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哼鸣
哼鸣亦称为哼唱,即以哼带唱。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笔者坚持使用哼鸣的方法进行练声。通过长期实践,笔者发现正确的哼鸣有助于更好的歌唱。当笔者自己在琴房里练声时,没有老师的指导的情况下,就利用哼鸣进行开嗓。例如,我在歌唱《军营飞来一只百灵》的时候,先用哼鸣“m”代替歌词,当运用正确时,再进入歌词歌唱时喉咙就觉得很舒服,发声也很自然,不出现大白声的问题。没有正确运用哼鸣唱法时,喉咙显得很不舒服,常出现挤压的情况。
然而正确的哼鸣必须是和气息的控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正确的哼鸣是建立在正确的气息方法之上的。哼鸣时喉咙自然放松,平静地用小腹吸气,借助哼鸣前的吸气动作先将横膈膜张开(找到抬钢琴的着力点),然后使气息进入腰腹部,此时后腰部有明显吸气扩张的感觉,待气息下沉,将所存之气都转化成声音缓慢地均匀地“哼”出来。要在气息支持的基础上发出声音,就是用保持吸气的感觉来唱。注意节省和控制好气息,避免不用气或者漏气的现象。下面我们来讨论哼鸣。
一、哼鸣可分为闭口哼鸣和开口哼鸣两类
(一).闭口哼鸣
简单的说既是闭着嘴唇发出m的声音。闭口哼鸣时,下巴、喉腔、口腔肌肉不可僵硬,舌头放平,轻抵着下齿,软腭随着正确的吸气动作而上抬,咽腔呈拱形,嘴唇轻轻闭合,牙关放松紧,整个口腔像含着一口水一样,保持放松自然的状态。发声时可感觉到鼻梁上部有明显的振动,胸腔处有微微的共鸣感。闭口哼鸣是开口歌唱的感觉基础,兰培尔提常说:“如果你不能先闭着口唱好,你就不能把张口唱好。”哼鸣能有效地调节紧张的腔体,不论是口腔、鼻腔或是胸腔。做闭口哼鸣训练时应注意两肩放松,哼唱时身体一定要保持吸气时的姿势。练习时采用由高到下行音阶来练习效果较为理想。在进行练习的时候注意声音保持统一,到高声区时真假声的互换是重点。
练习
1
(二).开口哼鸣
开口哼鸣是在闭口哼鸣的基础上,张开嘴唇发出n的练习。哼鸣时要求声音共振的位置要尽可能接近闭口哼鸣的感觉。口腔打开的程度要适当,不可使劲拉下巴造成下巴僵硬,这样会造成声音不集中。开口哼鸣能够通过直观的腔体查看歌唱者的口腔状态,可以用来检查闭口哼鸣的方法正确与否。当随意张开或做脸部动作时不影响声音的位置则表示开口哼鸣做的正确了。当歌唱者在练习闭口哼鸣时口腔可做随意咀嚼动作,应注意不可将n发成a。
练习
2
闭口哼鸣与开口哼鸣结合起来练习才能更好的发挥哼鸣的作用,应感觉到鼻根或眉心有
一种向里“绷”的感觉。只有当嘴的开、合不影响声音效果及声音位置与稳定时,哼鸣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应检查发声是否统一。
二、哼鸣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哼鸣练习能很好地放松喉部肌肉,有助于打开喉咙从而找到高位置 在《歌唱的自由》一书中,菲力普建议:“学习唱歌的人要尽可能多地练习哼唱。”因为我们进行歌唱发声时并不能很快地协调各发声腔体的能力,比如要求放下喉头的同时打开喉咽腔,提起软腭,保持气息,但我们往往顾此失彼,容易出现挤压喉咙的现象。这样的声音通常干涩,没有色彩。而通过哼鸣练习能够使整个歌唱器官处于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当我们作哼鸣练习时笑肌微提,使哼鸣的发声点集中于面部,从而产哼鸣先从口咽腔、鼻腔、头腔共鸣而获得高位置的头声,同时,使气息畅通下沉,再顺次取得口腔、喉咽腔、喉腔、胸腔共鸣生共鸣。中低声区时哼鸣产生面罩共鸣,高音区时,哼鸣使得头腔共鸣显现得明显。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在《我是怎样唱高音》的一文中说:“我是通过哼鸣的练习先获得混合共鸣并进一步获得高音共鸣。”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在《继承传统借鉴西洋——论中国声乐的建设和发展》一文中提到”哼鸣是贯穿三个声区的主干,以哼鸣的中声区为先导,然后向两头扩展哼鸣训练是找到高位置共鸣的途径。”
(二).哼鸣能够纠正不良的发声习惯,并使得损伤的声带恢复的效果 世界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说过:“许多歌唱家每天都闭口练习,我的亲身经验可以证明这种练习的好处。闭口哼鸣使声音增加灵活性,而又使声带得到休息。据我所知,某几个歌唱者由于过度疲劳而损伤了声音,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而恢复正常的。”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常容易出现不良习惯,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出现喉头部稳定及声音不集中、大白嗓等问题,而正确地掌握了哼鸣练习方法后,能够达到声音连贯通畅,声音位置高的效果。