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正文

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2017-01-04 06:28:3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个源自诗经的典故

20个源自《诗经》的常用典故·上卷

【甘棠遗爱】【召公棠】 释义

《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 召伯 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 召伯 所憩。” 郑玄 笺:“ 召伯 听男女之讼,不重烦劳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 又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 周武王 之灭 纣 ,封 召公 于北 燕 …… 召公 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 卒,而民人思 召公 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后遂以“讼棠”指政简刑清、人民仰戴的官府。以“召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实。 宋 梅尧臣 《送棣州唐虞部》诗:“风俗已如此,憩棠无讼争。” 宋 洪适 《贺方镇江启》:“讼棠可款,曾无步武之遥;荫樾焉依,更借齿牙之助。”

o o 诗句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唐·李商隐 武侯庙古柏 东风二月淮阴郡,唯见棠梨一树花。 唐·刘商 送元使君自楚移越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唐·白居易 别州民

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 唐·李白 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三月已乖棠树政,二年空负竹林期。 唐·许浑 郡斋夜坐寄旧

乡二侄

龙城凤沼棠阴在,只恐归鸿更北飞。 唐·许浑 贺少师相公致政

甘棠城上客先醉,苦竹岭头人未归。 唐·许浑 听歌鹧鸪辞(并序)

棠遗善政阴犹在,薤送哀声事已空。 唐·罗隐 商于驿楼东望有感

凄风洛下同羁思,迟日棠阴得醉歌。 唐·杜牧 陕州醉赠裴四同年

暂辍清斋出太常,空携诗卷赴甘棠。 唐·刘禹锡 送王司马之陕州

无复甘棠在,空余蔓草深。 唐·张九龄 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 勿剪棠犹在,波澄水更清。 唐·孟浩然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 儒行公才竟何在,独怜棠树一枝存。 唐·刘长卿 哭陈歙州 从发坡头向东望,春风处处有甘棠。 唐·刘禹锡 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

红旆正怜棠影茂,彩衣偏带桂香浓。 唐·颜萱 送羊振文归觐桂阳

烟月一时搜古句,山川两地植甘棠。 唐·章碣 赠婺州苏员外 到后定知人易化,满街棠树有遗风。 唐·卢渥 题嘉祥驿

【振鹭行】【鸳鹭群】【鹓行】 释义

《诗经·周颂·臣工之什·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o

客戾止,亦有斯容。” 晋·张华注《禽经》:“鹭,白鹭也。小不逾大,飞有次序。百官缙绅之象。《诗》以振比百寮,雍容喻朝美。”后因以“振鹭行”、“鸳鹭群”比喻僚友。 唐 杜甫 《秋野》诗之五:“身许麒麟画,年衰鸳鹭群。” 唐 钱起《谷口新居寄同省朋故》 诗:“寄谢鸳鹭群,狎鸥拙所慕。” 宋 马纯 《题能仁寺壁》诗:“十年衰病卧林泉,鹓鹭群飞竞刺天。”

o 诗句

鹓鹭欲归仙仗里,熊罴还入禁营中。 唐·韩愈 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以诗示幕中宾客愈奉和

未息豺虎斗,空惭鸳鹭行。 唐·杜甫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五

紫微晴雪带恩光,绕仗偏随鸳鹭行。 唐·钱起 和王员外雪晴早朝

终须接鸳鹭,霄汉共高飞。 唐·杜牧 春寄许浑先辈 多才自有云霄望,计日应追鸳鹭行。 唐·钱起 送裴頔侍御使蜀

鸳鹭入朝同待漏,牛羊送日独归村。 唐·郑谷 奔问三峰寓止近墅

不意云霄能自致,空惊鹓鹭忽相随。 唐·钱起 同程九早入中书

事虽危虎尾,名胜泊鹓行。 唐·罗隐 郴江迁客

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 唐·杜甫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

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 唐·杜甫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

