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林县红旗渠 正文

林县红旗渠

2017-04-20 05:45:0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红旗渠资料

大型报道《共和国地标》将以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曾经凝聚过我们目光的地点,通过串联并解读这些地标,还原它们的历史细节,展现它们的现实状态,为广大读者拼出一串新中国成长的足迹。

当选地标:河南 红旗渠

当选理由:1969年,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最为骄傲的工程之一,有人工天河之称

如果没有红旗渠的修建,林州(原林县)恐怕依旧还是豫北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 在通往林州的公路上,进市区之处,有着一个偌大的指示牌——欢迎来到红旗渠的故乡。在街上,从喝的各种酒,到抽的香烟,随处可见“红旗渠”的招牌,红旗渠的名字,和林州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当地,红旗渠也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此时正8月天,天气清爽,一路上,延绵不绝的太行山脉满山翠绿。当年修建的红旗渠,也已开辟成为一个景区,门票61元,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姚村镇水河村,可以见到当地村民建设的鱼塘、果林。村民桑换荣说,在几十年前,没有红旗渠时,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水贵如油,吃水要去数里之外挑担,更别说开个池塘养鱼了。

红旗渠的修建,改变了这个小山村,也深刻的改变了林州。

林州,位于河南最北部,是安阳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在1994年前,它叫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河北省涉县接壤。地属山区的林州干旱少雨,十年九旱。在林县的县志上,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到1949年的500余年间,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达30次,人相食5次。一则碑文描述了清代的一次惨状:“光绪二年间,共计男女一百一十七口,自三、四年间,流离死亡,仅存男女十一口。斯时骸骨堆之如丘树皮草根,或剥或刨,亦几殆尽”。

水的问题,如同一把利刃,长期架在林县数十万人民的脖子上。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林县响应中央号召大兴水利,先后修建多座水库。然而,在1956年底的一场大旱,让林县人民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当年降水量不足百毫米,由于降水稀少,河水断流,水库无水可引,成了空壳。

只能从外面引水。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是杨贵。在他的带领下,林县县委产生这样的这个想法,即使在现在看来,也十分疯狂:在悬崖峭壁上,依靠人力修建一条人工天河,“引漳入林”把漳河水引到林县。

1960年2月,这是新中国最困难的年代,也是一个人连饭都不饱的年代,数十万林县人民用血肉之躯,开始了一场“疯狂”的战斗。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的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这就是一日三餐。

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林县人民创造了一个建筑的奇迹。红旗渠的总干渠全长70.6公里,从起点陕西平顺县,到末端林州境内的分水岭,海拔落差只有8.8米。在如此长的渠道施工中,如果稍有偏差,就会导致下游渠段海拔高过上游,从而导致引水失败。另外,面对太行山脉的坚硬岩石,几乎没有机械设备,施工难度极其高。

在当时而言,这也是一个空前浩大的工程。红旗渠总干渠全程渠宽8米,深4.3米,在渠里甚至可以行船。据说,在修成以后,当时拍板允许林县人民引水的山西省领导找到了杨贵,埋怨说,当时你们说要修渠,我怎么知道你们怎么修了这么大的一条渠啊?

十年间,林县人民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整个施工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发生过山体坍塌事故,但林县人民矢志不渝,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随后,到1969年7月,红旗渠的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在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对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修渠结束后,美联社曾给予了如此评论:“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典范,看后令世界震惊。”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的恶劣生存环境。从之前的荒山秃岭,到现在的遍山绿色。粮食产量也大增,从修建之前的亩产50公斤,增长到了现在的四五百公斤。林州人民破天荒的有了自己的鱼塘、果林??

红旗渠带给林州的变化,不仅仅如此。红旗渠修成后,作为一个样板工程,在全国闻名遐迩,吸引了海内外大批人士前去参观。如今,红旗渠品牌被开发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卷烟、酒类等并不鲜见。另外,10年修渠的艰苦岁月,为林州培养出了大批建筑人才,林州建筑大军遍布全国,享誉在外。

红旗渠,从最初的一项水利工程,已经变成了一处旅游景观,一个品牌,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地标。在那个年代,它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让它演变成这个县城,乃至整个共和国的图腾。

篇二:河南林县红旗渠旅游景区导游词

一 河南林县红旗渠旅游景区导游词

朋友,有一首歌曲您还记得吗?“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这首激昂雄壮的歌曲,把我们引到那艰苦创业的岁月。20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在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岭。

