荐人。

2002年由周光召院士聘请,李小文教授兼任了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的一届职务。任务

的繁重,使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到研究所上班,晚上则回北师大加班搞科研,同时为中

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与北师大地理与遥感科学院的科研与教学奉献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对

全面推动两个单位的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篇三:高考人物传记之——布鞋院士李小文逝世_曾光脚演讲

一夜间走红 布鞋院士李小文逝世 曾光脚演讲一夜间走红 2015年01月11日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位著名遥感、地理学家生于自贡求学于成都,享年67岁 李小文走了,不仅仅留下布鞋。在妻子看来,丈夫李小文离开世界的方式,跟他的个性一样,“洒脱、痛快,不给别人带

来麻烦”。

崇尚简单的他大概连告别也想省去。1月9日上午,他突然晕倒在家。次日13时05分,

因病医治无效,这位中国地理遥感界的泰斗级人物在医院去世。他的科学成就连同那双著名的黑色布鞋留了下来。去年5月,他光脚穿布鞋在中国科学

院大学做讲座的照片铺满互联网,越来越多人认识了这位着装“任性”的中科院院士。有人

说他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名声本不是他愿意负累的东西。他曾说过,“身上的东西越少越好。”他不喜欢用衣装打

扮自己,经常穿着那双80元买来的布鞋,连袜子也省了。即使在长江学者的颁奖典礼上,他

也是那身经典的行头。家人说,他不爱管钱,几乎不碰银行卡。他曾经小心翼翼地试图将名誉仅仅留在科学界。他创建了“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

学派,硕士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定量遥

感研究的发展,让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和他最喜欢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一样,他身上经常揣着酒壶。他经常早

晨就拧开一瓶二锅头“当早饭”。他跟人说,“喝酒可以让自己听不见外面的嘈杂”。但近两年,

因为肝硬化,他开始戒酒。然而,烟瘾陪伴他到最后。 他不喜欢被束缚,即使有些事关生命。他把医院比喻为“善良的专政”,厌恶被束缚在病

床和医疗器械上。他曾经拟下一份“尊严死”的生前遗嘱,还让家人在遗嘱上签字,不允许

在他身上使用“插管、呼吸机和心脏电击”等急救措施。他跟妻子说:“拿着这份遗嘱给医生

看,你就没有责任了。”他理想中离开这个世界的完美方式是,“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

带来拖累,不让自己遭那么多痛苦”。 面对丈夫的突然离世,妻子自我安慰道,“这正随他的愿了。他走得痛痛快快,没有太多

痛苦”。1月9日晕倒后,恢复意识的他一直犟着不去医院。但在家人的坚持下,他还是被一

辆救护车带走。当天下午,“他大口地吐血”。医生诊断为门脉高压,这是肝硬化引起的消化

道出血。一直到傍晚6点,情况开始恶化,他出现昏迷、心跳停止等症状。 仍然让医生给他做了心肺复苏等常规急救,而那时“他已经没有知觉”。樊磊看着老师艰

难起伏的胸膛,“不忍心多看一眼,就退出了病房”。 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亲切随和”的老师,“没有一点院士的架子”。樊磊在研究中碰

到难题,给他发短信,回复总是第一时间到来。 一贯低调的他,通常在面对“年轻人”时,会放下刻意和外界制造的屏障。去年5月,

中国青年报记者向他提出采访请求时,他起初用应对媒体的统一辞令“太热了”来婉拒。但

后来,当记者说“希望您能跟年轻人交流”后,他的态度松动了,最终接受了独家面访。 去年下半年,他偶尔几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也和年轻人有关。去年9月,他在成都电子

科技大学作了一场讲座。他跟大学生交流“科研什么最重要”,还向比自己小几轮的青年传授

起恋爱经验。

他缺席了北师大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的颁奖典礼。那时他的身体已经发出了预警。去

年11月,他住过一次医院。他或许并不想走得那么匆匆,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做。妻子说,他生前的两大心愿,一

是做“大数据时代的大地图”研究,再就是好好编一本教材。 材料作文“李小文事件”导写及示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前不久,一位外表普通、貌似老农的老人,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大厅里低着头、认真地