屋四首之四

鸣佩随鹓鹭,登阶见冕旒。 唐·卢纶 元日朝回中夜书情寄南宫二故人

自是长生林下客,也陪鸳鹭入清朝。 唐·牟融 送羽衣之京 春归凤沼恩波暖,晓入鸳行瑞气寒。 唐·李群玉 送秦炼师归岑公山

复以雕龙彩,旋归振鹭行。 唐·羊士谔 酬吏部窦郎中直夜见寄

篇二: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芗城中学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即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

教学设想: 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堂类型:鉴赏课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播放徐小凤《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渲染情境)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而这种激情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得以生发,这些意象被诗词作者不断袭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久而久之,读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仅由交织在诗词中的意象,就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那么,与离别结缘最深的意象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古诗中的离别意象。

二、解读意象

(一)折柳赠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即着眼于此。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而“灞桥”一词,不仅屡屡出现于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且载于史籍。《三辅黄图》卷六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亦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由此可知它之成为别离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决非偶然。

在诗人笔下,柳有时以“多情”的形象登场有时又以“无情”的面目亮相。

高拂危楼低拂尘, 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 不解迎人只送人。

诗中,对柳的无情的判断从何而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从来都是折柳赠别,但从来都没有一次是能够将人留下来的,因此说柳是无情的。这里翻用其意,通过对柳树的“无情”的判断,更曲折、因而也更强烈的表达了惜别之情。有点类似于毛阿敏的一首歌《思念》:“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因此这是一种更强烈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特定的情境中,意味要比正话正说更浓烈。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一—折柳赠别 (板书)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同样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这里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芳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情,离别的愁情似乎在“芳草”意象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二—芳草惜别 (板书)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

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它不断渗透进作家们的离情别绪,终于取得了被作家们争相用作意象的殊荣。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且看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一、二句不说天下伤心事是别离,而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李白另翻新意,超越了离别之事写离别之地、离别之境。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似乎可以说,凡是使用“南浦”或“灞桥”一词的诗词,必定与送别有关。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三—长亭饯别 (板书)

(四)歧路歌别

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 “ 临歧 ” 。聚宴送行的人,怀着离愁别恨,依着乐曲节拍和声调,边唱歌辞,边传柳条,此情此景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古人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尽管我们很难统计当时的别歌曲子,但是从“渭城”“折柳”在唐诗中出现的频度,可以窥见歌别的流行程度。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其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之安西诗》。因诗中有“渭城”“阳关”两个地名,所以又称《阳关曲》《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故又称之为《阳关三叠》。

“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关”(白居易);“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人”(白居易)。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中也唱到“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许浑历来为选家钟爱的《谢亭送别》也是一个例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又叫谢公亭,为谢眺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著名的送别之地,加之后来诗人在此不断的歌咏,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四—歧路歌别(板书)

(五)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古籍中经常提到的所谓“祖送”、“祖席”、“祖帐”、“祖筵”、“祖饯”等,都只不过是对这一习俗的雅化的异称。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

《送殷溆》有云: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因不忍就此分别而再度干杯,意在掩饰各自的伤感之态。

贯休《古离别》云:“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索性将离恨比作旨酒,说二者都能醉倒古往今来的任何人。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五—饮酒劝别(板书)

(六)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既咸且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 在别离诗词中,泪往往有着神奇的效应。它不仅能损伤离人的眼睛:“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北

周·庾信《拟咏怀》);沾湿离人的衣裳:“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唐·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落满离人的酒杯:“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宋·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而且能染红枫叶、霜林:“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金·董解元《诸宫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委实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六—挥泪泣别(板书)

(七)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

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古代作家习于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恰如他们习于借柳咏别一样。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水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七—以水喻别(板书)

(八)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滥觞于南朝作家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一飘落天外、匪夷所思的想像,开了借月咏别的先河。唐诗中的“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等等。都是独运灵光的借月咏别佳句,而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的银辉搅得离人彻夜无法入梦;天亮以后,残月的余辉仍斜射房中,不肯罢休,这是因为它不知道别离的痛苦。反用张泌诗意,而各有千秋。月,这一别离文学作家递相沿袭的意象,在宋代词人笔下分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八—借月咏别 (板书)

