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新闻特写的特点与例文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的概念
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的特点
(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3)透视全局。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的种类
新闻特写共分以下几种: (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的写作
第一,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 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
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第六,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合理想象。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的实例一
特殊的捐赠
子彬昌
下午3点刚过,门厅接待捐款的刘云杰老师告诉我:“王镜师傅又来了!”在场的人心里都一阵高兴,我撂下手头工作赶忙走到前厅:“大冷的天,这么远您怎么来了?”我问。他迎过来,右手拿着200块钱一扬:“这不,我把这钱捐了。”
王镜——就是那位住在北京黄杉木店周转房、捡破烂向希望工程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捐款万元的退休老工人。今天出现在我眼前的王镜老人,无论从脸色上,还是穿着上,都和以往来时大不一样了:他的脸黑中透出红润,而且胖了;身穿黑色棉外套、土黄色新工作罩裤,足下一双黑色包头胶底棉鞋,显得干净利落。我请老人坐下,没等我问寒问暖,他就满脸堆笑地说:“这不,人家知道我困难,给我寄来200块钱,好人哪!我怎么能要人家的钱呢?”我接过话茬:“你节衣缩食,捡破烂把1万元都捐了,这200块钱人家给您,您留下用也是应该的。”老人立即反驳道:“不能!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要。人家一片好心。退休费我足够用了,还是捐给希望工程,给贫困山区办教育吧。”说着,他转过脸对刘老师说:“你一定要写人家的名字,我把收据给他寄去,好好谢谢人家。这情我领了。”“我琢磨,退回去也太不尽人情。可我又不能要,还是给希望工程,顶好!”我一边聆听,一边凑过去接过老人手中的一个信封,那上面写着:河南洛阳一拖公司油泵厂安环科高防。我明白了,这200块
钱就是素不相识的高防同志看了中国青年报1994年12月19日刊登的《黄杉木店陋室铭》后汇给王境老人的。
这就是数天前发生在北京北新桥香饵胡同3号——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厅的一幕动人情景。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的实例二
时代需要最可爱的人
——记著名作家魏巍同李国安会见
张 京 陈 辉
一双写英雄的手和一双紧握钻杆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28日下午,76岁的老作家魏巍在他的寓所会见了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模范团长”李国安。
老作家握着李国安的手高兴地说:“你的事迹我都看了,很感人。你是改革开放年代的英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人向钱看,有人说空话,你是无私奉献,为老百姓办实事,扎着?钢围腰?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是新的万里长征。我们的时代需要你这样最可爱的人。” “老首长,我从小就读了您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志愿军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老前辈,想起了舍生忘死的志愿军英雄。”李国安崇敬地对魏老说。
看着挂满军功章的李国安,魏老若有所思。一会儿,他感慨地说:“6年前,我的一个老朋友也坐在你这个位置,他叫李玉安,是?活烈士?,是战争年代的英雄;你叫李国安,是和平时期的英雄。你们都是英雄,是两个时代的英雄。你们都在实践我军的宗旨,都是最可爱的人。”李国安说:“谢谢老前辈的鼓励,我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谦虚谨慎,为 人民办更多的实事,为人民再立新功。”
离别时,魏老将自己撰写的们《地球的红飘带》一书和一幅亲笔题词交给李国安,上面写着:“李国安同志:你是和平建设年代最可爱的人。”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的实例三
本报通讯员 刘柱石
3月12日下午3点,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湖南省吉首市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能容纳500多人的会议室里,端坐着全市49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他们将通过闭卷考试获得任职“科技资格”。
主考官: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宋友达和副市长胡德敏。
主监考:市委组织部长。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题目《农业综合技术测验题》,涉及本地主要农作物、林果业及养殖业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担任考务工作的高级农艺师郭老师对笔者说:“试题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是培训过的知识。”
3点15分,考生开始答卷。考场上格外肃静,只听见沙沙的答卷声。担任监考员的市委组织部两位副部长,目光不停地扫视着,有两名考生刚一交头接耳,便被提出警告。4点过后,便有考生交卷,郭老师浏览几份试卷后告诉笔者,考得好的能得90多分。