不仅如此,有些学习者不知道控制发声的力度和时间的长短,容易使得声腺疲惫,这时应用哼鸣练习来调整和恢复。练习时应以轻声小声为主,放松喉咙,集中气息,让气息带动声带发出柔和的哼鸣。控制好练习时间,有步骤地逐渐增加练习时间,使声带在合理使用的同时能够得到保护和休整。切勿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世界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说过“:许多歌唱家每天都闭口练习,我的亲身经验可以证明这种练习的好处。闭口哼鸣使声音增加灵活性,而又使声带得到休息。据我所知,某几个歌唱者由于过度疲劳而损伤了声音,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而恢复正常的。”这足以说明哼鸣的好处。
(三).哼鸣能够扩展音域
歌唱者自然放松地以哼带唱,减少了对喉咙的挤压,使得喉咙在歌唱前得到了最佳状态。唱低音多用真声,唱高音时假声运用得多,唱中音则以真声为主,每个音在高位置上掺和着假声的感觉与成分。也就是说解决声乐中所指的“换声问题。“换声区”是从低音往上唱时感到有阻碍,容易卡壳,上下声音不统一的地方。哼鸣练习不需要大的音量,它是一种对弱音的控制与假声基本上市混合在一起,通过快速哼鸣练习,促使声音转换灵活,真假声两种技能很好地结合。在练习时,喉咙越放松自然越能发出低声区的音,有利于向下发展音域。声音里的假声比例越大,音越高,歌唱的音域相应地就得到了扩展。
(四).哼鸣练习简单,是合唱及初学者进行声乐训练的快捷方法
哼鸣练习只需要对一个母音进行哼唱,可以不张开口腔,不用大的音量,可以不在琴房中练习,只要打开喉咙,放松腔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练唱。格瑞斯说:“哼唱的好处是使喉腔自由与放松并防止喉音。如果整个声音通道不是处于放松状态,就不能把哼音唱好。”(《合唱组织的训练和领导》)。可见,哼鸣唱法也能很好地运用于合唱中。对于
初学者来说,特别是对于从童声开始训练的初学者来说,哼鸣简单易懂,亦能激起少儿练习的兴趣,当歌唱者无法准确地进行气息训练时便可通过哼鸣练习对气息进行调整。
篇二:哼鸣练习
在声乐学习中,哼鸣练习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方法。“哼鸣”也称之为哼唱,它是用鼻腔发出“M”音来练习发音的方法。
经过系统、规范的哼鸣训练学习,使我在声乐学习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提高,同时解决了本身存在的毛病与一些不良的歌唱习惯。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到哼鸣练习不仅容易感觉到声音高位置的存在,而且还可以逐渐改善我们歌唱的共鸣,扩展音域,提高歌唱的能力,以及对喉头、气息的稳定等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在“哼鸣”练习的学习训练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体会:
一、哼鸣练习能较好的使喉部肌肉放松,进而有助于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前提,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同时,它也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喉头自然向下,保持叹气的状态,喉外肌肉不能紧张,下颌不能僵硬,下巴要自然放松。在歌唱练习时,声乐学习者往往盲目追求声音的音量,忽视内口腔的建立,因而出现捏喉、挤压的毛病,这种违背科学练声的歌唱状态,最终导致声音憋在喉部,听起来觉得声音出不来,这时,我们如果采用边打哈欠边进行哼鸣的方法练习,就有助于喉部的肌肉放松,让声带自由振动,产生具有泛音的效果。
当歌唱者在哼鸣练习时打开喉咙的状态建立了,尤其是把声音送进打开了的鼻咽腔,这时,我们就能体会到鼻腔面罩部分有一种轻微振动的感觉,这就说明,已经打开了鼻咽腔,把声音哼到头上去了。世界上许多著名歌唱家多次共识:“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
二、哼鸣练习有助于体会声音共鸣的感觉,进而获得高位置的“头声”
如何控制音色的丰富变化,掌握良好的共鸣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恰当的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让声音通过腔体振动共鸣而发出来的声音,就会使原本单薄的声音获得共鸣的效果,从而达到美化声音的目的,从而获得歌唱的高位置,形成音色优美动听,具有穿透力的声音。而哼鸣正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声音高位置和发展共鸣的练习方法。在《歌唱中的自由》一书中,菲力普建议:“学习唱歌的人要尽可能多地练习哼唱。”
