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2016北京异地高考政策 正文

2016北京异地高考政策

2017-01-01 10:42:41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16高考置换卷一

衡水万卷 2016置换高考卷一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3题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C.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先天不足。

D.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2016置换高考卷一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

C.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D.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 B.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的到来。

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D.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B.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C.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D.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5.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

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报恩寺上方 方 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睛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8.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9.这首诗描写景物的层次十分清楚。请结合诗歌的颔 联.颈联分析本诗从哪些角度写了哪些景物。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

2016置换高考卷一

2

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通过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点明了人物的具体身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年轻女子在本故事中是一个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她与埃斯顿见面时埃斯顿只能用左手握住她的手而形成的尴尬局面,是表现真正警长是谁的关键情节。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情节曲折离奇,充满戏剧性。

E. 小说在两个旅客的对话中结束,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中写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你认为警长“棒”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小说充满了戏剧性。请找出这些对比的地方并阐明其效果。(6分)

(4)小说以“心与手”为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种花留与后来人 ——记陈寅恪先生

王永兴

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陈寅恪先生备课讲课时,我始终在他身边,为他读《通鉴》和多种史籍,检视史料;他口授我抄写讲课纲要,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史料。一字之误,他都不放过。每讲完一次课,先生极为劳累,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他认为是平常事。全中国有几位教师能像先生这样教学.培养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的后四句云: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为人”之典出于《荀子·劝学篇》,荀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人”,即读书为了给别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样的官,头戴各式各样的高帽子。所谓“为己”,即“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有正确的解释: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两《唐书》.《唐会要》.《唐六典》.《册府元龟》等多种史籍文献。前四种书,先生指定他要听读的部分,要我事前准备,后三种书和其他有关的书,需要时先生命我检阅。大书桌旁摆着两件小沙发,我面对先生坐着,我的背后是一书架经常使用的书。先生特别重视《通鉴》,首先听读。我一字一句的读,先生听着思考着。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先生口授我写。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便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

《通鉴》通读完毕,同样听读《通典》.两《唐书》,最后,先生口授,我写下类似讲课纲要也类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这一草稿要不断修改,一次备课要用很长时间。

先生对工作时间很严格,每天早八点开始,十点,休息二十分钟,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阳台上散步。阳台的东头是一丛月季,西头是一丛丁香,东西来回走着,有时先生问我院中花草树木的情况,他心情很愉快。

有几次朋友来访,我侍坐先生之侧,恭听谈论,来访者提出有关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总是说,他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先生通晓梵文.希腊文等二十余种文字,但我侍读先生之侧这三年以及我从先生受业多年之中,从未听先生自己说过他通晓多种文字。我体会,对他来说,通晓多种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应有之事,不需要也不应该特意去说。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个读书治学的人应该具有谦谦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东北南下的解放军攻占昌平,国民党败兵有些逃到清河,离清华 园不远,清华校内人心惶惶。先生师母都已年老,又都体弱多病。在战火临近之际,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内的胡适先生打来电话说:“一二日内有飞机飞南京,可能是从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飞机,可以给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进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车来接。”事情这样紧急,晚饭后,我立即来先生家。在书房里,先生.师母和我商量明晨进城的准备。时间很短,先生吩咐我协助师母挑出先生要带走的书籍稿件,装满一皮箱。夜深,师母回卧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时再回清华,不知何时再为先生读《通典》,再为先生写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静,问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师母本已嘱咐我不要问先生南去后的计划,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记了她的嘱咐,突然问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静,不仅未生气,反而平静而慈祥地说:“岭南大学的陈序经校长.王力先生邀我去岭南大学,在南京小住几天,就去广州。广州的天气好,岭南大学的自然环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别处了。”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谈话,但万万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师母在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有诗云:当归默默向谁陈,一角园林独怆神。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江城地瘴怜孤艳,海国妆新效浅颦。剩取题诗记今日,繁枝虽好近残春。

这首诗很好地记述了陈寅恪先生当时在清华的生活和心情,“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

2016置换高考卷一

3

(1)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其中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翔实地记录了陈寅恪先生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生活和治学情况,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B.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时融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同时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深刻鲜明。 C.文章写作者与陈寅恪先生夫妇告别时的情景,看似平实,实则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对陈先生离开北大的无限惋惜之情。

