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礼仪知识 >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正文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2017-04-08 06:35:5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关于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礼仪 文化的比较

系 级 班

姓名:

学号: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因此,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一.家庭生活东方之“家族为本,亲情至上”与西方之“个人为本,自由至上”

东方民族尤其信奉“血浓于水”这一传统观念,一项视家族礼仪为根本,所以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是血缘亲情。当多种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维护血缘关系的家庭利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的东方,敬老爱幼,古风依然。很多中国传统的家庭,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家长维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 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家长终生操劳,从养育儿女到孙辈,不以为苦,反而自得其乐。庞大的家庭结构虽然矛盾重重,但“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就足够了。重视家族的观念,还表现在对“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训诫的遵守方面。即便是流落海外的中国人也是念念不忘家乡,怀念亲友,千方百计地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看来,国家、家乡都是家族概念的放大,人际关系都是家族关系的延伸。

在西方家庭中,人伦之情也是存在的,但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上更注重人格上的平等,个人更看重自己的实际利益,子女成年后对家庭的依靠也较少,主要靠的是个人的奋斗。表现在利益上,常有儿女成婚后父母在儿媳家或儿媳在父母家吃饭也必须在计算伙食费的情况发生。西方有句谚语:“每个人的家庭就是他的城堡”,它生动的反映了西方人在自己家里拥有的不受别人干扰的权利和自由。邻居之间推门直入,相识之人未经预约便径直来拜访,都被看成不懂礼仪的行为。另外,想随便打听个人的隐私,未经许可就搀扶老人或残疾者,都有可能被视作失礼的表现。

二.日常交际东方之“谦虚自贬,含蓄自制”与西方之“交际务实,不重客套”

中国人一向视谦虚为一种美德,“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作千古不变的规律。因此,在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很少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中国人还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被人视作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表现。这与率直、坦诚的西方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以送礼这一较为普遍的社会交往习俗为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就各有千秋。在我国,多数送礼者选购礼品时追求其名贵,为了面子或迫不得已而不惜破费,对礼品的包装一般不太在意。尽管也曾费尽心机、精心挑选,但在送礼时面对受礼者却总是谦逊而恭敬地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如送给同事一本装帧精美的好书,或献给女主人一束美丽的鲜花,即便是很普通的礼品也会用彩纸、丝带包装的精美别致,并会对受礼者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借以展示其重视和情谊。在接受礼品时,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习惯做法更是泾渭分明。我们中国人收礼时常常会客气的推辞一番,接过礼品后一般不当面拆看礼物,既显示自己不贪财,也避免对方因礼轻而难堪。西方人受礼时一般不推辞,接过礼品后总是当面拆看礼物,以表示谢意和礼貌。

在西方社会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人们办事讲究效率,不尚空谈,除了必要的礼仪外,

一般来说礼仪形式有简化的趋势,特别是在交际活动中不喜欢过分的谦虚和客套。比如一个西方人到他人家中做客,他如果说“谢谢,我不想喝茶了”,那他就是真的不想喝了;他如果想喝,他就会说“如果你正好沏茶,我也喝一杯”。对于中国人在交往中“自贬”一番的谦虚,西方人往往难以理解,甚至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三.餐桌文化东方之“群体意识”与西方之“个体意识”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礼仪日臻成熟和完善,它们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在20世纪,由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形成餐桌礼仪。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他说,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节日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行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和谐的气氛。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美味佳肴是放在一桌人的中心的,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名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而在西式宴席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扰,则缺少了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思想差异东方之“承认现实,满足现状”与西方之“挑战当下,活出精彩”

大多数东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承认现实、满足现状的心态表现得日益突出。这一特点在他们对于“老”字心安理得的认可和着装渐趋保守等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褒义词,在称呼的前面冠以“老”字是一种尊称,如称一般年长者为老大爷、老大娘,德高望重的学者为“吴老”、“钱老”等。而在西方,“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有时是“不中用”的代名词。因此,西方老人不愿意老、不言老、不服老,自然也不喜欢被别人尊称为“老人”。同时一个“老”字,在东方与在西方的礼仪实践中却毁誉不一。

