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正文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7-01-16 06:30:4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

篇一: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

[1]

篇二: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

2015年北京房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同系列文档2015房山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gy免费贡献)2015房山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gy贡献)2013年5月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3年5月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3年房山初三化学二模试卷及答案2013年5月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2015房山区初三一模英语2012房山化学一模试卷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1739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1739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013年房山初三化学二模试卷及答案 内容提示: 房山区 2015 年初三一模试卷 语文(120 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 生 须 知 1. 本试卷共 10 页, 四道大题, 23 道小题。 满分 12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第ⅰ 卷共三道大题, 21 道小题(70 分) ; 第ⅱ 卷为作文, 22 和 23 题(50 分) 。3. 请选用规定的笔(黑色或蓝色钢笔、 圆珠笔, 2b 铅笔) 在答题纸上按要求作答。 第ⅰ 卷 ( 共 70 分) 一、 基础· 运用。 (共 22 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第(1) —(4) 题。 (共 8 分)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 完成于隋代, ① , ② , ③ , 在 2000 ...

10. 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策略,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形势、出谋划

策后绘制了宏伟蓝图,请结合上面的三则材料填写下面表格。(3分)

11. 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说出你对诸葛亮的评价。(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12—15 题。(共14分)

香远益清

①这天,是季羡林先生的米寿,黄昏时分,我来到先生所在的朗润园。没有启动手机联络,更

没有径直叩门,而是悄悄绕红湖一圈,然后在湖的东岸,估计在先生及其家人看不到的地方,找一块

石头坐了下来。独对了满湖的蛙鼓,和水底嘁嘁喳喳的繁星,静静地,想。

?脑际浮起一桩传闻:沿湖的这条小道,是先生进出的必由之路。某天,先生刚走出家门,迎面碰

上一位驾驶白色轿车的年轻人。对方问明先生去处,执意要相送一程。先生说路不是太远,锻炼锻

炼也好,坚持继续步行。先生在前面走,听得后面轿车掉头,为了让它尽快通过,便一直贴着路边。走

啊,走啊,走了五六十米,不听喇叭响,也不见轿车从旁擦过。心下奇怪,回头一看,原来轿车放慢速度,

老远地尾随。先生便停下来,摆手让轿车先走。轿车也停下来,示意不敢僭越。就这样,先生在前面..

走,轿车在后面跟。直到出了朗润园,来到一处岔路口,年轻人才轻轻按了一下喇叭,向先生致意,然后

拐上另一条道飞驰而去。

?仍是发生在这园里的故事:去年九月二十五日,清晨,一伙男男女女的大孩子,在先生门外徘 徊。他们是这一届的新生,久仰季老大名,未等正式上课,甚至未等这一天的霞光染红燕园,就迫不及

待地跑来拜谒长者。来了,才想起季老有个习惯,每天四点起床写作,日上三竿方歇,这是先生一天的

黄金时段,谁也不忍心上前打扰。那怎么办?既然来了,总不能毫无表示地回去吧。有人便以树枝为

笔,在窗外花圃的泥地上留言:“来访。九八级日语。”写罢,意犹未尽,又在湖边的湿土上大书:“季老好!

九八级日语。”这位驾车的年轻人,和这伙十七八岁的大孩子,他们未必懂得多少季老的学问,恐怕也

没有谁认真读过几本季老的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崇敬。泰山北斗的比喻太老,太俗,大师大家

的说滥了也不觉得新鲜,其实,在他们眸底心田,季老本身就有点像这清塘荷韵,既古典,又清明,既亭

亭净植,又香远益清。有他往这儿一站,湖光山色便鲜灵如一幅水彩。

④类似上述的短镜头,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想啊想,哦,想起来了,是在季老的书里。倒退六七十

年,先生也正处于后生的地位。那时,先生在清华求学。先生眼中的陈寅恪、郑振铎、吴宓、朱光

潜、俞平伯、冯友兰,就正如今天年轻一辈眼中的先生。

⑤记得,先生曾深情地回忆过陈师寅恪。先生描绘说,寅恪师走在清华园,他身穿一袭长袍,腋下

夹着一个布包,包里装满鼓鼓囊囊的讲义和资料。那样子,无论如何也不像一位内拥传统、外揽西

洋的大学者,倒有点像琉璃厂某家书铺的小老板。但就是这么一个土里土气的人物,只要他打校园

一过,就会勾起青年学子的无限仰慕,令他们的周身充满张力。

⑥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先生回忆,郑师振铎的腋下也常常夹着一个大包,风风火火地来往于清

华、燕京和北大之间。他夹的不是布包,而是皮包,里面装的不仅有讲义和资料,还有自己的以及大

学生的文稿。振铎师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走路有点昂首阔步,学子们背地开玩笑,说郑先生看上去就

像一只大骆驼??