D.文章写作者给陈寅恪先生读《通鉴》,运用了细节描写,不厌其烦地写陈先生的严格要求,意在表明陈先生治学的严谨。

E.陈寅恪先生的诗句“繁枝虽好近残春”,感叹时局虽好,但自己年事已高,表达了自己抓紧时间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心愿。

(2)陈寅恪先生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条加以概括。(6分)

(3)文中第一段引用陈寅恪先生的诗句,试分析它的作用。(6分)

(4)文中有一句话“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的现实意义。(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我家的花虽多,但与公园里的花相比,不过是________,不值一提。②他认为自己的贡献________,认为自己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

③虽然人体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________,但如果缺少了它们,同样会影响健康。 A. 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B.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C.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D.微乎其微 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通俗的语言来解读《论语》,是否影响其学术含量,于丹教授近日在学校接受采访时予以坚决否定。

B.“黄金周”这一现行休假制度不予保留以及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并非一项简单工作,有关部门经过研究后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C.有着20多年历史的国佳集团和兴华公司,不仅拥有强大的国际资金支持,而且拥有规避经济风险的成熟加盟模式。

D.与打电话相比,使用短信可以避免因措词不当带来的尴尬和窘迫,也不必因害怕失态而刻意控制情绪,因而沟通起来更加轻松随意。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1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15个字(5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17. 请看下面一幅国家领导人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的内容。

(2)请用一句话揭示这幅漫画表现出来的习主席治国理念。不超过10字。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国体育界曾出现过不少巨星,但让观众始终关注.热议不断的似乎只有刘翔一人: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打破了欧美选手垄断了一个世纪的110米栏世界纪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有人视他为“神”,将“翔”解释为“飞翔”。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虽不乏理解的声音,但也有不少人骂他是“刘降”。直到刘翔手术之后,“诈伤说”依然存在;“劝退论”也很流行。

2009年东亚运动会上,刘翔复出夺冠,再次掀起了“粉丝”们崇拜的热潮,媒体上“王者归来”的赞誉铺天盖地。 刘翔曾说:“人不可能一直站在高峰,没有低谷。想通了就没什么,就等自己再变得好起来的那一天呗。在被批评的环境当中历练,人能成长很多。”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刘翔粉丝的身份给刘翔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 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6置换高考卷一 4

2015新课标高考语文置换卷一答案

1.B.解析:文中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崛起促使城市文化改变与扩张,但乡村文化的衰落的原因在于“城市化的进程”。

2.D.解析:原文是“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融入”不是“趋同”,偷换概念。 3.B.解析:文中只提到“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但全文并未提到城乡文化是否走向“一体化”的问题。

(一)、文言文

4.D(原文是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5.D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6.D(“在他的影响下”错。) 7.(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恣横”,恣意横行;“执”,逮捕;“尤”,最突出,最恶劣;“杖”,施以杖刑;“贴然”,服服帖帖。每点1分。)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补出全句主语;“去”,离开;“攀”,挽住,拉住;“识”,记住;“配享”,共享。每点各1分。)

参考译文: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豫以生员身分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入选。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告倒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或被劝阻,不再来起诉了。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

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

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第二次湖州知府,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民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他留任。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南布政使。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但宁国人爱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二)、古代诗歌鉴赏 8.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 视野广阔,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 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诗人眼下就要归 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9.诗人从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角度描写所见之景。颔联前一句从动态的角度描写悬岩飞瀑,后一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林萝绿荫;颈联前一句从远处写迢递群峰,后一句从近处描写盘旋山道。

【解析】8.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涵的诗人 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往往就蕴涵着诗人 的思想情感,因此,考生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来来”“无穷”“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的词语,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了诗人到达寺院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考生只要抓住“惜”“难”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明白尾联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依恋之情。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明确要

求考生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因而,考生要从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及景物之间关系如何这两个角度去思考。颔联中写了“悬岩飞瀑”“林萝绿荫”两种景物,这两种景物恰好一动一静,因而,考生可以确定动静结合是颔联写景的角度:颈联中写了“迢递群峰”“盘旋山道”两种景物,这两种景物一种是远景,一种是近景,因而,考生可以确定由远及近是颈联写景的角度。

