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元曲赏析 正文

元曲赏析

2017-04-25 06:48:0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元曲鉴赏

高考元曲鉴赏试题解析与备考建议

[原题回放]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湖北)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内容简介]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写的是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元帝在全国选宫女,农家女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被选入宫,因拒贿使臣毛延寿,被点破画像,打入冷宫,后因偶然机会,被元帝宠幸,封为明妃。毛延寿因惧而逃亡匈奴、呈上昭君画像,并怂恿匈奴王呼韩耶出兵强索昭君。呼韩耶听信毛延寿,派兵逼迫和亲。汉元帝被迫应允,昭君也“情愿和番,以息刀兵”。灞桥送别时,王昭君对故国十分依恋,当行至汉番交界时,她从容南望,酹酒于地,投江而死。呼韩耶非常感伤,葬昭君于江右,名为“青冢”;拿住毛延寿,送回汉斩首,依旧同汉和好。剧本以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为线索,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朝中文武官吏的怯懦无能及挑拨民族关系的“奸邪逆贼”,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忠贞为国的典型形象。全折的曲词,清雅典丽,感情浓郁。

[曲词解析]

这支[梅花酒]曲子写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时那种感伤和痛苦的心理,展示了辽阔、深远、幽眇、苍凉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在画面中渗透了怀念和忧伤之情。塞北的辽阔、粗犷情境与忧伤、缠绵、柔弱的情境有机融合,形成刚柔相济,充满感情张力的意境。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

打猎起围场”,昭君的车队已经渐行渐远,汉元帝思绪翻腾,情不自禁地想到昭君在塞外旅途中的艰辛。空旷的深秋原野是如此悲凉,草儿一片枯黄,兔儿早早迎接寒霜,那褪了毛的猎狗,那扛着缨枪的猎户,那慢腾腾负载着行装和糇粮的车马,那围起的猎场,一切都是那么旷远,一切都是那么荒凉。这一去穷荒之地,昭君该有多少艰难?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此是过渡,把想象的画面拉回别后的王宫景象。当汉元帝回眸自视时,他面对的将是更加孤独寂寞的情景。这里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在分别的刹那间,元帝心中翻腾的是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思绪,将要面临的是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汉元帝又想到了分别之后的孤寂,宫墙之内是那么高深,回廊是那么曲折,椒房早已经是空无一人,月色是那么昏黄,夜色是那么清凉,寒蝉在哭泣,纱窗还是那么绿!这一切都是凄清、阴冷的,在深层次上写出汉元帝与王昭君诀别之际的相思之痛。这些是意识中的世界图象,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物象的描绘,使人与物,心与境互相交融,抒写了昭君去后,汉元帝迷离凄凉的心情,使人读后能强烈地感受到汉元帝巨大的悲伤。

[梅花酒]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首先是对仗手法的出色运用。如“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这四个五言句,每句都是三个音步,每个音步都是对应的。这对仗工整的四句,以短短二十字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其次是顶真反复的手法。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首尾相接的叠句造成回环往复的情感回旋,而叠句大段三字的结构则使音节短促,构成心哀气短,近乎于无语哽噎的效果。

[试题评说]

以前古诗鉴赏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间或选取元曲中的小令,选取杂剧还是第一次。[梅花酒]更是写景中的名篇,王国维赞赏其是“写景之工者”,清代梁廷《藤花亭曲话》评说:“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义也”。命题人以这个评论为落脚点,考了意境,分解为“景”和“情”两个方面,还考了对仗、顶真的艺术效果,这两点恰恰是本曲的特色。第一问如果能读懂曲子,应该不难;第二问如果能联系平时读过的对仗、顶真的诗歌,迁移一下还是可以的。

[思路点拨]

一、要读懂曲词的内容

题干上面有提示:“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汉元帝所见、所想的两种情景”。曲词依据语言风格有所写内容,明显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半段的景物全是苍凉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在一望无际的深秋旷野的背景上,衰草连天,兔犬奔突,车马慢行,仿佛在草原行进的节奏。后半段节奏明显加快,一句一转,想象即将出现的令人惊惧的景象:咸阳的宫墙、回廊、椒房以及黄色的月、凉夜、寒蜇、纱窗、美人图、孤灯??巨大的孤独感蕴涵在其中。

二、要领悟有意味的形式

《汉宫秋》的意境美是和唱词的旋律美结合在一起的。它的音乐感一在对仗,对意境的创造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马”对“车”,“负”对“运”,“行装”对“糇粮”,两两相对。二是运用短句顶真重复,把后一个分句的第一个短句重复前一分句的第二短句,荡气回肠,又有鲜明的节奏感。动词“返”“过”“绕”“近”的使用,表现了人物行动和心理的细致区别和不同建筑

的特点。这种灵活、跳荡的句式与美丽的意境是一致的。

[参考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9年高考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内容亦可分两层。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

