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正文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2017-04-20 05:55:4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出场人物:郑板桥、茶馆老板、店伙计

旁白:“传说清代著名的书画家郑板桥有一次出游时到了一家茶馆饮茶。”

郑板桥(走进茶馆)

老板(正在算账,听见声响,抬头。见来客其貌不扬,穿着普通,于是漫不经心):“坐。”

老板(转头,对着倒茶的伙计):“茶。”

郑板桥(欣赏墙上的字画)

老板(自言自语):“咦,看上去是个有学问的人。”

老板(走到郑板桥身边,郑板桥回头):“请坐。”

郑板桥坐到凳子上。

老板(回头对伙计叫了声):“上茶。”

伙计(端着茶上台):“茶来喽。”(看到郑板桥,呈惊喜状):“呦,这不是郑板桥先生吗!”

老板(弯腰抱拳):“噢,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板桥先生!失敬失敬!” 郑板桥(站起,抱拳回礼):“哪里哪里。”

老板(扶郑板桥坐下):“来来来,请上坐。”(对着伙计催促):“快,上好茶。” 伙计端上茶,郑板桥喝完茶,准备起身。

老板:“板桥先生,您的到来真是令小店蓬荜生辉。不知可否留一副墨宝?” 郑板桥:“其实老板您刚才的话就是一副对联。”

老板:“哦?怎么讲?”

郑板桥:“三联式: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上茶,上好茶。”

(排成一排,鞠躬谢幕)

篇二:郑板桥“画竹三段论”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郑板桥“画竹三段论”的研究

作者:王鹏开 杜松

来源:《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2014年第05期

摘要:清代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包括很多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即“画竹三段论”,他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以及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律,即“此相非彼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在变的过程中要有“法”与“趣”,趣法相投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一切艺术的美的创造正在于此。关键词: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

前 言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以号行世,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除精湛的艺术创作实践外,还有诸多深具洞见并自成体系的艺术创作思想散见于文、信函、书画题跋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板桥题画兰竹》中的“画竹三段论”:“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在清代,“扬州八怪”在中国花鸟画上的贡献可谓是人人皆知,我个人对花鸟画十分欣赏,尤其欣赏“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其实在很多人看来,郑板桥只是“扬州八怪”之一,我在这里把他列为“扬州八怪”之首,我个人认为毫不为过。郑板桥的生平,无论从仕途还是艺术成就上,都有过丰富的经历,而他能在仕途如此坎坷的情况下成为一位艺术的集大成者,实属不易。郑板桥的艺术成就,我认为最突出的就是他所画的大量的《兰竹图》和他创作的书体“六分半书”。郑板桥在画竹上的成就,从古到今是没有哪位画家可以比拟的,我在刚接触中国画的时候,就被郑板桥画竹的韵味深深地吸引,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强的吸引力,除了绘画的韵味,还有就是他的“六分半书”,书画结合,才是中国画特有的魅力。下面主要介绍郑板桥的绘画和书法以及我个人对他艺术成就的看法和见解。

一、郑板桥传略

(一)郑板桥生活的时代背景

郑板桥是清雍正、乾隆间江苏兴化人。幼家贫,好读书,博闻强记,应科举进士,任山东范县知县、潍县知县,因帮助乡民胜诉和赈济饥民,得罪豪绅,遭劾罢官。长居扬州,书画诗文名重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善写兰竹,尤以墨竹为胜,以草书竖长撇法入画,风格明快劲峭。好以题跋形式论画,几乎每画必题。尝言:“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主张“以书法之关钮透入于画”。对于画竹,提出“胸有成竹” 、“胸无成竹” 、“眼中之竹” 、“手中之竹” 、“心中之竹”的名言。认为“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能写意也”。

篇三:郑板桥竹子赏析

丛竹图赏析

梅兰竹菊一直以来均是画家们所喜爱的画中之物,又因其各自具备不同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国画四君子。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对竹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更加体会到画家所画竹的一种精神。

