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查询入口(小高考),点... 正文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查询入口(小高考),点击..._无忧考网

2017-01-01 10:44:5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16年江苏历史小高考解读(正式版本)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历史(必修)《考试说明》考点解读

目录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 ............................. 2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 28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史) ............................ 47

2016年高中历史《考试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注意: ★★★ 表示2016年历史考试说明新增变动考点

☆☆☆ 表示2016年历史考试说明对比2015年删除考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

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考点一:了解西周的建立

商纣王因残暴而失去民心导致商朝灭亡,周武王顺应民心,挥伐纣的正义之师经牧野之战灭商,于大约公元前1046年建立西周,周朝前期都城在镐(Hào) 京(今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后,商灭夏。2、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考点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西周分封制(西周地方政治制度):

(1)形成与加强:

①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实行分封制;

②周武王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和扩大。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基本内容:

①分封对象:将王畿(jī)之外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和再分封的权力;有较大独立性,可以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设置官员(军权、财权、人事权);

③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为周天子镇守边疆、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④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

(4)主要特点:等级森严。

(5)影响:积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性: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注意:当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于秦朝。)

2、西周宗法制:

(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巩固统治的制度(实质)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

(3)特点(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周王称“天子”,世代以嫡长子相承,为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类似的关系。

②大小宗关系(宗法等级制):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其余相对。宗法等级森严。 (政治上,上下级

关系;血缘上,兄弟关系。)

③血缘亲疏关系同政治等级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

(4)影响:

利: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来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内涵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问祖等,修家谱、重视血缘亲情等)

弊: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人为划分贵贱尊卑,导致人生而不平等和重男轻女思想。★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考点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第二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了解秦朝的统一

1、历史条件:

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战国时期诸侯国进行改革与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③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④商鞅变法后实力强大,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⑤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时间: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定都咸阳。

3、顺序: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的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考点二:了解(☆☆☆删除:“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

1、“始皇帝”:

(1)来源: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创立了皇帝制度。

(2)皇帝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等;调动军队。

(3)皇帝制度特点:

①皇权独尊:皇权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皇权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2、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1)“三公”职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②太尉:主管军事(虚职),负责全国军务。

③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

④丞相下设诸卿,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三公”作用:

①三公相互牵制、配合,从而集权于皇帝。(“三公”制的实质)。

②军政大事决策,先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考点三: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1、建立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县;秦朝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概况:

①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郡守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

3、特点:

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②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各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③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一: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地方政治制度)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县制、封国制并行,一度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二: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政治制度)

1、概况。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特点:

①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②分散(分割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影响:

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 ★注意:三省六部制度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本质截然不同,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考点三: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1、举措:

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后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结果: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强化了君主专制。

◆考点四: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1、概况:

①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

②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③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宗教事务。

2、作用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

◆考点五: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①先秦:世官制,(方式:世袭;依据:出身)

②西汉:察举制,(方式:推荐;依据:才能、品行)

③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方式:由品评官评定等级,然后授官,标准:门第、出身,不注重才能。它使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

④隋唐:科举制,(方式:考试;依据:成绩)

A、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C、该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创造意识的人,制约科技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一: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原为了解明朝的内阁)(新增)

1、废丞相

(1)原因:防止宰相擅权、威胁皇权。

(2)时间:明太祖。

(3)影响: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君权得到强化,但是造成皇帝政务繁多的局面。

2、设内阁

(1)设置原因:明太祖废丞相后,政务繁多,力不从心。

(2)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变:

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助理政务,但仍然亲自主持大事;

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评价: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性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实质) ◆考点二:了解清朝的军机处

1、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

2、特点职能: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军机大

臣的职能是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篇二:2016年江苏小高考时间安排

2016年江苏小高考时间安排

江苏省2016年“小高考” 11月5日起报名

来源: 扬子晚报网 发布于:2015-10-21 20:36:43

1

扬子晚报网10月21日讯(记者 蔡蕴琦) 江苏省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报名工作即将开始。学业水平测试实行全省统一网上报名和网上支付考试费,时间为2015年11月5日-7日,逾期不予补报。网报确认时间为2015年11月5日-7日,考生须签字确认报名信息。

