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典语录 正文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典语录

2016-11-27 18:00:2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后感

一曲挽歌唱悲凉

——评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摘要】迟子建,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当今时代文学创作的佼佼者,她的作品是文学花园中的又一朵奇葩。她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独特的价值立场,在文化激流中勇敢的握紧自己的笔,温情书写着一篇篇动人文章,像人们诉说着人性的期望,价值的追求,和温情的人心。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深深的吸引着读者,《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曲文化挽歌,悲凉,悲怆。鄂温克民族的人民在一次次迁徙生活的最后走出大山,逐渐丢弃原有的部落习俗,融入汉族生活,鄂温克文化渐渐消亡。迟子建在书中所想表达的是痛惜一种在生态文化的意义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原住民文化,在作为现代化象征的汉族主体文化的挤压与逼迫之下,最终无奈地消亡的痛心与无奈。

【关键词】文化挽歌 鄂温克民族 悲凉 风俗习惯 现代文明 消亡

迟子建是一位用自己的心去写作的作家,用积聚二十余年心血建构了颇为独特的文学世界,她极其注重感情的审美追求,使得文学创作成为她生活情趣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迟子建已经先后获得过两次鲁迅文学奖,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又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次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解读。迟子建笔下的文字向来提倡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为主旨,她真诚地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用心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她用自己的激情去书写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一个个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以此唤醒人们的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深思和反省,留下那难能可贵的精神家园的净土让人们在此歇息,等待着人性的回归,回归自然,《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就是这种风格和精神的代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对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授奖辞中写道:“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由此可以看出《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也是逐渐消失的原住民文化的悲怆挽歌,让人读之不禁潸然泪下,扼腕叹息。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故事,迟子建是以一位九十多岁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叙述的,小说中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尾声四章,在这四章中讲述这鄂温克民族人们的爱与恨,他们的欢乐和忧愁。这部小说可以用‘悲凉’二字形容作者所见所闻的鄂温克部落的生存现状,以及这个行将消失的鄂温克部落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民族特色、坚贞爱情??。小说采用了她喜欢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谱写了一首弱小民族生存抗争的挽歌。通过走进大自然来重新安顿被社会意识形态摧残的灵魂,倡导人类、自然、宇宙的原始之和谐。迟子建对于人与自然之关系中所蕴涵的道德问题的思考,在世界文学中也是具有超前意义的,这让这部作品就更加的厚重,显示出其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美学品味和艺术价值。

在阅读《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时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是鄂温克人对于自己赖以为生的大自然那样一种敬若神明般的敬畏与拜,而同时我也被在极其艰苦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坚韧意志决心和生存能力所深深震撼。小说中,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性格,描绘这鄂温克族人复杂的心理和人

性,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叙述着悲凉的鄂温克族的百年历史,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心,使之怆然泪下。作者将文学艺术与民族文化紧紧相连,极具智慧的迟子建表现出卓越超人的艺术才能,独特的艺术构思,表现了鄂温克民族慢慢走向消失的过程。文中的“我”是第一人称叙述,是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九旬老人,是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她自称是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这也就预示着鄂温克民族的文明的衰落和慢慢消逝。一个以部落生存为基本特征的民族居然连酋长都不再产生,它所预示着的当然是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的彻底解体。这将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倒退与悲哀,也是一曲哀婉缠绵的挽歌。

文中的鄂温克族的人们生活早额尔古纳河的右岸那片茂密的原始丛林中,一次次的迁徙着,繁衍生息。文中生动的描绘了游牧生活的鄂温克民族的生活习惯,他们住的地方叫做“希楞柱”,是一种用松木杆搭建的简易帐篷里,他们以放养驯鹿和狩猎为生,有储藏食物的专门仓库——“靠老宝”;他们高兴的时候会一起跳“斡日切”舞来庆祝;部落里的人得重病时,不是找医生来医治,而是会请萨满(巫师)来“跳神”以祛除病魔,部落里人死了要举行独特的风葬仪式;斯特若衣查节是他们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每到这时,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交换猎品,有的氏族之间还会联姻;他们信奉“玛鲁”神??这些鄂温克人奇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汉族或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形态,他们似乎生活在封闭的原始文明中,不被世俗打扰着,使我们这些习惯于生活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中的“现代人”感受到了边地原住民文化中那种悠远、淳朴、神秘的远古气息。然而作者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展现鄂温克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想向读者展示鄂温克人在极其艰难的生存困境中激发出来的坚韧的生存意志与生存能力,更有鄂温克人在强大的

