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科技改变我的生活 正文

科技改变我的生活

2017-02-22 07:05:5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科技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技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Through the years, we've watched technology grow like a child budding into adulthood: It starts out mostly crying and pooping, then crawling, gradually learning to walk, and finally able to run at a speed we all wish we could keep up with. We've seen technology fail, and we've seen it succeed. We've poked fun at it when it doesn't make sense, and we've praised it when it's absolutely brilliant. We've yelled at it when it runs out of power, and we've fixed or replaced it when it gets run down. We treat technology as a family member—even if that is a little

co-dependent. You can't blame us, though; it's certainly made aspects of our lives easier: We're no longer forced to send letters through the postal service, book vacations through travel agents, shop in stores, visit the library for research material, or wait for our photos to be developed. Thanks to technology, all of these activities can be performed either digitally or online.

At the same time, though, technology can make life more

convoluted—especially when something doesn't work right or doesn't do what it's supposed to: Say, for instance, a GPS device tells you to turn the wrong way on a one-way street (yikes!), or a computer erases all of your important data (ouch!).

Unfortunately, it's not always easy to understand how a product or service works, not to mention whether or not to hold off on adopting it until a better, shinier thing comes along. A perfect example is the ever-evolving video format. We've gone from Betamax to VHS to DVD to HD DVD/Blu-ray to just Blu-ray (and everything in-between, of course). It can take years before a technology catches on, and even more time before we see a significant price drop.

For the most part, however, technology does us more good than harm: It's reconnected us with old college roommates, helped us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and encouraged us to exercise. Follow us as we look back at how technology has changed our lives—for the better and for the worse—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computing, dining, entertainment, and travel. 这些年来,我们注视着科技像一个小孩一样慢慢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一开始,它又哭又闹,然后它可以爬行,逐渐学习行走,最后能以一个我们希望能跟得

上的速度去奔跑.我们曾经看到过它失败,我们也曾经看到过它成功.我们曾经在它没有意义的时候取笑过它,也曾经在它大放异彩的时候称赞过它.我

们曾经在它筋疲力尽的时候对它大声吼叫,也曾经在它停步不前的时候修理或者取代它.

我们对待科技就像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即使它只有微薄之力.请别责怪我们,它只是让我们的某些生活方面变得更加容易一些.我们无须再费神的去

邮局寄信,去旅行社算帐,去商店购物,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等待我们的照片冲印出来.感谢技术,所有的这些事情都可以数字化或者在线解决.

但是同时,科技却又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麻烦----特别是当某些部分没有正确工作或者不是按照事先设定的那样工作.比如说,GPS装置指引你行驶

到了一条错误的单行道上(晕!),或者电脑删除掉了你所有重要的数据(天呀!). 不幸的是,去鉴定一件产品或者一项服务工作的如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用说去推迟使用它以等待更好的,于是麻烦出现了.一个最好的例子就

是曾经发展的视频格式.我们发展了从大尺寸磁带录象机到家用录象机到DVD再到HD DVD/Blu-ray再到Blu-ray(包括中间的所有格式).在一项技

术普及之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在它的价格下降之前则要更多的时间. 但是不管怎么说,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带给我们的是好处而不是损害:它让我们与以前的大学室友重新取得联系,帮助我们学习外语,还有促进我们加强锻

炼.让我们一起回望,看看科技是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包括好的一面和差的一面----在交流,计算,餐饮,娱乐以及旅行方面.