报名对象和条件:1.2017届普通高中二年级的在校生。2.其他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准备参加2017年高考的高二年级在校生。3.无普通高中和其他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学籍,而以高中同等学力报名参加2017年高考的社会考生,必须持有2013年及以前的初中毕业证书,方可报考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4.2016届及往年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允许报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5.外省户籍在我省就读的2017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高二年级的在校生,允许报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6.高一及以下年级的在校生不允许报考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编辑:肖雷)

2016年江苏小高考时间安排

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发布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时间:2016年江苏小高考必修科目考试时间:2016年3月28-29日进行。

篇三: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考试说明解读打印稿

历史必修一小高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内容和特点:

①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义务:对周王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诸侯权利:在自己疆域内实行再分封;有相当大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④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⑤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破坏: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典型表现:春秋时的楚王问鼎。

(2)宗法制:

①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特点:

(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2)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④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互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维系分封制。

第二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了解秦朝的统一 (时间、人物、过程、结果)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都城咸阳。

4、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由来:秦始皇首创。皇帝是三皇五帝的合称。

②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国古代专制制度重要特征)。(2)秦朝的三公(名称、职责):

中央设置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虚位),负责全国军务。 5、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1)性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2)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设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3)管理:郡守、县令或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4)意义:实现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控制。把全国各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7、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景帝到武帝(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为列侯,分割部分土地,归郡统辖)逐步削弱王国势力,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8.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朝代、名称、职责) 唐朝的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内容:三省:中书省决策(草拟)、 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

(1)评价: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②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善了官僚体制。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用。 9.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宋朝宰相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这样削弱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10.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

(1)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

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2)意义: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1.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品行);

(2)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门第); (3)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考试成绩):

形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意义: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措施

12.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人物、措施、意义) 废丞相P16(新增考点)

原因: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丞相胡惟庸的骄横跋扈。(直接原因)

过程:1380年,诛胡惟庸,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设内阁 P17

原因:废丞相后,政务繁多。 过程:

(1)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很少参与决策)

(2)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3)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取得票拟权。 (4)明神宗(万历),部权尽归内阁。 评价:

(1)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13.了解清朝的军机处 (人物、目的、职能、作用) (1)设立: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2)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根本目的:加强皇权;直接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4)作用: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4.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2)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影响:

(1)政治上: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

(2)经济上: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思想上:“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

想,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

总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影响为主,明清时期消极影响占了上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说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五课、雅典民主政治

1.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人物、内容、作用) (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进行改革。

内容:①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②公民

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等。 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内容: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③成立十将

军委员会;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陶片放逐法)等。

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2.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改革

(1)改革内容: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都可参加公民大会; ②五

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迸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④发放公职工资和观剧津贴。

(2)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称为“黄金时代”。 3.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积极影响:

(1)为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局限:

(1)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奴隶、外邦人、妇女、儿童没有民主权利) (2)这种直接民主只适应小国寡民体制。

(3)过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乱。(例如苏格拉底之死)

实质: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形式:直接民主

特征:主权在民(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公民意识、直接民主等。第六课、罗马法

4.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罗马共和国时期:(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公民法: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罗马帝国时期: (1)万民法:(原因、时间、范围)

随着帝国的扩张,3世纪,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产生。 (2)《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罗马法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5.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1)维系统治: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2)影响后世: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如:法国《民法典》、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学为基础。罗马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司法原则(裁决要有文字记录、重证据)、法律顾问和起诉人的出现等对西方国家都有影响。对亚洲影响: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等。】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七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了解英国 “光荣革命”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此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2.理解《权利法案》

(1)前提: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 (2)颁布:1689年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3)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权利。

(4)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

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3.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组成: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组成责任制内阁; (2)形成: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度形成,第一任首相是沃尔波尔。 (3)权力机构:

