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概况第2页 正文 本文移动端: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概况第2页

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概况第2页

2017-05-01 15:41:4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死亡时间推断

死亡时间的推断方法

死亡时间,在法医学鉴定中都以“死亡经过时间”一词来表达。死亡经过时间是指死亡发生至法医检验所经历的时间。死亡时间的推断,是法医学鉴定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死亡时间对确定案发时间,认定和排除犯罪嫌疑人,划定侦查范围有重大意义,尤其是案件涉及多个犯罪嫌疑人时,准确判明死亡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死亡时间的法医学判断,由于影响尸体变化的因素复杂且多变,因此不可能达到十分精准的地步,一般来说,死亡经过时间越短,尸体毁坏越轻,结论越准确。 国内外法医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多种指标,综合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从各个层面研究出了尸体变化的大致规律,以帮助法医检验并判断被害人的死亡时间。

一、利用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

由于人体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不一致,临床死亡发生后能存活的时间也不一样。因此能够根据还具有生活能力的组织、器官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判断死亡时间。

利用超声反应推断死亡时间局限于对死后不久的尸体,其死亡时间不应超过发生的超生反应可能存在的时间。常用的用于推断死亡时间超生反应及其在尸体上存在的时间是,死亡经过时间 超生反应 :

4小时内 瞳孔对阿托品和依色林能起扩瞳和缩瞳反应

8-12小时 骨骼肌能在机械刺激的作用下发生收缩

12小时或者更长时间 皮肤竖毛肌遇冷水刺激发生收缩,皮肤呈现出“鸡皮疙瘩” 30-70小时 精子在死者精囊内仍然保持活动能力

12-24小时 精子能在死者阴道内能生存

二、利用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

尸体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发生一系列有相对规律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认

定死亡发生的可靠依据,也是判断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和移动尸体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利用早期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

人死亡后24小时内所发生的尸体变化

1、肌肉松弛 在尸体现象中最早出现,几乎与死亡同时发生。

2、尸僵 死后由于肌肉纤维中的化学变化,肌肉先松弛,然后慢慢发生僵硬,肌肉强直,关节固定。多数学者认为是ATP的不断分解减少引起。

死亡经过时间 尸僵程度 :

1-3小时 开始出现

6-8小时 发展至全身

10-12小时 强度发展到顶峰

3-7天 缓解消失

3、尸斑

人死亡以后,血液受重力的作业,积存在尸体的低下部位,透过皮肤形成有色的斑块。尸斑的出现有较为明显的规律性:

死亡经过时间 尸斑发展过程

1-2小时 坠积期:尸斑可消失,能转移

12小时左右 扩散期:尸斑不完全褪色,部分转移

24小时左右 浸润期:尸斑永久的固定,不褪色,不转移

4、尸冷

人死亡以后产热停止,体内原有的热量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水分蒸发等方式散失,尸体温度降至或低于环境温度。尸冷是推断死亡经过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影响因素太多且不恒定,只有相对的规律性:

死亡经过时间 尸冷程度

1-2小时内 短暂的稳定期:温度保持不变或下降缓慢 1-2小时后

快速降温期:温度快速下降,至与环境温度接近 尸温下降至接近环境温度时 缓慢降温期:下降速度减慢,曲线变平缓

5、角膜混浊

生前角膜透明,可以透视到瞳孔,死后角膜不再透明,以至变成白色膜状。 死亡经过时间 角膜混浊程度

6-12小时 轻度:可见角膜较清亮

12-24小时 中度:角膜模糊不清,勉强可分辨瞳孔

24-48小时 高度:角膜完全不透射光线,完全模糊

6、自溶

死后组织细胞在自身释放的酶作用下分解液化,使其形态结构模糊消失,脏器变软,粘膜易落的现象。

夏天死后5-6小时,春秋天约10小时,冬天约24小时就会明显出现睑结膜、口腔粘膜的自溶,用棉球擦拭或镊子钳取,粘膜会脱落。内脏自溶,以脑、胰、肾上腺、胃等出现较快,表现为质地变软,组织结构模糊,细胞的结构和界线消失等。

(二)、利用晚期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人死亡后24小时或更晚时间所发生的尸体变化。

1、尸体腐败

尸体组织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细菌作用下分解液化、逐渐毁坏和消失的过程。死亡后24小时左右,随着尸体腐败的过程,尸体常见的外观变化依次为:腹部膨胀,腐败绿斑,口鼻流出血水,腐败血管网,腐败水泡,腐败巨人观。