念着讲座稿子的照片在网上走红,引发人们热议。这位老人就是1947年出生的中科院院士李

小文。消瘦的面庞、邋遢的穿着、凌乱的胡须、陈旧的帆布鞋、卷起的裤脚,使得李小文显

得寒碜、另类又潇洒、纯粹。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

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立意指导】

无论是大学精神的逐渐世俗化,还是社会道德的滑坡乃至沦丧,都给处于人文圣地的知

识分子一族带来了破裂式冲击。金钱、权利、地位成为世俗追捧的同时,也成为知识分子猎

取的重要对象。知识分子不再崇高,他们变得庸俗不堪。学问、知识、责任、道德变得不再

那么重要。如许纪霖先生说:“在这样一个缺乏激情、缺乏理想精神的年代里,有的是沽名钓

誉的伪烈士、拉大旗作虎皮的学客和利欲熏心的犬儒们。”作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可以说李小

文是一名“地道”的知识分子。李小文的出现让我们拨开了充满功利浮躁的雾霾,迎来了知

识、学问、纯粹、公共责任这些应该成为知识分子内在标志的曙光。因此,李小文的走红,

一点儿也不引起我的惊讶。1947年出生的李小文院士,有着比现在学生艰苦却快乐逍遥的读书时光。用他自己的话

来说,读书不用功,边读边玩。考试只要及格,考多了就感觉吃亏了,但对于书籍却一口袋

一口袋地借着看。现在的学生和李院士的做法完全相反,对分数是分分必争,对知识是束之

高阁,对穿着是时尚前卫。李小文拥有的、在意的,恰是我们没有的、不屑的;李小文没有

的、缺少的,我们一样都不缺。我们和李小文院士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李小文院士老农打扮

的演讲照片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此道材料作文题,意在引导学生回归原点,崇尚知识,学习大师,追求纯粹。有人说:

“西装领带、名表皮鞋的体面时代,与朴实无华的李小文的相遇,实在是与纯粹的一次邂逅。”

也有人说:“李小文的这种打扮,实在有失大雅。堂堂中科院院士,怎么能够如此不注意公众

形象?这种老农打扮,恐怕不仅仅反映自身生活的随意,更多的是对知识分子形象的颠覆,

某种意义上伤害了知识分子的自尊。”上面两种说法是对立的。表面看上去二者都有一定的理

由,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命题者本身可能渗透一定的价值导向。如果是这样的话,立意就

显得极为重要。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就特别强调了文章格调定位的

重要性。下面使用“以果溯因法”和“抓关键句法”两种方法进行立意。

(一)以果溯因法

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有“果”必有“因”。仔细寻找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可以有

效地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立意。“果”是李小文讲座的照片引发热议,“因”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说法就是院士身份和老农打扮形成强烈的反差。当下很多像李小文这样拥有诸

如“专家”、“大师”、“教授”头衔的人,往往都西装革履,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他们夸夸

其谈、奔走呼号、争取项目、赚取经费、发表论文、参加会议,成为“老板”和“包工头”。

人们心中那种朴素、本真的学者形象已不复存在。因此,人们这种固着的思维和模式化的记

忆无法完成对颠覆形象的立体解 释,循规蹈矩、肃然庄穆、一本正经的文人画面受到粉碎性挤压,蛰伏脑中许久的学人

灵魂乍然苏醒。横空出世的李小文给人们带来了一缕清凉,让人们从这与众不同的个体当中

寻找精神慰藉。人们借此来完成“大师缺失”的心理补偿,从而发出寻找像李小文这样大师

的呼唤。由此可立意“大师,都去哪儿了”、“别让西装成为一种招牌”等。 如果李小文不是中科院院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还会不会引起轩然大波?在我

们的固有印象里,农民似乎应该是粗布棉衣、面目不堪、脏兮兮的样子。当这种打扮和身份

相契合的时候,我们或许不会感到这么惊讶。我们对待农民这些底层民众,向来是以一种居

高临下、启蒙教化的俯视姿态,心中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对中科院院士,向来是高山仰止,

视之为“国之栋梁”、“学界精英”,似乎就应该穿得好、吃得好、讲得好。因为院士和农民的

身份不同,评价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过分地“仰视”院士的这种装束跟我们嘲笑弱者、俯

视底层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少差别。由此可立意“勿用两种眼光看人”、“院士和农民的差别”

等。

(二)抓住关键句法

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对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有所帮助。细读材料,我们会发现材料中有这样

几个关键词:“潇洒”、“纯粹”、“另类”。 李小文的“潇洒”是发自内心的“潇洒”,不是表面的“潇洒”。在他看来,衣着根本就

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他根本就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心无所扰,故能泰然处之。他的心思全

