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的意思 正文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的意思

2016-12-11 10:52:4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题目e0e628f90242a8956bece4ce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练习册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第2课时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 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简要赏析颈联中“逆”“私”二字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幽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一是忧国之情。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2.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夫妻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2)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

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 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是作者的朋友。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1)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末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人公有志而无奈,多病的自身困难加剧他的归隐之念,百姓流亡的疾苦唤回他的济时之心,刻画了一位有志而无奈、不甘窃位苟禄、进退两难的官员(诗人)形象。(意对即可)

(2)①感叹别后时光易逝、境况萧索;②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而忧愁,情绪低沉暗淡;③抒发一个清直官员有志无奈的思想矛盾和苦闷;④感激友人的问候关念,亟盼他来访。(意对即可)

(3)末句以景结情(以景作结)。“西楼望月”,望月怀人,借月光来传递相互关照之情,盼望对方来访;“几回”,说明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几回圆”,用月轮的缺而复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意对即可)

5.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①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②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③,剔④尽寒灯梦不成。

【注】 ①朱淑真是一位容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乐交游的才女,但婚姻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②著摸:撩拨、沾惹。③仍:重复。④剔:剪剔灯芯的动作。

★(1)请就上片中的“独”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女词人在下片中用特写镜头摄取的两幅生动的画面,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独,孤独。无论是行走静坐还是吟唱应和,以至卧倒于床榻,都是凄楚孤零、独自一人,揭示了其婚姻不美满的现实。②五“独”连用(重复使用),充分表现出女词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女词人的形象。(答题思路:根据行为分析心理情感,再分析人物形象。)

(2)①泪洗残妆图。女词人思前虑后、痛定思痛,不由得泪水滚滚,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脂粉。女词人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因而是一个爱打扮的人,现在竟听任“泪洗残妆”毫不顾惜,令人催泪悲思。②夜剔寒灯图。女词人在愁病交加、恶性循环的劣境中,每每因抑郁难平、心意烦乱而夜不能寐,只得面对那昏黄暗淡的灯光,把灯芯挑了又挑。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

浣溪沙·咏橘

苏 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

【注】 噀:xùn,喷。

★(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答案 (1)“惊”:吃惊、惊讶。“怯”:胆怯、害怕。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2)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

侧面:①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②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③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侧面答出两点即可)

篇三:唐诗名句赏析之一六九: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六九: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自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全诗如下: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是诗人的好友。元锡,字君贶,是作者在长安时的好友。公元784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任上调任滁州刺史,于当年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贶是诗人在长安时的好朋友,期间曾托人问候诗人。次年春天,诗人写下这首诗做为应答。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意思是自从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开起兴,不仅有欣然回忆的意思,也显出时光的迅速,无形之中流露出别后境况的萧索感慨。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的意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37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

    题目e0e628f90242a8956bece4ce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