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蜡烛课件 正文 本文移动端:蜡烛课件

蜡烛课件

2016-10-12 12:32:3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蜡烛教案1

《蜡烛会熄灭吗》教学设计

源汇区实验小学 张素枝

教学分析:

《蜡烛会熄灭吗》属于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揭开燃烧的秘密》,本单元是综合探究单元,二级目标是能做控制量变的简单探究性试验,并做实验记录。本节课是本单元探究的重点,以猜想与实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开始,然后安排了实验与记录、设计实验、讨论、阅读(空气的成分)。了解燃烧需要氧气,为学习《探究燃烧之谜》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2、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重点:设计简单的控制量变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学法指导:猜想、实验验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材料超市:蜡烛、玻璃杯、去底杯、打火机、棋子、秒表等。

3、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师:有同学举手了,你来猜。恭喜你,猜对了。(课件)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真聪明,请坐。

师:蜡烛不仅能照明,还藏着许多科学奥秘呢,想知道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

究蜡烛会不会熄灭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师: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我需要两个小助手来帮忙,谁愿意? 哎呀,大家都很乐意,非常感谢。

师:大家看,这是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请他们俩同时点燃。还有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如果用杯子把它们盖住,猜一猜结果会怎样?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么?到底对不对呢?请大家接着看实验。

师: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观察。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一模一样的杯子和蜡烛,一个没灭,一个过一会儿就灭了。哎,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请这位小助手告诉你秘密吧。

师:为什么杯子没底,蜡烛就不会灭呢?

师:有底的这个杯子,蜡烛为什么过一会儿灭了?

师:有没有道理,掌声送给她。

师:猜想一下,蜡烛燃烧可能和什么有关?(空气)板书:蜡烛燃烧可能和空气有关。

师:蜡烛燃烧可能和空气有关,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待会要验证看对不对。

师:请大家比较刚才的实验,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师出示课件)

师:有什么不同点呢?(出示课件)

师:像这种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的实验,就是一种对比实验。(出示课件)

二、传授新知

师:大家看,这支蜡烛仍在燃烧,如果我用这个有底的杯子把它盖住,并在下面垫一枚棋子,你猜结果会怎样?(边说边演示)

师:有不同意见么?认为会熄灭的请举手,认为不会熄灭的请举手。到底哪一方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教师做演示实验,结果证明蜡烛过一会儿熄灭了。)

师:哎,熄灭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谁知道原因?

师:你赞同他的说法么,掌声鼓励。

师:如果我想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多垫棋子

师:那你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什么有关?棋子多少。

师: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呢?请大家参照实验记录表一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内赶快讨论讨论吧。

师:哪个小组想好方案就坐好示意一下老师。哎,这个小组已经想好方案了,速度真快。

师:那一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师:你们认为他们组的方法怎么样?

师:有不同的方法么?恩,也不错。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想出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请大家想一想,在实验过程中,怎么操作才能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呢?

(同时点火,同时盖杯子,计时应从杯子与桌面接触后开始)

师:除了大家所说的,实验时还应注意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师:谁愿意大声给大家读一读?

师:明白了么,请组长拿出你们需要的实验材料,准备好了么,比一比,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开始。

师:看到大家在实验中认真专研的劲头,老师觉得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谁愿意做小组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你们组先来,请大家认真听,如果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就为他们鼓鼓掌。

师:你们实验中没变的条件是什么?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师:他们的方法怎么样?赶快为他们鼓掌吧。

师:谁还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师:怎么样?也为他们鼓鼓掌吧。

师:从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板书:实验:垫棋子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师:为什么垫的棋子越多,燃烧时间就越长呢?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师:了不起,你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奥秘。板书:结论:蜡烛熄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

(课件出示:①实验过程中蜡烛点燃几次后,要用剪刀把蜡眼剪得一样大。②蜡烛要始终保持一样高,需用尺子不时量一量。③每次实验后将杯口提起晃动,以免影

响实验效果。)

三、判断蜡烛燃烧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刚才大家用垫棋子的方法,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了蜡烛熄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请你再猜想一下,蜡烛燃烧时间长短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蜡烛高低有关、杯子大小------有关。)

师:有些影响蜡烛熄灭的因素我们还没有发现,先用省略号代替,好么?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那就赶快到咱们的器材超市里领取实验器材,动手实验吧,注意做好实验记录。课件出示实验记录。

师:实验成功的小组请举手,谁愿意来进行汇报一下。

师:还有哪组选用了这种验证方法,你们的结果是什么?

