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影响中国经济的十位外国名人
乔治—索罗斯(1930-)
自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索罗斯创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以平均每年35%的综合成长率令华尔街同行望尘莫及。1997年,索罗斯以洗劫泰国为始对东南亚金融市场发起攻击,造成该地区严重的金融危机。同年7月,索罗斯又对刚刚回归中国的香港发起进攻。为保证香港的持续繁荣与社会稳定,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政府捍卫港币稳定。索罗斯对东南亚的进攻自此遭遇挫折。金融怪才犹太人索罗斯对中国人的影响超过任何金融理论家。他的职业合法性使中国从《刑法》中剔除了金融“投机倒把”罪,还使许多中国文科状元扎堆报考“经济与金融”专业。他的钱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他的话有时和美联储主席一样重要。尽管1997年他在香港股市投机中没有得手,但他始终在找寻狙击人民币的机会。中国以举国之力对付索罗斯,虽然没有给他可乘之机,但中国金融、币值、资本市场的改革被迫滞后。不过歪打正着的是,让中国在2008年金融风暴中躲过一劫。索罗斯一直赞扬中国,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此将信将疑。
沃伦—巴菲特(1930-)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2006年6月,他捐出300多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向慈善事业,这是美国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私人慈善捐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深深影响到中国人,即不以股票价格作为投资标准,投资决策依据主要是公司的商业经营活动。他的投资理念的精髓是,要想取得投资成功,除了选择正确的行业,还要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和高管人员的智力、能力、性格进行分析。巴菲特的书籍和言论也成为中国企业和股民的“红宝书”。巴菲特被美国人称为“除了父亲之外最值得尊敬的男人”,是7000万中国股民及其亲属耳熟能详的“股神”。多数中国股民认为他是“运气好”,其实他是个天才。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中国大江南北。巴菲特说:“中国的世界地位会不停上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巴菲特让很多中国青年不仅为改善生活去赚钱,更是为了做慈善家去赚钱。
比尔—盖茨(1955-)
美国人,微软的创始人,著名慈善家。盖茨属于不为社会习俗所拘的人物,他中途退学创业,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为许多青年所向往和仿效。盖茨本人的经历,成为20世纪后叶后工业时代技术文化走向的一种象征。
盖茨给中国穷人带来快富梦想,也给中国富人出了一个难题:“钱财是留给孩子,还是捐给社会?”盖茨十余次访华,十余次受到中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把数百亿资产捐给了社会,他给中国灾区的个人资助,超过西方22个国家政府捐赠的总和。他在中国的崇拜者远远多于在美国。他不仅为崛起的中国和急于先富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成功案例,还为大学退学创业、富人行善树立了榜样。他的信仰选择、交友选择、职业选择和财产处理方式的选择,给崛起的中国的青年树立了真实可信的样板。
波音(1881—1956)
美国波音公司创始人,全名威廉-爱德华-波音。1916年,波音创办太平洋航空产品公司(后更名为波音飞机公司),聘用了生于北京的中国人王助为美国海军设计新型海上飞机———C型飞机,次年获得美国海军的50架飞机的订单。此后越做越大,1934年被美国政府一分为三。今天仍是世界航空业两巨头之一。自1972年以来,波音已与中国携手合作30多年,成为对中国交通运输业影响最
大的公司之一。
波音(Boeing)是一个成功的音译名字,让人联想在云波中超音速飞行。堪比“奔驰”(Benz)。坐过飞机的中国人都坐过波音飞机。波音是在中国赚钱最多最久的外国公司,但对中国的航空事业现代化功不可没。中国成就了波音的事业,波音也帮助了中国成为大小飞机及飞机部件的生产大国。过去近40年,中国购买波音飞机,往往是改善双边关系的献礼。未来中国自主生产大飞机,预计要与波音公司走双赢之路。
哈兰-山德士(1890-1980)
著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的创始人。山德士的一生是典型的美国传奇,他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在40岁的时候才在餐饮业上找到了自己事业的起点
———创造出味道鲜美、口味独特的炸鸡,大受欢迎。如今的肯德基是全球最大的炸鸡连锁集团,在世界各地拥有上万家餐厅。以山德士形象设计的肯德基标志,已成为世界上最出色、最易识别的品牌之一。
哈兰-山德士用一只鸡,改变了世界饮食、饮食世界,也给中国的餐饮行业带来新的理念———快餐、特许、加盟等。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正式开业,不服美国饮食文化的中国“荣华鸡”和肯德基“打擂”。结果“荣华鸡”失败。截至2009年6月,中国大陆已经有超过2600家肯德基分店。在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冲击下,中国餐饮业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国内餐饮业出现繁荣,越来越多的中餐馆也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
