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司马迁史记 正文

司马迁史记

2017-04-20 05:47:3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读后感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读后感

有人说他是千古奇才、有人说他有满腹经纶、有人说他是伟岸君子、有人……太多太多不同的评论充斥在耳畔,他是史学家也好,文学家也罢,都让人震憾、让人心痛。他就是是编写了50万余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87),陕西韩城人。他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计130篇,约50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着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然而,就在他写《史记》的时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当时间的流水冲过了千年的堤岸,我们回望古人凭借的只有那些留在书籍上的古老文字。透过饱蘸墨香的方块字,我们看见了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忘却了自身的荣辱得失在奋笔疾书,笔下流淌出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忍辱负重的他终于在13年后出色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也终于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 司马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耻辱与困难,只要坚强不懈任何事都会成功。如果坚持不住烈日的晒打,骆驼怎能在沙漠中行走。如果不经起滂沱大雨,怎能出现美丽的彩虹。如果不经过逆境的折磨,人怎能懂得坚强。总之一句话:“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篇二: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人(现山西韩城)。

其父司马谈是为知识渊博的学者,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汉武帝时司马谈任太史令。司马迁10岁,是从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儒家经典。20岁,开始了第一次壮游。寻访传说中的遗迹和历史人物的旧址。回到长安仕为郎中,以后又奉使或侍从武帝,游历了许多地方,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广泛的游历,开拓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丰富了他的阅历,对后来《史记》的写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其父的太史令之职,开始阅读国家档案,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将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武帝和众朝臣纷纷斥骂李陵。司马迁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司马迁的辩护,触怒武帝,他因此惨受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i,这是人生的其耻大辱,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极度痛苦中,他隐忍苟活,发愤著书,借以洗雪屈辱,求得生命价值的最高实现。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的巨著。

此后,其事迹不详,大约卒于武帝末年。

二、《史记》的史学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末始被称为《史记》。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历史著作

史记的取材,上自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本人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空间则包括了西汉王朝的所有地域。司马迁对3000年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倾注了作者全部的心血,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130卷,52万余字,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构成,首创以记传为主的史学体裁。

本纪-------叙述历代君王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

表----------则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历史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书----------史天文、历法、水利等专门制度的记载

世家-------是世袭贵公子以及孔子、陈胜等产生过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传记

列传---------是帝王诸侯之外的人物传记,还有记载了中国边远地区各民族的历史。

五种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表达体系。

1以人为中心观照、审视、记载历史

关注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人物的心灵和命运。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三教九流、平民百姓,这表明司马迁认识到不同阶层人物的不同历史作用,历史的发展是人对物资利益和生存条件的追求。

2、“秉笔直书”和理性的批判精神

不屈服于帝王和制度的淫威,描写人物,肯定其功绩,揭露其劣迹,甚至包括当代帝王。这种批判所持的是历史标准,他以巨大的人文勇气,摒弃主流价值取向和正统道德原则,让自己成为真实历史的观察者和叙述者。

三、《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是一部历史名著,同时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1、探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困境

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探究天道和人道的联系,通晓古今往来的历史演变。的写作目的,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也意味着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困境,这些正是文学的终极目的。

2抒发自我情怀

一部《史记》,处处浸透了作者本人复杂的人生感受、痛苦的内心体验和深沉的美学追求。

3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史记》中的很多传记是由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构成,故事又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各种人物按照故事进程和叙事逻辑粉墨登场,各显本色,彼此对照,个性鲜明,引人入胜。

4对“死亡”这一文学母题的思考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是基于对死亡的强烈关注和深刻思考,司马迁特别表现人物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在他的笔下,项羽、李广、屈原、荆轲等等,并无必死得理由,却自觉地为理想、为信念、为人格、为道义而献身。这是《史记》中最悲壮动人的篇章。

5真正的叙述语言

它抛弃了汉代文人普遍采用的铺张排比的手段,创造了简洁自然、通俗流畅、平易近人的散文语言风格。

2

篇三:我从《史记》看司马迁

安徽大学《二十六史》选讲

期末论文

——我从《史记》看司马迁

姓名:陈坤

院系:法学院

学号:K11014109

联系方式:

18788835751

我从《史记》看司马迁

摘要

《史记》是一部在中国史学界和文学界都举足轻重的伟大著作。它反映了我国汉武帝之前三千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其作者司马迁更是继承并发展了前代各种史书的优点,建立了全新的体系,被奉之为中国正史“二十五史”之首!司马迁本人忍辱著史也成为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典范。对于司马迁,几千年来,似乎人们对他都是投之以钦佩、赞赏的目光,然而我个人对于司马迁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激励典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终其一生,作《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使之成为后代封建正史的典范。全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上启炎黄下至汉武,洋洋洒洒五十余万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

在司马迁的笔下,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游侠,都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司马迁著史,被认为是最权威的,史料的真实性,他本人的客观公正性都成为后世的楷模,司马迁写人,人物是活着的,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当然,我从来不去怀疑人们对于司马迁的崇高赞誉,我也绝对相信太史公是能够胜任后世的这些赞许的。但是我却不禁要问:“如果说太史公笔下的史是最权威的,那么他的史料又来自哪里,文景以来之事尚可访寻乡老,而那百年千年前的史料在那没有高科技的时代不也只能是来自于对以往史料的总结吗?而太史公笔下的人物又真的如史记中所载的那样吗,倘

