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意思 正文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意思

2016-12-14 06:33:4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15石家庄二模语文答案

2015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2015-5-7)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周朴园的话是说谎,是歪曲,不属于春秋笔法。)

2B(董仲舒是第一个结合《春秋》解说春秋笔法的人,左丘明只是做了精当的概括,并未

解说。另外原文说的是“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选项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 3C(使“乱臣贼子”害怕,是孔子写《春秋》的目的,而不是“春秋笔法”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 B(偃蹇:不顺利,困顿。)

5 D(《论语》不是“六经”)

6 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强加因果。)

7(1)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

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暴诛亟敛、堪、区处、市里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8. 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5分)

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 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3分) (意思对即可,共5分。)

9.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10.(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选A给3分,选C给2分,选B给1分。(B项不准确,作者以“倒插门”为题,确

有引起读者注意的意图,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倒插门”显示了凑合老汉宁可背上“倒插门”的名声也不选儿子当村长,从而表现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凑合的特点。D项错在“写出了立秋动作的敏捷”,这不是写他的敏捷,而是在表现他的鬼鬼祟祟。E项,“突出了老汉答应为儿子投票时认真的情态”不对。老汉连用三个“记”,实际是不耐烦的表现,是急欲让儿子停止劝说。)

11(2)

①耿直(或:坚持原则)(或:不徇私情)。他认为两个儿子都不适合当村长,所以不投他们的票。

②不善打理生活。连做饭这样的事他都做不好,只好跟着儿子过。

③隐忍,委曲求全。虽然遭儿媳冷嘲热讽,他并有声张,只是默默地忍受。

④讲究策略。对两个儿子的请求不明确表态,投票时缺席。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满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1(3)

①听了立春的游说后,凑合老汉很吃惊,委婉地表示不同意。因为他心里认为立春太自私、名声差。(2分)

②听了立秋的游说后,凑合老汉也不同意,但有所犹豫。不同意是因为立秋爱撒酒疯,而且看出立秋人品不好;犹豫是因为立秋说媒的事让他动了心。(2分)

作用:③写出反应的不同,可以避免小说情节重复,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生动。(2分)

(意思对即可,共6分。)

11(4)

①从情节上看,点出了两个儿子向凑合老汉游说的结果:凑合老汉不同意他们当村长,不肯为他们投票。同时暗示了凑合老汉得罪儿子后的最终归宿,为老汉的人生添加一抹亮色。

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本结尾显示出凑合老汉有点儿狡黠,使老汉的性格更丰富,形象更鲜明。

③从结构上看,最后一句扣住题目,使题目有了着落。

④从表达效果上看,这个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气息,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B项“王运熙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做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成一家。C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前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48平方米的旧房子时间很久。D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

12(2) ①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 ②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 ③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2(3)

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2分)

主要学术创新:

①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②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③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学术创新理解2分;后面三个例子及解说各2分,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

12(4)

“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

①王运熙先生的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

②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

①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②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产生很大的影响。

③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共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A(B项望文生义,C项不合语境,D项不合事理。

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俯首低眉:低着头,谦卑恭顺的样子;

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

14 B(A“由于?结果”句式杂糅,C成分残缺,“作用”没有谓语,D“实现”“效果”搭

配不当)

15 C

16 ①“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1)如果把人生比作天空,那么,便有阴晴变化,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2)如果把人生比作大地,那么,便有高低起伏,潮涨潮落,风生水起。

(内容3分,句式2分。共5分。)

六、写作(60分)

18参考立意

(1)有备方能无患;要有忧患意识;(2)专心致志做事;心怀顾虑,难以专心

(3)做事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才能少犯错误

(4)心存后顾之忧,就不能勇往直前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考中嘉祐二年进士。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

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调配了31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调到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筹划安排)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篇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探微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探微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点睛之笔,如何理解它是能否正确认识题旨的又一关键。关于其评价,众口一词:抒写作者“心灰意冷”的的消极人生思想。这几成定评。但笔者以为这种理解失之简单、偏颇,要理解其中深邃而复杂的内蕴,须作深入的分析。

