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 正文 本文移动端: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

2017-05-03 05:52:3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论语十则》精编教案二

《论语十则》教案二

教学参考

1112 0837

《论语十则》教案二

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板书)

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

一、 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不远)。”颜渊

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三、作业:任选一则写感受。

第三课时

一、 读背课文。

二、学生谈学习任一则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四、做练习一,要求写在练习本上。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孔子把人格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他以君子人格为标准,认为君子中居于高位。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圣人;而与君子相对,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只知道随声附和,当官时骄傲凌人,喜欢吹牛拍马,穷困时便胡作非为的人就是小人。而君子人格通过历史的演绎,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精神影响是极其深刻与广泛的。

《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

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固穷。(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责己多能,而责人专能。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不以人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以言论为举人标准,不以状貌为取人依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篇二: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河床》精编教案

《河床》教案

教学参考

1013 1927

《河床》教案

教学目标:

1.寻找人独有的意象,体会意象与诗人的沉思和联想之间的关系。

2.体会诗人个性化语言的表达,以及这种语言表达的选择对于传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3.明白诗歌的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重点:

1.寻找诗人独有的意象,体会意象与诗人的沉思和联想之间的关系。

2.体会诗人个性化语言的表达,以及这种语言表达的选择对于传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

明白诗歌的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整首诗:

学生齐读《河床》。这首诗充满了激情,有一种粗犷雄浑的美,这种澎湃的激情是学生在初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得到的。但《河床》不是一读就懂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初步的印象,它既可以是内容上的,又可以是情感上的,又或者是语言上的。也可以让学生提一些问题,问题本身也是思考的一个结果。但学生一下很难说清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老师可以引导:

回忆:我们在必修里学到了读懂诗歌的最基本的方法:寻找意象,明白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二、这首诗中最大的意象——河床,诗中有对河床的直接描绘,同时也通过其他一些意象的辅助来使“河床”这个意象变得更加坚实、饱满,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1.“河床”有什么特点,诗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河床的特点。由此分析探讨诗歌的内容。

从整体上看,河床给人的感觉是雄悍、粗犷、原始、神秘的。(“雄

悍”、“粗犷”的感受学生可以捕捉得到,但“原始”“神秘”学生未必能领会。所以要从诗中找出能体现河床特点的描写,这些描写包括写河床本身的词语,也包括写河床周围的存在的那些词语,它们也帮助塑造了河床这一形象)(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些有意味的词句,可供我们挖掘的词句) 读一读诗歌我们不难找到以下的词句:

“白头的巴颜喀拉”、“白头的雪豹”、“鹰”、“唐古特人”(“唐古特人”是蒙古族人的一部分,他们被认为是古老的西夏人的后代)、“鼓囊囊的肌块”、“巨人般躺倒的河床”、“巨人般屹立的河床”、“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泄我那不竭的精力”、“刺肤纹身”、“体魄之多毛”、“兀鹰”、“三条腿的母狼”、“黄河象”、“屈曲的峰峦”、“下陷的断层”、“切开的地峡”、“眩晕的飓风”、“是时间”、“是古迹”、“腭骨化石”、“是始皇帝”??这些词句能让我们感受到“河床”的雄悍、粗犷、原始、神秘的特点。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词句,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按它们出现的顺序来,同时看看诗歌里是不是暗含一个抒情顺序。

诗一开始叙述“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白头的巴颜喀拉”是河床的发源地。而“白头的雪豹默默地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雪豹”和“鹰”都是高原带有原始色彩的动物,它们卧在城堡里,圣洁又神秘。“河床”骄傲地认为“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因为我此行是要去创造,去奉献。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老远就听到”说明我对这种声响的熟悉以及期待,我知道他们会在这时候到来,我也从来都慷慨地施与他们,他们虽然向我索取但他们依然对我恭敬如神明——“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谨小慎微地举步”。

这只是诗的开始,唐古特人的脚步给予了“我”奉献的快乐与自豪。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巨人般躺倒”指的是“我”强壮的体魄,“巨人般屹立”指的是“我”内在的强大。这两句诗独立成段,它们开启了下面对“河床”的具体描述:

“我”有时“滋润”,有时“干枯”,有时“浩荡”,“我坚实宽厚、壮阔”“发育完备”,“我创造,”滋润浩荡的时候,“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泄我那不竭的精力”,“我”“干枯”的时候,你们可以看见“我刺肤纹身”,那是我精心“创造”的图形,这些图形“可远观而不可近狎”,但我“博爱”,“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的襟怀”。这些都是“我”向你们展示的可见的一面,

在“我”的内心,“我”对从古至今出现在“我”四周的那些生命怀有“父亲”一般的情怀,“我爱听兀鹰长唳”“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也同等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也永远怀念你们——黄河象”。“兀鹰”、“母狼”、“黄河象”这些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都是“河床”孕育、滋养的生命,这些意象雄悍又沉实,既表达了“我”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也透露了“我”对坚韧品性的坚持与向往。