哼鸣练习时,将双唇微微闭住,舌头平放,舌尖舔着下齿,软腭上提,我们要努力克服不把声音压在喉咙里,口腔内建立自然空间,就好像含着半口水,感觉声音是位于头的前上部,气息则均匀柔和地叹出来,而声音好像是从很远很小的地方传来的,这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头腔共鸣,逐渐由哼鸣转唱为开口音,而声音的感觉位置始终保持在哼鸣的高度上。这样,经过反复的练习,发出的声音就会逐渐集中明亮,结实圆润,穿透力更强,采用这样的练习,就使歌唱者获得了歌唱技巧中追求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三、哼鸣练习有助于“换声区”的解决,进而扩展音域
我们知道,歌唱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换声问题,如果换声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就会使声音不统一,不能顺利地扩展音域,更不能唱好高音,从而,也就不能圆满地演唱作品与完整地表现作品。我们所指“换声区”就是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
难,容易卡壳,甚至感到要出现破音,顿时感觉上下声音不统一,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这时,我们必须将两个声区之间的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实说到换声点,就是一个“混声”的问题,也就是真假声统一的问题,掩盖一些真声声音就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这样声音的衔接才会自如。
通过在学习实践中,我能感觉到哼鸣训练法对我们的换声区有很大的帮助,因哼鸣练习不需要大的音量,它是一种对弱音的控制与要求口腔的松弛度,同时,加强了腰腹肌的有力支持与控制,把声音哼在上面的鼻咽腔和后面的咽管里,这种高位置发出的声音,真声与假声基本上是混合在一起,通过快速哼鸣练习,促使声音转换灵活,真假声两种技能很好地结合。唱低音时多用真声,唱高音时假声运用较多,唱中音则以混声为主,每个音都在高位置上带着假声的感觉成分。在练习中,喉部越松,自然,越能发出低音区的音,有利于向下发展音域。如果声音里假声的比例越大,音就越高,由此,歌唱的音域极大地得到了扩展。
四、哼鸣练习有助于控制气息与声音的平衡,进而获得歌唱器官协调自如的运动
歌唱的训练也就是呼吸的训练,因为气息贯穿着整个歌唱的过程,气息是动力源。“气息控制”是指歌唱时肺里的气压作用于声带,冲击声带,使声带形成瞬间的开闭产生振动将声波传递出口腔,这就要求在保证声波传送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气息来达到延长乐句。在歌唱时,用气要适度,气息控制要协调平横。这种协调平衡是横膈膜与腹部肌肉之间的一种平衡的控制能力。有时当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气息总是沉不下来,总往上跑,越唱到高音,声音整个是提着的,而不是叹下来的,然而当我们过分的去注意气息,往往则使声音僵硬,或憋气,以至于导致音准不稳。而哼鸣的用气正好能使气息均匀,节省又有控制,依靠横膈膜及腰部的周围,产生一种良好的由口咽腔,胸腔到横膈膜之间的气流通道,并具有流动的感觉。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我们用最少的气息获得最大的共鸣效果,使气息灵活流畅又有支持,使声音灵巧轻松又富有弹性,和正确的控制能力,它有助于歌唱器官整体协调、配合。
哼鸣练习的学习,对于不同程度、不同条件的学习者都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初学训练者,我们首先可采用慢速、简单的哼鸣练习,避免开口发声的紧张以及喉头上提或挤压的毛病,当声音出现空、虚属正常现象,因为气息整个是通畅的,不会出现憋气、压喉的现象,这样,在较短的时间里,基本上就能达到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对于高级阶段的训练者而言,采用中速、流畅的哼鸣练习,在要求上则逐步增加力度与速度,加强整体共鸣感的要求,使在气息支持的控制下,达到声音灵活、流畅,音色圆润优美。
五、哼鸣练习有助于声音集中,进而获得良好共鸣
所谓声音集中是指在发声时,把大部分振动或共鸣集中引向一个特定的部位,初学者嗓音音色往往有空、虚、散、不集中等现象,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嗓音缺乏内在的点,而哼鸣练习针对这一毛病将能得到明显改善与解决。