肯德基对中国的冲击甚至超越了饮食,超越了企业管理,成为美国商业文化的标签,直接刺痛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饮食文化。当听说法国为捍卫法兰西文化而拒**式快餐时,我们多多少少有些心情复杂。
松下幸之助(1894-1989)
世界著名电器公司松下集团创始人,日本商业精神的奠基者,闻名世界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只受过4年小学教育,23岁创业,7年之后便成为日本收入最高的人。1978年***出访日本,参观了松下电器。据说,***与松下幸之助谈得十分投机。其后的两年间,松下先后两次访华,松下公司对华直接投资陆续展开。
松下幸之助可能是最早在中国引起关注的日本企业家。而关注的缘起,就是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的松下电器———无处不在的“National”和
“Panasonic”。上世纪80年代,松下几乎是家用电器的代名词。80年代后期,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成立,是当时最大的中日合资企业。松下的商业理念、用人之道在当时的中国成为学习企业经营的典范。如今,松下电器在中国已经设立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59家企业,在华员工达9万人。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是中国人民敬仰的日本友人之一。
亚蒙-哈默
美国企业家、石油大亨,祖籍俄罗斯。哈默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有“红色资本家”之称。他与世界数十个国家领导人有很好的私交。在他人生的两极———青年和老年,他分别直接参与了苏联、中国这两个“红色国家”的经济建设。年轻的他,第一个到苏联创办工厂,受到列宁接见,把对苏联的经济封锁撕开一个缺口;老年的他,应***直接邀请访问中国,随后积极参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世界级“红顶商人”。1979年***访问美国期间与哈默第一次见面时,***就发出“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的邀请。哈默在中国获得了成功。他代表西方石油公司签订协议与中国
联合开发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山西平朔安太堡煤矿,曾引起世界性震动。
1984年,***让哈默把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带到美国。大熊猫在洛杉矶受到甚至比国家元首还要隆重的接待。哈默曾在回忆录中说:“中国一定会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我对此毫不怀疑。”他为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开外国人在华捐助之先河。哈默在中国的成功说明:参与在中国初创性、试点性的经济改革回报率极高。
皮尔-卡丹(1922-)
有人说,在法兰西文明中,有4个名称的知名度最高、地位最突出:埃菲尔铁塔、戴高乐总统、卡丹服装和马克西姆餐厅。这其中,皮尔·卡丹一人竟然占了两项:服装和餐厅。这就是说,卡丹成了法兰西文化的突出象征。皮尔·卡丹时装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1979年,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满眼还都是蓝灰黑,皮尔—卡丹却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外品牌的时装展示会。模特身着设计大胆、颜色艳丽的服饰,在当时的北京城引起极大轰动,并开始改变中国人对服装的观念。上世纪90年代,他通过转让品牌,并代为设计款式的方式在中国推出以他名字命名的服装,使皮尔—卡丹一度成为高档服装的代名词。拥有一件皮尔—卡丹服装曾经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之一。可以说,皮尔—卡丹是中国时装的启蒙者。他给中国带来了颜色的革命、审美观的革命和服装营销的革命。
皮尔—卡丹为中国人带来了已经断档的时尚文化。皮尔—卡丹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时尚品牌。他在带来时髦衣服的同时还带来了时髦的饮食,他的马克西姆和美尼姆斯餐厅给中国人带来了在“老莫”之外真正的西餐。这些其实都打开了一个窗口,让封闭已久的中国感受了消费的魅力,让中国人发现时髦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而是一种美好的事物。贫非罪,但丰裕的生活也非罪。虽然那时他的服装和餐厅都很贵,但它们当年就是时尚,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代名词。如果没有那个阶段,我们也不可能有今天。所以,这个法国人和他的团队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史中是不可遗忘的。
约瑟夫—奈 (1937—)
美国著名学者。1964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后来重回哈佛,曾任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现为该院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很有影响力的“软实力”的概念,强调在国际竞争中,不仅要有经济、科技等“硬实力”(Hard Power),还需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所产生的“软实力”(Soft Power)。
