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21《论语六则》教案 正文 本文移动端:21《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教案

2017-05-03 05:41:2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七年级语文上 21 《论语六则》人教版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

《论语》六则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教学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幻灯片3、4、5)

从前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他总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他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他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他连忙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老人家听后说:“原来是你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并比我差,为何要拜我为师呢?”他听后,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走近孔子

孔子:(幻灯片6)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成就:(幻灯片7)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三、关于《论语》(幻灯片8)

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共20篇 。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整体感知(幻灯片9——幻灯片13)

(一)请同学们来听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幻灯片9、10)

(二)字词检测(幻灯片11)

指名同学读一读下列词语

1、论( lún )语 2、不亦说( yuè )乎3、人不知而不愠(yùn)4、学而不思则罔....(w?ng)5、思而不学则殆(dài)6、诲(huì)人不倦7、默而识(zhì)之 ...

(三)试读课文,明确节奏(幻灯片12、13)

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诵读课文,划分节奏,并根据提示和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五、疏通文意(幻灯片14——幻灯片23))

(一)文言文入门(幻灯片14)

1.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九字决:留、补、删、换、调、选、译、固、意译)

2. 翻译原则:“信”“达”“雅”

3. 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日

4. 通假字

5. 朗读与背诵

(二)指导翻译(幻灯片15——幻灯片23)

1.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说:通“悦”,愉快;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句子翻译: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是君子吗?”

2.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为,作为、当作;矣,了。

句子翻译: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而,顺接连词;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句子翻译: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敏,聪敏;好,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

句子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5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默默地;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

叹词。

句子翻译: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6教学第六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行,走路;必,一定;焉,于此,在这里面;善,优点;从,跟随,引申为学习。 句子翻译:三个人一块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看出)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

六、熟读成诵(幻灯片24)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时间5分钟.

七、课堂小结(幻灯片25——幻灯片27)

重点文言实词

学而时习之。时,时常;习,复习

不亦说乎。说:通“悦” ,愉快。

温故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重点文言虚词

之:

学而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之,代词。

而: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 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学而不思则罔 通“惘”,迷惑

七、家庭作业(幻灯片28)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将自己学习时的疑难字词纳入下列表格之中。

第二课时

[幻灯片29: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幻灯片30——幻灯片32)

1.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2.交流上堂课作业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背默出相对应的格言

二、研读课文,理解要点(幻灯片33——幻灯片39)

(一)第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二)第二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

篇二:21《论语》六则 最完美的常态课教案 呕心沥血版

《论语六则》

第一课时

课前3分钟:抽背本课背诵,点评,督促同学按时背诵。

一、 导语 (竞猜人物,设疑激趣)

提示一:“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

提示二: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2500年前,他的人生追求也正是我们今天党和国家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建设和谐社会。天不生此人,万古长如夜。他,一位已在神龛宗庙上已供奉2000多年的不朽偶像,今天,全球150多个国家都开有成500多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学院和课堂的汉语学校,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球形象大使,他是最博学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板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了2000年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整个民族气质、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富国——新加坡,更是以他创立的学说做为治国宝典,实现了国富民安的亚洲奇迹!

现在,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到底是谁了吗?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思想家(板书)之首、中华文化的先驱和骄傲的——孔子。

(导学案107页 “走近作者”)

二、 简介孔子其人、《论语》其书(择其精要,开阔视野,激发课

外阅读经典兴趣)

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补充(结合导学案“了解文体。

1、叫格言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也有少量叙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论(lún 编纂 ):孔子的课堂言论,学生的听课笔记。

2、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

3,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4、孔子其人:生前坎坷,死后风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今年:孔子诞辰2563年)(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回等。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

三、整体感知(以朗读为重点,读出语气,读对节奏,读顺全文)

1、请6个同学们范读,并请其他同学点评。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听,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语气。

试读过程中明确下列生字生词的读音:

1、论( lún )语 2、不亦说( yuè )乎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学而不思则罔(w?ng) 5、思而不学则殆(dài) 6逾(yú)

2、学生点评 ——教师小结、范读 ——全班齐读

语气、节奏感悟(导学案107页)

3、文言文试译:(选1小组,不准翻阅任何资料,其他人不得提示) 作业:试着独立翻译全文,并总结翻译技巧的心得,下节课讨论翻译方法。

下节课前三分钟:《我眼中的文言文》或《我是这样翻译课文的》

第二课时

课前3分钟:《我眼中的文言文》或《我是这样翻译课文的》 一导入:全班齐背课文。

三、 整体感知:

(复习总结强调)《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经典,它以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也有少量叙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论(lún 编纂 ):孔子的课堂言论,学生的听课笔记。

全书共20篇,507章,字数据电脑统计共150919字。《论语》为先秦论说散文集。全书分为《学而》(1)、《为政》(2、3、6)、《雍也》(4)、《述而》(5)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取篇首二、三字为篇名。全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等的一些言论和活动情况,从多方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为人,内容十分丰富。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很多语句我们耳熟能详,可以做为修身齐家治学平天下的格言警句。

在节选的六句话中,同学们说说那些话是关于学习的,那些是涉及学习态度的?那些涉及了人的品德修养?