考试结束后,笔者在考场采访了宋副书记和胡副市长,他们说,市委、市政府采取考“科技资格”的办法,“逼”乡镇领导带头学农业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带领群众科技致富的实际本领。市委组织部长告诉笔者:“市委、市政府将张榜公布这次考试成绩,并奖励成绩优秀者;对考试成绩不及格的,限期补考,再不及格者,将采取一定的组织措施。没有?科技资格?,就不能胜任乡镇领导。这样的考试,今后我们每年都要进行。”
篇二:新闻特写概述
新闻特写,是借重文学的描写手法对新闻事项的特别写照,其结构不拘一格,浓墨重彩描摹新闻形象是它最主要的特色。
报刊新闻特写是广播、电视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报道形式。广播、电视以其快速传播的优势,夺去了报刊宣传的许多阵地,在快速这一点上,报纸无法和广播、电视竞争,而读者,不仅需要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还要了解事件的原因,了解事件的形象,这样报刊新闻就逐步向纵深化与形象化发展,于是解释性报道和特写性报道就兴旺起来了。
新闻的特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特写仅指消息类特写,而广义的新闻特写包括通讯类特写,即用特写笔触写的通讯。
新闻特写的种类包括人物特写,事件特写,专题特写,风貌特写。
人物特写 截取人物活动中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绘声绘色再现形象,展示其精神风貌。如:
谭 千秋
新华网5月14日报道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那天早上他还跟平常一样,6点就起来了,给我们的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女儿还在家里喊着爸爸啊!”张关蓉泣不成声。
“谭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兼着高二和高三年级的政治课。”陪着张关蓉守在谭老师遗体旁的同事夏开秀老师说,“在我们学校的老师里他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了一串鞭炮??
事件特写截取事件的一两个片断、一个侧面,浓墨重彩,立体化再现于作品。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
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专题特写 写问题的一个侧面,或抓取一种社会现象,向纵深挖掘,笔墨集中,问题单一,有透视感。
特写:明察暗访行风政风目击记
新华网福州7月14日电(记者 沈汝发)
11日上午,福州市鼓楼区行政服务中心内,空调清凉,办事的市民络绎不绝,办公人员忙而不乱,服务热情。
“我要办理一张未婚证明。”在鼓楼区民政局的窗口,一位市民递给办事人员身份证、户口簿。打印、查询、签字,不到一分钟,0403号办事人员吴兰兰便熟练地办好了所有手续。
“不错,速度很快,态度也很好。”这位市民在评价系统上给出了“非常满意”的结果。
这位市民叫郑富海,是鼓楼区民主评议行风政风代表。今天,他是以办事群众的身份对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与业务熟练程度进行暗访。
在鼓楼区卫生局窗口,另一名民主评议行风政风代表张淑珍以办事群众的身份咨询办理饮食店的卫生许可证的手续。办事人员详细介绍了审批依据、申请条件、申报所需的资料、审批的程序等等。
“原来办理这些证件需要很多手续,很麻烦。现在归拢到行政服务中心来,很方便。体验了一下整个过程,还是很满意的。”张淑珍说。
据鼓楼区纪委监察局副局长王友益介绍,鼓楼区纠风办从人大、政协以及市民代表中,聘请了15位民主评议行风政风代表组成若干小组,对全区各参评单位的依法行政及服务情况进行明察暗访。
“今年,改变往年各小组只明察暗访同一批单位的模式,采用小组轮换制,每个小组对不同批次单位进行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从而掌握真实的情况,形成对各部门单位更加客观、全面的看法和意见。”王友益说。
从鼓楼区行政服务中心离开后,4名民主评议行风政风代表又来到华大街道龙腰小区进行居民对政府办实事满意度调查。同时,代表们还对居民反映的无物业小区脏乱差现象督查整改,向居民发放问卷调查表,听取群众意见。他们将把暗访发现的问题以告知单的形式反馈给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处理。
王友益表示,纪检监察部门把明察暗访民主评议作为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广泛开展基层民主评议活动,将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评价权交给群众,以促进政风行风的转变。
新闻特写写作要求
对准焦点一是采访要抓住宜于特写的题材,二是表达要集中笔墨。比如跳水姑娘吕伟的夺魁比赛,最动人的就是“ ‘飞天’‘凌空’”的那一刹那,是这一刹那间吕伟跳水的一系列动作,这就是特写的焦点。
文字作画 特写就是特别写照。写照者,并非一般性的陈述,而是再现形象,但不用胶片,不用画笔,而是用文字作画。
特写描写,既用白描,也施工笔,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渲染。一篇短短的特写,常常熔多种手法与一炉,其文学色彩,其魅力正在与此。
无论是描人还是写物,抑或写场面,都要着力表现动态。动态是最引人瞩目的,也是最宜于表现特写对象特征的。
篇三: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刘金凤