⑦翻开季先生的文集,回忆师辈人物的篇幅占了很大比例。除了前面提到的诸位,还有中学老 师董秋芳、鞠思敏、胡也频,校长宋还吾,教育厅长何仙槎,大学老师叶公超,北大校长胡适,

德国老师

瓦尔德施米特、西克,以及亦师亦友的梁实秋、汤用彤、曹靖华、老舍、沈从文、郎静山、周培源、

许国璋、冯至、吴组缃、胡乔木、乔冠华、许衍梁、臧克家、张中行等等。先生说,他写这类文章,

绝不是随心适性,信笔所至,而是异常珍贵,甚至是超乎寻常地神圣的。珍贵在什么地方?神圣在什么

地方?一句话,就是吾国吾民尊师重友的光荣传统,我想。这又是一句老话,老得谢了春红,落了秋

叶。尽管如此,我还是瞩望它重新抽出新芽。“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谁都承认鲁迅的

伟大,然而,想想看,假如从鲁迅全集中抽去《藤野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以及《范爱农》、

《忆刘半农》、《悼杨铨》诸篇,先生的人格,还会有如此厚重、高大么?

⑧当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也有出于大义,不得不“谢本师”的,如章太炎之脱离俞樾,周作人

尤其当他或她代表了一种文化精粹。在尊师上,季先生堪为模范标本。据他的研究生钱文忠随记,

一九九零年一月三十一日,年届八十的季先生为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三老拜年。每到一家,不

论见到的是对方的夫人、女儿、女婿,还是老先生本人,他都身板挺得笔直,坐在沙发的角上,恭恭敬

敬地表示祝贺。另据先生自己记述,今年暮春,先生于八十八岁的高龄访台,百忙中,还特地抽空去了

北大老校长胡适、傅斯年二公的陵墓,鞠躬献花如仪,一洒异域多年的哀思。

⑨尊人者,势必得到人的尊重。这是常理。就在这个晚上,当我坐在湖边怡然遐想,通向季先生

寓所的湖滨小道,走过一拨又一拨的年轻学子。他们中,也许有那位驾驶白色轿车的青年,或者在先

生门口留下祝福的日语班学生;从偶尔飘进耳膜的片言只语,确信不少谈话都与先生有关。即使是

坐在对岸树影下的那对恋人,一边饕(tāo)餮(tiè)荷花的芳泽,一边沐浴在爱情的天河,他们若是想到

这满湖的莲蕊与连理,都是先生亲手所播,只怕在含情脉脉之余,也会向先生窗口的灯光,投去满怀

祝福的一瞥。

(取材于卞毓方《蔼蔼绿荫》)

1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3分) ?

13. 这篇文章所写人物是季羡林先生,文章?、?两段的内容有何作用?(3分) 答:

14. 请结合下面的提示,联系上下文,对第?段中使用“僭越”一词的表达效果,你认为符合文

意的三项是( )( )( )(3分) 【提示】 发表议论,描述眼前之景给自己的感受 ? ? 回

想年轻人和日语班学生崇敬季老之事,并引发议论

“僭(jiàn)越”一词在百度百科中解释为:超越本份,古时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等,尤指用皇家专用的。现在指无权冒用或要求;盗用;非法霸占;用了自己 的级别所不应该用的礼仪等;也用为谦词。

a. 表明驾驶白色轿车年轻人懂得尊师的礼仪。

b. 表现了驾驶白色轿车年轻人对季老的无限尊重与仰慕。

c. 写出了驾驶白色轿车的年轻人特别畏惧季羡林先生。

d. 写出了驾驶白色轿车的年轻人觉得走在季老前面是不应该有的礼仪

e. 说明季羡林老先生威望高、名气大,年轻人摆出一副谦恭的姿态赢得老先生的好感。

15. 你如何理解文章第⑦段划线的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5分) (答题纸上16题处排150个方格)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6——18题。(11分)

老北京四合院的“坎宅巽(xùn)门”