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其中,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1.林县县委发出引漳人林的动员号召;2.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3、凌空除险;4、千军万马战太行。

在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 ,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 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幅是“青年洞”。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要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原是乱石堆坝,其坝高雄踞亚洲第三位。设计总库容77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530万立方米。后经过沥青处理大坝印水面和高压混凝土岩缝灌浆,现大坝性

能良好。它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

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过洪水。现在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

第六幅是“红英汇流”。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东流,至合涧镇西汇合,形成了一处优美的飞流直泻奔腾图。有赞曰:“珠溅花飞雪裹玉,流激瀑泻浪逐波。闸开倾进琼浆液,两韵一渠唱凯歌”。

二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导游词

今天我们要参观游览的是黄河小浪底风景区!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万里黄河,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奔腾而下,在河南济源挣脱最后一个峡谷,泄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而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这一跨世纪的工程,就兴建在这里,处在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上距三门峡水库 130 公里,下至郑州花园口 128 公里,动态总投资 400 亿元人民币,全方位与世界国际惯例相接轨,是中国水利水电事业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

雄伟的小浪底大坝顶长 1667 米,最大坝高 154 米 , 是一个壤土斜心墙堆石坝,由 10 座进水塔、 9 条泄排沙洞、 1 条灌溉洞、 6 条引水发电洞和一座地下式发电厂房组成,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并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等综合利用的特大型水电工程,主要枢纽建筑按 8 级地震烈度设防。涉及土石方 1 亿立方米,堪称当代的“愚公移山”。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小浪底这个跨世纪的精品把黄河的灾难锁在了最后一个峡谷,把幸福播撒在中原大地。

小浪底水库 300 平方公里的浩翰水域形成了“高峡出平湖,山川入彩图,港湾飘渔歌,绿树满坡岭”的壮丽景观。同时在大坝上游 20 公里处,又展现了一个新的亮点——黄河三峡,它可以说是小浪底工程和王屋山相融合所创造的奇迹,南有长江三峡,北有黄河三峡、济源山水集北方山水之精华。

大峪峡,开阔舒展,气象万千;龙凤峡,秀丽幽深,九曲,连环;孤山峡,险奇峻美,峰回路转。黄河两岸的传说总是与先人治水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大禹的父亲鲧采用堵塞的方法治水,结果失败,禹子继父业治水十三年,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其中有“九蹬莲花栈”,九蹬九级次第升高,若莲花盛开,似出水芙蓉。相传是大禹治水时九斧所劈留下的遗迹。有一首民谣从古流传至今:“九蹬莲花栈,辗转有一灌,谁能得治这一灌,能管九州十八县。”这句话事实上就是治水者得以治天下的具体体现了。到了今天,小浪底工程仍是借用鲧的堵,禹的疏,疏堵相结合治水的范例。

听一听吴家寨、卢家堡惊心动魄的往事,再说一说兄弟岗,姊妹峰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看不完的黄河美景,道不尽的民间传说,黄河三峡让无数游人留连忘返,为之心醉,难怪著名诗人畅游三峡之后即性做诗:

九曲波涛十曲歌,更有孤楼立阳坡。人生得意须畅游,不到三峡不黄河。 朋友,难道您不想和我一起前往吗?听――风儿已经荡来悠扬的歌声:“这里的山等你来,这里的水等你来??”

黄河小浪底坝后公园导游词

现在我们所在的是工程纪念区,也是坝后保护区参观的最后一个景区。它由纪念广场、花架长廊、观光大道等组成。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建设之歌》雕塑广场。广场呈椭圆形,长 73米,宽57米。广场中设立了一座主体雕塑,高约21米,这三根柱子意为“三足鼎立”,其含义代表业主方(水利部小浪底建管局)、设计方

(黄委会设计院)、施工方(外国承包和中国水电建设者),三方共同承担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间的石头表明小浪底枢纽是以土石建筑为主的工程。这组雕塑从不同角度看都像英文字母“H”它又是黄河的缩写。以主体雕塑为中心,旁边竖立了6座雕塑,高约6米,分别代表设计、监理和一、二、三、四标的承包商。现在大家看到的由6块“石块”组成这座雕塑,造型为“Y”,是一标承包商YRC英文缩写的头一个字母,既代表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为责任公司的黄河承包商,还表示一标承建的工程为堆石坝。中国水电十四局为它们的合作伙伴,小浪底拦河大坝就是他们施工的。