师:怎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怎么办?(再做一次实验)

师:那好,同意高蜡烛先灭的派两个代表过来展示一下,同意低蜡烛先灭的也派两个代表过来展示一下,其他同学睁大眼睛仔细观察。

师:结果是什么?像刚才他们组得出低蜡烛先灭,或许是种偶然现象,这是科学探究中常有的事,必须通过多次实验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师:通过以上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么? 师:我这里有一个关于空气知识的小资料,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师:从这个小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氧气能支持燃烧。)

师:燃烧需要氧气,除此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留做课后思考,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

师:同学们这节课不经意间做了很多伟大的事情,大胆的猜想,严密的计划与组织,认真的实验,还有仔细的观察、用心的记录等等,这些都是科学家从事的事情,你们都做到了,了不起,我相信,未来的科学家一定会诞生在我们班,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四、板书设计:

蜡烛会熄灭吗

猜想:蜡烛熄灭可能与空气有关

实验:垫棋子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结论:蜡烛熄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

其它因素:蜡烛高低、杯子大小-------

《蜡烛会熄灭吗》教学设计

漯河市源汇区实验小学 张素枝

篇二:《蜡烛》说课稿蜡烛

《蜡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5各方面说说《蜡烛》这篇课文的教学。1 说教材。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过程。5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首先谈谈教材

《蜡烛》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形象,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蜡烛》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蜡烛》一文通过描写在二战期间一位饱受法西斯强烈侵略之苦的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苏联红军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战斗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友谊。抓住人物和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老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沉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以《蜡烛》为线索,精心选择材料,详细描写老妇人,把握文章意蕴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义战争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掌握详细描写老妇人地方法,把握文章意蕴。 教学难点:为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

三、学法

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5各方面设计。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是: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出示大幅相关配乐图片,看与思相结合,蜡烛让你想起了什么?学生自由谈,及时顺势而导,又提出文中的蜡烛你最想知道什么?这样顺利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是: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为此在上新课以前,我要求学生运用老师教的学法做好预习,准备好两个记录本,一本收获本,一本问号本,将在预习中读懂的问题记录在收获本里,如对作者的理解,背景的了解,生字词的了解,收获一收获二。不懂的问题记录在问号本里,问号一问号二,其实这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读书批注法。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要求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情况,这时师参与其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接着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字词的了解仍然是基础。再检查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之后在之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对于问题师要做的心中有数,分别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对于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流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出。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到了这一环节,我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带领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

分析老妇人形象,感悟人物内心情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首先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阅读后的感受,在这个地方我做了两个预设:悲痛,悲痛源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教师随时出示战争影片,加深对战争造成伤害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背景,了解背景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预设二:感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不顾个人安危的事迹感人,出示图片真实再现红军的感人事迹。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尸体的事迹感人,这也正是文章的重中之重,这就转到了对老妇人形象的分析,这是我要求学生找出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尸体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交流一下,这样对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老师出示重点句子与学生共同探讨,这时候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便跃然纸上。在要求学生习作:老妇人的这种对苏联红军的超越国际的母亲般的爱,我们非常感动,那么你想对老妈妈说些什么呢?把它写出来,这样从读到写,读写迁移。读写迁移法的运用让学生对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更加透彻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又深刻的体会,真正的体现了学习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最后谈谈这一环节的学法:谈感受----找句子----品句子-----读句子-----写感想----悟真情地方法。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那麽为什么不是炮火呢?文章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炮火很容易给学生以误导,这是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得出结论炮火只是环境描写,起到烘托

气氛的作用,能更好的为突出主题服务。

②出示文章最后一段,品蜡烛深意。

指明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词句交流讨论,师适当的补充,说明。最后得出蜡烛深意。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今和平年代,战争的硝烟仍弥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你会做些什么?今后的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加深对战争的理解及认识。真正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遵循美观,实用,简洁的原则。主题《蜡烛》,线索《蜡烛》,血肉之躯凝聚成的火焰所散发的光芒是永不熄灭,它是生命之光的延续,是在正义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所凝聚的情谊,情谊永驻。