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其表现手法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

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20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附赏析: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案:借代,反问

【试题解析】

“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

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备考意见】

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反过来看,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想一想,这与学过的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多么相似。这正验证了“考题出于课外,知识来源课内”。

★★★ (20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高考元曲鉴赏示例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①,望西都,意踌躇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潼关路:潼关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临潼县境内。②踌躇:徘徊不前的样子。

篇二:元曲鉴赏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2.四块玉是

3、本作品的作者是,号______________

4、 “溪又斜”中“斜”的意思是 。

5、作品中主人公思念离别的爱人而凭栏远眺,但她失望了。根据划线句,将看不见的原因归为:

(1)杨花迷眼。(2)_____________

6.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

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曲作者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他与白朴、张养浩、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表明所写的季节正值冬季。

C.“一点相思几时绝”中的“一点”表明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D.本首散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四句寓情于景,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别绪。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间接表达了主人公缠绵的相思之情。

B、“溪又斜,山又遮”是说曲折的溪流,巍巍的高山遮挡了视线,看不到爱人的身影。

C、“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主人公离别的伤痛。

D、整首小令景中含情,表达了一个女子的真切、深切的离愁。

9、关于这首散曲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散曲。

B.“难舍”、“相思”等词语点明了离别后女子的情感。

C.两处“又”强调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D.写“杨花雪”、“溪”、“山”,是为了点明女子看到的景物。

天净沙 ·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作者是,号

2、本文的主旨句是:

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秋思(思绪) B.枯藤老树昏鸦(黄昏) ..

C.古道西风瘦马(西边吹来的风)D.断肠人在天涯(天边,指极遥远的地方) ....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5、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 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7.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8. 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全曲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喻为“秋思之祖”。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眼中所见,“古道西风瘦马”则是游子自身写照。

C.此曲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天涯游子的愁楚悲凉。

D. “夕阳西下”一句动静结合,互相映衬,同时也点明了时间。 旅”思。

9.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

A. 本文前四句写景,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B. 本文使用众多意象来表达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C. 本文采用悲春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D. 本文只用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旅人凄苦的心境。

10.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 本文以景托情,刻画出游子凄苦、悲凉的心境。

B. 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成为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C.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苍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D. 全曲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使作品更加动人。

11.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此曲后两句动、静相衬,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出曲中游子对温馨家庭的渴望,更体现出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之情。

C. “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 此曲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12. 下列语句中,对本曲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B.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古道、西风。

C.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D.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本曲的作者是 ,字,号 。

2、“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了江南地区的 、的特点。

3、“岚”的意思是,“杀”的意思是。

4、本曲的主旨句是。

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江南风景不能没有江水,所以开头几句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江南风景画。

B.如果说“烟水”、“两岸”、“芰荷”、“沙鸥”以及山光水汽,是属于水乡自然风光的话,那么,“香风”、“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就构成一派富丽的江南市井图画。

C.“酒旗儿风外飐”的“飐”,指风吹使之动,这句曲是写风把酒旗吹上了天,显出了一派动态之美。

D.这首小令的数词使用很有特色。“一江’’、“一段”、“两岸“、“再三”、“十里”等与一般诗文中所常用的“百、千、万”等相比较,显得比较“小”,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与江南风物之秀相对称,而且还平添了生动、多样、活泼的韵味。

6、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B.“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中的“芰荷”是指“荷花”。

C.“卷香风十里珠帘”是香风卷十里珠帘的倒装。

D.“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描写了动态的景物。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1、“孤村落日残霞”中的“孤”、“落”、“残”体现了村庄 的特点, 这与“白”、“红”、“黄”等字营造出的 的秋天景色形成鲜明对比。

2、本曲选自作者是,代表剧作有

3、“飞鸿”的意思是。

4、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句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却流露出一股淡淡的愁思。

B.后三句化静为动,描绘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反差。

C.后三句作者用四种颜色,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

D.作者富有创意地把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语言明白晓畅,意境含蓄深远。

5、对本曲理解正确的是( )

A.开头两句选取六中自然景物,以暖色调渲染出秋日的萧瑟冷寂。

B.本曲与《天净沙·秋思》一样描绘秋色,情调也相同,都着力表现了秋天的寂寥萧瑟。

C. “落日残霞”点明了是傍晚时分,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

D.本曲写出了秋的明媚可爱,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超的写作艺术。

篇三:元曲佳句赏析

元曲佳句赏析

《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王实甫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关汉卿

《蟾宫曲》

情待不思量,竹唤起思量,依稀闻兰麝余香,缥缈见梨花淡香。——郑光祖

《折桂令》

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郑光祖

《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


元曲赏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75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元曲赏析
相关文章
  • 元曲赏析

    元曲鉴赏高考元曲鉴赏试题解析与备考建议[原题回放]★★★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