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7招让老人安度晚年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7招让老人安度晚年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每个家庭有只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不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与老人聚少离多。
由于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为了避免与子女发生代沟问题的冲突,老人选择独自生活,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
老人深知子女的工作不易,宁愿选择自己生活来减轻子女负担。
2、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代际分局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能够独立、身体较好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另一方面,因为老人与现在居住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舍离开。这就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渐增多。
3、社会因素
到了老年时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子女在身边,安享晚年。但是,在当今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社会中,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子女选择在外就业、出国留学不断提升自己。空巢老人也由此产生。
(北京广安门医院http://yyk.99.com.cn/xuanwu/68149/)整理编辑,可以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篇二:空巢老人问题分析
空巢老人问题分析
在我们农村有句话:养儿为防老。可是慢慢地我们发现农村里就剩下了老人和小孩,他们孤独的在家里,精神上极度的空虚,身体上也多是疾病缠身。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可以说是近几年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也更容易被忽视。所以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养老问题。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亟待社会的关注。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有时高龄老人他们也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却还要辛苦在地里劳动,不能不让子女心疼。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更严重的是,他们的退休金和养老保险极低,甚至有的老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
(三)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
因为孩子不在身边,平时只能两个人,很是孤独寂寞。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
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有时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四)缺少人照料。
在广大的农村,老人一直是由家庭提供其养老保障的,而子女外出的结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都不在身边。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更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儿女虽然在外打工,但还是没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治病。当前,孤身老人暴病无助的情况,在各地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贫病交加、悄然离世的悲剧时有发生。在步人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这些悲剧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必须切实重视和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否则,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农村空巢老人间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在外寻求发展机会。
(二)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农村生育率有了下降趋势,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有的家庭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对老人的关心有所减少。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婚后很多不再与父母住在一起,这种现象在农村更是明显。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这时老人可能就要单独生活了,“养儿也没能防老”。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
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单单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经济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教育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道德上的缺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在农村,孩子不孝的事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打骂父母。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生活的单调乏味、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篇三: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cn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分析
作者:向雪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7期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使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家庭并逐渐呈上升趋势。空巢家庭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仅仅刚开始,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必须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关键词 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经济的发展
1.1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家庭联产承包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打下了基础:一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奔向城市。并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大提高,改变了原来的单一农业种植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光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产量,也减少了对纯劳动力的需求量,这就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农村空巢家庭数量逐渐增多。
1.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2010年该收入比为3.23: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几年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总量达25278万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农民工的大量外出,使农村剩下大量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其中大部分是空巢老人。
2思想观念的变化
2.1老人自身方面
2.1.1固有思想观念难以改变
一些到城市打拼的子女,逐渐在城市买了房子,安定了下来。大部分人都愿意把操劳一辈子的父母接到城里去享“清福”。但老一辈的父母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乡土情怀,而城市里生活节奏快,人情关系淡薄,许多农村老人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不愿意去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32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