提示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又可包括对待 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 心理成分构成。学习态度通俗地说是:对学习,

想不想,爱不爱,学不学的问题。

提示二、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说到底学习方法就是如何学怎么学的手段技巧。

提示三、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虽然生活中以貌取人的还是有的,但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才是他真正的形象。

做到有品德、有修养,首先需要礼貌。俗话说礼貌是修养的外衣,如果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能够优雅大方,那么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则是美好的,并且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态度就是最好的方法,是基础,态度决定命运,方法决定效果。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内涵和素质标志。

讨论、交流,形成板书(学生书写,板书见导学案108页)

老师归纳点拨(分类)

学习方法类

(1)作为《论语》的开篇之句,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的话说得明白透彻,揭示了人在世界的“说”与“乐”。 获得快乐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通过自身的温故新而获得快乐,第二境界是通过他人的到来而得快乐,第三境界是通过内心的修养而获得快乐。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不外乎三件事:对己对人对社会,学习实践,无处不乐。而学习是个人以后发展的坚实基础;但单纯的学习也是不够的,人是社会的

篇三:《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相关情况;明确《论语》在文中的价值。

2、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成语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层

次地感知六则《论语》的含义。

3、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4、研读课文,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

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

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

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论语》六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六条,

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lún)”就是编纂的意思。

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

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

“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

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者

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

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

学家说他曾删《》、《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

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

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

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

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

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

者奉为至圣先师。 3、《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内容有政治主张、教育原则等,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

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4、学习生字: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罔(wǎng) 殆(dài) ....

默而识之(zhì) 诲(huì) 哉(zāi) 焉(yān) 矣(yǐ) .....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六则分为六段,实为六章,分属于《论语》中的四篇。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态度和个人修养。第二则,讲学习方法,指出复习旧

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新、创新。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称赞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态度。第五则,讲治学态度,

为人师的条件。第六则,讲学习态度,主张向任何人学习,但不是肓目的学习。

四、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

2、古今异义字:

默而识之(“识”,古义是“记”。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 .

3、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

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

(2)、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谦虚好学的态度、勤

学好问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六

则格言,警策我们要做到“日三省吾身”,不断加强个人的学习和修养,以期达

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

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段、篇及时间或内容

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则:

(1)、“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

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

的事。第一句讲的是学习既要讲方法,也要讲态度。

(2)、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可增进友谊,并且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

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3)、常言说“君子坦荡荡”。不被人们了解就忧心烦恼甚至有所恨怨,

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第三句是讲个人修养问题的。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2、学习第二则:

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则讲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不仅要巩固旧知识,还要能“知新”,能有新的理解或发现。

3、学习第三则: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这则讲学习

方法,即要将学、思结合起来,辩证地看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4、学习第四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已成为学习方面著名的格言,要人们勤学好问。这

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即要谦虚好学。

5、学习第五则: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别人的正确态

度。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谦逊态度。这则讲学和教,学习的知识要记住,对学

习要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要不知疲倦。

6、学习第六则:

这一则的含义是什么?

这则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

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这则讲学习态度,

提出要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所选的六则孔子的话,看似只言片语,零碎散乱,不成体系,你认

为是这样吗?为什么?

明确:所选六则的中心内容都是谈学习。

2、这六则《论语》主要涉及学习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3、分别说说六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明确: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的

问题。

“温故而知新”: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

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是指在

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

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

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4、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是源于古代作品,请在课文中找出一些,并体

会它们的含义。

明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5、课文中有不少治学的格言警句,请找出来。

明确:(1)、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

度);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3)、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四、教师小结:

《论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那些闪

烁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

国服务。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21、《论语》六则

1、谈修身做人:厚道仁义、热情大度;

2、谈学习态度: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3、谈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想做结合。

————立身树叶。


21《论语六则》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22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21《论语六则》教案
相关文章
  • 21《论语六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21《论语六则》人教版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论语》六则[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教学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