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传统文化讲座 正文

传统文化讲座

2016-12-07 15:29:08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第一讲

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蔚为壮观。其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厚,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及的,且长期居于世界文化之先头。要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弄清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了解它的形成和发展背景、根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以及它的影响和意义;其次,要认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研究中国文化就是要总结和继承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创造的这份宝贵的、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以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一、 文化与传统文化释义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这是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首先要碰到而且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但这又是一个最常见最难以说清的问题。因为对于文化一词,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无统一的公认的定义。据有关资料统计,文化的定义大约有200多种,而每一种观点都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来界说文化。即使是同一概念,人们在使用时又常常蕴涵着不同的含义。本文仅从文化的释义入手,对文化一词进行剖析。

(一)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在汉语中是由两个词素组成的,然而,最早“文”与“化”是不并用的。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日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尚书·舜典》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为此义;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漠》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

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以上诸说的“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可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一并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贫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西方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亦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相互之间还有细微差别。拉丁文Cultura,原形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与拉丁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英文、法文,也用Culture来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从这层意义上分析、Culture的内蕴比“文化”更为宽广,而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另一词汇“文明”更加切近。“文明”,从词源学上追溯,正如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睿智文明”时所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简言之,“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共称四大“文明古国”而不称“文化古国”,原因正在这里。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但是,“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却是近世以来由欧洲人发起端绪。究其缘由,显然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经历了文艺复兴以来多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认识到,风俗、信仰、社会形态,乃至语言,并非如中世纪神学宣称的那样凝固不变,而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进程。

二是因“地理大发现”而兴起的海外探险及范围广泛的殖民活动,令欧洲人发现,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大不相同,人类文化呈现纷繁斑驳的共时性多样化状貌。

文化在时间上的流变和空间上的差异,引起思想家们的浓厚兴趣。近世以来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而带来的研究手段和条件的极大改善,尤其是社会进步大趋势对于精神养料的迫切需求,更直接促成专业化的文化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并已基本形成如下共识:

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植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2

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即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把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纳入“文化”的范畴。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在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文化”,也属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涉及范围大小有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后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书肯定“大文化”概念,但基本上是以“小文化”为论述范围,主要围绕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而展开论述的。

(三)文化的结构与层次

关于文化结构与层次,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

3

系统说,等等。我们在这里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第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第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相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等。这一部分文化成果虽然不直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但它们的特质、发展水平归根结底是由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一定方式所决定的。

第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这是一种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礼记·王制篇》说“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汉书·王吉传》载“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都是对于人类行为文化的明确指认。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文化,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即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关系。

第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社会心理较直接地受到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与行为文化交融互补,互为表里。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作为基层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和法权观念,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与社会存在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仍然要经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起作用。作为高层意识形态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其终极根源当然也要追溯到社会存在,但它们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社会存在通过一系列中介作用于这类高层意识形态,而社会心理和基层意识形态便是其间的中介。

(四)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4

正剧。本书所论的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这一认识见诸先秦史籍者如,《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说:“民亦劳上,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庄子·田子方》载:“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均为此义。秦汉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中央政权建立,历朝版图时有损益,但基本趋势是不断拓展。清代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内征广东琼州之崖山”(《清史稿·地理志》),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同政府相继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国签订边界条约,至此,形状酷似雄鸡的中国疆域最终定位。本书所论中国文化,在地域范围内,以此为界。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后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中国境内各族间的联系纽带愈益强化,民族共同体诸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渐趋完备。进入近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侵入,中国境内各族更增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识,进一步形成自觉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遂成为包括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在全世界范围内,“凡遇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饮冰室专集》第11册。)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内容上讲,它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从时间上讲,它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就其基本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典型的伦理型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5

篇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

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

今天,在新前程学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公益讲座——《孝道与幸福人生》专题”报告会。大会邀请到了徐建国先生,在3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徐老师按照“孝道与幸福”的主题,对传统文化、孝道、感恩、大爱进行了逐一诠释。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孝道的理解。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孝道”一直被历朝历代深深重视,甚至被奉为“国之根本”。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彻于万户千家。其内涵就是善事父母、尊敬父母。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我觉得,如果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融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试想,当父母在家里感受到子女的孝敬时,他们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此这般,间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必将推动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吕明晰导演说,孝道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人类幸福的源泉、国家长治久安的和谐助力;恭敬是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方式;善良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与人为善可以得道多助;大爱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幸福的重要来源。他说,对父母的孝应当有三个层次,不仅要孝养其身,确保老人的吃穿住行,还要孝养其心,满足老人精神上的需要,使之心

里快乐起来,更要孝养其志,顺着老人的爱好和愿望来,让他们觉得活着有所作为。

徐建国老师他认为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自身道德做起,而孝道作为道德的根本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孝”是人格完整的基础,有“孝”的人也有责任心,有担当,知恩图报。“孝”是成功的保证,有“孝”的人讲义气、有爱心,会得到大家的合力相助,能够成就大的事业。“孝”同时也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源泉。

历史相隔久远,时代已然变迁,如何把中华民族的美德基因,流畅而不生涩地浇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花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是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行孝是天下所有做子女的应该做的,行孝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多陪陪父母,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的确,我们对父母的孝不用轰轰烈烈,我们也许只要多陪陪他们,做一些看似微

不足道的小事,父母就会十分幸福。正如吕导演所说:“对母亲的爱细化了之后更亲切”。作为儿女,我们一定要抓紧!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好好孝敬父母,别等父母走了,才留下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岁月间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演讲结束时,吕明晰总结说:一个不懂孝道的人,是不完整的人;一个不讲孝道的民族,是一个道德残缺的民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打开孝与爱的闸门,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这次报告,让我再一次受到关于“孝道”的心灵洗礼,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主动弘扬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更要时时刻刻重视对学生们“孝道”的培养,让“百善孝为先”的理念不断地传播下去,共同建造和谐、健康的社会。

篇三:传统文化讲座记录

传统文化讲座记录

活动主题:传承传统文化从我们做起

活动时间:2013年6月5日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张俊芳

一、活动前期准备

1.确立方案明确工作制作宣传海报并张贴。

2.通过询问同学以及有奖征集等方式收集信息包括掌握传统乐器传统书法等传统文艺的人员信息以及在校少数民族同学信息。

3.问卷调查的问题征集

二、活动开展

1.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图片展示

①传统舞蹈 ②传统乐器③传统文艺④传统节日端午节

2.问卷调查从各系中抽取一个专业发放问卷再回收问卷并对调查结果做出统计分析。

3.采访同学

① 采访问题:你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请谈谈你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对建设富强民主国家的作用。 ② 以下是同学回答

四一班郭思源:我觉得少数名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元素。中国是一个涵盖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的绚丽多彩得益于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

六三班李佳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

三、活动后期

1.对于收集的图片进行整理编辑同时对于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总结分析。

2.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文化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传承传统文化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传统文化讲座》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11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传统文化讲座
相关文章
  • 传统文化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教案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第一讲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蔚为壮观。其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