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西湖游记二则阅读答案 正文 本文移动端:西湖游记二则阅读答案

西湖游记二则阅读答案

2017-05-04 05:57:1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文 言 文 阅 读 板 块第一讲

教辅精选

文 言 文 阅 读 板 块第一讲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

"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将初中常见的12个虚词举例如下:

⒈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⒉助词

⑴。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⑵。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⑶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⑷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⑸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⒊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一、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①山之僧智仙也 之:

②名之者谁 之: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之: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

二、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3)宁信度 ( )( ) .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四、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

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

16、翻译下列句子:

① 王冕者,诸暨人。

②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人,其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19、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共11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申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3分)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

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 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 ) 乃四顾胆落( ) ..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

鼓径进,亟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译文:

28、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

二、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20、加点词的意思 去:() 方:() 欲 () 还( )

21、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3、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篇二:文言文表示时间的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0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

①不治将恐深。(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记年。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

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

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一夜共五更。古今时段、时辰对照,如下表:(见文末)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册·《两小儿辩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二册·《石壕吏》)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六册·《君子于役》)

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夜半,客曰:“吾去矣!”(旧教材·《大铁椎传》)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同例紒紟矠)

除以上所述之外,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诸如“少时”、“未几”、“俄而”之类,此不赘述: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联系语境,弄清文意,也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了。

篇三: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

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

"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

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

①不治将恐深。(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记年。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

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

数系统。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

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

记年。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

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

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

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

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

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

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

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

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一夜共五更。古今时段、

时辰对照,如下表:(见文末)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册·《两小儿辩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二册·《石壕吏》)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六册·《君子于役》)

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夜半,客曰:"吾去矣!"(旧教材·《大铁椎传》)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同例紒紟矠)

除以上所述之外,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诸如"少时"、"未几"、"俄而"之类,

此不赘述: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联系语境,弄清文意,也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了。

间:一会儿。"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晓:清晨。"晓驾炭车碾冰辙"(《卖炭翁》)

顷之:过一会儿。"顷之,客请与予对局"(《弈喻》)

久之:很久。"久之,目似瞑"(《狼》)

旦:早晨。"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暮:傍晚。"暮投石壕村"(《石壕吏》)

寻:不久。"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顷刻:一会儿。"顷刻两毙"(《狼》)

未几:没多久。"未几,夫鼾声起"(《口技》)

旋:立刻,马上。"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瞬息:一眨眼。"瞬息可就"(《活板》)

俄而:一会儿。"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少顷:一会儿。"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夜阑:夜深。"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既而:不久。"既而儿醒"(《口技》)

是时:这个时候。"当是时"(《口技》)

即:立刻。"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立:立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日:天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已而:不久。"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曩:从前。"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旦旦:天天。"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

旦日:第二天。"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尔来:从那时以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素:一向,平素。"吴广素爱人"

既:已经。"既克,公问其故"

秋:时候。"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薄暮:傍晚。《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一、记年

古代记年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记年。汉武帝建元以前,帝王没有年号,只能直书"某某王(公)某某年"或"××年"。例如: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四册·《陈涉世家》)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六册·《曹刿论战》)

二是用干支记年。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一夜共五更。古今时段、


西湖游记二则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36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西湖游记二则阅读答案
相关文章
  • 西湖游记二则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板块第一讲教辅精选文言文阅读板块第一讲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