现代文明侵入时奋力挣扎却无可奈何的尴尬悲凉。这一百多年来,他们经受了外族人们的侵略,经受了瘟疫的侵袭,饥饿的折磨 ,还有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些都没有让他们放弃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坚韧的守在赖以生存的原始深林的大山中,保持独立的民族特性。然而最终,随着社会的变迁文明的演变,他们的原始文明在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他们的森林被工业文明一点点蚕食着。他们试图反抗,保留下祖祖辈辈传承的生活。只是留下的人越来越少,下山的人越来越多,因为那里有着丰富的物资最后是剩下“我”和“安草儿”在这里孤独的守着,这是多么悲凉与辛酸。更衬托渲染悲剧性色彩的是“我”的坚持守候,当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上山动员“我”搬入定居点时,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不无悲愤地表示,“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呢?”是啊,工业文明的发展,汉人对环境的破坏远远多出鄂温克人,记得书中曾描写一段山下之人的柴火都是伐新鲜繁茂的树木,而鄂温克人所燃烧的树木都是树林里枯枝落叶和枯死的树木。由此看出鄂温克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只然而汉人犯下的错误,造成的人为灾难为什么偏偏要让无辜的鄂温克人来承担呢?当他们一旦放下猎枪,走出森林,融入山下的生活,他们也就失去了可以维系民族文化命脉的土壤,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无可挽回的消亡,这个民族的文明再也难以继续。可是,谁又能听到这哀怨缠绵的挽歌呢?处于封闭边缘地域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文化在强大的主流文化面前从来都是弱不禁风的小舟,只有被洪流所淹没,被主流文化同化。正因为如此,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中当迟子建让一个九旬鄂温克老人叙述他们民族的历史直至消亡时才更多了一份抗争的悲壮与无奈,多了一份悠远的悲悯,多了一份彻骨的文化之殇。独特的民族文化渐渐消亡,

或被汉文化同化,那珍贵的宝藏渐渐流逝着,我们却无可奈何,这一曲民族文化的挽歌唱出多少辛酸无奈与悲凉啊。

【参考文献】

第七届矛盾文学奖授奖词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的解读 解非

迟子建文集:第3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论迟子建小说艺术特色》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5卷 第4期 1997:173.

篇二: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后感 演讲稿

一曲弱小民族的挽歌

—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我要讲一个有关驯鹿、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以及古老的鄂温克民族的故事,它就是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这本书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如是说,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把驯鹿当做神鹿,逐其喜食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对于爱情的表达是小说最为打动我的画卷。 “饥饿和战争”是我的媒人,使我先后认识两任丈夫拉吉达和瓦罗加,彼此的生死离别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或许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吧,作品“爱和命运”的主题,让我想到《荆棘鸟》。他们都以一个女人为线索讲述传奇式的家族史,而这个女人的命运又是如此坎坷、让人扼腕。她们心中有爱,却不得不看着命运接连带走爱的人。小说的主人公“年届九旬的我”也让我想起《百年孤独》中的老祖母“乌尔苏拉”,她们一样笃信宿命,见证了一个家族繁盛的过程,也看着它在不可知的命运中逐渐衰微,直至结束自己苍老的生命。较之他人,她们承受了和寿命一样悠长的忧伤。

