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庄子的生存之道: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庄子的生存之道: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庄子有一次带着一群学生到山上去,看到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工人在旁边休息,却不去砍伐这棵树。庄子就问说你们不是要砍树吗?怎么这棵树这么大一棵你们不去砍呢?砍树的人就说,这棵树无用,所以不去砍它。
所谓的无用是说这棵树恐怕长的弯弯曲曲的或者说它的树本身不适合用来做家具。在他们专家看起来,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庄子就跟学生说,这棵大树因为不材,就是说他不是一个好的木材。所以可以怎么样呢?过完自然的寿命,所谓的我们常常讲安享天年啊,自然的寿命。
接着庄子带学生下山,去一个老朋友家过夜。庄子也有老朋友,只是说这些朋友们都没什么名字,庄子全部书里面,他的朋友有名字的只有一个,叫做惠施。就是经常跟他辩论的,我们将来就会看到这个老朋友,那么他到了山下这个老朋友家里面,老朋友很高兴。 庄子来访,带了好几个学生,就命令仆人去杀一只鹅来招待。仆人就问有两只鹅,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要杀那一只?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他有时候,如果家里不养狗,他可能养鹅。我们小时候住在乡下。鹅可以看门的,家里养鹅的话,别人不敢靠近。你过来的话,这个鹅过去这个咬你,很凶的。鹅会叫的话呢,有人来他一叫,你就知道有人来了。所以两只鹅一只会叫代表有用,一只不会叫代表无用。仆人就问说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一只不会叫的。
结果这件事情过了之后,隔了一天,学生就问庄子说。我们在山上看到那一棵大树,因为它没有用,所以可以活完自然的寿命。我们在山下您的老朋友家里面,两只鹅因为有一只鹅不会叫没有用,结果被杀。那怎么办呢?有的是没有用才可以活得久,有的是没有用就被杀了。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呢?
这问题非常好。事实上在庄子面通常会考虑的是第一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什么意思呢?你活在世界上,如果很有用是个人才,恐怕能者多劳,大家都要来麻烦你了,到时候你就很辛苦。
近代有一个词叫做“过劳死”,过度劳累最后结束了生命。这就非常可惜了。所以在庄子里面,平常会重视第一种。有一句话叫做“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越直的树木越先被砍掉。为什么?可以做栋梁,就是栋梁之才。甘井就是这个水井的水很甜美,它先被喝光,你把这个喝光之后,再去找那些比较平常水井。
所以这就等于提醒我们说,你在一个社会上,如果说你很有本事,那你就很辛苦了。那到最后,恐怕无法过完自然的寿命。所以平常庄子比较偏重这一方面,但在这个地方呢?比较平衡的。他注意到什么?一只鹅不会叫没有用,结果被杀了。
这样一来的话就变成什么?变成是材跟不材都危险,所以学生请教庄子说,应该怎么办呢?庄子就回答他说,我要处在材与不材之间,这话听起来很容易,做是不容易。
什么叫材与不材之间?你要先判断什么情况会有危险?我总是每一次都可以避开危险。譬如说这一次要做一个人材,才可以避开危险,像那只会叫的鹅,我就表现我人材的一面。下一次要做一个不材,就是我是毫无用处的,你们不要来烦我了,才能够保全的话呢,我就学那棵大树。是一个不材之木,我就可以得到保全。
换句话说这里面的前题,是你要充分了解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的利害的状况。譬如说人情的冷暖,人间的险恶啦,各种情况都要了解,了解之之后你才能够在各种处境都能够全身而退。
我们有时候讲说随遇而安,很容易啊。事实上不容易做到,在庄子里面用各种方式来描述,有一句话用的很好。叫做每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虚己以游世”就没有问题。我把自己空虚掉,不要执着,千万不要说我一定要怎么样,我们现在说你不要说我一定要怎么样。
西方早有另一句话说,绝对不要说绝对不。因为当你说我下一次绝对不理你了,那代表什么?下次还会再理你。为什么?因为当我说绝不的时候呢,一定代表你跟我有非常深刻的关系,我说我绝不理你,我对于一般人根本就不用说这样的话,自然就不理了。我说我绝不理你,代表我下一次非理你不可。
这说明西方说绝对不要说绝对不,那我们这边就要说什么呢?就要说你一定要怎么样?你尽量不要说,我非怎么样不可,等你出了事之后,你再想说早知道不要这样做,那不是太晚了吗?