死亡经过时间 尸体腐败过程 尸体腐败最早出现的征象

腹部膨胀 地面成年人夏季死后12小时,春秋季1-2天,冬天3-5天

腐败绿斑 夏天2-3天,春秋天3-7天,冬天10-15天 腐败巨人观

2、白骨化

腐败进一步发展,尸体软组织逐渐分解液化呈半流动液体,被衣服、棺木、泥土等吸收或流失,毛发、指甲脱落,仅剩白骨。

我国南方地面尸体:夏季10天-1.5月,埋葬土中大约半年

我国北方地面尸体:一般约1年时间,土中尸体3-4年。

3、木乃伊化

在温暖的条件下,由于气候或当地环境的因素,尸体会变干而不致遭受潮湿腐败,并形成干尸。 全身性干尸形成:成人一般在3个月以上,小儿形成干尸较早且容易。

4、尸蜡

尸体置于水中或埋葬在空气不足的湿润泥土里,皮下脂肪组织分解物脂肪酸经皂化和氢化形成尸蜡。 尸蜡最先在皮下脂肪处形成,然后是其他脂肪组织。

通常皮下脂肪组织形成尸蜡需要2-3个月以上的时间,深层脂肪需要4-5个月。 全身尸蜡形成约需1年以上。 环境温度高能加速尸蜡的形成。

三、其他方法推断死亡时间

(一)、利用死后生化改变推断死亡时间 (二)、利用组织学改变推断死亡经过时间

(三)、利用最后一次进餐时间推断死亡时间 (四)、法昆虫学在推断死亡经过时间中的运用

死亡时间的推断涉及多方面,任何一个单一的方法或结论都无法准确的推断出死亡时间,必须根据多方面结果并结合现场勘查和情况综合分析。

篇二: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根据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

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有:一、利用死后尸体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二、利用胃肠道食物的消化程度及移位情况推断最后一次进餐时间;三、根据膀胱内尿液的多少推断死亡时间;四、根据蝇蛆的生活史推断死亡时间;五、利用植物生长规律推断死亡时间;六、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等。

尸体现象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早期尸体现象有:

1、超生反应;2、肌肉松弛;3、角膜混浊;4、皮革样化;5、尸冷;

6、尸斑;7、尸僵与尸体痉挛;8、自溶。晚期尸体现象可分为毁坏型和保存型两类。毁坏型尸体现象主要是尸体腐败和白骨化,腐败在发展变化中可出现尸臭、尸绿、腐败静脉网、巨人观、腐败气泡、“死后呕吐”“死后分娩(或称棺内分娩)”,肝、肾、脾等成为“泡沫器官”,以后随软组织的分解消失而使尸体“白骨化”。

可用于推测死亡时间的尸体现象有:一、超生反应;二、角膜;

三、尸冷;四、尸斑;五、尸僵;六、毁坏型尸体现象;七、保存型尸体现象。

一、根据超生反应推测死亡时间

超生反应是指机体死亡后组织器官细胞仍保持生命机能,对刺激仍有一定反应。其种类很多,可用作推测死亡时间的超生反应有(见表一):

肌肉的超生反应:人死后2小时内,几乎所有肌肉受机械刺激后均可发生收缩反应,尤以肱二头肌为甚,并且不受环境气温高低的影

响。

死后皮下出血:在进行机械刺激试验过程中,被打击的部位可形成皮下出血斑。其出现率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

瞳孔的超生反应:人死后在一定时间内,眼内滴入或注入药物,可引起瞳孔反应。

超生反应与死亡时间的说明

(表一)

二、根据角膜推测死亡时间

在正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角膜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无皱褶。人死

后,角膜透明度逐渐减低,混浊,呈灰白色,最后完全不能透视瞳孔的征象,称为角膜混浊。根据角膜混浊程度可推测死后经过时间。角膜混浊在一般情况下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见表二)

角膜变化与死亡时间

(表二)

在寒冷的环境中,尸体存放48小时角膜仍可清晰透明,但角膜如有冻结则变混浊。

三、根据尸冷推测死亡时间

人死后,因尸体内产热停止,散热继续,尸体温度逐渐降低的现象。体表热的散发以辐射、对流、蒸发来完成。尸体温度的下降有一定的规律性,故根据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可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尸冷的测量方法:通常以测量直肠温度为标准尸温。测量时温度计应插入肛门6-7cm。每小时测量一次。

成人尸体在16-18℃室温下,死后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尸温下降1℃左右; 10小时后尸温下降变慢,平均每小时下降0.5℃;24小时后,尸温与环境温度相同。(见表三)

成人尸体在16-18℃室温下尸体直肠温度变化幅度

(表三)

死后经过时间=37℃-直肠温度/0.83×系数

公式中的系数,春秋季节为1;夏季为1.4;冬季为0.7。

影响尸冷速度的因素:(1)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停尸物导热性。(2)个体差异及衣着情况:肥胖、青壮年男性及衣着多者尸冷较慢。小儿尸冷较成人快。(3)死因:猝死、CO中毒、机械性窒息、痉挛性疾病死亡者,尸冷慢;慢性消耗性疾病与大失血死亡,溺死、冻死者,尸冷快。