①四合院是老北京建筑的一大特色,老北京四合院遍布全城,雕梁画柱的门廊,曲折幽静的庭院,为这座城市平添一份幽雅。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四合院的典型布局是:正房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如果问一问四合院居住的老人,他们会告诉你,这样的建筑布局叫做“坎宅巽门”,跟风水有关。封建社会选址建房,一般都按此布局,至今一些人家建房还在遵循这样的建筑模式。

②“坎宅巽门”来源于易经八卦。坎,本意是指坑,地面凹陷处。同时也是《易》的卦名,属八卦之一。象征险滩,代表水,为北方之卦。《易·说卦》上载:“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

③巽,也是八卦之一。《易·说卦》云:“巽,东南也”,所以巽指的是东南方位。古人著书中常常用“巽”来代指东南方。如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记载:“其上乌龙峰,独耸文笔于西南,本家院南峰,廻峙雄关于巽位”。《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只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方可免此大难。”同时,巽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即传说中的风神的名字。《易·说卦》有“巽为本,为风”之说,所以东南风又叫巽风。

④显而易见,因为“坎”为北,所以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坎宅”,而“巽”指东南方,所以东南方的门叫做“巽门”。那么,为什么四合院的建筑要采用“坎宅巽门”呢?这是中国古代风水的产物。 ⑤风水又叫“堪舆”,勘察舆地、地理的意思。通过对地形方位的勘察,选择一个吉利的地址来建筑,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具体到“坎宅巽门”,因为东南方在五行中为风,巽为东南,门开在东南则象征“一帆风顺”。而“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为水,将正房建在正北,意味着可以避开火灾。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极为怕火,甚至失火也隐晦地说成是“走水”。所以正房坐北,从心理上说也是一种祈求平安的表现。

篇二:鲁迅研究考试试题答案

填空题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_》。

2、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3、鲁迅的长孙名字叫_周令飞_,内含鲁迅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_沈从文_就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曾戏称他是“吾家阿弟”。 5、最先明确指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人是__鲁迅_。 6、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7、鲁迅曾评论他自己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L.Andreev)式的阴冷”,这篇小说是《_药》。

8、“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这一细节描写出自小说《肥皂》。9、“这一定不是的。”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女辛说。上面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奔月》 10、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即“_闲话_”的散文与“_独语_”的散文。

11、鲁迅在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时,很讲究对仗艺术,《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2、散文集《野草》不但语言充满奇峻的变异,而且表现手法也极具创新意识,其中《过客》一篇就体

现了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13、有一灯谜,谜面是“全国戏曲汇演”,打鲁迅的一个作品集名,这部作品集是《_杜戏》。

(请注意,以下14至23题为完成句子。) 14、“_绝望之为虚妄,正与_希望_相同!”

15、“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_难见真的人 !”

16、“孔乙己是_站着喝酒而穿长衫__的唯一的人。”

17、“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_。”

18、“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 _,我欢喜谁就是谁。”

19、“大家仍然叫她_祥林嫂_。” 20、“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21、“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2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_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23、“_横眉冷对 千夫指,_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单项[4]1、谁译述的《天演论》影响了鲁迅早期思想的形成?①林纾 ②蔡元培 ③梁启超 ④严复 [2]2、鲁迅曾戏称他的一段学习生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具体指的是下列哪一

期间? ①三味书屋期间 ②南京求学期间 ③东京求学期间 ④仙台求学期间

[4]3、鲁迅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下述哪种学说的影响?

①泛神论 ②安那其主义 ③自然主义 ④进化论

[3]4、《鲁迅全集》里收录有鲁迅亲笔所画的一幅画,此画见于下列哪部作品中?

①《且介亭杂文》 ②《故事新编》 ③《朝花夕拾》 ④《集外集》

[1]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写于留学日本时期,后收入哪部作品中?

①《坟》 ②《集外集》 ③《而已集》④《且介亭杂文》

[4]6、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曾提到过一位“金心异先生”,这实际上指的是五四时期的哪位著名人

士? ①胡适②陈独秀③刘半农 ④钱玄同

[1]7、《伤逝》这篇手记体小说在具体行文中通过空一行以作为手记体的标识,因此,它实际上是由多

少节手记组成的?① 18节② 19节 ③ 20节 ④ 21节

[2]8、鲁迅小说《肥皂》中,针对那块肥皂的“葵绿色”特征,总共描述了几次?

①9次② 10次 ③ 11次 ④ 12次

[4]9、下列鲁迅小说中,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原理的是哪一篇?

