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正文 本文移动端: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2017-05-04 05:54:5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方孝孺《豫让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豫让①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②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前435)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被捕,后伏剑自杀。

②覥tiǎn然:羞愧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士,济国之上也 济:救助,帮助。

B.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 列:官职、职位。

C.既名知己 名:(被)称作

D.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当:抵得上。

2.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 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3分)

①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③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国士作为全文立骨字眼,采用对比的手法对豫让进行了冷静深入的剖析,观点独到,说理透辟,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B.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是袖手旁观、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仍不配为国士之称。

C.段规、任章、郄疵三人,没听说谁对他们待以国士。段规和任章劝其主君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郄疵的进谏和忠告,其主君智伯固然没听,但就郄疵而言,大可问心无愧的。他们均堪称忠臣义士。

D.作者虽然责备豫让不能事先进谏,尽臣子之道,不足以称为国士,但在篇末还是对豫让赞赏有加,认为他远远强于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方孝孺《深虑论》翻译

方孝孺《深虑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弒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因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注释]

1.遽:(jù)

[作者介绍]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建文三年(1401),朱棣将孝儒处死。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玛数千。孝儒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方孝儒死后,朝廷方禁甚严,弟子王徐私藏孝儒遗稿,辑为《侯城集》,后文禁渐弛,遂有《逊志斋集》行世。

《深虑论》翻译

考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思虑到他们认为艰难的地方,而忽略了简单的事情,防范他们害怕的地方,而遗漏了不成问题的事情。然而祸患常常发生在他们忽略的地方,而灾乱常常发生在不成问题的事情里面。难道是他们考虑得不够周详吗?这是因为思虑所能够达到的范围,只是人世间本就应该的事情,而出于人的智力所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天道啊!当秦朝的时候,并吞消灭了六国诸侯,统一天下,秦始皇心里认为周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诸侯强大罢了。于是他就改掉封建制度,变为郡县制度,才正以为兵器,战争可以不再使用、进行了,天子的职位能够世世代代保有了,却没料到汉高祖这位在田野中崛起的平民,

最后竟然消灭了秦的天下。汉朝将秦孤立无援而被灭亡当作教训,于是大封庶子去当诸侯王,认为靠同姓亲属的关系,就可以世代相继而没有变化了;可是吴、楚七国却萌生了篡位弒君的阴谋。汉武帝、汉宣帝以后,稍稍将诸侯的土地分割,将他们的势力削弱,认为这个样子就可以没有事情了;可是王莽终于还是篡夺了汉朝。汉光武帝将哀帝、平帝当作教训,曹魏将东汉灭亡当作教训,西晋又将曹魏当作教训,各以前朝之所以灭亡的缘由当作教训而(特别)加以防备,但是他们的灭亡,都是出自于自己防备以外的事情呢!唐太宗听说将有姓武的人会杀戮他的子孙,于是就到处去查访那些有嫌疑、有类似的人,而全部加以杀害;可是武则天每天都侍奉在他左右而已,却反而没有察觉到。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藩镇能够控制天子,于是将藩镇的兵权给全部解除,让他们力量薄弱而又容易控制;却料不到自己的子孙最后是受到夷狄的困扰。这些人啊!都拥有出乎常人的智慧,拥有盖世的才华,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征兆,思考得够周详、而防备得够周密了啊!但是他们的考虑切中在这个地方,而祸患却产生在另一个地方了,终于导致灾乱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大抵人的智慧只可以谋划人事,却不能够谋划天道。高明医生的儿子,大多死于疾病;高明巫医的儿子,大多死于鬼魅。难道是他们善于救活别人,却不善于救活自己的小孩吗?这是因为他们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虑所能够周详的,不是法令权术所能够控制的;所以不敢放纵他们的私谋诡计,而只是累积至诚,施用大德,来联结上天的意志,来使上天顾念他的德行,好像慈母保育自己的婴儿而不忍心放弃。所以他的后代子孙虽然有非常愚蠢、不成材,能够让国家被灭亡的人,而上天也终于不忍心就让他立刻被灭亡,这就是思虑深远的人啊!如果不能够让自己联结于上天,却想要用小小的智谋来控制当代的事务,而又希望后代子孙一定没有处境,这在道理上是必然不会有的,更何况是天道呢?

篇三:方孝孺“指喻”阅读试题答案 (附翻译)

完成4-7题。指 喻(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

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

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

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

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

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

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

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

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

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

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

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

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

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

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文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

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武辛酉

九月二十六日述。(选自《逊志斋集》)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色渥然 渥然:红润的样子。B.以示人 示:告诉。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只。5.下列各组

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今疾且成 彼且奚适哉 B.而终为大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则宜以拇病为戒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又生

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同时两者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

设喻,借喻立论。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之事,常发生

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

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发掘。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

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

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

家的最高统治者。7.翻译(10分) 1.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

如此指者多矣。 2.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参考答案:4.B

示:给??看)5.D(表承接,就,那么;表转折,却。A将,将要; B表转折,却;C在,

介词)6.D(文章是给筹谋治国大计的人的提醒与警戒,但“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

统治者”无中生有,属过度解说。)7,见文言译文参考译文:指喻浦阳县有位青年

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

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

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

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象割刺

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

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

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

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一天治得好,用药草才可。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一个人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的例子来作借镜。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35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答案及翻

    方孝孺《豫让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豫让①论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