生命之光

情谊永驻

《蜡烛》无限哀思

五、说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本课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体会的不够深刻,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让他们观看战争影片及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给他们心灵以震撼,从而让他们的感悟更深刻。同时也吸引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我们教师由单一讲解转到组合优化,多媒体就像一息活水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蜡烛》说课稿

江西省广丰县五都镇中学李敏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五都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敏,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

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有两种形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教学模式。我这节课采用的是网络教学模式中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课间和预备铃时间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听歌后的感受。老师随即深情地告诉学生:在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也有一位“妈妈”,有妈妈的地方就有烛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温暖的烛光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之后是提出任务:登陆局域网,利用网络搜索《蜡烛》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简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惨烈,这与前面老师创设的烛火的温馨情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为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打下基础。要求在3到5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在老师的课件上浏览相关资料,老师要及时监控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起一个保障作用。 第二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体验。

(1)引导学生听读课文配乐朗诵,这是老师利用网络为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要求积累生字词,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听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

(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复习并运用记叙要素这一知识点。

(3)自由精读,品味细节。组织学生大声诵读出令自己感动的文段,并将自己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评论的方式发表。并与同学交流。在自由精读细读品味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的是传统教学形式与网络相结合,可以口头发表,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在网络上进行评论,写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览全文, 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用利用网络来帮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是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每个小组同学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为在网络教室了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先学习课文动作心理活动的写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平时实际观察写一个片段,在小组内先交流,并把同学认为不错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学习。对写得好的同学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提供了一个现场学习的机会。

我设计这一环节大致用时25分钟,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深厚的感情,并交流相互的体验,相信学生会体验到炮火的疯狂,战争的残酷,体验到老妇人对红军情同母子的爱与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爱的力量,从而树立和平的信念。并利用网络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学会用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三环节,质疑创新,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同样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同学有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来,大组讨论解决。老师也可以参加进同学的讨论中并及时地进行指点。老师预设的疑问,看学生有没有提出,没有提出的话,老师也可以将问题提交,让大家来讨论。我预设

篇三:蜡烛说课稿

《蜡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5各方面说说《蜡烛》这篇课文的教学。1 说教材。2说教法 3

说学法 4说教学过程。5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首先谈谈教材

《蜡烛》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

功训练的重点是: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形象,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

情节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蜡烛》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蜡烛》一

文通过描写在二战期间一位饱受法西斯强烈侵略之苦的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苏联红军

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战斗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友谊。

抓住人物和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

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老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苏联红军战

士的深沉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以《蜡烛》为线索,精心选择材料,详细描写老妇人,把握

文章意蕴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义战争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掌握详细描写老妇人地方法,把握文章意蕴。 教

学难点:为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

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

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

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

三、学法

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

用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

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5各方面设计。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第一环节是: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出示大幅相关配乐图片,看

与思相结合,蜡烛让你想起了什么?学生自由谈,及时顺势而导,又提出文中的蜡烛你最想

知道什么?这样顺利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第二环节是: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为此在上新课以前,我要求学生运用老师教的

学法做好预习,准备好两个记录本,一本收获本,一本问号本,将在预习中读懂的问题记录

在收获本里,如对作者的理解,背景的了解,生字词的了解,收获一收获二。不懂的问题记

录在问号本里,问号一问号二,其实这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读书批注法。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要求学生用

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情况,这时师参与其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重在

激励唤醒。接着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字词的了解仍然是基础。

再检查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之后在之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对于问题师要做

的心中有数,分别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对于引领全文中心

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流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出。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到了这一环节,我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带领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分析老妇人形象,感悟人物内心情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首先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

容阅读后的感受,在这个地方我做了两个预设:悲痛,悲痛源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教师

随时出示战争影片,加深对战争造成伤害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背景,了解背景也是学习的

一种方法。预设二:感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不顾个人安危的事迹感人,出示图片真实再现红

军的感人事迹。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尸体的事迹感人,这也正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这就转到了对老妇人形象的分析,这是我要求学生找出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尸体的

语句和段落,读一读,交流一下,这样对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老师

出示重点句子与学生共同探讨,这时候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便跃然纸上。在要求学生习作:

