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暴怒无常的意思是什么 正文

暴怒无常的意思是什么

2016-11-16 18:01:4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L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小题1】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

②__________,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③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④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⑥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⑦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⑧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已亥杂诗》)

【小题2】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课内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片段,完成小题(10分)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小题1】如果你此时就站在圆明园的前,你的内心会想些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为一名外国人雨果还是很尖锐地批评自己的祖国法国对中国的侵略,从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位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用了不少反语,请你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它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中国当时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怎样的觉悟

和进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的怀念(11分)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小题1】第一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3分)

【小题2】“我”答应去看花,为什么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这说明什么?(2分)

【小题3】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2分)

3.一个人的奔跑(8分)

那是一个再也经典不过的夜晚,喧嚣的墨西哥城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奥运会田径比赛的主体育场也慢慢地被笼罩在夜色之中,享誉国际的记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将当天马拉松比赛优胜者们领取奖杯、庆祝胜利的镜头都制作完毕了,才发现体育场内已空无一人。 “我该回宾馆休息了。”早已疲倦的他自言自语地说。

就在格林斯潘刚要离开体育场时,他突然看见一个右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的人跑进体育场,

这个人气喘吁吁、一瘸一拐地跑着,但却没有停下来。他顺着跑道跑了一周,抵达终点后,才突然一下子瘫倒在地??格林斯潘意识到,这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询问这名运动员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名叫艾克瓦里的年轻人轻声回答道:“我的国家从两万公里外把我送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我要跑到终点,尽管我已经在奔跑队伍的最后面,但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神圣的目标:我要跑到终点,即使已经不再有人为我加油,我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的背后有着祖国的凝望??”

听了艾克瓦里的话,格林斯潘早已热泪盈眶。很快,他就用镜头将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传递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摘自《格言》杂志2005年5月号)

【小题1】请准确概括文末作者所说的“奥运史上这动人的一幕”指什么?(20字以内)(2分)

【小题2】对艾克瓦里的行为,格林斯潘先是“”,最后“”(各填文中的一个词),说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4分)

【小题3】《格言》杂志在刊载这篇文章时配发了图片,图片下方还有一行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觉得最可能是下列哪句话。( )(2分)A.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B.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C.责任重于荣誉。D.奥运会重在参与。

1.(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4分)

(1)寻向所志()(2)得其船,便扶向路。()

(3)蔽林间窥之()(4)乃去()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然往来视之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何陋之有【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小题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2分)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小题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2分)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小题8】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①

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小题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3分)

【小题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3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小题1】本诗作者登楼抒怀,请结合本诗首联具体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

【小题2】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1.写作(60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天,总是令人向往和值得回味的。回望2015年的那个春天,那人、那事、那种风景、那种现象,总有一样会触动你的思绪,让你品尝到一份别样的滋味,或者让你哟陪你拥有一份独特的思考。请以“2015年的春天,我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卷上。(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600字。(4)卷面整洁,书写工整。(5)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

篇二: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月考试卷

④.___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5—7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识李》) 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俄而雪骤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尝与诸小儿游( ) (4)取之,信然。( ) ..6.将下列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比较阅读后回答(5分)

(1)兄妹二个人一个把雪比作盐,一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讲的都是关于儿童的智慧。读后,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392810528.docx考试卷 第 2 页 (共 6页)

8.对下面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的题目叫“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首小令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技法,人物是主体,景物是背景,写景是为了烘托人物 D.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悲哀。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课内阅读(13分)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9.第一自然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3分)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392810528.docx考试卷 第 3 页 (共 6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有什么深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10分)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赔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清楚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392810528.docx考试卷 第 4 页 (共 6页)

篇三:2014年湘教版必修三 7

1.默写(共6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分)

(2)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1分)

(3)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__________,”的诗句,借用典故,表达了他希望能够获得朝廷重用的意愿。(2分)

(4)“十一”期间,莉莉随父母去甘肃、青海等地游览。浩瀚的沙漠,澄碧的湖泊,壮美的自然景观,让从小就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莉莉感到十分新奇。若选用一句古诗词作为她此行风光摄影集的标题,这句古诗词可以是:。(2分)

2.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1.一个人的奔跑(8分)

那是一个再也经典不过的夜晚,喧嚣的墨西哥城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奥运会田径比赛的主体育场也慢慢地被笼罩在夜色之中,享誉国际的记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将当天马拉松比赛优胜者们领取奖杯、庆祝胜利的镜头都制作完毕了,才发现体育场内已空无一人。 “我该回宾馆休息了。”早已疲倦的他自言自语地说。

就在格林斯潘刚要离开体育场时,他突然看见一个右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的人跑进体育场,这个人气喘吁吁、一瘸一拐地跑着,但却没有停下来。他顺着跑道跑了一周,抵达终点后,才突然一下子瘫倒在地??格林斯潘意识到,这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询问这名运动员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名叫艾克瓦里的年轻人轻声回答道:“我的国家从两万公里外把我送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我要跑到终点,尽管我已经在奔跑队伍的最后面,但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神圣的目标:我要跑到终点,即使已经不再有人为我加油,我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的背后有着祖国的凝望??”

听了艾克瓦里的话,格林斯潘早已热泪盈眶。很快,他就用镜头将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传递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摘自《格言》杂志2005年5月号)

【小题1】请准确概括文末作者所说的“奥运史上这动人的一幕”指什么?(20字以内)(2分)

【小题2】对艾克瓦里的行为,格林斯潘先是“”,最后“”(各填文中的一个词),说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4分)

【小题3】《格言》杂志在刊载这篇文章时配发了图片,图片下方还有一行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觉得最可能是下列哪句话。( )(2分)A.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B.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C.责任重于荣誉。D.奥运会重在参与。

2.秋天的怀念(11分)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小题1】第一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3分)

【小题2】“我”答应去看花,为什么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这说明什么?(2分)

【小题3】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2分)

1.“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正之:孙侔的字。与王安石、曾巩是好友。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

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小题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予慕而友之()?足未尝相过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而造于其室()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小题4】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C.“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小题5】《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6】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小题7】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①。梁之边亭人劬力②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④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⑤,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⑥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⑦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赧⑧然愧,以意自闵⑨也。告吏曰:“征⑩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注】①数:方法。②劬(qú)力:辛勤劳作。劬,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搔:翻动。⑤尉:主管军事的官员。⑥褊(biǎn):气量狭小。⑦行:巡视。⑧赧(nǎn):因羞惭而脸红。⑨闵:忧虑。⑩征:调查,追究。

【小题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

①因 夜 往 窃 搔 梁 亭 之 瓜

②楚 亭 旦 而 行 瓜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因请其尉()②楚亭怪而察之 ()

③因具以闻楚王()④此梁之阴让也()

【小题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一样的选项是:()

A构怨,祸之道也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B乃谢以重币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楚亭旦而行瓜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

D则乃梁亭之为也至则无可用 《黔之驴》)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②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

1.春 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园公:诗人自号。?畎:quǎn ,田间小沟。?棹:船桨。

【小题1】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寒》所写的春天有着的特点,《宴词》所写的春天有着的特点。(2分)

【小题2】请赏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3分)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 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2分) 我选:

赏析:

1.写作(共40分)


暴怒无常的意思是什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42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暴怒无常的意思是什么
相关文章
  • 暴怒无常的意思是什么

    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L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小题1】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①__________,思而不...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