四、根据尸斑推测死亡时间

尸斑指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基于本身的重力下沉,坠积于尸体的低下未受压部位并透过皮肤显示有色斑块。尸斑是早期尸体现象之一。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初起色浅淡,面积小,压之退色,以后逐渐扩大,且融合成片,边缘不清,呈云雾状,暗红色或暗紫红色。根据尸斑的发展和移动性,一般分为三期,坠积期、扩散期、浸润期。(见表四)

死亡时间与尸斑的特点

篇三:《法医病理学》死亡时间推断

第四章 死亡时间推断 第四章 死亡时间推断 死亡时间(time of death) 死后经历时间(the time since death,TSD) 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 是指发现、检查尸体时距死亡发生时的时间间隔。注重尸表检查、判定,具有实际价值。 死亡时间推断(estimation of time since death) 是指推测死亡至尸体解剖时经历或间隔时间。 早在三百多年前,意大利医生已经明确指出: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学鉴定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死亡时间推断意义: 1.推断死亡时间对确定作案时间,认定和排除嫌疑人有无作案时间,划定侦查范围乃至案件的最终侦破均具有重要作用。

2.死亡时间推断在某些财产继承、保险理赔案件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依据尸体变化发生的先后及法医学实践的需求,将死亡时间推断分为: 死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 晚期(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 白骨化尸体死亡时间推断 第一节 死后早期经历时间的推断 死后早期是指尸体未出现明显腐败现象的时期。 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实际工作中多以尸体温度的下降规律为基础,结合尸斑、尸僵和其他死后变化综合推断。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些新的推测方法相继提出,如根据超生反应、离子检测、酶检测、DNA降解程度检测等,到目前为止,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尚有距离。 近年来,一种以尸温测量为基础,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的多参数综合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在一些国家已得到实际应用。 一、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 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体表热量以辐射和传导的方式散失,最后尸温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 尸温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尸温的测量方法

简便易行,因此被广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一)尸体温度的测量 尸体表面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 尸体内部温度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其变化规律与死后经过时间相关性较好。因此,尸体内部温度常被用于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目前许多法医学者都以检测脑室、肝及直肠温度的方法来推测死亡时间。 直肠温度能较好的反映尸体内部温度,测量直肠温度操作又相对简便,因此,直肠温度常作为尸体内部的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直肠温度测量方法: 将温度计插入尸体肛门15cm,插入时温度计应尽量远离骨盆后壁,以避免骨盆壁温度较低而造成误差。 肝脏温度的测量方法: 从尸体右肋下缘切一小口,插入温度计达肝表面。 现多采用电子测温仪,所测得数据精确度较高。 (二)死亡时的尸体温度 直肠温度在活体间有一定差异,不同人直肠温度可波动在34.2~37.6℃之间,平均36.9℃。 直肠温度受盆壁静脉血流的影响较大。此外还有昼夜体温差、环境温度、体质健康状况、某些药物、年龄、性别、情绪状态及死亡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在测量直肠温度推断死亡时间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尸体冷却规律 人体死亡后,组织细胞并未立即死亡,细胞代谢仍可持续一段时间,表现为死后直肠温度并未立即下降,而呈一个短暂的平台期(plateau)。 当环境温度低于尸温时,尸体温度逐渐下降直至达到环境温度。 尸体直肠温度下降规律遵循一定的曲线,表现为在短暂的平台期后,散热过程最初较缓慢,逐渐加快并达到最大速率,最后再次变慢,直至达到环境温度,其整个过程呈反S形曲线。 (四)根据尸冷推断死

亡时间的原则及方法 根据尸温下降速度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较多,国内外学者曾根据各自的研究推导出不同的计算公式,由于所处的环境状况及考虑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因此计算方法也存在差异。 事实上,如前所述由于影响尸温的因素很多,采用单一的计算公式推断死亡时间所得的结果误差必定很大。 国内常用的根据尸冷推断死亡时间的原则和方法: (以春秋季节为准) 颜面、手足等裸露部分有冷却感,为死后1~2小时或以上,着衣部分皮肤有冷却感,在死后4~5小时; 死后最初10小时,尸体直肠温度每小时平均下降1℃;10小时后,每小时平均下降0.5~1℃; 肥胖尸体在死亡后最初10小时,尸温每小时平均下降0.75℃,消瘦尸体每小时平均下降1℃。 夏季尸体温度下降率较春秋时节慢1.4倍,冬季快0.7倍。 表4-1 从直肠温度下降推测死后经历时间 由于该方法大致考虑了四季气温变化的差异及尸体温度在不同阶段下降率的快慢,同时也兼顾了尸体肥胖和消瘦对尸温下降速度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用于大致推断死亡时间。 例如,春秋时节的一具消瘦尸体,直肠测量法测得尸温为24℃,说明尸温下降了13℃,按上述方法推断,最初10小时尸温每小时下降1℃,10小时后下降0.5℃,故此具尸体死亡后已经历16小时(13=1×10+0.5×X ∴X=6)。若此具尸体是在冬天被发现,死后经过时间应为11.2小时(16×0.7=11.2小时)。若是在夏天,则死后经过时间应为22小时(16×1.4=22.4小时)。 实际工作中,对需要推断死亡时间的尸体,可采用一种较为简易的方法,即死后早期现场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尸体直肠温度,连续数次测量的