10.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易错字为:涕、猱、援、溅. 11.(1)答案:E 3分 B 2分 D 1分(D项“情节曲折离奇”不对;A项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不是为了“点明了人物的具体身份”,恰恰是有意让人“误会”人物的身份;C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错误)

(2)答案:①“棒”在心地善良。为了使两个“异地他乡”见面的老朋友不至于难堪而介绍自己抓的犯人是警长。②“棒”在目光敏锐,言行机敏。能够从姑娘的表情上看出她的“难过的心情”,并恰到好处地使用误会法缓解这种尴尬的局面;同时在姑娘谈到金钱使人们出差错时,及时请求出去抽烟,再次使二人摆脱将会陷入的尴尬局面。

(3)答案:①对警长和犯人举止神态的描写具有对比性,警长神色阴沉,行动拖沓,而真正的犯人却显得果敢而坦率,为后文费尔吉德小姐听信警长的话将警长误认为犯人作铺垫。

②埃斯顿听到费尔吉德小姐的声音前后神色的对比,之前是“坦率”,之后是“局促不安”,揭示出了埃斯顿担心自己干坏事被老熟人知晓的尴尬窘困的心理。

③作者将费尔吉德的不知就里、警长的明察秋毫和埃斯顿的半推半就进行对比,刻画出一位警长在罪犯面对熟人时挺身解围,挽救其颜面的义举。

④将旅客的对话进行对比,一个认为真正的警长是条好汉,而另一个旅客仍误认为小伙子是警长,使情节在最后形成突转,出人意表。(一个要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就给满分)

(4)答案:①情节角度:小说的情节是和两只铐在一起的手紧密相关的。一个女子在火车上看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女子惊讶,朋友尴尬,而另外一个被铐的人——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说自己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

②人物角度:警长把自己和罪犯的手铐在一起,可见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对罪犯的严厉。在罪犯遇到自己的熟人“年轻女子”的时候,他能够主动保护他的自尊心,可见他心地善良。读者透过警长无情的“手”,看到了他那颗善良的“心”,感受到了他悲悯的情怀。

③主题角度:小说表面上写的是“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小说通过“心”与“手”,表现了对美好人性的赞赏。

12、(1)(5分)B C(A项“以时间为顺序”不正确;D项“表现了作者对陈先生离开北大的无限惋惜之情”表述不正确,应为“表达了作者惜别不舍的痛惋之情”;E项“感叹时局虽好”“抓紧时间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心愿”等对诗句的理解都不正确。)(选B得3分,选C得2分) (2)(6分)陈寅恪先生的工作.事业就像种植鲜花,他所做的一切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体现在:认真教书,培养了一代青年;(1分)言传身教,教会我如何做学问和做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精神将会惠及后世。 (3)(6分)①引用的诗句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陈寅恪先生的精神品质。②使文章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生动。(答出一点得3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4)(8分)①对学生无私奉献,对教学极其认真。②治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③读书治学不为名利,只为发扬真理。

5

2016置换高考卷一

篇二:2016届高考地理 第八单元 人口与环境(全国通用)

第八单元 人口与环境

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15·福建文综,7~8)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D.均不合理

解析 第1题,a方案出生率较低,但是老龄化问题突出;c方案出生率较高,少儿人口比重较高,因而两个方案相比,c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差异最明显,所以D正确。第2题,a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太小,将来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c方案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小,社会负担过重;而b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和少儿人口比重都较合适。故选B。 答案 1.D 2.B

(2014·江苏地理,17~18)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3~4题。

3.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4.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解析 第3题,由图示可知,1980年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上升到1987年前后开始持续下降,故C项错误。自然增长率一直大于0,所以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故A、D项错误,B项正确。第4题,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在短期内会有所增加,但从长期来看是波动下降的。故A项错误。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会降低,但人口总量还是在增加的。

故B项错误。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增加,青少年儿童比重增加,可减缓或降低老龄化,故C项正确。放开单独二孩,由图示可知,未来30年人口出生率总体上是下降的,故D项错误。