部放在了学问和研究上,纯粹、踏实、朴素、专注。放眼当下,浮躁的风气、功利的眼睛、

扭曲的考评,能让多少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李小文的出现,恰恰引发了人们对朴实之

风的无限向往、对务实踏实的充分肯定、对纯粹简单的真诚渴望。由此可立意“拒绝浮躁”、

“冷坐板凳”、“浮躁之风何时停”、“邂逅纯粹”等。 “另类”恐怕就是指像李小文这样的院士是不多的。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李小文形象的出

现,他都跟周围的“其他院士”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姿态,跟台下的听众貌合神离,跟大厅的

环境格格不入。但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恰恰说明当下还存在这样“奇怪”的人。表明当下

中国还有这样的气度,接纳这样的“怪”人。尽管这样的人不多,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李小

文,也没有必要人人成为李小文,但是,社会需要李小文,人们渴望更多这样的人。因此,

我们要宽容这样的人存在,并且为其个性养成提供适宜的土壤,不要过分吃惊他们的出现。

我们更没必要表现得十分惊恐,“忧之太勤,爱之太切”。投入一定的资源,建立必要的制度,

“钱学森之问”才会慢慢地找到答案。由此可立意“给他们一方沃土”、“勿忧勿切”等。 当然,不论取上述哪一种立意,都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

【佳作示例】

放低生活的姿态

苏里艳

他们说,做风景不是我们的目的,做人才是我们的根本。 我想,每一个生命无论强大还是卑微,他们都是一片风景,变换着彩色的希望。他们的

灵魂犹如太阳从蓝天中萌生,把爱和美寄托给了光芒,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小草弯曲着幼小的身驱从坚硬的泥土中爬出,它带着春的希望,夏的生机盎然,秋的遍

野金黄和冬的四野茫茫的静美。但它从未把它的昂贵写在脸上,一直 都低着头吮吸着花瓣滑落的水珠,它很平凡却胜过了诗人口中的艳丽。我想是因为它那

灵魂深处暗藏着脱离世俗的淳朴吧?它的美成为一副静止的画,那么平凡至于眼前,无法被

涂改。李小文不正是那株小草吗?沉默之中,恍然想起围绕在身边的她们。身着华丽的盛装,把“傲气与富美”不留痕迹

地写在脸上。拥有着天使般的外表,却不惜一切地掉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也许纯粹与浓重

的装饰是两个不同的星系吧。有着不同的轨道与规则,而那些渺小的平凡就像夜空中微笑的

星辰,慢慢地点燃了华丽,照亮了我们的前方。而活着仿佛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我们坐过

了一站又一站,却未走到最初那个纯粹之中。难道是因为在路途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偏见与

欺瞒,没能看清自己华丽的外表下的残缺么? 如果有人说我们是行尸走肉,我想那是对的。我们就像贝壳把自己装在壳内,看似精美

华丽、坚不可摧,壳内却一片空白。这虚伪内又装满了多少自欺欺人呢?没有使人骄傲的灵

魂与品质,那外在的华丽不就成了矫饰么?我想我们活着的意义在于活出我们灵魂与心需要

的,而不是外表与欲望想要的。也唯有放下傲慢与虚伪,双手才能再度举起自己。就像李院

士的平凡与纯粹,时间会老,但他的纯粹将永垂不朽。 时代在进步,然而人们的思想似乎沉睡在了路口。在彷徨中四处游荡,在富贵与贫困中

徘徊。我们似乎习惯了时尚所谓的华丽,却渐渐远离了纯粹;我们渐渐认同了从外表衡定美

丑,却忘记了内在。当时间渐渐流转,华丽都褪色了,那些曾爱慕的容颜,淹没在繁星之中

时,我们会渐渐忧伤感慨。因为我们逝去了太多,留下的太少。放低生活的姿态吧。试着学会从平凡中寻找美,也许在某个抓不住的瞬间,唯独值得追

忆的只有你那朝圣者的心。

[点评]此文立意准确,语言优美,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如作者所说的,“放低生活的姿态”,

“活出我们灵魂与心需要的”,我们才能超越艳丽,点亮前方。文章使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生命的品质 董宝峰

张爱玲说:“生命像是一件华美的裳,上面爬满了虱虫”。 ——题记

寻找真正的自我也许是整个人类千百年间不停思索的命题。在我看来,自我专指精神上

的自我,因此生命的品质,便是精神上的超脱。李小文先生拥有生命的品质,能够出乎其外,

做到精神上的超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但它只能在小范围内充当区别你与别人的方法,也可以说,姓

