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公共政策论文 正文

公共政策论文

2016-11-16 13:57:2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决策的分析方法

摘要:

公共政策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自从产生了政府,就有了对政府行动的理论解释,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二战结束后,随着政治学者为反思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而首先在美国和欧洲产生的。公共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等决策部门对公众利益进行分配和对公众行为进行规制所采取的措施;广义的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及立法机构制定的对公众利益进行分配和对公众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等。系统分析是公共政策研究尤其是公共政策分析的最基本的方法。系统分析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及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以及政策分析方法。

关键词:公共政策 内容 系统分析 政策分析 矛盾分析 历史分析 比较分析 个案分析

正文:

我们学习公共政策,政策的制定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分析,那么何为政策分析呢?邓恩给出了政策分析的一个宽泛的定义,认为它是针对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创造知识的活动。政策分析是以其作为对政府面临的经常发生的问题和危机的一种反应而存在的,并体现其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在于,通过运用一切尽可能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直觉、判断力、创造力等能力和潜能,为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服务。

(一)公共政策分析内容

1、描述政策事实或问题

政策分析的一个首要目的是提供事实,政策分析者要告诉人们,他们所揭示的事情(事实)在当下和将来是否会存在。从方法论上来说,提供事实的方法是经验方法,即通过提供描述性的信息来揭示事实。通过描述公共政策,使我们可以知道政府在福利、教育、国防、民生、环保、税收等方面正在做什么,没有做什么。

2、解释政策形成的因果变量

政策分析者必须去寻找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一些变量关系,即它的前因与后果,并

且首先要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3、探究公共政策的结果或影响

涉及到公共政策评估问题,政策分析人员必然会去关注公共政策的实施将给以及正在给社会和其作用对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尽管系统分析与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政策科学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系统分析事实上已成为政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现代公共决策是由一系列相关行为组成的过程。一般而言,可将决策过程概括为五个实施环节:界定问题、确认目标、设计方案、建立模型和评价方案。所谓界定问题,即划定问题范围,包括系统边界确定和系统环境分析。边界确定就是分析所研究的决策问题中到底包括哪些系统要素,这与决策问题的内容及性质相关。分析问题性质和条件的目的是检验二者是否匹配,如发现较大差异,即可从两方面作适当调整,直至大体平衡。环境分析就是要了解影响系统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和人际环境分析。

根据系统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可以将系统分析的内容相对地划分为系统的整体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分析和环境分析等几个方面。

1、整体分析。由于系统的性质、功能与运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独立状态时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所以它们只有在整体意义上才能显示出来。用整体分析方法进行政策研究的核心是:从全局出发,从系统、子系统、单元、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探求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整体效应,追求整体目标的优化。因此,整体及其目标的优化是整体分析的主要内容。面对一些复杂的、较大的系统时,要求我们把系统分解为一组相关联的子系统,在整体的指导下,协调各个系统的目标,从而达到系统所要求的总目标,即通过求局部最优化得到的局部解,经过协调而达到整体的最优解。

2、结构分析。所谓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结构分析

是寻求系统合理结构的途径和方法,其目标是找出系统构成上的整体性、环境适应性、相关性和层次性等特征,使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分布上达到最优结合和最优输出。

3、层次分析。系统论认为,任何复杂的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它既指等级性,又指侧面性,是系统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保证,也是系统发挥其最佳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20世纪70年代,运筹学家萨蒂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其基本思路是:明确问题中所包含的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将各因子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多层次结构;通过对各层次因子划分为不同层次,从而形成多层次结构;通过对各层次因子的比较分析,建立判断矩阵,并通过判断矩阵的计算将不同政策方案按重要性或适用性大小排列,为最优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层次分析首先要解决系统分层及其规模的合理性问题,层次的划分要考虑到系统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效率、质量和费用等因素;其次要使各个功能单元的层次归属合理。

4、相关分析。系统论告诉我们,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单元和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一特征叫做系统的相关性(有机关联性)。相关分析要求我们在政策研究过程,尤其是问题界定、目标选择和方案规划中,充分注意到各种问题及问题的各个方面之间、各个目标之间、各个方案之间、子目标与总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政策目标和方案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考虑各种因素对政策执行的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设计出较优的政策方案。