答案 3.B 4.C

(2014·福建文综,5~6)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完成5~6题。

5.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

6.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解析 第5题,图中显示2015年前后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少儿抚养比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人口抚养比的概念推知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故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结构的变化。第6题,随着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2025年后人口老龄化严重,会造成劳动力逐渐不足。 答案 5.D 6.B

7.(2013·广东文综,5)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解析 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从地理图表中的信息获取、不同类型数据的转换”。直接提取表格中数据或进行简单的数据转换,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D

老龄(65岁以上)人口数

8.(2012·广东文综,3)×100。下表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

少儿(0~14岁)人口数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

老龄(65岁以上)人口数

解析 因老少比=100,而表中所给材料显示四个国家0~14岁人

少儿(0~14岁)人口数口比重相等,则老少比越大老年人口比重越大,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表中西班牙老少比最高,则老龄化程度最高,故B正确。 答案 B

考点二 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

(2015·北京文综,11)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第1题。

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高,故A错误;重庆市的人口迁出比例并不高,故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5·广东文综,5)下图为2005年~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B.四川C.广东 D.浙江

解析 人口折线图的纵坐标为人口总数,横坐标为年份,图示该省份为人口总数在8 000万以上的人口大省,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河南,选项中只有四川、广东符合要求。该省常住人口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人口迁出为主要形式,四川省为劳务输出大省,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B

(2014·山东文综,2)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下题。

篇三:全面解读 2016年高考命题改革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全面解读 2016年高考命题改革

哪些省份使用全国卷?

2016年高考命题改革:23地全科使用全国卷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4日表示,目前增加使用高考全国卷省份的任务基本完成。安徽、福建等8省份已申请2016年起使用全国卷。全国卷使用省份将从2014年的15个增加到2016年的26个。

4日,教育部举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高等教育专题报告发布会。据了解,2014年,使用全 国统一命题高考试卷的省份为15个,2015年起增加了江西、辽宁和山东3个省份。一些专家表示,“全国一张卷”将为后续很多改革奠定基础,如异地高考问 题,打破分省录取、打破录取批次、实现一档多投等。湖北:2016年高考使用全国卷 备考参照大纲有调整

2016年,湖北省普通高考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全部使用全国卷,不再进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自主命题。高三学生该如何精准备考?

ASEO直通车

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称,我省不再编印“鄂版高考大纲”,全国卷以教育部编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当年编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及其说明为命题依据。各地招生考试机构要组织好2016年普通高考适应性训练,并相应做好评卷软件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教学研究部门要认真研究近年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全国卷和湖北卷的异同,并作出全面、细致、深入的比较分析,指导中学及时调整教学和复习备考方案,组织学生有序开展学习和备考。应对2016年高考全国卷 高三教学侧重点有调整

2016年起,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使用全国卷。应对“全国卷”,目前的学科内容会怎么变?教学侧重点有哪些调整?昨日,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针对我省教学实际,形成了《福建省2016届高三毕业班语文等九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更好地服务和指导2016届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

语文学科,今年的阅读教学更讲求深度,着重提高学生的读解能力;语用和写作教学讲求实用,着重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普教室专家提醒学生和老师要关注“新题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主要包括文言文断句题、古代文化常识题、名篇名句语境补写题、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事件类材料写作题等。

数学学科,要适时调整相关教学内容及要求,特别是调整选考内容及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数学能力的训练,全国卷强调“能力立意”,重视运算能力的训练,培养合理、准确的运算能力等。

英语学科,建议老师和考生多研读《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正确把握复习总体方向。高三教学不宜过早进入复习,应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要结合本校学情、校情,在完成必修模块1~5、顺序选修模块6~8的教学内容后,继续学习9~11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增加学生语言输入量,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也能增加高三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文科综合方面,政治学科全国卷试题经常会考查到一些“冷门”的考点,甚至将其作为大题来考,考生应牢记考点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掌握好每个考点,做到逐点过关。历史学科的学习应加强通史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整合,教师应梳理历史知识,揭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以及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等,形成简约而清晰的历史线索。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关注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及时收集多种媒体上的信息资料,关注世界与国家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生也需注意联系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和解释这些地理现象和问题。

理科综合方面,物理学科的全国卷试题常以生活、科技、社会、环境为背景,关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关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复习教学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引导考生关注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化学新课程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探究活动,《考试说明》特地补充22个学生必做化学实验内容,以强调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复习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重新走进实验室,重做典型的动手实验。生物 ASEO直通车

学科在命题的依据上,福建卷与全国卷一脉相承,没有太大差别,改用全国卷后,以往成功的复习教学经验依然适用。

专家支招:2016年高考全国卷数学如何备考

高考全国卷如何备考?