①《药》②《祝福》 ③《肥皂》④《伤逝》

[3]10、下列鲁迅小说中,未涉及到人物偷窃品行的是哪一篇?

①《故乡》 ②《孔乙已》③《明天》 ④《阿Q正传》

[1]11、高老夫子是《高老夫子》中的一个人物,该作品的体裁是什么?

①小说 ②散文 ③杂文 ④散文诗

[1]12、在《故事新编》中,所谓“油滑”写法首先出现于下列哪一篇?

①《补天》②《奔月》③《理水》 ④《出关》

[4]13、小说《明天》的女主人公是哪一个?① 长妈妈 ② 祥林嫂 ③ 爱姑 ④ 单四嫂子 [1]14、《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哪次惨案中的遇害者?

① “三一八” ② “四一二”③ “一二九” ④ “五卅”

[2]1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野草》的是哪一篇?

①《腊叶》 ②《夜颂》 ③《好的故事》④《影的告别》

[4]16、鲁迅离开北京定居上海前执教的是哪所大学?

① 厦门大学 ② 南京大学 ③ 广州大学④ 中山大学

[2]17、“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这一形象概括出自下列哪篇作品?

①《“碰壁”之后》②《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③《“公理”的把戏》 ④《并非闲话》 [3]18、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边城》、《李有才板话》等作品的写作都与槐树有关,不妨称之为“槐树

效应”,鲁迅有一篇小说亦属于这种“槐树效应”,这篇小说是哪一篇?

①《狂人日记》 ②《在酒楼上》 ③《理水》 ④《社戏》

[2]19、下列有关鲁迅生平的事件中,近年来引起学术界质疑的是哪一项?

①幻灯画片事件 ②兄弟失和 ③恋爱生子④曾在厦门大学任教

[4]20、从“民族寓言”的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国外学者是哪一位?

①夏志清②李欧梵 ③普实克④弗·詹姆森

[1]21、在鲁迅杂文中,用“细腰蜂”来比喻封建专制统治术的是哪一篇?

①《春末闲谈》 ②《灯下漫笔》 ③《爬和撞》 ④《沙》

[2]22、《中国新文学大系》中,鲁迅编选并作序的是哪一集?

①《小说一集》②《小说二集》③《散文一集》 ④《散文二集》

[4]23、“在现在这‘可怜’的时代,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上述鲁迅这段话

出自下列哪篇作品?①《马上日记之二》 ②《无花的蔷薇之三》

③《“题未定”草(五)》④《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4]24、纵观国外的鲁迅研究,在鲁迅生平事迹考证方面成绩显著的是哪国学者?

①前苏联学者 ②法国学者③美国学者④日本学者

[1]25、《怀旧》是鲁迅早年所作的一篇作品,其体裁属于下列哪一种?

①文言小说②叙事散文 ③散文诗 ④律诗

三、判断[×]1、鲁迅因祖父的“科场案”而终于决定弃医从文。

[×]2、《两地书》是鲁迅与母亲、许广平的书信合集。

[√]3、“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上述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文章《摩罗诗力说》。

[√]4、“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上述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杂文《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5、“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上述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复仇(其二)》。

[√]6、鲁迅晚年生活在半是租界半是华界的上海“四马路”的奇特环境里,为了表达对这种畸形社会的愤慨,他不无幽默地给自己的杂文作品集命名为《三闲集》。

[×]7、鲁迅的小说《伤逝》、《孤独者》在收入《彷徨》集前均未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

[×]8、“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上述鲁迅的这段话评论的是长篇小说《金瓶梅》。

[×]9、鲁迅去世时未完成的绝笔之作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10、英文版鲁迅研究专著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的作者是李欧梵。

篇三:广东省肇庆市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统一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位置,再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涂黑.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答题区内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诗中的理趣