名只是一个代号。两个姓名一样的人当然不可以说他们是同一个人,那么,长相是不是区别

你和别人的凭证呢?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如果把一个人整形成与你外表一模一样,就可以

说你俩是一个人吗?与你熟知的人在与你交谈五分钟后会立刻分辨出哪个是真的你。因为一

个人的思想和精神才是独一无二的,精神上的你才是真的你。院士的李小文和农民的李小文

虽然是同一副外表,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内涵。肉体上的你只指长相和形体,但精神上的你却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你的性格、思想

都包涵在内。死亡可以让肉体上的你霎时失去生命,却撼动不了你精神上的永生。肉体上的

你之于精神上的你已经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更不用说穿着对于一个人内在的真正影响了。因

此,穿着可以让李小文显得“寒碜”,但同样 不能剥离李小文的那副“潇洒”似的生命品质。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当然,我们无法否定的是,衣着确实可以表达人们的

个性,但它也仅仅是一个途径罢了。不是说你穿了一件多么有品位的衣服就代表你的内在品

味有多高。真正内在的品位则要通过接触你,透过你的为人处事的风格来领略。衣服可以大

批量地生产,可以千篇一律,可你为人处事的方法及由此所体现的内在精神世界却是最与众

不同的,也是最能彰显你的个性的方式。 真正精神富裕充足的人不会太在意穿着和长相,他们的心灵无论何时都是平静的。这种

平静来自于对事物规律的了解,他们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并且拥有内在精神世界的欢愉。周国平说:“我惟愿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的纯真,此中的快

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是啊,活得纯真才能活得自由。保留一份生命的本色,享受那简单

篇二:【高考解码】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精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2015·太原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小文:特立独行的“布鞋院士”

新京报记者 贾鹏 实习生 罗婷 曹忆蕾 北京报道

貌不惊人,神功盖世。这是很多人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但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当时,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

一天,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偶像的这身装扮,让谢云很意外。他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李小文说:“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但身边师生都知道他对科研有多严谨审慎。学生胡容海说老师的“能交差”,指的可是把项目申请时下的承诺全部完成。他审阅学生的报告,勘误是逐字逐句的。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他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抠出每一个符号的疏漏。李小文的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曾评价,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他经常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睹。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最终,学生赢了老师。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做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很多人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媒体蜂拥而至,有时,他会在电话里赔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他希望赶紧出个新闻,为自己那张被热炒的照片降降温。

一名博友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摘编自《新京报》2014年4月29日)

相关链接

①李小文(1947~2015),遥感、地理学家,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网)

②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看见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灾区,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里看的还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摘自杨三喜《微观中国:再无“扫地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写的是李小文院士,却先写谢云教授的印象,目的是以谢云的意外反衬李小文的形象,使其更显与众不同,引起读者注意。

B.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希望不要在晚上11点就把地遥学院的大门锁了,既是不想麻烦值班室人员,自己出入方便以更好工作,更是希望形成学术研究之风。

C.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李小文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是因为他发现公式还有较大问题,又不想直接说出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D.用“扫地僧”来称呼李小文,兼有“貌不惊人”“神功盖世”两方面的考虑,文章围绕这个形象展开却又不止于此,还介绍了李小文身上的真性情。

E.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李小文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原本不问世事的学者被广泛关注,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解析:A.“以谢云的意外反衬李小文的形象”错,C.“是因为他发现公式还有较大问题,又不想直接说出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妥。E.“不问世事”错。

答案: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C给1分;选AE不得分。

2.为什么李小文被认为“神功盖世”?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学术成就卓著:建立“遥感几何光学模型”,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

②出成果时间早:年仅53岁就已经硕果累累,成为国内遥感界泰斗级专家。

③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谢云等教授视为偶像,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评价其为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3.作为老师,李小文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只要愿意跟他求学的,无论贫富贵贱,他都愿意带,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②教学中打通文理,用苏轼、韩愈等人的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

③他以“打赌”的方式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仔细论证,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

4.文中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重外在,衣着简朴:白衬衫黑裤子,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

②严谨审慎,谦虚低调:把项目申请时许下的承诺全部完成,却谦称“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

③心系苍生,勇担责任:汶川地震后,为自己没有及时制出遥感图而道歉,“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