结果,能客观反映尸温下降的个体规律。 在具体推测时,注意尸温接近环境温度时下降速率改变的特殊情况,还应除外一些特殊情况如日射、热射病死亡、冻死、死后冷藏、异常气温条件、死后移尸等情况的影响。 不足:1.我国南北温差大,黄河流域夏季一般为2个月,广州夏季长达6个月,哈尔滨夏季只有几星期,即使以春秋两季相比,也不相同。春季在长江以南多雨、湿度大,秋季则干燥。 2.再者,该方法只是考虑了一般规律,未考虑死因等因素对尸温的影响,也未考虑室内、室外、衣着、被盖等对尸温的影响。比如在北方冬季的室内多有暖气,或由于尸体裹有较厚的被褥,尸温可经久不下降。 由于各地环境条件差异很大,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在全国各处都适用。必须在各地摸索适合本地使用的办法并探讨其规律。 二、根据其他各种死后变化综合 推断死亡时间 我国法医学工作者根据尸斑、尸僵、角膜混浊程度等各种早期死后变化,综合推断死亡时间,积累了许多经验。 三、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 人体死亡后,许多组织与细胞尚能生存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超生期(supravital period)。 在此期间内,某些组织对多种刺激仍可产生反应,称为超生反应(supravital reaction)。 如骨骼肌受机械刺激可出现收缩,缩瞳药物可使瞳孔缩小等。另有一些属自发性超生反应,如心肌的收缩(断头后)、肠蠕动、精子活动及白细胞游走等。 四、根据离子浓度推断死亡时间 检验尸体血液、脑脊液和玻璃体液的化学离子,发现钠、氯等化学离子浓度的死后变化规律性较好,可用于死亡时间的推断。 (一)血液 (二)脑脊液 (三)

玻璃体液 与血液和脑脊液相比,玻璃体液受外界影响较小,不易遭到污染或发生腐败,是用于尸体化学检验的良好检材。 玻璃体液的采取方法: 可用带20号针头的注射器从眼球的前外侧方约45度角刺入,缓慢小心抽吸,每侧各抽吸约2ml。注意针头勿伤及小血管、虹膜、睫状体及视网膜影响检测结果,故操作要熟练、谨慎。 玻璃体内部成分的变化与PMI的关系相对稳定,尤其是玻璃体液钾离子浓度与PMI显著正相关。 死亡时刻玻璃体液钾离子浓度为3.4mmol/L,死后大约每小时升高0.17mmol/L。应用该方法推算死亡时间,死后12小时内误差为1.1小时。 五、根据酶的测定推断死亡时间 死后,细胞屏障保护消失,胞浆内的各种酶释放。 死后某些组织中酶活性与死后经过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可望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1.肝酶活性的改变 2.心肌与骨骼肌酶活性改变 3.脾酶活性的改变 方法:生化检测、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 酶活性的检测必须保证组织或体液中酶的活性不受人为因素的破坏。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用组织冰冻切片。 六、根据DNA检测推断死亡时间 存在于活细胞核内的DNA是一类具有显著生化稳定性的物质,在同一物种的不同组织的细胞核中,DNA含量是恒定的。 躯体死后,由于自溶作用,细胞形态结构崩解,在脱氧核糖核酸酶的作用下,核染色质双螺旋结构的DNA崩解为小碎片,由于核膜破裂,DNA碎片分散于胞浆中,最后染色质中残余蛋白被溶蛋白酶溶解,核便完全消失。 死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核DNA逐渐发生分解、减少、消失。其衰减直至消失的时间变化规律可用于死亡


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概况第2页》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13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的研

    死亡时间推断死亡时间的推断方法死亡时间,在法医学鉴定中都以“死亡经过时间”一词来表达。死亡经过时间是指死亡发生至法医检验所经历的时间。死亡时间的推断,是法医学鉴定中首...

  • 根据超生反应推断死亡时间的研

    死亡时间推断死亡时间的推断方法死亡时间,在法医学鉴定中都以“死亡经过时间”一词来表达。死亡经过时间是指死亡发生至法医检验所经历的时间。死亡时间的推断,是法医学鉴定中首...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