这一座雕塑代表二标——泄洪工程标。二标工程主要包括:进水塔、大型洞群三个巨大的消力塘。该标由德国旭普林公司为责任方的中德意联营体承建,联营伙伴是中国水电七局和水电十一局等,在右岸单薄的山体中,要开凿最大直径 19.8米、有19个洞口的16条大直径的隧洞,又因地质条件复杂,是枢纽建设最为艰难的部分。雕塑用粗犷的手法简洁再现从山体中开挖出洞群这一结构特色。

现在我们看到的由一支巨大的黄色铅笔组成的雕塑,它体现了一支笔能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代表了小浪底水利枢纽精心的设计者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该院始建于 1956年,1992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百强之一。

现在大家看到的 XECC四个红色英文字母,是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缩写。它告诉人们承担小浪底国际工程监理者就是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9月,工程高峰期监理人数达580人。小浪底工程建设质量优良,各标工程造价都能控制在概算之内,都与咨询监理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这座雕塑代表的是三标——发电系统标,主要承担发电系统的洞室开挖。该项工程是由法国杜美思公司为责任方的小浪底承包商承建,联营伙伴为中国水电六局等。其雕塑创意为发电机引水洞和向下开挖的尾水洞。同时表明地质中岩石更迭,洞室交错象征发电系统 70个洞室扑朔迷离的地下迷宫。

这一座雕塑为四标——机电安装标,由中国水电 14局、4局和3局组成的“FFT”联营体承建。“FFT”为这三个局头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请看——这里有两个“F”叠在一起,这个巨大的螺丝又象形英文字母“T”,同时“F”犹如一把大板手正在紧螺丝一一因为扳手是机电安装的主要工具。既说明了“FFT”联营体又极具机电安装的特征。

广场东面为弧形花架长廊,长 165米,高4.82米,宽4米,花岗岩石柱顶天,花岗石板铺地。它是雕塑广场的延伸,是雕塑群不可缺少的一组美的构件和组合。春夏之季,蓝天艳阳,花架班驳,别有一番景致;绿草成茵,花香扑鼻,黄河听涛,和风拂面,漫步在花架长廊,神提气爽,好不惬意,真让人流恋忘返。

三白云山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白云山。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以二绝四奇而著称,一绝为绝妙的地理位置,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域,集白河、伊河、汝河三源,二绝为奇特的地形,境内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中间形成较开阔的山中盆地,由此二绝而派生出四大奇观,一是价值连城的动植物资源,据调查,有动物204种,植物1991种,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被专家学者誉为“自然博物馆”。二是适中宜人的气候,这里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空气清新,较大的昼夜温差,使白云山在盛夏时节形成“早穿夹袄午穿纱,展如初秋夜如冬” 的避暑奇观。 三是公园景色齐全,有以白云峰、玉皇顶、小黄山、鸡角尖、千尺崖为代表的险峰奇石景观;以万亩原始林、唐代银杏林、野生牡丹园、高山杜鹃园、红桦林、白桦林、箭竹林为代表的森林景观;以黑龙潭、黄龙井、珍珠潭、青龙瀑布、白龙瀑布、九龙瀑布为代表的瀑潭景观;以白云洞、青蛇洞、锣鼓洞、洞天栈道、仙人桥为代表的洞窟景观;以乌曼寺、云岩寺、玉皇阁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云海日出、盛夏避暑、金秋红叶为代表的物候景观。四是中国独特的地质公园。白云山整个景区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鸟、兽为一体,雄、险、奇、幽、美、妙交相生辉,形成各具特色的白云峰、玉皇顶、小黄山、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成为中原地区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实习、寻古探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区,被誉为“人间仙境”、“中原名山”。

白云山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被社会推荐为“河南省十佳景区好去处”第三名。2000年被评为“洛阳市十佳景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景区,2004年又被评为河南省十大热点景区之一。 经过15年的开发建设,公园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配套旅游服务体系,筹建10大宾馆,完善道路及服务设施,建成玉皇顶高山滑道和“亚洲第一跳”——白云山云飞蹦极,形成万人日接待能力。目前已成为中原地区旅游新热点和洛阳南线重点旅游区。