④淡泊名利,回避炒作:照片走红网络后,媒体蜂拥而至,李小文婉言谢绝采访,希望降降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 曾

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当可染先生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趋近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神是那样地天然合拍,那样地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最自然的流露。

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的直接的一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样有着纯洁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审美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这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是何等难得。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出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一种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长叹的襟怀。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留可染作画,可染不允。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毕,主人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地刻骨铭心,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竟显得那样地庄肃和神往。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地下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30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50岁后一扫而空,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矫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有一次说到线,可染先生联想起京剧,他说一个卓越的京剧演员会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中,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点是他会把中国字的声母和韵母前后慢慢吐出,名角能控制声调的每一丝变化,这和用笔是一个道理,我恍然大悟,又想起每逢新年联欢,李可染可能会拉一下二胡,那真是铿锵老辣、苍凉哀婉的高度统一,这其中固然有先生青年时代国家山河破碎的难伸孤愤,也有先生倔强不拔的满怀壮志。

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

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所倾诉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这是可染先生的山水画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可染先生已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些食西方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道。

(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可染先生生活的时代,整体的绘画艺术陷入了躁动、迷惘、混乱、轻浮和功利的泥沼,这更凸显了可染先生及其艺术追求的意义。

B.可染先生的“生而知之”,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而且这二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

C.可染先生凭着深邃的智慧,敏锐地看到先天禀赋的不可靠,因为那些仅凭天赋红极一时的人物,其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

D.由京剧名角的唱腔和李可染演奏的二胡,作者领悟到,从事书画艺术也应以从容、平和的心态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表现效果,并做到自如控制细节。

E.“食西方剩菜残羹”批评的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严重滞后的所学到的仅仅是西方绘画中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解析:B.“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分析错误,原文中的“语言方式”指的并不是一般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表达,而是指绘画风格。两者不能并列,更不是递进关系。

C.“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概括分析过于绝对,且文中并没有“难登大雅之堂”之意。E.“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分析错误。“食西方剩菜残羹”指的是只学到了西方艺术的表面技巧,没有领会其灵魂,而且没有看到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共性。

答案:AD 答A得3分,答D得2分,答C得1分;答B、E不得分。

6.作者写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画和感动于老友信上的字迹这两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年轻时的“颇自喜”到后来的“警然有悟”“感动”,前后对比,具体展现了可染先生的成长过程。

②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可染先生追求圣洁、凝重,崇尚自然、融洽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理想。

③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承接上文,形象地表现可染的“不世之才”;另一方面开启下文,引出“敏而好学”的内容。(意思对即可)

7.作者说“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请简要说明其“艺术理念”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方面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另一方面要用纯洁的心灵表达一己情怀,必须把二者融而为一。

②在艺术创作中,完全依靠天赋是危险而且短视的行为,必须刻苦勤奋、坚持不懈。

③应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反对市侩艺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8.孔子说,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三类。李可染先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观点一:李可染先生属于“生而知之者”。

①拥有异于常人的艺术天赋;

②极富才华,作画极快,常有神来之笔;

③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更高远的追求。

观点二:李可染先生属于“学而知之者”。

①好学而敏求,讲求悟道、循法;

②刻苦勤奋,注重细节,毫不懈怠;

③不泥古、媚俗、求奇,自成一格。

观点三:李可染先生属于“困而知之者”。

①把推动中国绘画不断健康发展作为追求目标; ②以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岸与高华为己任;

③努力使自己的笔墨成为艺术的永恒和不朽。(意思对即可)

篇三:布鞋院士李小文写作

材料作文“李小文事件”导写及示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前不久,一位外表普通、貌似老农的老人,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大厅里低着头、认真地念着讲座稿子的照片在网上走红,引发人们热议。这位老人就是1947年出生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消瘦的面庞、邋遢的穿着、凌乱的胡须、陈旧的帆布鞋、卷起的裤脚,使得李小文显得寒碜、另类又潇洒、纯粹。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立意指导】

无论是大学精神的逐渐世俗化,还是社会道德的滑坡乃至沦丧,都给处于人文圣地的知识分子一族带来了破裂式冲击。金钱、权利、地位成为世俗追捧的同时,也成为知识分子猎取的重要对象。知识分子不再崇高,他们变得庸俗不堪。学问、知识、责任、道德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如许纪霖先生说:“在这样一个缺乏激情、缺乏理想精神的年代里,有的是沽名钓誉的伪烈士、拉大旗作虎皮的学客和利欲熏心的犬儒们。”作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可以说李小文是一名“地道”的知识分子。李小文的出现让我们拨开了充满功利浮躁的雾霾,迎来了知识、学问、纯粹、公共责任这些应该成为知识分子内在标志的曙光。因此,李小文的走红,一点儿也不引起我的惊讶。