就中国的传统国画来说,国画竹子,算是一种常见的画作,许多名人都画过竹子,但是真正被流传下来的却少之又少!而到了现代,国画竹子依然被很多近现代画家所追捧。其中一种原因是因为竹子有气节,清高!另外一种原因则是因为,竹被象征为平安,所以说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竹报平安,炮竹声声辞旧岁等等和竹子相关的话语。都体现了竹子另外一层精神含义。所以国画竹子经久不衰也是有原因的。

国画竹子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精神寄托,对平常百姓来说,是一种平安,是一种安定。所以来说,中国的竹子也被冠以特殊的文化色彩和精神印记。

古人爱竹,因其挺拔、中空、有气节!流传于后世的竹子国画相对来说还算多的。明朝的唐寅,擅画花鸟,也擅长山水,植物,人物。其画作细腻含蕴。能诗会画,可以说是当时大才子。和他一样有名的,还有他的国画竹子,唐伯虎擅长画竹子,往往三两笔就能勾勒出竹子的形态来。

下面再献上郑板桥的一幅知名《丛竹图》,希望中国的竹子国画,竹子精神走出国门,被世界人所认可,被更多的中国迷所熟知。让中

国的文化熏陶每一个人。让感受世界人民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人将为之自豪。

郑燮(1693~1765年),号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幼时聪颖好学,尤爱字画,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而以兰竹最为著名。《丛竹图》是郑板娇71岁所画。画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自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壮尚友次之……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苟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余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此真知画意者也。予既自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以为华封人之三祝,有何不可?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下钤“郑燮之印”、“爽鸠氏之印”。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的《丛竹图》,更以心中之竹与手中之竹交相辉映,折射出的是一种自甘淡泊、孤高而不攀附权贵的气节。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身。无论什么的环境,都不能阻挡它生长的脚步,都不能束缚它脱离世俗的观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正是我们从画中所读到的、领悟到的。是我们

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生活品质。在画中,竹子的排列杂乱、稀疏。并且竹叶稀少,甚至一些竹干连一点竹叶都没有,但是他们仍然直立的生长,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从竹干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个竹节都画得栩栩如生,突出了画家强有力的画画功底。表现出了一代画家的典范。而且在画中细节部分安排的井井有条,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细心和耐心。从整体的布局上看,所画竹子形象的逼真,所画线条的细腻。从竹子的多节来表达出此画作者的高洁、自我孤高的情操,《丛竹图》就是他对人生经历和志气的表达。

一副画我们不仅要从历史背景,画本身的特点及作画人的品格、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赏析。经过了学习半年的美术作品鉴赏,对作品的看法就有一定的深度,一幅作品不仅要理解它的高度,还要理解其中的深度。赏析一幅画,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这就是我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用了简短的语言赏析了郑板娇《丛竹图》这副作品,可能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展现到,更有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希望老师批评指出。在鉴赏结束之余,我也学画家们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所向,对待生活的态度。

“世界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障碍,有的只是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路径。人有时候应该像水一样前进,如果前面是座山,就绕过去;如果是平原,就漫过去;如果是张网,就渗过去,如果是道闸门,就停下来,等待机会”。人生,就应该随心而走。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那些文人墨客没有放下世俗,那就不会有那么高

的意境,就不会创造出那么多赏心悦目的作品。活中我们难免会受到伤害,随着时间的消逝,有些事情早已忘却,可是心灵上的伤害,时刻会涌上心头,虽时间是良剂,能冲淡一切的一切,但也无法消去伤疤,伤疤也许是你的美好的见证,多少年以后成为你的一段美好的回忆,也许是你的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看淡人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身。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很好的调节自己,然后适应新的环境。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面对环境,适应环境,从环境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34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相关文章
  •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的故事出场人物:郑板桥、茶馆老板、店伙计旁白:“传说清代著名的书画家郑板桥有一次出游时到了一家茶馆饮茶。”郑板桥(走进茶馆)老板(正在算账,听见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