5、环境分析。环境是指系统之外的所有其他事物或存在,即系统发生、发展及运行的生态条件或背景。要确定系统及其问题的边界和约束条件,必须对环境作出分析,系统分析的许多资料也来源于环境,因此,环境分析是系统分析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环境分析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自然环境分析或物理技术环境分析、社会经济环境分析、文化心理环境分析等。在系统分析中,要对环境加以因时、因地、因人的分析,找出相关的环境因素,确定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以便在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予以考虑,这正是环境分析的任务与目的。系统分析方法还包括大量具体的分析技术,如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动态优化法、排队论、网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等。

(三)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

矛盾分析法作为唯物辩证法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我国的政策分析和政策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要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不同具体情况的“一刀切”,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必须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同时要学会“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学会“弹钢琴”。既要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防止只抓中心,不顾其他,“单打一”。

再次,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政策问题日、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善于抓住重点,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

研究公共政策还必须坚持历史的观点。因为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矛盾群体,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每一项政策也都是一个过程,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因此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就不能仅限于对当前情况的分析,否则就难以把握政策变化的原因,更谈不上对政策的改进。研究一项公共政策的历史过程,首先必须研究该政策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政策的发展,还要研究政策实施的历史条件以及政策变动乃至终结的历史条件。其次要研究前后政策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要对现行政策与过去的同类政策进行历史的比较,从中找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现行政策服务。最后要深入研究该项政策或该政策的某个阶段的具体脉络,更多地以描述性的语言来记录政策的历史。

(五)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

在科学研究中,比较方法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之一”。二次大战后,西方政治学界兴起了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比较政治学的成功启发了公共政策的研究,比较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重视。“比较公共政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社会问题提上政策议程要比较,拟订的政策方案要比较,执行和评估方案中也要进行前后比较以及预期与实际效果的比较,等等。当然,这都是些技术层面的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比较公共政策是对公共政策进行跨国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所关注的内容是不同国家的政府所采取某项政策的具体内容、原因、方式及其影响。根据比较主体的异同及研究目的是求同还是求异,可以分为同上求同、同上求异、异上求同、异上求异、同上就异同、异上就异同等六种类型。

(六)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或个案研究是比较研究的基础,大到一个国家、一个领域的公共政策,小到一个政策活动或政策现象,都可以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公共政策,而研究案例“可以被用于阐释如何作出适当的、典型的或者值得效仿的决策”,把案例用于教学能够帮助我们获得专业性的政策分析技能,有助于做出评价:实际工作中制约因素给公共官员们带来的压力,无论是否达到对问题的科学理解就作出决策的必要,大部分政策问题的混乱和界定不清楚的特征,以及政策决策在更大的官僚制的、政治的以及社会的背景中受约束的程度。个案研究的步骤一般包括:(1)明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个案研究(如收集资料、访谈、观察、测量等);(4)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结论;(5)起草研究报告。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管理国家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哪个国家,其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都直接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正如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也是一个新旧体制和新旧观念并存并发生冲突的时期。各种矛盾、摩擦和社会发展目标给公共政策决策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公共政策要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更好地承担其导向、协调与稳定社会的职能,从而避免因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尖锐冲突而导致社会陷入无序状态。因此,明确的知道公共政策决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的公共政策实行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二:公共政策毕业论文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 论文题目:公共政策执行障碍及其对策

学 生王燕红

指导教师

专 业公共管理学

层 次高起专

批 次101

学 号w460101101024

学习中心海南省农业学校

工作单位海南望海国际广场

2012年 3月

公共政策执行障碍及其对策

摘要: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形成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理论体系,解决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困境问题,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些这些困境:一从政治文化、行政体制方面看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困境;二从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主体方面看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困境;三从监督制度—“问责制”建设的缺失方面看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障碍。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主体障碍问责制

目录

1前言.................................................................................................1

1.1公共政策研究背景...................................................................1

1.2 公共政策研究现状................................................................................11.3 公共政策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

2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障碍的原因.............................................1

2.1公共政策缺乏监督权力..........................................................2

2.2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主体功能不全.........................................2

2.3 公共政策执行目的不明确...................................................................3

3公共政策执行的对策 ...................................................................3 3.1政策实验................................................................................3

3.2全面实施..................................................................................43.3法律手段..................................................................................4

3.4经济手段 .................................................................................4

4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44.1忠实执行与灵活运用相结合...............................................................5

4.2迅速果断与注重效益相结...........................................6

4.3强制执行与说服宣传相结合...............................6

5 谢词...............................................................................................7 6 参考文献..........................................................................................7