这部作品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我从未接触过的新奇,比如“萨满”。 萨满被看做鄂温克人的重要角色,每个氏族只有,代代传承。小说中妮浩身为萨满,每次受人之托跳神去解救别人的生命危险,像冥冥中注定一样,她每救一个人,命运也会带走一个她的孩子,可作为一个部落的信仰和崇拜,她没有放弃治病救人,直至她也没有生命可以失去。曾经有读者给迟子建来信询问,应该如何理解《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萨满的叙述,她是真实的吗?迟子建说,生活中有一些妮浩萨满的原型,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人类的大爱。所以我也被打动并相信这个古老部落的美丽神话。

小说最后,这个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集体搬迁到了城镇中新建的定居点,从此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森林。和很多读者一样,我也担着心,他们可以适应山下的生活吗?驯鹿可以被圈养吗?“我们再也不用在搬迁时留下树号了,山中的路越来越多了。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

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当搬迁的卡车在清晨驶入营地的时候,我看见那些要走的人的眼神中不完全是喜悦。他们的眼睛里也流露着凄凉、迷茫的神色。”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的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让每一个读者沉思良久。

如果你已经失去了聆听神话的环境,告别了接受神话的情怀,或许你也会爱上这部作品。

篇三: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介绍:迟子建 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 主席,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迟子建作品精华》三卷。 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2008年本书与《秦腔》《暗算》《湖光山色》同获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内容简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逐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人口式微。除了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万般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了弱小部落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名句及精彩片段摘录: “雨季一到,森林中常常电闪雷鸣的。尼都萨满说雷神共有两个,它们一公一母,掌管着人间的阴晴。在他的神衣上,既有圆环铁片的太阳神和月牙形的月亮神,也有像树杈一样的雷神。他跳神的时候,那

些形形色色的铁片碰撞到一起,发出“嚓嚓”的响声,我想那一定是雷神在说话,因为太阳和月亮是不发音的。”

读后感: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题材与视角都比较独特,它关注的是一个很小的民族与群体,当然这一点并不能当作获奖的充分理由,除此之外,它最大的特点是反映了这个民族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进行抗争和抵抗的现实。这与当今世界文学的主题也是非常吻合的。

该部小说在《收获》杂志上登载以来,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热切关注,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

笔者用第一人称、倒叙的笔法,以时间为主线,从主人公出生开始,一直讲述到今日,她已经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整部作品像蔚蓝的天空漂着几朵白云、像静静流动的小溪没有太大的波澜,却那么引人入胜,轻轻的把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亲历鄂温克的一直部族近百年的生存变迁。

在这本书中,作者全方位展现了世代在白桦林与茫茫雪原间繁衍生息的鄂温克部落中的男男女女,他们的恩怨情仇、生老病死。这些生来漂泊的游牧者在书中挥洒着最接近人类本原的人性,胸中漾动的是火般炽烈的情感。长久游牧生活带来的漂泊无依反而激发了人与人之间更强烈的彼此依赖,他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有着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价值观,也有着现代人早已迷失的真诚。部落里跳神的萨满、冰天雪地间人与自然的对抗、生命的世代轮回……使整部作品笼罩在浓厚的魔幻色彩里。

通观全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迟子建为书中众多人物“设计”了各种各样

的“生”,伴随着的便是结局迥异的“死”。 在这部书中,有太多的死亡。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消亡,都会让人有生生的痛楚,然而,当你看到那些很小就死去的孩子,被装在白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痛楚就会转化成温暖。他们一边是枕着泥土的芳香,一边是沐着和暖的阳光,所以他们的亲人,自然的接受着生死命运。

这个世界上,最意最动人的,总是那些最朴实最简单的活法。这些不掺杂太多社会因素的生死,固然或曲折或惨烈,伴随生死的某个故事段落或许令人欣喜若狂或扼腕叹息,但这一切放在整本书里,放在“我”九十年的漫长生命记忆中,就仿佛自然界的寒来暑往,显得如此顺理成章,甚至波澜不兴,完全湮没在时光中,镶嵌在迟子建的笔触起落间……

石晛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典语录》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34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典语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一曲挽歌唱悲凉——评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摘要】迟子建,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当今时代文学创作的佼佼者,她的作品是文学花园中的又一朵奇葩。...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