篇二:科技改变我的生活

我属于奥特曼那伙的,手机对我而言功能就是两个,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所以任何高档的手机对我而言完全是资源浪费。再者,使用幻灯片课件、制作试卷,使得我对于电子屏幕退避三舍,我的眼睛再也经不起下班后再盯着小小屏幕的折腾,所以每次手机到了黑屏修复无法完成时才换,并且不喜欢买潮流热捧的货品。为此先生和儿子对我抨击再三,鄙视无比,偶尔还要拍砖我的廉价,哈哈,我倒落得轻松自在,反正一件物品的实际价值不在于它的货币价值。

今年生日这天,被先生儿子俩人“胁迫”到了天虹的手机专柜,他们知道我上一部手机就为支持华为,给我买下了华为最新款mate8。两个人的盛情难却,我也只好顺水推舟接受了这份礼物。儿子辛勤地帮我传送原手机的通讯录,添加了许多程序,还不厌其烦教我怎么使用,原来都是我们教他,现在颠倒过来了,这个时候看到儿子长大了,心里真的很欣慰。

这部手机让我发现一个最棒的功能是“运动健康”,它可以每天精确记录我的运动步数、运动里程,还可以看到朋友圈里大家的运动情况,难怪今年风行的运动是走路,中午和下午下班后同事们都会三三两两相约去走路,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同事走路上下班。因为这个软件可以自动把每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的运动量自动排队,报告出排行榜,荣登榜首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吗?

手机的这个计步功能对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与其他的功能都不一样,其他的多数功能都是把我们牢牢地绑定在屏幕前充当“土豆”,宅在家里。唯有这个功能,让我们离开楼宅,迈开双脚,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久违的户外风景,锻炼了身体,有益了健康。

这是科技改变我们生活的最积极的一个影响,盼望有更多这样良好的发明创造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

篇三:科技改变生活10大例子

周文峰

记得在两年前看到一则消息说,英国的中学生迷上发短信跟着了魔似的,放着好好的电话不打,偏要费劲地往小小的手机里输入一大串字符来交流。这不是舍易求难吗?不明白?真是老土!前阵子与几个同事聊天,才知道自己才老土,三十不到的人已经明显落后于社会节拍了。我那小姑娘同事跟我说,她用松下手机输入汉字的速度可赶上她在电脑上的打字速度,这可把我吓坏了。要知道,她在电脑上的打字速度我是见识过的,没见手指怎么动,只见屏幕上的字一串一串地冒出来。看来,发短信没有我想象得那么费劲。难怪英国的中学生不爱电话爱短信。另一个同事告诉我,她有一个处于热恋中的朋友,每月单短信的费用就三百多。粗略地一算,每条短信一毛钱,三百多块钱就得发三千多条短信息,平均下来每天就得发一百多条短信。天那,真是有空,那他们还做不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短信的火爆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1993年,最早的短信出现了,当然是英文的。中文短信直到1995年才面世。但那时的手机短信功能和服务都不完善,1998年以后,短信服务日益成熟,于是,一场短信“大围剿”从此开始。走在大街上,呆在办公室里,到处都是短信的铃声响个不停。即使是在家里,也难逃短信的势力范围,因为你家的电视不断地叫嚷着:“发短信,赢大奖”。我一位年近六十的同事曾跟我说有一次他去超市,收到家人给他发的一条短信:“爸爸,家里没米了”,于是他买了袋米回家,避免了一次无米之炊。短信最大的好处是便宜,像“家里没米”这种小消息由短信代劳确实是最合适不过了。

如今的短信从小的地方说,已经成为个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许多人,逢年过节不再写信打电话,谈情说爱不用写情书煲电话粥,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再传纸条而代之以发短信……短信改变了许多人的交际方式;短信还被利用来参与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订阅每天的即时新闻或股票信息……短信也提供了另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从大的方面说,短信俨然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最近看到一个统计,说中国人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共发送了900亿条短信,以我国手机用户2亿户计,那么就意味着每个手机用户平均一年发送450条,也意味着电信等行业从中获得了超过90亿元的收入。不仅移动电信从中获得大量的服务提供费,其他行业也蜂拥而上。PDA,固定电话,还有互联网,都已经成为了提供短信应用与服务的平台。可以发送照片、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彩信业务也应运而生。真是人人都想分享“短信经济”的大蛋糕,并且还蓄谋着把蛋糕做大。