练习时,找到这个点,先将双唇微闭,上下牙稍打开,闭嘴微笑状,将咽壁站立,从胸腔发出结实集中,穿透力强的闭口音,在哼唱过程中,想象着从软口盖小舌处到头顶后上方有一个细小的洞,让声音穿针引线,从这个小洞穿过去,感觉声音集中在鼻腔顶端,不管音的高
低如何变化,声音的位置始终保持着这样的高度,歌唱时的位置和哼唱时的位置相同,它始终保持深呼吸,气息在腰腹肌有力的控制的支点上稳稳地沉下来,然后气流向头腔、鼻腔上送,喉部肌肉放松,喉头处于下放而不压喉,挡气发声的状态,这样得到的声音高亢明亮,集中统一。
六、哼鸣练习有助于疲劳、受损伤的声带得到休息、恢复
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说过:“许多歌唱家每天都练习哼鸣,我的亲身经验可以证明这种练习的好处,哼鸣使嗓音增加灵活性,而又使声带得到休息。”声乐学习者如果歌唱方法不正确,如喉咙过度用力,力量太重等等,都将会造成对声带的破坏,这种情况可用哼鸣练习来调整、修复。
哼鸣练习时,应以轻声小声为主,放松喉头,集中气息,闭合好声带,让集中而又有支持控制的气息使声带发出柔和、轻声的哼鸣,然后逐渐慢慢增加练习时间,使声带得到必要的保护、休息与恢复。
总而言之,哼鸣练习在声乐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只要能正确的掌握它,运用它,就能帮助我们获得流畅灵活、清晰明亮、集中结实、优美圆润的歌声。
篇三:浅谈哼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关 键 词 :哼鸣 思考 声音焦点 声带机能
由于人声乐器构造的特殊性,歌唱者根据自身在歌唱实践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出各成体系的发声方法。因之仅仅是停留在个人主观意识层面上的感性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声乐界人士对于声乐训练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这个缘故,对于“哼鸣”的合理性、有效性,有着很多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见解。
反对者如弗·兰佩尔蒂,他说:“如果你不能开口唱,你就不能闭口哼”,他警告学生:“不要哼!由于缺乏胸部支持,没有比它更会使喉咙疲劳或更唱不准音的了。”①玛·马尔开西也认为“闭口哼唱”不利于奠定学生声音的基本功,她认为哼鸣的结果就是浓重的鼻音。布朗恩说:“除非你能哼唱正确,否则你就不能歌唱正确。”克因也认为:哼唱对改善音质并没有什么作用,不要用于声音练习。
而持赞成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斯科特说:“哼唱以产生最丰富的声音共鸣,它是所有发声的基础。”阿克登说:“哼唱是初步练习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卡鲁索、梅尔芭、马加利迪·阿尔佛雷每日都用哼声练习, 他们称哼鸣为声音之日光。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上世纪40年代着名女高音歌唱家津卡·米兰诺夫、六七十年代着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库尔特·鲍姆、女高音歌唱家丽塔·沙恩、男低音歌唱家保罗·普利希卡以及瑞典男高音歌唱家于塞·比约林等,在谈及歌唱的技术问题时,都强调了哼鸣在训练发声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他们日常的发声练习中,哼鸣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中国着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极为重视哼鸣练唱:“哼着唱好处很多,在练唱时多练哼鸣不仅能够找到?吸着唱?的感觉,还能得到腔体打开之后声儿在腔里震动的感觉。”②王秉锐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哼鸣的应用有着独到的体验。他认为哼鸣训练是塑造美好声音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获得头腔共鸣有效、快捷的方法之一。
分析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我们看到,否定者的理由哼鸣时缺少胸部的支持,使气息上提;练习哼鸣容易出现喉头发紧,使喉部疲劳,使音准出现问题;练习哼鸣会形成鼻音,使声音堵塞、音色含混;不能改善音质。