1947年出生的李小文院士,有着比现在学生艰苦却快乐逍遥的读书时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读书不用功,边读边玩。考试只要及格,考多了就感觉吃亏了,但对于书籍却一口袋一口袋地借着看。现在的学生和李院士的做法完全相反,对分数是分分必争,对知识是束之高阁,对穿着是时尚前卫。李小文拥有的、在意的,恰是我们没有的、不屑的;李小文没有的、缺少的,我们一样都不缺。我们和李小文院士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李小文院士老农打扮的演讲照片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此道材料作文题,意在引导学生回归原点,崇尚知识,学习大师,追求纯粹。有人说:“西装领带、名表皮鞋的体面时代,与朴实无华的李小文的相遇,实在是与纯粹的一次邂逅。”也有人说:“李小文的这种打扮,实在有失大雅。堂堂中科院院士,怎么能够如此不注意公众形象?这种老农打扮,恐怕不仅仅反映自身生活的随意,更多的是对知识分子形象的颠覆,某种意义上伤害了知识分子的自尊。”上面两种说法是对立的。表面看上去二者都有一定的理由,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命题者本身可能渗透一定的价值导向。如果是这样的话,立意就显得极为重要。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就特别强调了文章格调定位的重要性。下面使用“以果溯因法”和“抓关键句法”两种方法进行立意。

(一)以果溯因法

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有“果”必有“因”。仔细寻找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立意。“果”是李小文讲座的照片引发热议,“因”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说法就是院士身份和老农打扮形成强烈的反差。当下很多像李小文这样拥有诸如“专家”、“大师”、“教授”头衔的人,往往都西装革履,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他们夸夸其谈、奔走呼号、争取项目、赚取经费、发表论文、参加会议,成为“老板”和“包工头”。人们心中那种朴素、本真的学者形象已不复存在。因此,人们这种固着的思维和模式化的记忆无法完成对颠覆形象的立体解

释,循规蹈矩、肃然庄穆、一本正经的文人画面受到粉碎性挤压,蛰伏脑中许久的学人灵魂乍然苏醒。横空出世的李小文给人们带来了一缕清凉,让人们从这与众不同的个体当中寻找精神慰藉。人们借此来完成“大师缺失”的心理补偿,从而发出寻找像李小文这样大师的呼唤。由此可立意“大师,都去哪儿了”、“别让西装成为一种招牌”等。

如果李小文不是中科院院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还会不会引起轩然大波?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农民似乎应该是粗布棉衣、面目不堪、脏兮兮的样子。当这种打扮和身份相契合的时候,我们或许不会感到这么惊讶。我们对待农民这些底层民众,向来是以一种居高临下、启蒙教化的俯视姿态,心中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对中科院院士,向来是高山仰止,视之为“国之栋梁”、“学界精英”,似乎就应该穿得好、吃得好、讲得好。因为院士和农民的身份不同,评价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过分地“仰视”院士的这种装束跟我们嘲笑弱者、俯视底层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少差别。由此可立意“勿用两种眼光看人”、“院士和农民的差别”等。

(二)抓住关键句法

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对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有所帮助。细读材料,我们会发现材料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潇洒”、“纯粹”、“另类”。

李小文的“潇洒”是发自内心的“潇洒”,不是表面的“潇洒”。在他看来,衣着根本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他根本就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心无所扰,故能泰然处之。他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学问和研究上,纯粹、踏实、朴素、专注。放眼当下,浮躁的风气、功利的眼睛、扭曲的考评,能让多少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李小文的出现,恰恰引发了人们对朴实之风的无限向往、对务实踏实的充分肯定、对纯粹简单的真诚渴望。由此可立意“拒绝浮躁”、“冷坐板凳”、“浮躁之风何时停”、“邂逅纯粹”等。