三、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离别诗是有些固定的象征事物,但最重要的仍是真情实感含蓄而真挚的表达。

应当补充说明的是,“柳”、“水”、“酒”、“月”、“泪”、“草”、“云”、“南浦”、“灞桥”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促使它们互生互济、相辅相成,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有的兼用月、泪,如晚唐韦庄的《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有的兼用水、酒、月、草、南浦,如明代黄周星的《满庭芳》:“新绿方浓,残红尽落,多情正自凝眸。不堪南浦,又复送归舟。便倩江郎作赋,也难写别恨离愁。消魂久,斜阳芳草,天际水悠悠。。”如此变化组合,以至于无穷,而别离主题便在变化组合中不断得到新的生发。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杜牧在千年之前的一声喟叹依旧言犹在耳。离别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之日以来的漫长岁月里就一直是文学、音乐以及戏曲表达的一个恒久主题。但与其说离别之愁是古人留下的深深印记,不如说是古人把人皆有之的离别悲情化。

四、拓展延伸

别离词大多涂抹着感伤的色彩,弥漫着悲剧的气氛。但并不是所有的别离词都一味作哀婉语、愁苦态。正如即使在乌云布满天空时,偶而也能看到一抹透过云隙的阳光一样,它掩盖不了尚有另一些别离词力图

以刚健语、旷达态冲破哀婉、愁苦氛围的事实。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王勃的这一首,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被誉为“婉约之宗”的秦观也作过变奏的尝试,而且其尝试非常成功: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两情”二句对眷眷然不忍分别的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对爱情忠贞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当你独处逆境时,想到在那海角天涯,有一颗坚贞的心始终以同样的频率伴随自己的心跳动时,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在作者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词中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使所有庸常的伤离怨别之作黯然失色。

在宋代别离词,尤其是南宋别离词中,另有“悲壮”一格。即虽也有悲凉之语、沉郁之句,却不掩刚劲之骨、雄壮之气。因而亦归于“变奏曲”之列。张元干《贺新郎》是其中的显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我们听到的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凄惨之音,也不是“动离忧,泪难收”(秦观《江城子》)的哀怨之语,而是“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的金石之声——古往今来,有多少爱国者报国无门,却心志不灰,我们既然怀着生死不渝的报国之心,又岂肯像一般的小儿女那样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呢?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正是此词的不同凡响处。

从美学意义上说,别离词那哀婉、愁苦的主旋律似乎属于阴柔之美,雄健、昂扬的变奏曲则似乎属于阳刚之美。它们表现为不同的审美类型,都能产生强烈而持久的美感效应。如果真要分出高下,那么,前者的哀婉与愁苦,显示了对生命中的缺憾的被动的消极的喟叹;后者的刚健与昂扬,则表现了对生命中的缺憾的主动的积极的挑战——一种明知如此却不甘如此的挑战。

五、教师总结:

学生朗读诗歌。

师:反复的诵读和精彩的赏析将我们带入深沉悠远的离情氛围。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当我们为清新明朗的送别诗而欢欣鼓舞时,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我们已经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播放毛阿敏《同一首歌》,营造情深意重离情氛围)

结束语:人总要往前走,前进是为了更好的停留。人生如此,那我们不如祝福——当时间走过,现在的离别已为永远,变为一抹淡淡的涩,衬托这现在纯淳的甜!记住,前面有更美的圆!

六、实战演练

1、诵读各种类型的送别诗。

2、阅读下面两首诗,分析诗中表达的离别情感,各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下发材料)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七、教学后记:

1、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发现,适当引导和指点后,整节课的难点便不在理解诗歌,而在于诵读诗歌。如果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对诗歌的理解会大有帮助。

2、努力做到将知识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不顾此失彼,将是今后诗歌教学中揣摩提高的重点。