短信当然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经常收到的各种杂七杂八的短信也挺烦人的。有给你发送GRE单词的,有谎称你中了大奖想骗你钱的,有号称该公司有小至手机大到轿车的水货供应的,诸如此类。因此,垃圾短信过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

焦点问题。据说,逻捷克短信防火墙产品已经问世,而爱立信、诺基亚也表示有类似的产品或生产计划。开个玩笑,也许过去几年是短信“围剿”我们,再过几年,我们犯愁的是如何去“围剿”短信。呵呵~~

康慨

全球互联网使用者已超过6亿,中国网民也将达到6000万之巨。有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网络早已不再是只是边缘化的技术,而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我从1998年初开始上网,算来已经5年,但迄今也只以56K的猫拨号,没花钱去装ISDN或ADSL——听说那都是过渡技术,所以一心等着我家所在的小区今年开通宽带。我没去过网吧(北京三联书店二楼的咖啡厅除外),因为听说那里搞不好要着火,有些部门也把那里和黄赌毒连在一处。我用网络,除了收发邮件和看新闻,大多是与工作相关的资料检索。我下载软件,很经常,因为我要确保我的电脑是世界上最好用的。我没有ICQ号码,没装过雅虎通或MS Messager,因为我的朋友和作者大多也没这些东西。我没玩过网络游戏,因为我玩电脑游戏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我下载过电影,只有一部——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时间是2000年年底,耗时一天两夜,从此怕了。我偶尔上过成人网站——这个没什么好说的。访问过黑客站点——找点儿保罗·西蒙的MP3或注册码什么的。但绝少去聊天室,既不想搞婚外恋,又怕说错了话惹祸,不像给报纸写文章,有三审制帮我把关。

像我这样的“网民”——我厌恶这个自轻自贱的词,就跟厌恶“群众”一样,但找不到代用的——对2003年的网络有些什么想法呢?

宽带该装了。对我来说,包月制宽带网的最大好处是便宜。即便每月150元,也不及我现在网络费用的三分之一。对其他同志来说,可以更快地下载电影、更流畅地玩网络游戏。我最近发现,网上提供影片下载的站点越来越多,尽管其片源十分可疑。但正如盗版影碟带动了过去的国产VCD和今日的国产DVD一样,相信越来越多的地下影片提供商会大大刺激网民对宽带的兴趣,从而带动整个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网络真的快成“第四媒体”了。“网上有人说”和“有人在网上说”甚为流行,越来越多的记者以此为新闻线索,前往受访者处求证。尽管多数遭到“不要听信那些谣言”或“不值一提”的回答,但网络言论的作用日益彰显。

垃圾邮件咋办。我有一个用了5年的Hotmail邮箱,因为无数的垃圾邮件,已不得不采取最极端的过滤措施——除了我地址簿里的十几个老友,其他人的来信一概拒收。据说目前所有在网上传递的电子邮件之中,有30%是垃圾信件。而一家名为Surf Control的电子邮件过滤公司最近则称,到今年7月,垃圾电邮的数量将会超过正常电邮。电子邮件还能用吗?

隐私权和知情权。总之,现在对上网者的限制越来越严,上不去的网站越来越多。听说现在有些地方进网吧跟坐飞机差不多了,要先出示身份证登记。也许这是出于好意,那就让我们往好的方面去积极理解吧。

最后要说,Google还是很有用的。

刘华杰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读大学时就在宿舍讨论过传统相机(胶片相机)早晚要被一种电子摄影装置取代。数码相机的思想并不神秘,我猜许多人都考虑过。那时世上还没有数码相机,连这名字也没有。主要是光电传感器、记录芯片、图像处理等部件没有开发出来,或没有降到足够低的价位。数码相机算得上一种高技术产品,它必然是一种综合创新,只有观念或者只有某一部分技术都不成。