新闻特写,就是用特写的手法来反映新闻事件。它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截面”或细节,通过多种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据考证,在我国发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见《新闻与成才》1988年第5期吴鸿业的《繁荣中国式的新闻特写》一文)。1963年,《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上,曾主张用“报告文学”的概念来代替“特写”“文艺性通讯”“文艺性速写”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段时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报告文学一马当先。与此同时,通讯和特写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就新闻特写而言,它发挥现场新闻的优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性。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新闻特写以其镜头感、现场感、立体感强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见诸新闻媒体。特写作为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在新闻宣传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闻特写的特点
新闻特写是从消息和通讯之间衍生出来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既有通讯、报告文学等体裁的特色,又有着它独自的特点。
新闻特写有如下特点:
镜头感。 运用摄影或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方法,对所截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巧妙地“截取”和适当的“放大”,使作品具有较强的镜头感。
立体感。所谓的立体感,就是使“镜头化”新闻事实能给读者以更强的立体感和感染力。
现场感。这是新闻特写的一种较为突出的特点。通过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取材,将记者的现场目击和感受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受。
特定性。这是特写在取材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特写的“特”,主要表现在强烈的瞬间性和现场感上。新闻特写的特点还体现在分类上。新闻特写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按照新闻特写的题材、写作方法,可分为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工作特写、场面特写、景物特写、旅游特写等。从新闻特写所体现的新闻价值着眼,可分为新闻性特写、趣味性特写、实用性特写等几类。
二、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在采写新闻特写时,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取重大题材 提炼深刻主题
新闻特写的题材选取对提升作品的新闻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丹尼尔·威廉斯在他的《特写写作技巧》一书中说:“只要你稍稍具有一点想象力,你就会发现,寻找特写题材是易如反掌的事。睁大眼睛,观察你周围的生活,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题目可写,你一辈子也写不完。”我们如何去发现新闻题材并进行科学的选取呢?到底哪些题材适合写特写?我们不妨听听另一位美国学者朱利安·哈瑞斯关于新闻选材的建议:1、不平常的情况。如奇怪的事、反常现象、巧合、特殊人物,等等。2、平常的事情。众人熟悉的人物、场所、事情;里程碑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3、带有戏剧性的情景。如突然变富的暴发户、大笔奖金的获得者、被遗弃的婴儿、英勇抢险行为或震撼人心的险情等等。
新闻特写的选材一定要围绕主题去精选,在诸多的题材中选取一些典型、有意义、集中、生动的截面素材,进行提炼,升华主题,追求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最大化。
(二)抓准“镜头” 局部“放大” 以小见大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求作者抓准“镜头”,进行聚焦,局部适当“放大”,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要善于截取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段、剖面,选取有重大新闻价值、新鲜、新奇的新闻事实,以期使新闻特写立起来。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之夜,北京天安门广场数十万群众举行通宵庆祝活动。新华社记者采写了新闻特写《激情十秒》(见新华社1997年7月1日电)。在这篇特写中,作者截取了香港回归这个重大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最后10秒这样一个“镜头”,通过现实与历史、北京与香港的描写及局部“放大”,突出了香港回归、百年巨变的伟大意义和重要性,达到了以小见大、新奇制胜的效果。
(三) 细节动人 描绘得当 生动形象
新闻特写中,不但要有精彩、细腻的细节,还要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即恰当用白描、细描的手法表现事件或刻画人物。
细节,是指叙事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实场景、自然环境、展开情节等的最小组成单位,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新闻作品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美联社著名记者休·马利根曾说:“把大量的细节加以巧妙的运用,就可以写出可读的新闻。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
《什么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的注意事项》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14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