所以在庄子里面呢,他有很多策略,他都是建立在了解人情事故上面,根据我的学习的认知。庄子对人性的了解,可以说是超过大多数人,了解人心的变化。要往上努力,要排斥卑下。在上下之间呢,那种紧张的状态,他描写的非常生动。所以我们今天谈到说庄周自己的处境是材与不材之间。
外面有什么样的情况?我尽量跟他一起变化。我尽量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针对的目标,也不要成为别人达到他目的的一个阻碍。所以有时候你听了庄子会觉得,这种人好像太消极了,要不然就是有一点滑头。在任何地方都是虚与委蛇,没错虚与委蛇四个字就来自于庄子。
那在庄子里面呢,他讲得是好的意思,不是虚伪,而是说我顺着这个情况去发展。我们也都知道形势比人强。很多时候你要做一件事,还是要看时机,看条件是否成熟?否则你再怎么努力,也不见得会有成果,何况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篇二:处世悬镜原文及译文
《处世悬镜》原文及译文
作者南北朝傅昭,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是晋司隶校尉咸七世孙,傅淡之子。仕齐官至尚书左丞。仕梁,历黄门侍郎、御史中丞、左民尚书、秘书监,累迁散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傅昭,字茂远,年仅6岁时,父亲因受牵连被杀,使其深受震动,对他养成内敛谦谨的性格和预知祸福的洞察力,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一生潜心研究为人处世之法,使其身处纷繁乱世而保有地位与名声。他乱世善终的传奇经历与留下的处世“九字箴言’,常使后来者
由衷叹服。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尽管是本古书,但其中的保身箴言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是行之有效的珍贵遗产。看着这部书,犹如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者,在一点一滴地向我们讲授人生的甘苦、做人的学问、处世的真经。
识之卷一
【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声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自强者成。】 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用人,却怀疑对方,这将招致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这样的合作不仅不长久还会让双方的事业和心情难免经历一番痛苦的波折。只有完全信赖对方,才能共同创造事业的辉煌。
【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最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图成事的人最终可成就大业。
【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
译文:那些看似坚硬可靠的牙齿在我们老年的时候一一脱落,而看似柔弱的舌头却一直能够保存下来,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柔弱、柔软、柔顺的事物比那些看似坚强刚健的事物更有持续力和生命的韧性。
【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译文: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对于领导,擅于凝聚人心和人力是相当重要的功课。一个明智的用人者,应该尽量让人才处在适合他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而避免让其处在不合适的地方;在教育他人的方式上,肯定对方的长处,发展对方最有优势的环节,让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事业,利于其克服自身原有的弱点,而不是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
【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译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天气曝寒,才能看到松柏不惧严寒、刚毅坚强的个性;行事境地危险万分之时,才能显现出朋友中间哪些是真心朋友,又哪些只是酒肉朋友。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
【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译文:胆色过人,且心志上刚正无阿,即便眼下情势偏弱,也可在不远的将来成功转化为强势有力的局面。
【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译文:因为对方有势力而极力巴结的人,一旦对方失势,交情也就说断就断了;因为对方有财帛利益而去结交的人,一旦对方利益散去,所谓朋友间的情谊也随风而散了。
【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译文:那些阿谀谄媚,喜好逢迎巴结权贵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但为什么就是这些所谓的被君子看不起的人会处处得到利益好处、左右逢源而很少发生意外和不测呢?那是因为主上领导需要他们。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译文:抓住提网的总绳撒网,网眼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细枝末节的也就自然会跟着顺从了。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译文: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从他人那里得到东西是"取得",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给予他人东西,也是一种"取得"。