老妇人的这种对苏联红军的超越国际的母亲般的爱,我们非常感动,那么你想对老妈妈说些

什么呢?把它写出来,这样从读到写,读写迁移。读写迁移法的运用让学生对老妇人的形象

和情感就更加透彻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一方面我鼓

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又深刻的体会,

真正的体现了学习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最后谈谈这一环节的学法:谈感受----找句子----品句子-----读句子-----写感想----

悟真情地方法。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这里

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那麽为什么不是炮火呢?文章很多地方都出

现了炮火很容易给学生以误导,这是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得出结论炮火只是环境描写,起到

烘托 气氛的作用,能更好的为突出主题服务。 ②出示文章最后一段,品蜡烛深意。 指明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词句交流讨论,师适当的补充,说明。最后得出蜡烛深意。 拓

展延伸: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今和平年代,战争的硝烟仍弥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你会

做些什么?今后的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加深对战争的理解及认识。真正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语文,用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遵循美观,实用,

简洁的原则。主题《蜡烛》,线索《蜡烛》,血肉之躯凝聚成的火焰所散发的光芒是永不熄灭,

它是生命之光的延续,是在正义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所凝聚的情谊,情谊永驻。 生命之光

情谊永驻 《蜡烛》无限哀思

五、说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本课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体会的不够深刻,我采用多媒体教学,,

让他们观看战争影片及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给他们心灵以震撼,从而让他们的感悟更深

刻。同时也吸引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我们教师由单一讲解转到组合优化,多媒体就像一息

活水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蜡烛》说课稿

江西省广丰县五都镇中学李敏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五都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敏,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

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

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

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

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

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

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

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

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

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

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

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

—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

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

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

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

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

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

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

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

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

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

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

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

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

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

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

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

要。网络教学模式有两种形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教学模式。我这节课采用的是网络教

学模式中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课间和预备铃时间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听歌后的感受。

老师随即深情地告诉学生:在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也有一位“妈妈”,有妈妈的地方就有

烛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温暖的烛光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

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

境营造氛围。 之后是提出任务:登陆局域网,利用网络搜索《蜡烛》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西

蒙洛夫的简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惨烈,这与前面老师创设的烛火的温

馨情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为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打下基础。要求在3到5分钟

内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在老师的课件上浏览相关资料,老师要及时监控这个过程,对学生

的认知起一个保障作用。 第二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体验。

(1)引导学生听读课文配乐朗诵,这是老师利用网络为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要求积累

生字词,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听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

(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复习并运用记叙要素这一知识点。

(3)自由精读,品味细节。组织学生大声诵读出令自己感动的文段,并将自己最深刻的

体验和感悟以评论的方式发表。并与同学交流。在自由精读细读品味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

的是传统教学形式与网络相结合,可以口头发表,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在网络上进

行评论,写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览全文, 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

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用利用网络来帮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小环节里,

我设计是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每个小组同学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为在网络教室

了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先学习课文动作心理活动的写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平时实际观察写一

个片段,在小组内先交流,并把同学认为不错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学习。对

写得好的同学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提供了一个现场学习的机会。我设计这一环节大致用时25分钟,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深厚的感情,并

交流相互的体验,相信学生会体验到炮火的疯狂,战争的残酷,体验到老妇人对红军情同母

子的爱与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爱的力量,从而树立和平的信念。并利用网络突破这节课

的难点,学会用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第三环节,质疑创新,拓展延伸这个环节同样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同学有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先行解决,解决不

了的问题,提交上来,大组讨论解决。老师也可以参加进同学的讨论中并及时地进行指点。

老师预设的疑问,看学生有没有提出,没有提出的话,老师也可以将问题提交,让大家来讨

论。我预设篇二:蜡烛说课稿《蜡烛》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下面我将按照

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

我今天要说课的课题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

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

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

情。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

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

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所以要求与学生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

教学目标为:1、知识技能目标: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2、

过程方法目标: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

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

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

义。

三.说学情:

心理上:学生对历史性课文较为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要抓住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

熟悉课文。在讲述课文的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生理上: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

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

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

四.说教学方法:

1、我先说教法:教学是采用情景教学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动

多媒体,将学习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

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自主提出阅读是所产生的问题,经过整理、分类、筛选后把

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

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

习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

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与学生共同解决。

2、我再说学法:新课程标准一再提醒我们:自主合作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

方式。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

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在阅读预习中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蜡烛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蜡烛课件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