但是哼鸣的受益者认为:哼鸣可以使音色优美、喉头放松、声音通畅,可以帮助他们很快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哼鸣是开发鼻腔共鸣的有效手段,而良好的鼻腔共鸣能力是声音获得高位置共鸣的直接保证。他们认为通过哼鸣练习,可以较快地建立歌唱者的内在协调能力,使鼻腔和其他发声腔体有效地相互配合,使声音更具共鸣效果。
笔者认为,发声训练方法殊途同归,只要能让嗓音得到开发,让歌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唱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就达到了这种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至于谁是谁非、孰优孰劣,并无太多的争论价值。总的来看,“哼鸣”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还是具有明显的训练效果的。
声乐既是嗓音的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用声的学问,学习者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经过长时间勤奋刻苦的练习,才能掌握歌唱发声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练习方法是塑造嗓音和练习掌握发声技巧的重要手段,而“哼鸣”练声法则是一个虽然人人都知道,但又往往为多数人所忽视的嗓音练习的秘诀。
一、“哼鸣”的概念
“哼”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作,就是在发声的时候,双唇微微闭拢,声音通过鼻腔发出的状态。平日里人们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往往情不自禁地“哼”着歌曲,这时虽不是有意地在唱,但是声音却很松弛、通畅和清晰。声乐练习中的“哼鸣”与生活中的各种“哼”(愉快地“哼”唱,生气地“哼”及轻蔑地“哼”)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发声练习中的“哼鸣”要求腔体的状态更夸张一些,注意力更集中一些。
歌唱发声时经常做的“哼鸣”练习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开口“哼鸣”;另一种是闭口“哼鸣”。其中闭口“哼鸣”是大家在做基础练习中经常用的一种加强歌唱共鸣的方法,“哼鸣”虽
然可以帮助学唱者巩固歌唱的基础状态,对于初学歌唱者的音色和歌唱的共鸣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但是,由于此种方法需要练习者付出较多的练习时间和耐心,因此,这一有效的练声方法虽然为多数声乐学习者所知,却因其看似容易且费时较长而被许多歌唱学习者忽视了。 歌唱的“哼鸣”练习,要求在“哼”的时候保持着半打哈欠的状态:利用深呼吸将喉咙打开,用叹气的感觉将声音用气息“叹”到眉心。如果方法正确,“哼”出来的声音则非常通畅、圆润而且轻松,并不觉得怎样用力就能体会到共鸣效果。
二、“哼鸣”的练习方法
“哼鸣”的练习较为简单易学,但是练习时仍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口腔状态
“哼鸣”练习时,口腔要适度打开,特别是要想象:把最后两颗大牙张开,口中像含了大半口水一样。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体验:口腔始终保持说“欧”(ou)或“木”(mu)的感觉与状态,双唇微闭,面带微笑,舌身放松,舌尖轻贴下齿,就像闭口说着“欧、木”一样。刚开始“哼”的时候不要过于用力,可先用连音与断音交替轻轻地“哼”。此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声音的“松”与“通”上,用心体会气与声的转换及竖立通畅的感觉,“哼鸣”时用意念将鼻梁挺起并向上延伸,这样可以避免口腔内不积极打开,舌面紧贴上腭的“假哼鸣”状态。
2.喉咙状态
做“哼鸣”练习的时候,喉咙是否打开是“哼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练习“哼鸣”时要保持着喉咙打开的状态。具体做法是:(1)保持半打呵欠的状态:上腭兴奋上提,面带微笑,同时用颧骨将上腭拉住,以便放松下巴与舌根。(2)在“哼鸣”的过程中想象着喉结一直悬浮在锁骨窝内,声音越高喉结越往下“滑”。(3)借助小声哭泣的感觉打开喉咙:当练习过程中找不到正确的状态时,先用小声哭泣(呜…
《你哼鸣的方法正确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13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