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正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2017-04-20 05:41:2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对照阅读教案

备课人:骞春江日期:2008.03.06

教学目标:

1、对比鉴赏不同词人笔下的具有婉约风格的思念之情。

2、在对比中把握两首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赏析《江城子》一词中虚实相生的手法以及两词共同使用的对写手法。

2、品味同为婉约词选取的景物的不同。

教学难点:

对比鉴赏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

教学过程:

一:旧知反馈。

提问背诵《颁奖词》。

罗映珍----用爱唤醒沉睡丈夫。

孟祥斌----年轻军人舍己救人。

(提醒背诵时注意节奏,语调。)

二:导入。

“大爱无疆”,罗映珍用一个传统女人最朴素的方法又一次证明了这个真理。夫妻恩爱,是一种超越了爱情的亲情,这种心心相依,忠贞不渝的亲情被分裂时,当我们看到孟祥斌的女儿提着爸爸的鞋子在桥头上痛苦欲绝时,我们的感动怎么能够克制?我又进一步想了一下,孟祥斌的妻子在自己的丈夫离去之后的日子中,一定会日日以泪洗面。她对丈夫的思念远不是只用泪水可以冲刷得完的。人生处处是离别,故而就会有离别后的思念。也许异地之别的思念还会又再次相逢的期盼,那么,生离死别的思念,只能让人欲诉无处,只待用痛苦煎熬着的内心数着缓缓如流水却流不尽的凄凉。苏轼是豪放派的词人,然而这并不排除他的心中也会又悲凉的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悼念亡妻之作。

三:介绍《江城子》写作背景。

苏轼的妻子王弗在16岁时嫁给苏轼,二人两情相悦,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然而,十年之后,王弗不幸早逝。27岁,正值王弗如花似玉的年龄,二人的甜蜜生活才刚刚开始不久,苏轼悲痛欲绝,久久不能忘记。独自一人的生活十分孤独难熬,就这样熬过了又十个年头,此时的苏轼任职山东密州,一夜梦回往昔,有感而作此词。

四:整体感知。

1、 生齐读,师点拨、评价、纠正。

2、 师朗诵,带着感情,将学生引入情景。

五:内容分析。

(一)分析上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分析:时至苏轼写这首词时,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二人相互思念遥遥相望,却又杳无音讯,两茫茫写出了苏轼无限的思念和惆怅。这十年来,苏轼历尽奔波。先是与王安石不和,受尽排挤。后又在密州任职时遭遇灾荒,忙于处理政务。某中程度上,苏轼无暇思念,但更多的是,苏轼不能承受思念之苦,不敢去触及思念的弦。故而不思量,却仍然难忘。越不去想,就越不容易忘。从“自难忘”中也看到苏轼对王弗的思念历久弥深。

(板书:时间久)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分析:王弗死后埋葬在故乡四川,而此时的苏轼在山东密州做官,两地遥遥,相差千里。亡妻孤苦一人,既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之情无由向亲人诉说,故说“无处话凄凉”。夫妻不能共话,不仅在于距离遥远,更在于生死的界线无法超越。

(板书:距离远生死相隔)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分析: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

明确:应不识。

提问:为什么不识?用几个词来概括这几句话描绘的作者的形象。

明确:历尽沧桑,面容憔悴。

(二)小结。

1、上片写梦前,几经分合转折,抒发了作者对亡妻思念不已的一片真情。

2、提问:在上片中,词人为抒发对亡妻的思念选取了什么样的意象?

明确:孤坟词人自己憔悴的面容。

追问:用的什么样的笔法?是如水彩般的细腻描绘,还是如素描般的粗笔勾勒? 明确:粗笔勾勒。选取意象时从大处着笔,用粗笔勾勒的笔法。

(板书:粗笔勾勒)

3、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念至深自然就能入梦。上片在写梦之由。

(三)分析下片。

以下写梦境部分。

齐读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分析:写到梦境中见到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了,这个以前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当从何处说起?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

提问:这几句是虚写还是实写?

明确:本词为记梦之作,有明确的日期,所以说应确有其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实写。可是,梦本来就是虚幻的,所以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板书:梦之境虚实相生)

小结:以上几句写梦之境,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分析: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树的上冈上,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悲伤。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对写。

(板书:梦之感对写)

总结:本首词共三部分,运用了虚实相生,对写等手法,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

苏轼本为豪放词人,但由于与亡妻伉俪情深,所以借粗笔勾勒的手法写出了生死相隔的思念。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首婉约派女词人如何来写异地相别的思念。

六: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 写作背景介绍

李清照自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感情十分细腻,对于花开花落,四季变化也很敏感。赵明诚在择妻时作了一个梦,梦中注定要有文词之妻,而李清照与赵明诚有是门当户对,并且志趣相投,于是,两个人的婚后生活十分美满。但美中不足的是,赵明诚在太学读书,一个月只有两次回家的机会。长期的独守空房,使李清照深感闺中的寂寞孤独,春去秋来,眼见时光如流水一般偷偷溜走,而自己只有孤独寂寞相伴,只能用词来排遣内心的忧愁。于是创作了本词。

(二) 内容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分析:首句写红色的荷花开始凋谢了,白色的竹席也有些凉了,秋已深了。词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融入了一种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慨,是一种融情于景的写法。

(板书:融情于景)

接着写她再次去划船的景象。这句的意思是: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绸制的丝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两句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看到的是无限春光美景,双栖的鸳鸯,烟柳画桥。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分析:前秦窦滔之妻苏若兰曾寄给她丈夫一首织锦回文,后来借锦书指代夫妻之间来往的书信。清照所盼望的自然是赵明诚的来信,遗憾的是一直等到了月满西楼,而此时雁自回时,却没有为她带来锦书,于是心中难免就会产生失落和伤感。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分析:“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两人分居异地,却有同一种相思。自己的闲愁自己有深切的体会,又设想对方的闲愁也不易排遣。

(板书:青春易逝无人欣赏)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体现了愁绪转移的迅速,丝毫没有间隔。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总结:1、提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李清照的愁的话应该是什么呢?

明确:闲愁。

追问:词人是用什么意象,什么手法来表现闲愁的?可以与上首词相对照。

明确:选取景物从小处着笔,用细腻之笔描绘。

(板书:细腻描绘)

2、本首词选取细处之景,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与丈夫分居两地思念的“闲愁”。写出了婉约女词人的细腻之心的思念。

七:总结比较鉴赏

一个是豪放男词人,一个是婉约女词人;一个是生死相隔,一个是异地相别;不同的际遇,相同的离愁和思念,又不同的程度,更用了不同的手法。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词的异同。

明确:同:

1、 都写别后的思念之情。

2、 在风格上都是婉约词。

3、 都用了对写的手法。

异:

1、 苏词选景从大出着笔,用粗笔勾勒;而李词从小处选景,用细腻之笔描绘。

2、 苏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而李词侧重写实。

3、 苏词写生死相隔的思念,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而李词写异地相别的闲愁,描写细腻,却少了苏词当中蕴含的沉痛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比较鉴赏文字。

要求:从选取的意象,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写成文章。

篇二: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

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篇三:李清照《一剪梅》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光华如玉的席子。②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清照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出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6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相关文章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对照阅读教案备课人:骞春江日期:2008 03 06教学目标:1、对比鉴赏不同词人笔下的具有婉约风格的思念之情。2、在对比中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