【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
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译文:金石美玉布满华堂,看久了也就不觉得有多么珍贵了;兰花蕙草长满庭院,处久了也就闻不到花香幽雅了。所以说啊,这新鲜有趣的东西能讨人喜欢,一旦熟稔了也就难免感到厌弃,君子应该以之为诫。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译文:那些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总是以谦恭好礼、守法合矩的态度自处;那些骄傲自夸、好独断专行的态度,都是会给行事带来灾祸和不测的啊。
【一贵一贱,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译文:一朝富贵一朝贫*,都经历过的人才能真真切切知道什么叫做世态炎凉;死生一线之间都经历过的人,更能确切知晓亲友间的交情深浅。
【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译文:放纵自己的各种欲望(好比名利声色),是世间罪恶产生的根本;无欲无求或者少欲少求的,才是世间善念的基础。
行之卷二
【欲成事必先自信,欲胜人必先胜己。】
译文:想要做成一件事情,首要的是做到足够的自信,想要战胜他人必定先要战胜自己。
【君子受言以明智,骄横孤行祸必自生。】
译文:君子是可以接纳他人的劝谏的人,这让他们更加聪明和富于智慧。而对于那些自以为是,凡事一意孤行、骄傲蛮横的人,祸患就是从这里来的。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时者,
机遇也。】
译文:孟子说:"人有智慧,自不待言,但不如借力打力来的好;手里虽然有锄头,也得等农时到来才可开始耕作"。时的意思,就是机遇二字。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君子得道,小人求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同存异,小人外和而内不和"。所以,君子收获大道,而小人求得利益。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孟子说:"富贵不能迷他眼,贫*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曲其节,这就是大丈夫"。
【非知之实难;惟行之,艰也。】
译文:知易行难之理。大家读一本书,聆听一个人教诲,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并不难,可是真要跟着做,那就显得艰难了,能真正做到的人也没有想像中的多。
【令行生威,威而有信,信则服众。】
译文:严格执行法令制度,这样才能产生威信,有了威信才能有公信力,有了公信力,则大家都会跟着服从。
【蓄不久则著不盛,积不深则发不茂。】
译文:厚积薄发之理。积蓄的时间不够长久,则储存的东西必不够丰盛;积累的力量不够深厚,则将来的发展终究不会太强大和旺盛。
【学贵有恒,勤能补拙。】
译文:做学问,学知识,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把书从头到尾地读下来。而且通过勤奋用功也能弥补一些所谓智力、天分上的小小不足。
【宁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志。】
译文:宁可忍受如同当年韩信所受的胯下之辱,也绝对不能失去大丈夫的志向,成为一介庸碌之人。
【当断不断,必有祸乱;当断则断,不留祸患。】
译文:事到临头,必做明确决断。此时犹犹豫豫的态度,必定遭致之后无穷的祸患,而你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回头。所以,应该立时决断的事情必须立刻做出决定并予以坚定执行,那么也就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了。
【精于理者,其言易而明,粗于事者,其言浮而狂。故,言浮者亲行
之,其形可见矣。】
篇三:《孔子围于陈蔡》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
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肋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古国名)人之亡与?林回(假国之逃民)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选自《庄子山木》)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公任往吊之 慰问
B.自伐者无功 夸耀
C.为其布与 财帛
D.绝学捐书 捐献
4、【答案】 D
【解析】捐:抛弃,据上下文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可以推知,捐不是捐献的意思。
5.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 )(3分)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②辞其交游 ③逃于大泽
④伐树于宋,削迹于卫 ⑤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5、【答案】B
【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弄明白全身远祸的含义是孔子全身而退,远离祸患,据此筛查:①说明孔子招致祸害的原因 ④叙述孔子在宋国卫国被驱逐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视之。
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伤害。
C.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直木先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62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