客观而论,宋诗胜于唐诗之处在于诗歌创作技巧的进步,意境的深刻,取材的扩大。大量“有理趣”的哲理诗是宋诗的一大成就。宋王安石、苏轼时代,诗含哲理渐成风气,诗歌“尚理”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苏轼可谓是宋代“理趣”诗的集大成者,其中最成功之作莫过于《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陈衍说:“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题西林壁》表面上是写庐山,实际上是从哲理的高度提出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真相,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和自以为是的主观性,必须对事物客观地不带成见地作全方位的历史的反复观察,深入研究。这也是诗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基本思想。这两句诗是近乎明白说理的议论,但说理而不枯燥,议论而不质直,因为它没有脱离游庐山的内容,而与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状庐山之态融为一体。所以它具有情韵,能够使读者在从思想上受到启迪的同时,仍然感到它那丰饶的诗意是多么的耐人咀嚼、品味。应当说,这是宋人诗中理趣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宋代“理趣”诗更多的是哲理、意象、情感、议论这四个要素的结合体。宋人遨游于精神领域,习惯于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主体置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他们对于现实乃至日常生活的关注,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都以意象与议论结合的方式表达于深含情感的哲理诗中。至此,文言理,诗言情这种机械性的划分被打破了,唐诗言情,宋诗言理这种抑此扬彼的绝对批评也不攻自破。宋诗以发人深省的哲理与耐人寻味的诗意相融合,就构成了所谓的“理趣”,这

个“理”绝非抽象的“玄理”,也不同于封建礼教的“理”,而是从一般的社会生活中概括出的具有普遍规律的生活真理。

认识宋诗的“理趣”,决不能忽视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氛围给予诗歌创造的影响。宋代社会矛盾一直未能得到较长时期、较大程度的缓和,朝廷内部也存在着交相起伏的派别之争。宋太祖即位后,“杯酒释兵权”,采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文臣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他们对社会现实颇为重视,对国计民生颇为关切,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宋代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可以说,宋代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文人们通过各种题材、各种手段大发宏论,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宋代文人在积极参政的同时,也保持了比较平静的心态。前代文人的人生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仕、隐两种,仕是为了兼济天下,隐是为了独善其身,两者是不可兼容的。而宋代文人却做到了仕与隐的矛盾统一。一方面,他们关心政事,希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他们保留了心性的自由,“与宋代建构起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本体,从而建构人生终极依据的文化精神内核相对照,唐代文化则缺少这一鲜明的精神内核,体现为驳杂而非宋代的融会贯通,精纯。”宋代文人学识都比较渊博,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高深的学术见解,对事物的认识独到而深刻。他们将关注的角度更多地转向了日常生活中,一物、一景、一人、一事,均可以成为其审美的对象,正如苏轼所说“凡物皆有可观”,正是处于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象中,诗人却匠心独运地提炼出许多人们有所感悟却未曾言道的人生哲理。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如“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可以说,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

1.下列诗句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

A.“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C.“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D.“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诗意境深刻,取材扩大, 创作技巧有了进步,在艺术上超过了唐诗。

B.《题西林壁》说理而不枯燥,议论而不质直,因为它将说理和状庐山之态融为一体。

C.把发人深省的哲理与耐人寻味的诗意结合在一起,是理趣诗的重要特征。

D.宋代哲理诗的兴起与宋太祖采取的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宋人比较平静的心态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擅长言情,宋诗擅长说理,所以宋代很少言情诗。

B.唐代缺少有理趣的诗,是因为唐人的学识、文化素养、学术见解比不上宋人。

C.仕和隐本是两种不相容的人生态度,但宋代文人将二者统一了起来,既关心政事,希望建功

立业,又保留了心性的自由。

D.宋人将关注的角度更多地转向了日常生活中,从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象中,提炼出许多人生哲理,足见平凡的生活才是哲理诗创作的源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独自 .

B.期山东为三处 期:期待 .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D.何兴之暴也.被:受 暴:残暴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B.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 而死

C.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 而死

D.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 而死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项羽估计无法脱身,就想在部下面前打一场速战速决的仗,显示自己今天的结局是上天的安排,不是作战的过错。

B.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因为他觉得既然上天要灭自己,渡江也没有什么意义,况且自己也无脸见江东父老。

C.项羽对他的旧相识吕马童说:“我听说汉王拿千两黄金、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就引颈自杀了。

D.项羽原本没有一尺一寸土地,趁势在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8. 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

9.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鹿门月照开烟树,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4)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5)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鲁迅

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斗的作家,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纪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许将为大多数所忘却。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

狱中赠邹容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螭鬽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和“××”的×××斗争,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这也是和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我以为两人遭遇的所以不同,其原因乃在高尔基先前的理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而先生

则排满之志虽伸,但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见《民报》第六本),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不久而袁世凯

又攘夺国柄,以遂私图,就更使先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至于今,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最先亦见《民报》),为巨大的记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但革命之后,先生亦渐为昭示后世计,自藏其锋芒。浙江所刻的《章氏丛书》,是出于手定的,④③②①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701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阅

    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篇一: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1]篇二: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2015年北京房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同系列...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