11月6日至7日,由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主办、北大附中为明广州实验学校承办的“高考新视野——海珠为明教育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的教育专家,分别讲解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等科目全国卷的备考经验。

数学:四大试题变化值得关注

数学全国卷最大的特色是“稳定”,每年80%的试题内容都是稳定的,只有20%的内容是创新的。所以,你会发现2015年的试题与2014年的试题差别不大,但2015年的试题与2010年的试题就有很大差别。

老师分享了数学全国卷的备考经验。数学全国卷试题的四大变化值得关注。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渗透中国古代数学文化,强调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传统特色。二是加强逻辑内容的考查。三是加强应用能力的考查。四是加强对数学本质的考查。通过分析从2007年到2015年高考全国卷的学科比例,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全国卷中,代数有10个小题,2个大题;立体几何有2个小题,1个大题;解析几何有2个小题,1个大题;算法有1个小题;概率统计有1个小题,1个大题。

通过分析从2007年到2015年高考全国卷题型与内容的关系,也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全国卷中,数列考查的要求低了,概率统计考查更深入了。

广东:高考地方卷变全国卷怎么办

2016届广东高考考生使用全国卷进行考试已然是定局。

和广东卷相比,全国卷难度是否增加,各科目会有哪些变化与调整?进入新学年,如何根据全国卷进行备考策略的调整,将成为新高三生们面临的第一道挑战。

考试难度提升?

“考试大纲和现在广东省出题参照的考试大纲是一样的,难度也不会变”,高考政策研究专家、卓越教育研究院骨干易南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在继续“3+文综/理综”模式的同时,变化也不小,除英语听说部分保留现行广东省自主命题方式和分值不变外,2016年开始广东高考其余科目都将使用全国卷。其中,语文考卷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从33篇大幅增加至64篇古诗文,增幅近半。化学、生物两个科目的双选题将被取消,而物理则将增加不定选项。

面对如此大幅度的变动,此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态,“题目难度不会大变”。虽然用全国卷,但没有发行新的教材,现有的粤教版教材已经包含了所要考试的所有内容,“面对全国卷,考生不需要学习很多新内容,难度也是与广东卷差不多”。招生计划会否受到影响也是关注重点。实际上,招生计划是由各省份自主确定,与是否使用全国卷并无关联。假设广东省2016年有70万考生,第一批本科8%,那么广东省第 ASEO直通车

一批本科5.6万考生将根据广东省内考生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这也意味着,全国卷实际上对于广东高考的录取并没有影响,分数线也不会因全国卷与否而发生变化。备战关键是心态+基础知识扎实

第一批受到影响的本届新高三生们将如何应对?

考纲并无变化,只不过是出题单位做了调整,建议备考时应“尽快做一下近3年新课标卷,找找全国卷出题人的口味,在后面的复习中也有所侧重”。

与此同时,由于录取过程不变,考生在省内排名并不会受到过多影响。从现在起,保持原有的好的学习习惯,保证每道做过的题、老师讲过的题真正掌握才是最重要的。从备考重点来看,加强基础知识点的巩固不容忽视。“学生要认真学好每一个知识点”,无论是语文的名句名篇范围从33篇变为64篇,还是数学的降低数列难度和增加立体几何难度等调整,实际上都是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运用能力,“不能再延续一味只读圣贤书或专攻难题的思路去备考了”。

再者,从优势科目着手拉开和其他考生的差距也是不错的选择。和全国考生水平相比,广东考生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有不小的优势,应当集中精力,发挥英语的整体优势水平,拉开分数差距,弥补相对薄弱的语文、文综、理综成绩。

ASEO直通车


2016北京异地高考政策》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01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2016北京异地高考政策
相关文章
  • 2016北京异地高考政策

    2016高考置换卷一衡水万卷2016置换高考卷一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作答时,将...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