“我”热爱它们,“我”在从历史到现在的“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就好比说每一瞬间都在关注你们。而“我”在每一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我”可以是“屈曲的峰峦”、“下陷的断层”、“切开的地峡”、“眩晕的飓风”、“纵的、横的河床”,“我”富饶:“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我”负有历史感——“是古迹”“是腭骨化

石”“是始皇帝”、“我”还有时代感和使命感“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任务和使命。诗歌到这里就已经达到了最高潮。

然后,回转面目,“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白头的巴颜喀拉”是“我”的发源地,也是“我”洗尽铅华以后的心灵归宿,是“我”永远的心灵朝向。因此,“我”一路创造,完成了“我”的使命后,“我”又回到了这儿。“我”许诺给予的你们都得到了,唐古特人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而潮汛已经到来??”通过一种自我否定来更肯定或者说更坚定地表明我对诺言的实践,表达一种对世人的宽厚的爱。

2.从以上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做如下归纳:

河床的地域特征是它来自黄河源头,起源于巴颜喀拉山;

形态特征表现为:宽阔浩荡(“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有时滋润(“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有时干枯(“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沟壑纵横(“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性格特征表现为:坚实宽厚(“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雄性美(“我拓荒千

里”)、富有使命感(“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博爱(“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3.再读《河床》这首诗,明白诗人想通过创造“河床”这个形象目的是什么。

明白“河床”是一种象征,掌握象征手法的知识概念,学会欣赏诗歌的象征意蕴。

美国文艺理论家桑塔耶纳指出:“看得见的景象还不是诗歌真正的客

体。”“还有一种超越可见界线的、视觉综合力不能捕捉的景象。”这种景象指的就是象征意蕴。

象征是在具体事物上赋予不完全确定的意义,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启迪读者自己去确定的一种诉诸感官又超越感官的形象创造手段。《河床》中“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干枯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在这里,所有的形象特征既是河床的,又是远远大于河床的,诗人渗进了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但这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载体,又可以被看做人类各种性质大致相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个英雄的象征,先驱者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丰厚、沉着自信的民族的象征。诗人通过河床这个象征物,把感情景物与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凝聚在一起。

4.了解昌耀的生平及其“意象群”,明白昌耀的意象选择是要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传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宣扬一种怎样的审美。(亦即诗人的审美趣味)

诗人昌耀有着非常的人生经历,1950年弃学从军,参加过朝鲜战争,1953年,负伤回国,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以两首16行小诗《林中试笛》而罹罪。诗人在“自传”里说,“这很滑稽:颂歌等于‘毒箭’,??在肉体与灵魂体验的双重痛苦中,感悟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与生存的意义。??我需要正视并确认自己的来路、归属,并解决这种归属,即便只是先在精神上的自我确认(一种自重、自尊意义上的自我保护)。因为哪怕只是“精神上的流放”也会导致事实上的沉沦、颓废。与泥土、粪土的贴近,与“劳力者”“被治于人者”的贴近,使我厌弃文坛习于浅表雕饰的浮华不实之风。??我追求寻找这样的一种有体积、有内在质感、有瞬间爆发力、男子汉意义上的文学。”

诗人因其异于常人的悲剧性人生经历,获得了独特的苦难意识、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这些经历虽然对诗人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却成全了他的诗歌。在意象选择上,“高原意象”群成为诗人终其一生的歌咏对象。高原,是诗人的受难之地,也是诗人的获救之地,回望高原流放生活已经成为诗人的一种精神朝圣,使诗人的灵魂得以净化获得慰藉。由此,昌耀就成为了一位拥有独立品质和真正创造力的优秀诗人。

昌耀诗的意象构成,一方面是高原的历史传说、神化,另一方面是实在的民族世俗生活事件和细节。从博大的青藏高原上折射出来的此在的精神生命图像中溶入了自己对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文化历史、神话传说、民间世俗的深切体悟、尊敬和认同。这首诗中,诗人选择“我”作为抒情者,代替河床发言,正是在高原的二十多年的生活和自身命运的悲剧性使得诗人与高原达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默契的表现,从而使诗歌的意象从实体向深层的文化内蕴和原始的神秘感靠近。此时,高原已经不是无垠的荒甸,而是真正的精神领地。

昌耀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是仅仅简单罗列这些意象,去营造所谓的异域情调,而是通过独特的节奏处理和抽象思辨,赋予这些意象以西部独特的旺盛的生命力,实则是人的灵魂的变体,从而最终使他所有诗篇成为本质意义上的生命的诗篇。

三、语言是诗人心灵的居所。诗人是怎样选择自己的语言来接纳自己的精神寻求。

语言时诗人心灵的居所,这首诗的语言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拘泥于小美丽,小感觉的诗歌,这首诗的“大美”除了通过意象来表达,还通过语言、句式的选择来实现。