“另类”恐怕就是指像李小文这样的院士是不多的。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李小文形象的出现,他都跟周围的“其他院士”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姿态,跟台下的听众貌合神离,跟大厅的环境格格不入。但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恰恰说明当下还存在这样“奇怪”的人。表明当下中国还有这样的气度,接纳这样的“怪”人。尽管这样的人不多,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李小文,也没有必要人人成为李小文,但是,社会需要李小文,人们渴望更多这样的人。因此,我们要宽容这样的人存在,并且为其个性养成提供适宜的土壤,不要过分吃惊他们的出现。我们更没必要表现得十分惊恐,“忧之太勤,爱之太切”。投入一定的资源,建立必要的制度,“钱学森之问”才会慢慢地找到答案。由此可立意“给他们一方沃土”、“勿忧勿切”等。

当然,不论取上述哪一种立意,都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

【佳作示例】

放低生活的姿态

苏里艳

他们说,做风景不是我们的目的,做人才是我们的根本。

我想,每一个生命无论强大还是卑微,他们都是一片风景,变换着彩色的希望。他们的灵魂犹如太阳从蓝天中萌生,把爱和美寄托给了光芒,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小草弯曲着幼小的身驱从坚硬的泥土中爬出,它带着春的希望,夏的生机盎然,秋的遍野金黄和冬的四野茫茫的静美。但它从未把它的昂贵写在脸上,一直

都低着头吮吸着花瓣滑落的水珠,它很平凡却胜过了人口中的艳丽。我想是因为它那灵魂深处暗藏着脱离世俗的淳朴吧?它的美成为一副静止的画,那么平凡至于眼前,无法被涂改。李小文不正是那株小草吗?

沉默之中,恍然想起围绕在身边的她们。身着华丽的盛装,把“傲气与富美”不留痕迹地写在脸上。拥有着天使般的外表,却不惜一切地掉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也许纯粹与浓重的装饰是两个不同的星系吧。有着不同的轨道与规则,而那些渺小的平凡就像夜空中微笑的星辰,慢慢地点燃了华丽,照亮了我们的前方。而活着仿佛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我们坐过了一站又一站,却未走到最初那个纯粹之中。难道是因为在路途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偏见与欺瞒,没能看清自己华丽的外表下的残缺么?

如果有人说我们是行尸走肉,我想那是对的。我们就像贝壳把自己装在壳内,看似精美华丽、坚不可摧,壳内却一片空白。这虚伪内又装满了多少自欺欺人呢?没有使人骄傲的灵魂与品质,那外在的华丽不就成了矫饰么?我想我们活着的意义在于活出我们灵魂与心需要的,而不是外表与欲望想要的。也唯有放下傲慢与虚伪,双手才能再度举起自己。就像李院士的平凡与纯粹,时间会老,但他的纯粹将永垂不朽。

时代在进步,然而人们的思想似乎沉睡在了路口。在彷徨中四处游荡,在富贵与贫困中徘徊。我们似乎习惯了时尚所谓的华丽,却渐渐远离了纯粹;我们渐渐认同了从外表衡定美丑,却忘记了内在。当时间渐渐流转,华丽都褪色了,那些曾爱慕的容颜,淹没在繁星之中时,我们会渐渐忧伤感慨。因为我们逝去了太多,留下的太少。

放低生活的姿态吧。试着学会从平凡中寻找美,也许在某个抓不住的瞬间,唯独值得追忆的只有你那朝圣者的心。

[点评]此文立意准确,语言优美,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如作者所说的,“放低生活的姿态”,“活出我们灵魂与心需要的”,我们才能超越艳丽,点亮前方。文章使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生命的品质

董宝峰

张爱玲说:“生命像是一件华美的裳,上面爬满了虱虫”。

——题记

寻找真正的自我也许是整个人类千百年间不停思索的命题。在我看来,自我专指精神上的自我,因此生命的品质,便是精神上的超脱。李小文先生拥有生命的品质,能够出乎其外,做到精神上的超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但它只能在小范围内充当区别你与别人的方法,也可以说,姓名只是一个代号。两个姓名一样的人当然不可以说他们是同一个人,那么,长相是不是区别你和别人的凭证呢?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如果把一个人整形成与你外表一模一样,就可以说你俩是一个人吗?与你熟知的人在与你交谈五分钟后会立刻分辨出哪个是真的你。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才是独一无二的,精神上的你才是真的你。院士的李小文和农民的李小文虽然是同一副外表,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内涵。

肉体上的你只指长相和形体,但精神上的你却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你的性格、思想都包涵在内。死亡可以让肉体上的你霎时失去生命,却撼动不了你精神上的永生。肉体上的你之于精神上的你已经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更不用说穿着对于一个人内在的真正影响了。因此,穿着可以让李小文显得“寒碜”,但同样