若属实,为何在《孝武本纪》中对于这个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帝王却只是一个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迷信方士的形象呢?史学界认为我们看到的《孝武本纪》并不是司马迁的原文,而是后人补著的。那么如果司马迁对于汉武帝的记叙属实,汉武帝能够接受司马迁笔下的英雄项羽、无赖刘邦、诛刘吕后又岂会不能接受一个雄才大略的自身形象呢?其次,后人补著的《孝武本纪》,可以说得上是史记中对于人物刻画最不全面的一篇了,为何会被后人所接受?最后,即便说当初的《今上本纪》被武帝所毁,那以司马迁死谏的执着情操,会不留手稿而任其毁于世间?然而史书中也并没有关于汉武帝因《史记》而降罪于司马迁的具体记载。”

从轩辕到汉武,3000余年,却仅有十二篇本纪,项羽就是其中之一。司马迁给出的理由是“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2]”也就是虽无帝王之名,却行帝王之权。吕太后入本纪理由也有点类似,说实话在这一点上我就不怎么赞成。从史学家的尊重历史的精神来看,历史就是历史,当过一天皇帝就是皇帝,没当过哪怕位再高权再重自然都不能算,虽说项羽确实行使过军权,但是却也仅仅只有分封诸王这么一次,前期受命怀王,后期楚汉相争,各行其是,可以说是天下两分,将项羽入本纪多少是有僭越之嫌,而这种思想与当时儒家礼教的主流思想是相违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司马迁笔下对于项羽是极富同情的,是悲剧英雄的代表人物。或许更是这种同情与惋惜才是项羽入本纪的重要原因,倘若如此,那么司马迁在一本正史中注入如此之重的个人情感,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司马迁笔下有一个重要人物自然就要数汉高祖刘邦了。司马迁眼中刘邦

的形象似乎并不好。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两件事,第一,在睢水之战大败后,刘邦携妻女逃走,由于人多超重,马车过慢,刘邦将两个孩子扔下了马车以便自己逃走。《高祖本纪》:“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于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3]”这个事件对于刘邦的影响其实是很大的,但是我不禁要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这件事情是颇具戏剧化的,其可疑点有二,其一,这件事情是不是存在?其二,这件事是不是如司马迁所说的如是者三?其实我们如果要常理来想一想,这个情节应该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第二件事就是在《萧相国世家》中谈及韩信被诛后,刘邦赏金银家仆给萧何,萧何为表衷心,做下了故意收受贿赂等事情之后,司马迁用了四个字描述刘邦的反应——“上乃大悦”[4]。区区四个字,可以说能看出司马迁对于刘邦这种小人形象勾勒的十分清楚。

很多人都说司马迁笔下的刘邦是一个流氓无赖,贪财好色,卑鄙无耻的小人。对此,我更是不以为然的,在高祖本纪还是汉初其他人的传记中,对于刘邦的一些词句确实能够得出上述的一个刘邦形象,但是历史上的刘邦真是如此吗?仅仅凭着善于用人能够让萧何、曹参、陈平、张良、韩信等人为其所用?萧何、曹参等人给人的形象都是十分正直的,试问他们又岂会与一个流氓无赖为伍呢?对于历史上的刘邦,一定是少不了后世开国君王所有的雄才大略的,当然他的对手是项羽,或许他的心里十分清楚,只有在自己那种所谓的外表之下才有可能打败项羽。

司马迁留给后世的除了那部惊世之作以外,最能够让后人若有所思的恐怕就是他的遭遇了。李陵战败投降匈奴,武帝大怒,司马迁却认为李陵乃是忠义之士,投降匈奴一定只是权宜之计,而并非真心投降。为此触犯龙鳞,

以“诬上[5]”之罪被捕入狱,当处死刑。然而在武帝时代,死刑犯可以以金赎刑或者宫刑免死,司马迁秉性耿直,两袖清风,肯定是拿不起钱财的,为了那部旷世之作得以完成,司马迁只得接受宫刑,而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尤其是对饱读书的文人来说,绝对会是奇耻大辱。

司马迁自己曾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满腔抱负,自视甚高位列于士大夫之中的司马迁在自己的“才”和“命”形成了极大的悖反之后是深感锥痛的。于是他似乎获得了一种新的认知,看待事物,看待人物,看待历史,都开始以社会底层饱受歧视的眼光,于是《史记》终于诞生了!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是读史了?以社会底层的眼光,以悲天悯人的心态吗?当然不是,也不应该是。史者,实也!人类发展不管到了那一阶段,都必然的存在他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它的主流是在进步,我们都应该承认它的进步性。在封建时代,史官的责任就是执笔书实,“赵盾弑其君”、“崔抒弑其君”,区区十个字,却葬送了五名史官的性命,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掉他们的责任心,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臣死谏,武将死战,这是封建时代官员的最高信条。而司马迁呢?可以说他并没有做到这些。在他的笔下,没有了汉武帝的追逐匈奴的丰功伟绩,也没有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雄才大略,有的只是那个好大喜功、迷信方士的冷酷帝王。的确,汉武帝存在他所说的缺点,但是那不是他的全部,那更像是任何一位封建皇帝都无法摆脱的魔咒。对于汉武帝,或者说对于他刘家的天下,司马迁或许失去了自己心中的是非标准,他已经不可能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来记录当时的一切,他内心的时代天平早已倒向了那些需要怜悯的人。

有人说,司马迁是千古名臣,忠义之士。说实话,我不敢苟同,因为我


司马迁史记》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9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司马迁史记
相关文章
  •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读后感《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读后感有人说他是千古奇才、有人说他有满腹经纶、有人说他是伟岸君子、有人……太多太多不同的评论充斥在耳畔,他是史学家也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