“人生如梦”,其“人生”实指“仕途”。词中纵观历史,谈的是“千古风流人物”在“仕途”上的功勋业绩;思考现实,忆的是自己宦海生涯的苦难。苏轼因所谓讪谤朝政,险些掉了性命,故不用“仕途”、“宦海”而用“人生”,以免涉及朝政而再次大祸临头。苏轼入狱受审,浩劫余生,待罪困居黄州。他回顾自己政治上的大起大落,咀嚼仕途况味,借佛家“六如”(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的观点,表达了他对功业理想的意义和价值的怀疑和思考,并以之扬弃曾执着追求的功业理想。其仕途上的虚幻意识异常沉重,又加之以“一尊还酹江月”与之相承。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其表层意蕴上,不结合苏轼其人去分析它,那么说它厌世、混世、享乐思想俱全,说它反映了人消极颓丧的消极人生观,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作品形象的意蕴,是从作家心理深层迸发出来的火花,是潜存于个人、社会、历史、宇宙多种基因的染色体,是客观形象的情绪化,其根源不在于客观形象自身,而在于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而东坡的大部分词是表现主体意识,塑造自我形象,表达独特人生体验,抒发自我人生理想。诚如元好问所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近人龙沐勋也注意到这一点。他说苏轼“悍然不顾一切,假斯体以表现自我人格与性格抱负”。那么要发掘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意蕴的真正指向,我们就不能仅就其形象而言其义,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的主体思想感情。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毋庸讳言,“人生如梦”确有苏轼在仕途上的“政治退隐”的消极一面,我们不必为所爱拔高其作品的思想性。但我们也不能因词中流露出了消极情绪就作简单的否定。在精神痛苦中,诗人确有藉此排遣内心郁积的真实的方面,可它并不是其精神世界的全部。“仕途如梦”并不意味着诗人的整个人生态度消沉了,他并没有像前人由此发展到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其落脚点并没不是从前人的“政治的退避”变而对“社会的退避”,而陷入消极的泥潭不能自拔。他对人生的追求是积极的。其在黄州时期,在文学上取得令人惊羡的成就,就是明证。在某种意义上说,苏轼有如孔子。孔子不遇于鲁,就去而它适;道不行,则退而著书立说,其人生态度可谓积极。苏轼在宋代文坛领袖地位足以说明他不仅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而且人生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因此,苏轼在这里不是借酒写愁,这不合乎诗人旷达自适的个生气质。

听任自然,随缘自适,超然达观,是苏轼的处世哲学。这也是他仕途上的进退观。他曾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优游岁月,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他以这样的哲学观保持内心的平静,开朗乐观。他以这样处世标准衡量古人,批评管仲不能做到“谏而不听,则不用而已矣”(《论管仲说》),指责贾宜“不善处穷”(《论贾宜》)。

他非常赞赏韩琦、欧阳修“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一处世哲学无疑帮助他超越政治上的巨大创痛,而保持乐观旷达的情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形象,体现了他这一处世哲学观,表达了他对功名富贵超然自适的通达襟怀。

苏轼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一生把“人格”、“名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关于其人品,即使对苏轼颇有微词的朱熹,也不得不赞叹其凛然正气。苏轼曾以“忘躯犯颜之士”自居,又以“使某不言,谁当言者”自负,并以“危言危行,独立不回”的“名节”自励。可以说,苏轼在“俯仰万变”的仕途沧桑中,始终是以节义自守的,实现了自身人格道德的完善。他贬居黄州时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洲定惠寺寓居作》),其决不攀附权贵,守正恶邪的高尚人品跃然纸上。

他的挺拔不屈的性格不仅未因政治受挫而改变,在黄洲时反而更加突出。其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以至后来贬到边远的惠州仍作诗云:“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这首诗传至京师,章淳笑道:苏轼还这般快活吗?于是就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这是绍圣四年发生的事。由此可见,“一尊还酹江月”是个“乐”的形象。苏轼的政敌从“春睡美”这个快乐的形象中,体味到了诗人政治上的不屈,“一尊还酹江月”这个“乐”的形象,不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轻蔑又不屈的个性气质吗?其对抗挫折、迎战命运的意义尽在言外。清人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实在精辟。

正是由于诗人的人格独立精神,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实为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挚爱,并在人生思考的多元价值取向中最终落实到对个体生命与独立的人格价值的不倦追求。诗人以“人生如梦”否定了追求政治功业的价值,以“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他转而追求道德价值、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人生理想。这也是“达兼穷独”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诗人“故我”的理想破灭了,但他不能不在社会存在中继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一尊还酹江月”这个与“江月”为伍,决不苟且从俗,保持自我本性的形象,正是张扬其人格的独立精神,暗示出诗人新的人格理想。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诗人仕途上的进退观、自我人格、个性气质、人生理想的变化,去把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个文学意象的丰富内涵,那种停留在语言形式而轻率作出简单化甚至曲解性的评价,是不可取的。

李迪华

2005年8月20

篇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源于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与江月同饮,古事已去,成功失败皆付笑谈,词人钦羡周瑜的功成名就,而自己现在虽然也是一身报复,却无处施展,只有在这赤壁之上咏叹,心事无人知晓,只能和江上升起的月亮同饮一杯,叙述词人的苦闷,这一句表达出词人的怀才不遇,无人相知的苦闷和忧郁之情。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意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62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

    2015石家庄二模语文答案2015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2015-5-7)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周朴园的话是说谎,是歪曲,不属于春秋笔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