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科学发展观教案 正文

科学发展观教案

2017-04-26 05:50:3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教案1

《树立科学发展观》教案

—正视现实的压力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要进一步持续地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懂得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

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并分析其特点,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学会保护环境的一些技能。使学生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了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树立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改革开放,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积极性,给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同时要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发展承受着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应该注意什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P49思想驿站:想一想上面几幅图所反映的,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压力。你在生活中还会发现哪些实例?面对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做?

二、新课学习

1、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人口众多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口不仅数量大,而且增长迅速。庞大的人口数量与较快的人口增长势头给我国经济、教育、就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就业的矛盾。

(3)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实行计划生育。

(4)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什么?

只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才能够减小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5)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我国人口现状的一般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P50各抒己见:你认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是由于人口多造成的?举出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举例:略。

(6)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7)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A、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B、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有直接关系。C、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D、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2、环境问题不容回避,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活动:调查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答: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受污染在扩大;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噪音污染在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和白色污染在不断蔓延;等等。

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1)我国面临哪些严峻的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加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失衡严重。P51“社会观察”说明了我国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

(2)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环境是我们的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再造秀美河山。

3、我国资源相对紧张,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1)我国的资源现状是什么?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分布不平衡。

(2)怎样合理开发资源?

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繁荣,就要珍惜资源,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有限性,节约非再生性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课后作业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怎样解决人口问题?

2、我国的资源现状是什么?

篇二: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永寿县中学 宋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党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通过学习使党员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指导意义及要求;

3、通过学习使党员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员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实践。

[教学重点]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员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实践。

[教学对象]全体党员和非党管理干部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50分钟。

一、新的执政理念: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15次对党章进行修改,其中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直接催生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因素

1、2000年达到初步小康水平应当实现的16项检测指标中有三项竟然到了2002年都还没有达到: 一是农民的年人均收入1200元,实际却只有1066元;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实际却只有73克;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100%,实际只建成80%。

这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了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2、2003年发生的“非典”事件,虽然前后只有两个多月,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旅游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业等造成了很大损失。当时中国社会人心浮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我国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暴露无遗。这就迫使党中央反思经济与社会、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3、许多国家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否则可能经济徘徊不前,社会长期动荡。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就是这个阶段出现过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政权更迭。

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但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资源问题、环保问题、腐败问题、思想教育问题、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事实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采用怎样的发展战略以安全顺利地渡过这一关键时期,成为中央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提出阶段:2002年11月——2003年10月

☆2002年11月16日,胡锦涛等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2003年4月10日,胡锦涛在广东考察考察抗非典工作时强调: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开拓新局面,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七一讲话”指出: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 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协调发展。

2、形成阶段:2003年11月——2004年4月

☆2003年11月29日,胡锦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2004年1月12日,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要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2004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专题研究班。 ☆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用大量的篇幅来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3、完善阶段:2004年4月——2007年9月

☆2004年4月30日,胡锦涛考察江苏提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 2004年7月26日,胡锦涛考察上海提出:要努力形成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

☆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 2005年2月19日省部级领导干部和谐社会研讨班上,胡锦涛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 2006年10月8日, 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科学发展上来。

☆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①什么是发展? 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②什么是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③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①第一要义——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

变“增长方式”为“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②核心——以人为本,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

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教育要以人为本

?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 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 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 三个协调: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

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 一个“统一”: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

? 发展道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根本要求:“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交联合国大会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宣言。”——(加)肯内斯·哈尔

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是自主创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 。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党员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实践

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教育,把教育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之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奋斗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努力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

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这是中国教育乃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做为一名党员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结合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履行使命、践行科学发展观。

(一)要牢记教育方针,始终不偏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已十几年了。早在1993年2月,我国发表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首次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又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应该说,素质教育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素质教育工程的不断向前推进,遇到的矛盾越来越多,阻力也越来越大。这些矛盾和阻力,就像瓶颈一样,使一些学校素质教育处在一种在坚冰面前徘徊的爬坡局面,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所以,我们要积极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推进者,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在培养人方面下工夫,做到:

1、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学生的成绩有优秀的、中等的、差的,这是很自然的。但教师的影响非常重要,我们要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更多的是送给学生自信和做人的尊严,要送给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2、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3、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学生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

篇三:树立科学发展观教案4

《树立科学发展观》教案

—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 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难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展示古巴比伦图片,讨论探究:

巴比伦文明的衰亡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教训?它启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发展观?

我们应合理利用可再生性资源,决不能滥垦乱伐。它启示我们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主学习提示: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2、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3、为什么说发展是第一要义?(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拨: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1)以人为本,时时刻刻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位;不仅要增加经济建设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增加社会发展的投入,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以促进人的发展与进步。

(2)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珍惜资源,善待环境。在生态系统可能的承载能力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增加利用资源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请你奉献几个节能减排的小窍门)

(1)少买不必要的衣服

(2)每月手洗一次衣服

(3)提前几分钟关空调

(4)在家随手关灯

(5)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

(6)淋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

(7)调低电视屏幕亮度

(8)合理使用电脑、打印机

(二)知识拓展:

1、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需要;

(2)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的繁荣成果。

2、为什么要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1)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开发难度大;

(2)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不足,提高资源利用率;

(3)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有利于养成节约资源习惯,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3、可持续发展战略:

(1)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三)活动平台:

测测你的环保意识(见课本P57—58)

三、情感升华 为使我们的家—地球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吧。 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岗位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


科学发展观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89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科学发展观教案
相关文章
  • 科学发展观教案:共筑绿色家园

    科学发展观2011-2012第一学期教学计划-副本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六年级《科学发展观》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

  • 科学发展观教案

    树立科学发展观教案1《树立科学发展观》教案—正视现实的压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要进一步持续地发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