一,公共政策执行前言

1.1 公共政策研究背景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是公共政策正确贯彻执行,达到预期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保障。许多制定十分周密、科学的方案,在执行时偏离了既定的公共政策目标方向,最终导致政策失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不严格,不到位。为此,必须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形成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理论体系,解决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困境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些这些困境:一从政治文化、行政体制方面看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困境;二从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主体方面看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困境;三从监督制度—“问责制”建设的缺失方面看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困境。

1.2 公共政策研究现状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文化、公共政策自身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环境等等。本部分主要从政治文化和公共政策自身特点的角度来对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影响进行分析。

1.3 公共政策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 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对此,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1 ]。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 公共目标不能预期实现。在国内外的政策实践中, 政策执行出现偏误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 当前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误, 不但会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 导致预定政策目标落空, 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研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 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 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障碍的原因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必然受到一定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政治文化,是指通过政治社会化而形成的一整套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认知等。政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方式和程度。民主、现代的政治文化为有效的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提供了文化背景,而封建社会专制的政治文化,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效率的提高,一般表现为官本位思想、臣民意识等。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封建历史相当的悠久,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为民做主思想等传统政治文化残余还是不能彻底清除,它的影响有时还是相当的深刻,造成了现代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主体之一的人民群众往往没有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渠道,造成了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冷漠,普遍认为“在其位谋其政”,国家大事是那些当权者的事,于己无关,长期以往,就逐渐地失去了参与政策执行监督地热情。而民主社会要求社会公众能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地主人,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既是自己的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所以这种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残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

执行监督。

2.1 公共政策执行缺乏监督权力

要监督,就必须由监督权力。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体现着监督权对执行权的制约。监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主体的地位、权能。但从目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主体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监督主体由于自身的依附性而缺乏制约力度,导致监督乏力。在行政系统内部,行使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权的监察机构和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受同级政府人事、财政制约。虽然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监察机关对本级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但是,由于受同级政府人事、财政等的制约,在实际监督中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独立性。在行政系统外部,行使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权的各级人大实际上是法律地位高而实际地位低,突出体现在监督方面的法规不健全,力度不够;机构不健全,强度不够;手段不配套,深度不够;尚未真正体现人大的监督作用。[2] 2.2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主体功能不全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着监督功能。但是监督功能不全,导致它们没有有机结合、密切配合,没有能够整合监督资源和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监督实效,体现多元监督的优势:⑴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在监督的多元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广大党员同志,尤其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做到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着领导和约束的作用,对公共利益的促进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共产党发挥监督作用的范围和空间是有限的,它只能通过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来实行监督,并不能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全面的动态跟踪监督。⑵立法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在理论上应该是最有效地、最权威的。但实际上,权力机关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主要是监督方式单一,程序不完善,通常仅限于执法检查、质询等。”[3] 因为人大既不同于行政机关行又不同于司法机关,它既没有调查取证的权力,也无直接处理案件的权力,这样就很明显地削弱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效能,也无法显示出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权力机关的权威性。⑶司法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目前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只限于违法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公共政策执行,关乎的是公共利益,而不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利益,按照《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则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监督申诉对象,因为只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害其合法权益才能提起诉讼。这样显然不利于行政诉讼的完善,不利于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监督。⑷其他各种社会监督。在我国主要包括政协、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人民群众以及新闻媒体等。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他们享有各种形式的监督权力,诸如举报、信访、舆论批评等。并且舆论媒体的最大优点是社会影响力大、效果显著,但是无论怎样,他们改不了“民间”的性质和定位,没有“官方”的权威和地位,并且供他们发挥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效用的空间也很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效率。

还是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在发挥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效能过程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相互之间不能有机的融合,出现“弱监”、“虚监”则是必然表现了。

2.3 公共政策执行目的不明确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1] 公共政策的首要特征在于“公共”,是对全社会的利益调配,而不是针对个人的利益。正是因为公共政策影响的不是一个人的利益,因而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也存在着较强的外部效应。笔者认为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是一种群体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如果一个农民通过各种途径游说政府,希望减轻他的农业税,或者提高他的福利水平,他会遵循一种什么样的准则呢?首先,我们不说这个农民是否具有这种游说的能力,即使有这种能力,他也不可能采取行动。奥尔森认为,在一个群体范围内,集体受益是公共性的,即集体中的每一个

篇三: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公共政策分析结课论文

班级:公共事业管理

姓名:贺鹏飞

学号:

电话: 2009级109515048 139191144121

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形势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那么,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大学生该到哪里就业?本文以甘肃省2007年以来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来分析如今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的各种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就业压力

正文:

一、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由就业难引发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到广泛重视。那么,最近几年的就业到底有多难呢?