篇三: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专题升级训练教师版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专题升级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 规吴 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参考答案:(1)诗歌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人采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借杜鹃离开故土、凄苦啼叫,思念故国,表现自己流寓荆南,思念故乡、亲人的悲苦情怀。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①托物抒情。作者借杜鹃鸟雨中、晚间凄切的悲鸣,表达自己深切的故乡之思。②融情于景。诗中“雨暗”“月斜”与杜鹃鸟凄凉的叫声里,都融入着诗人的失意与伤怀。③以景衬情。故国春来,草木荣生,青葱茂盛,含烟吐雾,反衬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解析:(1)考查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是诗歌的背景,联系诗人写作时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即注释里讲的诗人“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由此可想到诗人仕途失意之苦,远离故乡之苦等;二是要结合诗歌的具体词句分析,如诗歌中的“日暮声凄切”,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悲凉;三是通过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全诗写“子规”,其实是以物喻人,是借“子规”写自己的思乡情感。

(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一是这类以某种“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这些“事物”只是抒情的媒介,即通常所说的“托物抒怀”;二是这类写景类诗歌,分析时要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思考;三是情与景的色调“不相协”时,往往是“反衬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赏析“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二字的妙处。

2.参考答案:(1)①“遥隔”即客所与故乡襄阳遥遥相隔,表现空间的遥远。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透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2)“思乡之情”是本主题,请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2)①触景生情。开篇描写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景象,面对此景,自然地产生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乡泪客中尽”是实写,点明了思乡情;“归帆天际看”是虚写,诗人想象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来,遥望着“天际”的“归帆”。虚实相生,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③融情于景。“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辽阔昏暗的画面里,融入了诗人有家难归的迷茫心情。 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的试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即具体的句子、诗篇,解释这个词语的语境意义;二是深层次思考,即该词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表达效果、修辞效果)等。

(2)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者将思想内涵的理解与艺术手法的鉴赏两个考点归并,无疑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不过,考生只要能够紧紧围绕“思乡之情”与景物描写的关系,结合不同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表现手法,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开篇,可以看出是触景生情(答比兴手法也可);结合“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可以看出虚实结合(答想象也可);从“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可以看出融情于景(答以景结情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迪书斋望月 钱 起

①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①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作简要分析。

3.参考答案:(1)①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幽远的饮酒赏月的图景。

(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诗。

(2)①侧面描写。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剌剌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语言凝练,富有诗意。②衬托手法。“萤远入烟流”,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的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1)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着眼于诗歌意境的分析,因此,这道题的实质就是分析首联描写的意境的特色。解答此类试题关键点有二:一是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人描写的画面,要突出主要意象,如“夜色”“月亮”“酒”等;二是根据景物的特色、色调等,概括出画面的特色,或诗人的情感等。

(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试题明确限定了思考方向,即“描写手法的角度”,而思考对象是景物描写,考生就可以从景物描写的手法的角度去思考,如以动写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等,这里写月色的明亮、皎洁,却从“鹊”“萤”着墨,是典型的侧面描写。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两句为例,试作简析。

4.参考答案:(1)“匀”“弄”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弄”字形象地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的清脆乐音。“匀”“弄”二字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且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景的美好。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的隐痛。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和鉴赏诗句的表达作用的能力。回答炼字题可以兼顾的角度有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和意境情感义。注意由表及里,由字句的分析深入到意境情感的分析。对表现手法的分析,如果题干已经明确了角度,解答需要做的就是分析手法在诗中的体现以及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途经昌乐县寄语姐妹之作。

(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

5.参考答案:(1)乱,即心绪纷乱。在这里,“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一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的试题,解题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释词,“乱”,即心绪纷乱;二是分析表达效果,“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

(2)①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的场景描写也可)②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姐妹间绵绵的深情。③“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描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

解析:(2)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限定了思考范围,即上片,还限定了思考要点,即“怎样抒情的”(抒情手法)。解题时要根据具体词句,分析手法与情感,如“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里有细节描写,也有场面描写,这便是通过描写抒情;“潇潇微雨闻孤馆”是通过写景抒情;“人道山长水又断”则为一语双关。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和答元明黔南赠别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山谷的兄长黄大临。