胶片相机我用过几十年,品牌也不下数个,但从来不曾买过高档的,原因很简单,买不起。在美国买过一架尼康N70,算是能用的业余相机,镜头很锐,拍摄效果挺好的。

从2000年开始,第一次接触数码相机,起初是200乘300的,为随机赠品。现在扔掉也没人要了。就是这种极土的数码相机,也能拍摄出可供网站使用的色彩还原准确的图形文件。再后来用过奥林巴斯较高级的数码相机,有210万象素,感觉好极了,尤其是在暗光下。一般的室内开会,用它拍摄不用闪光。我曾在石花洞内实地拍摄过,无需闪光灯。到目前为止奥林巴斯是我遇上的最合手的数码相机,我现在个人买的富士PinePix S602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及它,特别是在暗光条件下。在室外,富士这一款表现也可以。

从2002年下半年起,我几乎停止使用胶片相机了,理由是太费钱了,我手边的富士PinePix已经能够满足90%的应用。我估计再过5年世界上90%的照片将是数码相机拍摄的。据个人经验,数码相机的好处是:1)省钱,充足电就行,拍得不好删除就是了。2)环保,节省资源。3)快速,可以适应急需。4)色彩表现胜过一般的胶片相机,当然不及专业相机。5)适合于大批量拍摄,如作为一个植物爱好者,在不长的时间内,我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数千张植物照片,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6)图片容易不失真地长期保存。目前的问题是:1)坏了难以修理,我们单位的奥林巴斯相机变焦杆出了毛病,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公司的服务部门,修理要价极高,而且一年后这种型号就不再生产了。2)快门速度不够,抓拍时常遇到问题。3)耗电也大。4)许多功能华而不实。5)洗印照片较贵

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胶片相机难以有什么大进步,而数码相机日新月异。我现在能找到的缺点,几年内都可能解决。可以想象,将来胶片相机只能供发烧友玩了,胶卷产量骤降,价格上升。那时冲胶卷要比现在拿光盘洗照片更难。

数码摄像机(DV)对我不是时髦的玩具,而是一个即能干又体贴的伙伴。她既满足了我记录人生的渴望,又帮我省掉了刻苦钻研拍摄技术的种种麻烦。尽管各大生产厂商变着花样地展示旗下DV的过人之处,但我最看重的还是携带方便和使用简易这两个优点。说实话,除了知道可以摄影和摄像以外,我对自己手中的这台DV的其他的功能一概不知,更没有什么拍摄技巧可言。但是“高科技”的力量就是在于可以让普通人轻松成为“高手”。我不用研究什么景深、焦距、对比度等等的专业术语,有了DV,既使“业余”也没有关系。那扇小小的显示屏使我拍到的就是看到的,不必在拍摄的时候“睁一眼,闭一眼”了,边走边欣赏那才够逍遥,只要手指头够灵活,电池充足,就可以全程保存“过去时”。当然要想拍出“英雄”或者“黑客帝国”那样的片子,还不能指望DV。除

了清晰度不够高,这种轻巧机器的防震动性能是完全没法和斯坦尼康相比的,不过晃来晃去的效果对拍摄纪实节目来说倒最能体现真实的感觉。

到现在为止,这台佳能ZR45我只使用过两次,而两次拍摄的短片都已经在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次,我用DV记录了在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度过的一周。当马尔代夫清透的海水、明澈的天空、洁净的沙滩以及多资多彩的海洋生物和生机勃勃的海岛植物通过我的镜头展现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没有人不会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每一次观看这段影片,我仿佛又回到了迷人海岛,又见到了自由自在的动物朋友们,又和他们一起感受清风、聆听树语。DV不仅为我保留了对快乐假期的美好记忆,更演绎了一堂生动感人的环境教育课。第二次,我使用DV对北京一家条件恶劣的私人动物园进行了“曝光”。通过大众媒体——电视的呼吁,不仅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更让许多善良的人们了解到爱护动物也要讲科学懂法制。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这家非法的私人动物园终于