最早提出国家“软实力”的是鬼谷子,现代学者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是王沪宁,但国弱声弱,中国人没人关注,这是理论界“国重言重”的现象。美国人约瑟夫?奈因“软实力”成了名。不过,他的确是伟大的学者,改变了国际关系学的分析传统。
25年来,奈多次往返中美之间。2002年至2007年间,他领导的肯尼迪政府学院每年为中国政府培训60名中央和地方官员。奈的儿子领养了一个南宁女孩。奈认为过去30年间,中国的道路走得非常成功,这些都帮助中国提升了“软实力”。中美两个经济体之间不是一种“零和博弈”关系,而可以是一种双赢的关系。这是“中美G2”的先声。
伯纳斯—李(1955-)
英国科学家、互联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于1990年在欧洲核研究所任职
期间发明了互联网,使得数以亿计的人能够利用浩瀚的网络资源。伯纳斯?李并没有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无偿地向公众公开了他的发明成果,从而使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发展。
论知名度,伯纳斯—李在中国远不如爱因斯坦、牛顿和诺贝尔,然而一提到他的“俗称”———“互联网之父”,谁都明白他的巨大影响力。
伯纳斯—李这名字中的“李”(Lee),仿佛他是一个外籍华人,其实他是地地道道在伦敦出生的英国人。不过,他最常用的身份却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自从1989年伯纳斯—李发明了“World Wide Web”———万维网,很快就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风靡世界,风靡中国。伯纳斯?李的“WWW”以及“。com”,成了崭新的“世界语”,就连赵本山和宋丹丹在春节晚会的小品里,那来自辽北农村的“黑土”与“白云”也大谈起“WWW”和“。com”。
如今,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网民。“饮水思源”,天天享受着互联网的大量便捷信息的中国网民(其实也包括世界各国的网民),99%以上不知道伯纳斯—李其人。今年才54岁的伯纳斯—李是一个低调的人,他坦然让亿万网民免费享受他的发明,而他本人一直过着朴素的生活。他是一个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人。在物欲横流的今日,伯纳斯·李的品格尤显可贵。
篇二:名人创业故事2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场。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树大招风
2000年10月25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2000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
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
“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元。之后,‘和黄’再卖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
80后励志网整理了一下这位创业传奇人物李嘉诚辉煌的创业之路:
1958年,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李嘉诚的事业迅速走向辉煌。 1963年,与庄月明结婚。
1967年,左派暴动,地价暴跌,李氏以低价购入大批土地储备。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8年,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面。
1979年,“长江实业”宣布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实业”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1986年,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5月1日李嘉诚母亲逝世。6月20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会见了李嘉诚。
1987年,联同2名华资大亨李兆基及郑裕彤,成功夺得温哥华86年世界专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1990年,1月1日,夫人庄月明女士突发心脏病逝世。
1994年,所管理的企业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1999年,长江实业集团除税后盈利达1,850亿港元。
篇三:名人创业经典励志名言
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
创业就应该做一件天蹋下来都能够赚钱的事情。
——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
年轻创业者不要只想不做,一定要实践。还要有不怕失败、承受压力的胸怀。
——高元坤
创业者应具备三大素质:一是找准方向,二是强烈的进取心,三是正确面对失败。
——
创业就像爬山,无限风光在顶峰,创业,要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有了热爱,就有了执着。
——
创业是非常艰苦的,而且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真正开始自己创业本身就是一种磨练的开始。
——景新海
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外国名人创业成功案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31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