(1)赏析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的妙处。

6.参考答案:(1)①比喻手法。颈联上句写大雪纷飞中,脊令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弟患难与共;下句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也是喻兄弟的离散。②触景生情。颈联描写的风雪交加之景无疑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雪而曰“急”,风而曰“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③用典。颈联借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用典贴切,对比鲜明。

解析:(1)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以诗中的关键句为着眼点,且题干没有对“赏析”点作具体的限定,考生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词句锤炼等比较突出的角度入手赏析。“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中有“雪”“风”“鸿雁”等景物,因此,宜从景物与情感、景物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本诗写出兄弟分手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首联正面写离别的哀痛,兄弟相对,谪居异乡,暂寓逆旅。离别在即,归途迢递。颔联写抱负落空,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长享天伦之乐。颈联写诗人触景生情,进一步表现兄弟之情。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全诗情真意切,深婉感人。

解析:(2)考查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命题着眼于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既然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解题时,要先写出总的观点,即诗歌主要的情感倾向,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简要的分析。分析可以从几个重点诗句入手,也可以分联进行。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简要分析“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表达的内容。

7.参考答案:(1)“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这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自得其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乐相融的画面,表现了词人清逸绝俗的怀抱。

解析:(1)考查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命题着眼于词中重要语句的赏析。“寻浊酒,试吟篇”是写人,“避人鸥鹭更翩翩”是写鸟,二者一起构成和谐画面;同时,诗人融情于景,表达自己物我两忘的悠然之态,绝俗之情。

(2)说说“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两句描写对象分别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2)①第一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迎面而来,也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②第二句写水容。“滩痕”即滩上水文。船夫过滩摇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复为圆形。从“破”“散”看,滩痕为动态;从“复圆”看,滩痕呈静态。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

解析:(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要求说“对象”很简单,第一句中有“山色”,第二句从“橹破滩痕”可知,写的是水容。第二问要求回答“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根据词句内容(主要是写景的,即山色、水容),那么这个题的实质就是问“写景的手法”,可以从动静、远近、视听的角度思考,如果着眼于“迎”字,回答“拟人手法”也可以。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偁

①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②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8.参考答案:(1)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本题是对炼字、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综合考查,回答炼字题需要兼顾的角度有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和意境情感义。当然,并非每一题都包含以上四点,大部分情况,用两三点即可。咏物诗对手法的分析,首先考虑的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传统意象所传达的内涵也要有个基本的积累。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野兴马致远

①②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注:①风月:指大自然。②搭儿:地方。

(1)简要分析“东篱本是风月主”在这首曲子中的作用。

9.参考答案:(1)①从结构上看,是对自己自然本性、情趣爱好的总写,有领起下文具体描绘的作用。②从思想上看,是对自己情趣爱好及人生追求的概括,为全曲思想奠定了基调。③从人物上看,以“东篱”为号,表现作者悠然自乐的心性。

(2)赏析“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的妙处。

(2)①白描手法。用笔不加修饰,只用“葫芦架”“垂杨树”两种景物,就将远离尘世、野兴盎然的园林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②融情于景。充满自然之趣的画面,是那么平和、宁静,同时,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园林的喜悦之情。

解析:(1)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着眼于曲子的核心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题干指定语句的内容,从结构、思想、人物、修辞效果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2)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着眼于对曲子中艺术性较强的语句进行赏析。这是一个写景句,思考的线路有两条:一是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如白描、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化静为动等;二是看景与情的关系,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等。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①[双调]折桂令 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曲也有“曲眼”,这首曲子的“曲眼”是什么?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10.参考答案:(1)曲眼:“思”。一个“思”字贯串全曲,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今日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

解析:(1)“曲眼”和“诗眼”一样,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时要抓住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意境、传达情感上起的作用。

(2)本曲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最后三句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用了化用典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解析:(2)“数点寒鸦”化用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词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最后三句是景语,又是情语;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寓情于景。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20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相关文章
  • 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20个源自诗经的典故20个源自《诗经》的常用典故·上卷【甘棠遗爱】【召公棠】释义《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郑玄笺...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