被关闭了,那里的动物也将得到妥善的安置。我越来越爱DV了,我要拍更多的片子,让大家都来分享我看到的美丽事物,也同样关注那些需要关注却被忽视的事物。

周文峰

就在几年前做学生时看《数字化生存》一书,还觉得书中谈及的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深刻变化只不过是作者尼葛洛庞帝未来学家式的预测和想象,心中尽管相信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必将到来,但那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工作没几年,猛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是半数字化了,口袋里的各种电子卡多了起来。出门乘车时用交通卡,购物时用信用卡,看病时用社会保障卡,家里的水电煤和电话账单也直接从银行划账了事。不仅我是这样,身边的人也大多如此,在上海的街头随便找一人,从身上肯定可以掏出几张卡来。要说起来,这肯定还属于数字化生存的初级阶段。

现在的电子卡品种之繁多,恐怕难以一一列举。就以我自己来说,单单银行的信用卡就有四张。这还算少的。记得有一次看电视上的一个访谈节目,当时招商银行行长从口袋中掏出一个皮夹子,一数单信用卡就有十张。说实在的,口袋中带着一大堆卡自然比带着一大堆钱方便、安全,尤其是出差或旅游时,但是,要记住那么多的密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上海市政府已经推出了社保“一卡通”、交通“一卡通”和银行卡“一卡通”等“一卡通”工程,这样就可以将各种名目繁多的卡集中在几张卡里,用起来自然方便得多,我将这称之为数字化生活的中级阶段。到如此地步,我已经很满意了,但是,一旦这些“一卡通”工程完成后,通往完全“一卡通”或“无卡通”的日子也不会远了,到那时,“数字化生存”就更近了一些。

周文峰

说起2002年的上海,最出彩的事情莫过于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和世界上

第一条磁悬浮商业运营示范线的开通。前一件事让人们想像着8年后的上海,后一件事则使人们想像着80年后的世界。

上海磁悬浮示范线通车后,马上有人提出可以修建上海至杭州的磁悬浮线路,如此一来杭州的西湖就成了上海的后花园,而上海浦东的国际机场也成了杭州的国际机场。另一种美好的想象是如果上海和北京之间有了磁悬浮,那么上海人就可以早上出发,中午时分赶到北京吃烤鸭,下午开个会,看个展览,见见朋友,或者玩上一阵之后,当天就可以赶回上海。

其实,不仅上海人存在如此美好的想象和向往,在欧洲,类似的想法同样盛行。瑞士人正在洛桑开展一项1/10的模型试验,计划在地底150米深处相对真空的管道中建造磁悬浮网,像一个管道邮局系统将瑞士的各个主要城市连接起来。德国人则提出在中东欧地区建立一个地面磁悬浮网的计划,将柏林、里昂、布达佩斯、莫斯科等中东欧的主要城市连接起来。德国版的磁悬浮未来故事之一是在柏林的市中心上火车,仅仅3个小时之后就在布达佩斯的市中心下了车,喝上一杯咖啡,采购少许东西,然后,晚上又回到了柏林。欧洲人还对有人提出的巴黎—上海磁悬浮线路充满期待。科技界的无冕之王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磁悬浮技术方面奋起直追,除了几条拟建的磁悬浮线路外,最具想像力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提出的真空磁悬浮线路。这种磁悬浮线路将建造在地底下的真空管道里,设计速度可达每小时二万二千五百公里,几小时内就可以绕世界一圈。也许到那时,太平洋都成了谁家的养鱼塘,去美国留学的女士先生们也不再算计着买打折飞机票,而改乘磁悬浮了。

不仅如此,美国人已经在开发磁悬浮汽车和磁悬浮飞机了,甚至是利用磁悬浮发射航天器,日本人则早就在开发磁悬浮轮船,即使是先前很少谈及的中低速磁悬浮也被提议用来作为城市内的轨道交通系统。也许80年后,汽车不用坐了,火车不用坐


科技改变我的生活》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27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科技改变我的生活
相关文章
  • 科技改变我的生活

    科技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技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Throughtheyears,wevewatchedtechnologygrowlikeachildbuddingintoadulthood:Itstartsoutmostlycryingandpooping,thencrawling...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