不能剥离李小文的那副“潇洒”似的生命品质。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当然,我们无法否定的是,衣着确实可以表达人们的个性,但它也仅仅是一个途径罢了。不是说你穿了一件多么有品位的衣服就代表你的内在品味有多高。真正内在的品位则要通过接触你,透过你的为人处事的风格来领略。衣服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可以千篇一律,可你为人处事的方法及由此所体现的内在精神世界却是最与众不同的,也是最能彰显你的个性的方式。

真正精神富裕充足的人不会太在意穿着和长相,他们的心灵无论何时都是平静的。这种平静来自于对事物规律的了解,他们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并且拥有内在精神世界的欢愉。

周国平说:“我惟愿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是啊,活得纯真才能活得自由。保留一份生命的本色,享受那简单带给我们的精神欢愉。李小文不正是这样做的吗?无论怎样,我惟愿永远扯紧生命这欢跳的琴弦,不再去看浮华这张无字的白纸。

[点评]文章使用议论性的笔调、散文化的语言,呈现了“外表”和“内在”的差别,指出内在才是“生命的品质”。只有拥有内在的品质,才能做到精神上的超脱。例证的欠缺使文章摆脱了陈旧的议论范式,名言警句的恰当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论证力度,成为本文重要的特色。

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张弛

有时候,我们活得太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周遭的氛围感染,被他人的情绪左右。我们总是太在乎外界的环境,往往受其影响,甚至因此刻意改变自己,我们有时是为了别人看自己的眼光而活。其实你之所以活着,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自己而活,做最真的人,走自己的路。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光鲜亮丽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穿衣打扮格外在意。无论男女,出门前总要照个镜子,梳个头。似乎不这样做,走在街上,总会感到些许不自在。似乎每一个路人都是最最严苛的审判者,都以他们犀利得甚至尖锐的眼光审视着、评判着你,你会不自觉地微微紧张,甚至会让你无地自容。

生活在这样一个连空气都有些紧张的世界里,我们不自觉地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了。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外表是否完美无缺,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举止是否合适,我们开始在意自己的谈吐是否文雅。就这样,我们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事事小心的人。我们收敛自己的放肆,我们放弃了自己的随性,更丢掉了自己的真性情。我们如一个个正在吐丝的蝉,用那润湿的涎液编织出最美丽也最坚固的网。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自己一圈一圈地束缚了起来,再也挣脱不开了。就这样,我们被这周围的人,被这世界所同化了,戴上了最精美的面具,将最最原始的自己遮盖起来,当起了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完美的“人”。

在这样的生活里,你,真的潇洒么?

但是,你又敢摘下面具么?

李小文,作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在这个更需要“包装”的身份下,他展现出了纯真的自己。不为名分所累,他比我们活得更加自在,也更加真实。在这朴素甚至有些邋遢的外表上,我们很难将其与“院士”这样的字眼划上等号。但谁说中科院院士就一定要西装革履、气宇轩昂、风度翩翩?难道他们就没有自己的生

活了么?李小文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李院士虽然不修边幅却学富五车,形容枯槁却内心充盈,难道他不值得我们尊敬么?想必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可以说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一生获得了无数赞誉。他整天沉浸在学问的世界中,满脑子只有自己的研究,连日常生活也打理不好。可是,他却活得真实、活得潇洒、活得无所顾忌。李小文,无疑是另一个爱因斯坦,他们的行为是何其的相似?还有总是戴着一副半黑半白的眼镜,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的金岳霖先生。他讲课的时候,可以捉住引以为意的跳蚤,用“好玩”二字涵摄了对枯燥哲学的毕生挚爱。那种率真,有几人能抵?那种潇洒,有几人做到?

亲爱的人儿,在这个纷扰繁杂的时代,我们能不能换一种生活的方式,别让自己活的那么累。我们都是真正的人,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人,尽情洋溢出自己的热情吧!不要再做个傀儡般的水晶娃娃,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活出真正的自己,那才是最美的自己。

[点评]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为自己而活,做最真的人,走自己的路”。接着,反面论证我们生活在一个光鲜的年代,遮蔽了本真。正面列举了爱因斯坦、金岳霖等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活出真正的自己”。先破后立,结构清楚,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议论文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中学]


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博客》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99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博客
相关文章
  • 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博客

    李小文院士演讲学生瞌睡“布鞋院士”李小文: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涵据悉,2015年1月10日,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北师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