来自省人事厅的一项统计表明,2007年甘肃省31所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共5.3万多人,比去年增长23.5%,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全省8所师范院校毕业生近1.7万人,与2006年基本持平。与此同时,2007年甘肃省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达35万人,而全省计划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只有15万人,就业岗位缺口达20万左右。根据教育部对全国30个省份高校毕业生供需比的统计,2005年1∶0.93,2006年为1∶0.83,需求相对有所下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杨诚在兰州理工大学作报告时指出,2007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急剧增长的人数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近几年,甘肃省加大了政府调控毕业生就业的力度,政府花钱买岗位安置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据人事部门预计,2007年省内外院校甘肃生源毕业生回来要求政府安排的人数将增加;近年来,甘肃省已有6000余名毕业生服务在基层,编制经费困难等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据统计,“十五”期间,甘肃省共实现了10万余名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底就业率都稳定在8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

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211”工程所属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07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人无工作无学业也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得出,甘肃省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出路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加之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

二、各种就业政策分析

众所周知,扩大就业岗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党政机关采取“凡进必考”,招考竞争十分激烈,一个职业有几十人甚至上千人竞争;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受

编制的影响,增加岗位十分有限;国家和集体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成本上升等原因,就业容量大规模收缩,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也极其有限。

而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非公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据统计,甘肃省和一些地方的人才招聘会,非公企业提供的岗位占到了70%至80%。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看,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中企业总数的99.5%以上是中小型企业,全部劳动力的65%至80%在中小型企业中就业。因而注重扶持和加快发展中小型企业,是缓解就业难行之有效的办法。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中央和省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5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开始进入了全新阶段。甘肃省先后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毕业生进村(社区)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项目。省人事厅副厅长李德福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方向,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省人事厅有关人员解释,基层是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经济组织和中小型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三、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2006年,甘肃省各类高校在校人数达到3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按照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客观标准,甘肃省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省人事厅有关负责人指出,“由大众化的门进入大学,毕业时就要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就是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调整不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从自身条件出发,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就业。

然而,在不少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看来,到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才算“正式就业”,而其他自谋职业、灵活就业、非公单位就业都算不上“正当”就业。显然,这种观念还不适应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

现在的就业是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竞争中来实现的,这就客观上要求一部分毕业生要在灵活就业的空间和领域来选择自己的发展机遇,在灵活就业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临时就业,是目前国家规定的七种就业形式的一种。因此,做好灵活就业的思想准备,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学校推荐实习与参加人才招聘会相结合 。人才招聘会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见面,互相选择,是就业途径中最为直接、最为常见的形式。近年来,各地都有定期召开的招聘洽谈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是由招聘会的特点决定的。招聘会上供求的双方直接见面洽谈,双向交流,及时反馈,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第三,健全和完善机制

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分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就业”机制,形成同步运行、密切合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优势互补的“大就业”格局。

其次,是要健全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供需见面交流平台、职业中介联系平台及日常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职业信

息,并通过校园网、飞信、QQ群、网上同学录、博客、论坛等各种有效方式及时快捷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最后,是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服务机制。要将就业服务的范围延伸、时间滞后、工作细化,将温暖送至每名毕业生身边,特别是要重点,及时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的帮扶工作,切实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第四,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用正、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因此,要着力完善竞争与保障相配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管理、培训、提高机制,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有事业心、热爱工作、关心学生的就业指导队伍。

第五、 奋力开拓就业市场

根据本地区人才需要结构与状况,结合本校专业培养方向,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大型就业基地,主动向各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介毕业生。与此同时,要不断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人才中介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省外就业基地。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裕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只要学生、高校、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学生们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马效军 王建忠《关注大学生就业: 甘肃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透析》甘肃日报

2008年1月4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甘肃日报 2009年6月11日

松新兵《浅谈该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知道》


公共政策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37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公共政策论文
相关文章
  • 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论文公共政策决策的分析方法摘要:公共政策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自从产生了政府,就有了对政府行动的理论解释,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二战结束后,随着政治学...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