国王:国家元首,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内阁:即政府。是国家行政决策结构。对议会负责,故称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内

阁成员集体负责,保持一致,共进退。)

首相:是内阁的最高首脑。下院多数党领袖,国王任命;拥有行政权,通过议会拥有立法

权,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决策者)。

议会:掌握立法权。由于内阁对议会负责,所以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4.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开始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 (2)影响: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5.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

第八课 美国总统共和制

6.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确立政体:总统共和制(联邦共和制)

(1)前提:独立战争胜利,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2)内容:

A国家结构——联邦制(详见下一考点)

B政权组织形式——共和制:按三权分立原则,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立法权: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参议员无论州内人口多寡,均为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国会有权向国民征税、征兵和紧急时调动民兵等。只有国会拥有宣战权。总统任命官员、与外国缔结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后才能生效。

行政权: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对外缔结条约但须经过国会批准才生效;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

司法权:最高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它行使最高审判权,有审查行政或立法的行为等权利)。

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联邦制原则;民主原则。

(3)评价:①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防止专制,体现民主精神

③存在不足:允许南方的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地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一样的权利等。 7.理解美国联邦制

联邦制:(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

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作用: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又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8.认识美国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制约与平衡” 国家权力结构:(中央权力结构)

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a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b总统是国家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选民间接选出)。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极广泛的权利。但总统任命官职权和对外缔约必须得到参议院批准方可生效,总统一旦违宪,将受到国会制裁直到弹劾。

c美国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②“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出现,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第九课 民主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

9.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时间:1875年通过,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2)内容:

①立法权属于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②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10.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前提:德国统一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方式: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 德意志帝国宪法

(1)时间、政体:1871年通过,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2)内容:

①国家结构——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

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②政体——君主立宪政体。规定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

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3)德国君主立宪制特点: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11.理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及其表现形式

(1)概念:代议制又称议会制。即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等形式,其本质是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立法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此限制君主或总统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作用:①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②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③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它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欧美社会的进步。 (3)主要表现形式

民主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典型代表:美国;议会共和制,典型代表:法国) 君主立宪制(又称议会君主制,典型代表:英国、德国)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1)《南京条约》

①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协定关税,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②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2)《马关条约》

①内容:A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款2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铺;D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资本输出的侵略特点) ②影响:A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B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C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 允许外国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3)《辛丑条约》

①内容: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②影响:A巨额赔款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外国控制。

B“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C 清朝腹地京津到山海关广大地域,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D 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E 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F 清政府接受《辛丑条约》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G《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3、了解黄海海战

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将尽时,下令致远舰开足马力猛冲敌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黄海大战中,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P59历史纵横

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表示“万死不辞”,“愿合众志成城”,反对日本割占台湾。台湾秀才姜绍祖自散家财,招募义军,组织抗日。台湾秀才徐骧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显示出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到1945年,台湾回归,在此期间,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没有停止过。大陆沿海人民给台湾人民的斗争以有力支持。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

5.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东北沦陷。标志日本局部侵华战争、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性的抗战开端。 6.了解南京大屠杀和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1)1937年12月,日军在占领南京六周内屠杀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军人达30万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

(2)1931年到1945年,侵华日军先后对中国发动了30多次大规模细菌战。东北的“七三一”部队是日军细菌战部队。 (四)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7.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建立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

(3)作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

胜利的根本保证,使抗战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8、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 A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正面战场

①淞沪会战:(姚子青、谢晋元)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想要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其中平型关战役(八路军115师)取得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③徐州会战:其中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抗战前期,中国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国外战场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 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B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 (1)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

①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②中共抗战史实:

a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纷纷开赴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变敌人的后方抗日的前线。

b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③评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后,敌后抗日据地逐步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共领导的

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9.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2)胜利原因:①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②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支持; ③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非正义。 (3)意义(地位):

①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查询入口(小高考),点击..._无忧考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01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2016年江苏历史小高考解读(正式版本)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考试说明》考点解读目录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 ...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