白云峰观光区有七个奇峰,常年白云缭绕,颇有仙山灵气。主峰玉皇顶,海拔2212米,为河南最高峰之一,因峰插天宫,顶如皇冠而得名,是中原地区观赏云海日出的最佳去处。登上群峰之冠——玉皇顶,可谓是“一览众山小”,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其自然景观神秘莫测而又奇幻多变。“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玉皇顶有1000多亩高山杜鹃林,最大的一棵杜鹃王,树围1.64米,覆盖面积25平方米,为中原罕见。杜鹃花5—6月份开放,呈红、白、紫等7种颜色。花开时,花香弥漫,满山遍野,姹紫嫣红,分外妖娆。峰顶有一白蛇洞,相传为白蛇修炼之地。山上还有一线天、金兔拜月、望夫石、天桥、白云洞、千年银杏、乌曼寺塔等景点。

这里峰峦叠嶂,河谷纵横、奇峰林立、悬崖峭壁、异洞幽谷、飞瀑深潭,整个地貌独特壮观,加之花草虫鸟,珍禽异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观。这里一年四季风光各异,漫步林中,犹如碧海荡舟,驻足林中,清香沁人心脾,云动涛声起,风定鸟自鸣,配合着山泉,给人以幽深、幽静、幽暗、幽香的幽幽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人间仙境。

篇三:红旗渠的故事一

《百家讲坛 红旗渠的故事》

太行山间一条人工修筑的引水渠,何以用了10年的时间才完

成?何以牵动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情怀?何以吸引众多的参观者?又何以让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发出由衷的赞叹?《百家讲坛》节目今天向你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第一集

红旗渠概况

在河南省北部,有一个名叫林州市的县级市,原来林州市叫

做林县,它的地图轮廓是南北长,东西宽,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北面紧邻河北省涉县,西面紧邻山西省平顺县。20世纪60年代,红旗渠就诞生在这里。

到过这里的人都知道,林县是个山区县,太行山主脉穿过林

县全境。红旗渠就是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它引的是属于海河水系的浊漳河的水,源头在相邻的山西省平顺县境内。整个工程1960年2月动工,1965年4月建成了全长70.6公里的总干渠,1966年4月建成了三条干渠,1969年7月完成支渠配套工程,至此工程全部竣工,前后历时10年。红旗渠渠道总长1500公里,灌溉土地54万亩。

红旗渠的工程量到底有多大?在太行山上修建红旗渠那是相

当艰难的,逢山需要劈山凿洞,遇沟需要架桥。整个工程共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

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方1515.82万立方米。这个土石方的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把这些土石砌成一座宽两米、高三米的城墙,可以从哈尔滨延伸到广州。

缺水的苦难

大家知道,太行山是很险峻的,但是为什么林县人偏偏要从

险峻的太行山半山腰修筑红旗渠呢?红旗渠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历史上兴修的水利工程大致有3个用途:饮水、灌溉、航运。

大家看看,都江堰和郑国渠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京杭大运河和灵渠主要是为了解决航运问题,京密引水渠、引黄济青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问题。那么,红旗渠是那种用途呢?

红旗渠有双重功能:饮水和灌溉。那么,是什么原因竟至于

让林县人在解放初期财力和物力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就要凭着一县之力就要修筑这么艰巨、宏伟的水利工程呢?

是缺水,严重缺水。缺水缺到什么程度呢?

从地质构造方面来说,太行山是断层山,在林县境内,这种

断层表现得特别明显,太行山的几条余脉在林县境内又是由西向东倾斜、延伸。这种地质构造导致林县境内形如一个漏斗,形不成稳定、良好的隔水层和蓄水层,流水漏失严重。在林县境内,也有几条河流,但是由于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河床纵坡大,流径都很短促,积水面积少。再说,这些河流都是季节河,汛期山洪暴发成灾,冬春季节则往往是干涸无水,也成灾。即使在一些盆地地带,地下水埋藏也比较深,不利于开采。所以,林县缺水。

从气候方面来看,林县山高沟深,气候比较复杂,全年降水

量分布及不均匀,七月、八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到80%,春、秋、冬季三个季节10个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的30%到40%。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

从历史上来说,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是很悲惨的。

新中国成立前,林县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

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旱灾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是?人相食?,就是人吃人。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至今在林州部分农村还可以见到记载旱灾的石碑。

