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世界环境日黑板报图片
世界环境日黑板报图片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
世界环境日由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并在会上提出了经周恩来总理审定的中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团体在每年6月5日前后举行保护环境、反对公害的各类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在这一天发表有关世界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
>
主要意义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而渔等不良发展方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
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
篇二:世界地球日黑板报资料及图片
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发起并组织的环境保护活动,犹如星火燎原。全美国共有2000多万人参加,约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国的各大团体参加了这次活动,这一天就成了第一个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纳尔逊提议在全国各校园内举办有关环境问题的讲习会。丹尼斯当时是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学生,特意飞到华盛顿会见纳尔逊,并谈了自己的设想。在得到纳尔逊的鼓励后,丹尼斯·海斯办理了停学手续,全力以赴地去组织这项活动。
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首次地球日活动。这一天,全美国共2000万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人们举行大规模游行、集会、演讲,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画和图表,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美国国会当天被迫休会,大部分议员也去参加各项活动和集会。这次活动被誉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
这以后,丹尼斯先后到史密森尼恩研究所和伊利诺州政府任职,研究制订有关能源方面的政策。他提出了节约能源和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解决全球日益严重的能源问题的主张,写了一本怎样利用太阳能的书——《希望之光》。
1988年,丹尼斯和朋友一起讨论筹办纪念地球日20周年的活动。他们决定,要使1990年的地球日成为第一个国际性的地球日,以促使全球亿万民众都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为此,他们致函中国、美国、英国3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各国采取积极步骤,以阻止和扭转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响应。
1990年4月22日,141个国家有两亿人身穿蓝绿两色服装参加了“世界地球日”活动。后来,4月22日被定名为“世界地球日”。
2011年世界地球日主题及历届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士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与和平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 善待地球,保护环境
2004年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5年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6年 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7年 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8年:“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此次“保护地球——绿色行动”盛典将由三大主题活动组成:
一、“保护地球—企业绿色行动”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其中将联合众多企业发起“保护地球,企业绿色行动”倡议,同时将启动“保护地球,企业绿色行动”专家下企业专项工作、“绿色发展之星”企业推选工作、 “绿色推动之星”VC推选工作,呼吁“投资绿色经济产业,推动绿色发展”。
二、“保护地球—发展低碳建筑”主题活动。活动将拟组织低碳建筑发展相关的各类型单位负责人(六方共30人左右)共同组建发展低碳建筑的理念联盟体,共同签署“发展低碳建筑联合行动响应书”。
三、“保护地球—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推动”主题活动。活动将推出国际绿色经济友好城市战略合作联盟系统、中国城市绿色形象CIS系统、国际绿色经济-中国城市绿色战略伙伴系统。此次“保护地球——绿色行动”盛典将由三大主题活动组成:
一、“保护地球—企业绿色行动”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其中将联合众多企业发起“保护地球,企业绿色行动”倡议,同时将启动“保护地球,企业绿色行动”专家下企业专项工作、“绿色发展之星”企业推选工作、 “绿色推动之星”VC推选工作,呼吁“投资绿色经济产业,推动绿色发展”。
二、“保护地球—发展低碳建筑”主题活动。活动将拟组织低碳建筑发展相关的各类型单位负责人(六方共30人左右)共同组建发展低碳建筑的理念联盟体,共同签署“发展低碳建筑联合行动响应书”。
三、“保护地球—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推动”主题活动。活动将推出国际绿色经济友好城市战略合作联盟系统、中国城市绿色形象CIS系统、国际绿色经济-中国城市绿色战略伙伴系统。
篇三: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内容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内容
一、沙尘暴的形成的原因
尘暴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乃至湿润地区。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自然现象。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沙尘塬、强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沙尘塬是产生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强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其动力。