这首诗不讲究韵律、押韵,但注重内在的节奏。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词汇、长短的句式来实现,初读者,很难接受这种似乎没有节奏,没有韵脚的诗歌。但却承认在诵读起来的时候,呼吸似乎被牵引着走。这其实就是诗人给予的内在节奏感。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实现它的节奏感的。 首先,我们能注意到诗人喜欢用一些古奥的、生僻的字眼或古语现象,“唐古特”“令名”“胝掌”“团圞月”“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等这些字眼就像高原上的粗砾一样在过于光滑的节奏中打下了楔子,制造了某种障碍,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节奏。

诗人还爱用短促的句子,对分行也没有太多的强调,每个诗行,有长有短,短的就一句组成,如“我是父亲”,长的多达五个句子,如“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这种写作特征也印证了诗人关于诗歌分行的观点:“我并不强调诗的分行??也不认为诗定要分行,没有诗性的文字即便分行也终难称作诗。相反,某些有意味的文字即便不分行也未尝不配称作诗。诗之与否,我以心性去体味而不以貌取。”显然,诗句的长短不仅仅是为了押韵或外形的整齐,更重要的是根据表现诗人内在激情的需要而采取的有长有短的形式。它可以告诉读者一些光靠语言自身无法传达的东西。一首诗的内部总要有自然的停顿,这一停顿主要是根据人的呼吸的需要而出现的。诗行中音节的停顿是小的停顿,而诗行与诗行之间则自然出现的停顿是较大的停顿。利用有规律的分行,可以造成视觉的节奏感,视觉的节奏感又可以勾起听觉的节奏感。同时,通过词语的巧妙组合,把声音变成优美的节奏,让平面的文字符号变为有生命的造型;使字典里的意义得以超越,产生意义的弹性和张力。让它们更丰富、更形象、更有音乐感地承载和推动情思的表现。像诗中:“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她在长夏

篇三: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虞美人》精编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参考

0917 1349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誓词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结合生平挖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品位意境。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李煜生平,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文眼导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导入本课。

二、及本词创作背景介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要求了解:生活年代或朝代,姓名、字号、后世评价、主要作品及风格。

[投影总结]集国君与词宗、庸才与天才、失败者和成功者于一身的矛盾体。

2、创作背景:李煜降宋之后,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之囚,这人生巨大的变故不能不引起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尝味,因此,公元978年的七夕,当他跨入生命的第41个轮回之际,融血凝泪写下了这首词,来倾吐心中种种愤恨于无奈之情。

三、集体背诵

本词通俗上口,集体背诵为下面的鉴赏创设氛围。

四、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25`)

1、相关知识介绍(投影)

(1)诗词之眼: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2)作用:统摄全篇,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

(3)表达方法:借助意象(景、人、事、物),形成意境。

2、总体把握

思考:

(1)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关键词是哪一个?

(2)选取了哪些意象?

集体回答,老师板书。

明月故国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

往事 朱颜

春花秋月 愁 一江春水

(3)请学生用诗中词语连缀组合,为每句词概括一个7字标题。

3、品位意境

(1)学生集体回答——品位意境的方法,投影出示:

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

(2)学生分为四大组,分组品味,注意品味方法。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讨论归纳

抠的字眼为:何时了、知多少、又、不堪、应犹在、只是、问、恰似、流。

结合李煜的生平来看,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抒发了经历人生巨变之后的伤感、凄凉、痛楚之情。四幅画面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投影板书

愁————伤————悲凉

(词眼) (意境)

4、挖掘“愁”的深层内涵

(1)从词中找出使“愁”的原因,要求学生扣文本讨论。

(2)你能结合李煜生平再来找找使他愁的深层原因么?

提示:年少的李煜为了避开豆箕相煎之祸,向往隐居生活,沉湎于文山艺海之中。可命运却偏偏把他推上皇位,又把他重重地摔入谷底,陷入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生存的,没有安全感的境地。)

明确,投影板书:

亡国的痛苦命运的无偿

故国的思念 人生的无奈

5、表现手法的把握

全词一气盘旋,把李煜浓重而无法排遣的愁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得益于一系列修辞手法的适用。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归纳本文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投影板书:

设问起 设问终

春花秋月往事

小楼东风故国 雕栏玉砌朱颜

不变对比 易变

五、小结

这首词是饱经人世沧桑的李煜蘸着血,和着泪书写而成的,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法国诗人谬塞曾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本词应是这样不朽的篇章。

六、吟咏涵咏,加深体会

1 听配乐朗诵

2 学生自读品味

七、导读方法总结

抓文眼——定基调——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明意境——味感情

八、拓展练习

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两首词。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29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
相关文章
  •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论语十则》精编教案二《论语十则》教案二教学参考11120837《论语十则》教案二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教学重点:诵读熟悉文言文...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