桂林镇桃科村盘峪自然村有一块立于清代光绪七年的石碑这

样记载着这个村的悲惨历史:?光绪二年间,共计男女一百一十七口,自三、四年间,流离死亡,仅存男女十一口。斯时,尸骸有未葬而窃食者。此间北地有小窑,食人肉者,混迹其中,骸骨堆之如丘。其时米价每石十五串,麦价每石十三串,瓜秧、豆秧、玉米秆,皆备食用。花籽饼每个大钱五十文,树皮草根,或剥或刨,亦几殆尽。每一妇女十七八者,仅值三五百文。王姓祖居其庄,男女四五十口,自光绪三、四年间,流离饿死者,仅存三人而已。?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旱灾,没有那种切肤的感受,但是仅看这些碑文,就可以感到当时的情景真是人间地狱,惨绝人寰。

林州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民国初年,任村镇桑耳庄

村的300多户人家常年要到3.5公里远的黄崖泉去挑水吃,曾经因为挑水跌死、跌伤3个人。民国九年大旱,黄崖泉的泉水只剩下香火头那么粗,远近来这里挑水的越来越多,人们只能排长队等候。大年三十,老长工桑林茂老汉五更天就起来到黄崖泉等水,直到天黑才接满了一担水。新过门儿的儿媳妇王水娥心疼公爹,傍晚出村去接公爹。从公爹肩上接过担子,没走几步就被石头绊倒了,一担水倾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在除夕夜悬梁自尽了。桑林茂老汉埋葬了儿媳妇,大年初一带着老伴和儿子翻过太行山,到山西逃荒去了。

采桑镇狐王洞村王老二家,儿媳妇洗衣服用水多了一些,婆婆看见心

疼,说了儿媳妇两句,儿媳妇一气之下上吊自杀。就因为这事,王老二全家就搬了家,搬到了哪里呢?搬到了有水源的城郊乡桃园村。

因为缺水,很多山村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任村镇牛岭山村

因为缺水,本村的姑娘纷纷嫁到山下,外村的姑娘又不愿意上山,解放初期,40岁以下的光棍汉就有30多个。茶店乡张大郊村73岁的老汉王白丑因为所住的地方缺水,打了一辈子光棍,邻村一个12岁的小姑娘夭折了,王白丑把这个小姑娘的尸体埋起来,告诉他的族人说:?我死后,你们把我跟这个姑娘合葬,算是我娶了媳妇了,在阴间我也好去见祖宗。?

因为严重缺水,老百姓在本地生活不下去了,有的就只有含

泪离开故土,到外地去逃荒要饭。特别是二十世纪40年代初,林县连年大旱,加之发生蝗灾,日伪军又疯狂扫荡掠夺,林县人民

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只好去逃荒。当时,全县外出逃荒的达10800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4%,饿死1650口人,占总人数的4.3‰。当时有一首民谣:?住在山里不提气,种着使死龙王地。弯腰弓脊干一年,临底逃荒上山西。饿死爹,饿死娘,卖了妻子和儿郎。剩下自己去讨饭,终究填到狗肚肠。?民谣令人心寒啊。

那么,到哪里去逃荒呢?到山西的多,因为翻过太行山就是

山西省。当然也有跑到山西、河北的。今天,在山西省的晋东南和吕梁一带,就有很多林县移民,在长治市西南十多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就叫林移村,意思是林县移民村,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来自林县横水、城关、合涧等地的25户难民逃荒到这里,在当时还是一片荒草滩的地带落脚栖身,村里现在的人口已经有900多口人;在山西省太原市?五一?广场附近有一个林县移民巷,有林县移民300多人;在陕西西安市东关正街还有一个林县移民大院,现在成了一个小区,小区里有林县移民近二百人。他们都是被水逼上逃荒路后,流落到这里的。

因为水缺贵如油,长期以来林县人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

许多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脸洗衣服,多在过年过节、赶庙会、走亲戚等特殊情况时才洗洗手脸、衣服。洗手脸也往往是全家人共用一个脸盆,舀到里面一点点水,大人洗了小孩洗,洗罢还要把脏水澄清留作下次再用。刷锅洗碗水也是上顿用了下顿再用,今天用了明天用,连用数次,最后浇菜,或者让牲口喝。

一位名叫崔复生的林县籍作家曾经在一篇关于红旗渠的报告

文学中这样写到:?水,维系着林县人的命。


林县红旗渠》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8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林县红旗渠
相关文章
  • 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资料大型报道《共和国地标》将以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曾经凝聚过我们目光的地点,通过串联并解读这些地标,还原它们的历史细节,展现它们的现实状态,为广大读者拼出一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