一、沙尘塬。沙漠和荒漠化土地都是沙尘塬为沙尘暴提供沙和粉尘等物质基础。我国北方有塔克拉玛干、腾格里、巴丹吉林、毛乌素等沙漠、沙地,是沙尘暴的发生源区,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原生性沙漠是无法治理的,沙漠区产生沙尘暴是很自然的。在沙尘暴的下风向有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沙尘暴经过该区域沿途不断就地扬起沙尘,使沙尘暴不断加强⑺,成为沙尘暴的增强源区,也是华北尤其是北京地区沙尘暴的物质源区。这些正退化为荒漠的地区,是我们防沙治沙的重点,对华北尤其是北京消弱和消除尘暴天气有重要意义。
二、强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一般情况下,我国沙尘暴天气均由春季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根据周自江等对我国近47年沙尘暴气候特征的研究表明,沙尘暴与大风的年际振荡及多年变化趋势有一致性,单站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5以上。进一步的统计表明,我国北方多数气候站测得的下午平均风速6m/s(沙尘起临界风速)的日数是90年代少于50、60年代,而我国北方的沙尘暴,90年代明显少于50、60年代,两者相吻合(如表1)。这说明强风是沙尘暴的动力,而引起大风振荡与变化的天气、气候条件对沙尘暴的发生和强弱起主导作用。春季,冬、夏季风环流形式相互转变,锋面活动频繁,天气系统移动较快,风速大,与冷空气和气旋活动相伴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启动因子。又加上此时气温迅速回升,蒸发旺盛,降水稀少,地表裸露,有丰富的干燥疏松的沙源物质,故沙尘暴频繁爆发。冬季和夏季环流形式稳定,冬季地表又冻结或被雪覆盖,夏、秋季降水较多且植被覆盖好,故少或无沙尘暴。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每年冬春季寒潮大风的出现与冬季风的强度有关。东亚季风有明显的10~50年尺度的变化,亚洲冬季风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密切关系,在厄尔尼诺年东亚冬季风强度弱,而在反厄尔尼诺年东亚冬季风势力强。在70年代,反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势,我国北方由寒潮大风所引起的强沙尘暴天气出现很频繁;在80~90年代,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势,由寒潮引起的强沙尘暴天气出现较少;而在1999年,这种形式发生了逆转,沙尘暴频繁爆发,因为90年代末,开始进入反厄尔尼诺事件时期,2000年正处于20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以后的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
二、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是一种复杂条件下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和社会经济损失。近几十年来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具有频度高、强度增加、周期短、范围扩大、危害加重的趋势。据统计,造
成重大损失的沙尘暴,20世纪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发生了23次,而2000年一年当中沙尘暴天气发生达12次,2001年15次,2002年11次。
一、造成人畜伤亡,建筑物倒塌等严重的经济损失
1993-05-05,一场特大沙尘暴自西向东席卷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致使这些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的损失。
我国每年由风沙危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西北5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
二、掩埋农田,居民区,工矿、道路及其它设施
每次沙尘暴的尘源区和影响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侵害,风蚀深度可达1 -l Ocm。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高达109-1 0`0kg,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0. 063mm以下,损失了大量的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这就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影响区,以风沙流的形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交通线路、草场等被大量的流沙淹没,对大中城市、工矿及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威胁。2000年4月6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因了沙尘暴延误了300多个航班。
三、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环境污染
草场和农田受到严重的风蚀,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加速了水土流失,黄河每年16亿t的泥沙全部来自西北的风沙区。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污染加剧,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1993年5月5日,甘肃金昌市的室外空气颗粒物质浓度达到1 016mg/m3,室内80mg/m3,超过了国际标准的40倍,户外的人们明显感到呼吸困难,引发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每次沙尘过后,发病率明显增高。
三、沙尘暴应该如何防治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产生沙尘的地表物质以粉尘为主,它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造成的,而不是来自远处的天然沙漠和戈壁。沙尘暴的出现有2个条件,一是有大风,气候干旱;二是地面有裸露的沙原。如果地面植被好,即便有大风也不会起沙起尘。因此,沙尘暴是可以防治的。
我国北方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了大面积植被的破坏,加剧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这就为扬沙浮尘天气提供了丰富的沙源。研究表明,在林带高度20~25倍范围内,风速比空旷地降低10%~15%,当植被覆盖率达到70%时,近地表风速能降低62.8%,输沙量减少75%以上。因此,加大“三北”防护林建设和提高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当前防治沙尘暴的最佳选择。首先是积极防护,重点放在生态脆弱带的潜在沙化土地防护上,恢复、增加和保护林草植被。其次是综合治理,
《世界环保日黑板报图片文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03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