关于这一点,从着装、化妆方面的心态和做法也同样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在服装选择上便逐渐趋于保守,一般不再选择鲜艳、亮丽的色彩,而偏重于中性色或中性偏冷色,如灰色、黑色等。这种选择并不一定说明不喜欢鲜艳、亮丽,而是担心别人说自己“老来俏”“老不正经”等。在化妆品的使用上,东方老人就更是慎之又慎、少之又少了,西方在这方面与东方全然不同。在服饰的选择方面,西方老人比年轻人更大胆、更新潮,无论多么亮丽花艳的服装,只要他们喜欢都敢买来穿在身上。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更重视化妆,每天都要精心涂抹、装扮得焕然一新之后,才愿意在街头穿行,以示自己风韵犹

存。

五.婚姻礼仪根源东方之“儒家思想”与西方之“基督教思想”

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婚姻礼仪主要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处于同一 时期的中国,其婚姻礼仪则主要受封建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婚礼作为“五礼”中的“嘉礼”,是礼的本源和发端,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一直深受重视。然而,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婚礼习俗存在诸多差异。

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的分期是从公元 476-1640 年,约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到 明朝。我国中世纪时期的主要婚礼程序是:1.议婚,也就是“提亲”;2.纳采,就是男方家长向女方献礼求婚的礼仪;3. 纳币,也就是所谓的“下聘”,男家须向女家送纳“定婚礼物”;

4. 铺房,所谓“铺房”,就是举行婚礼前夕布置装饰新房;5. 亲迎,即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6. 下轿利市,即新妇被迎娶至夫家后下轿、下车入门过程的祈吉庆贺活动;7. 拜堂,又称“拜天地”或“拜花堂”;8. 喜宴,即婚礼中的庆贺筵席,今俗称之喝喜酒;9. 坐帐,即迎新妇人新房;10. 撒帐 新婚夫妇交拜之后或坐帐之际,向帐内散掷金钱彩果的祈吉仪式;11. 合髻 又称“结发”;12. 合卺,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13. 闹房,即“闹洞房”;

14.妇见舅姑,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15. 回门,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示谢兼拜认女方亲属。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方中世纪婚姻礼仪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纪的教会婚礼。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基督教会婚姻仪式的整个过程:新郎和新娘被领到教堂门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围观的人群作证。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为女人是从亚当身上左边的肋骨制成的)。教士开始向众人询问结婚预告,同样的询问也被问及新郎新娘:他们是否秘密地做过什么,是否发过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们之间有任何方式的联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种障碍被陈述出来并被保证加以证实,那么婚姻就要被推迟直到事实被澄清。如果没有结婚障碍被提出,婚礼就被举行,教士向新郎问道:“你愿意娶这位女子为妻,爱她、尊敬她、维护她、保护她,不论在健康还是生病时,都作为一个基督徒丈夫对待他的妻子那样,只要你们生活在一起?” “我愿意。” 新娘也被问及同样的问题。然后新娘由她的父亲或朋友给出,新郎接受她,当着教士的面,以现在时向新娘发誓,新娘也向新郎发类似的誓。接着,新郎把金或银和一枚戒指放在盘子或书上,由教士祝圣戒指,然后,新郎用右手拿着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最后让戒指停留在第二个手指上,说道:“阿门。”然后新郎新娘低头,教士向他们祝福。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 新人跪在祭坛前,接受教士和众人的祈祷,然后新人被带入教堂内殿,做弥撒。之后,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当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还要来祝福婚床,以保护他们不受魔鬼的侵袭,教士用圣水点洒他们,给他们散播和平,然后离开?

结语: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也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篇二:浅议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浅议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摘要: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本文主要从中西方文化在交际语言、餐桌礼仪、服饰礼仪、待人接物几个方讨论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进而探讨对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和设想,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提高交际效率。

关键词:礼仪、差异、和而不同、融合

礼仪,是一种人为构筑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对彼此的感情和尊重。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礼仪,经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跨国交往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愈发明显,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西方的礼仪文化,可能会引起误会,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在礼仪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一)、中西方在招呼语上的差异。

打招呼是人际交往中最为平常的事情,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增进友谊的纽带。在招呼语的表达上,中国人大多使用“吃饭了吗?”“你干什么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个人生活的语句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与关心。可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他们打招呼是很自然的,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者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对方有进一步的交往,只不过是一种礼仪形式。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是属于个人的隐私,别人无权干涉,往往有管闲事和窥视隐私的误解,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这是西方注重人权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就提出家天下的观念,,家长制长期存在, 同时每个人都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实质是人们要维护皇帝的国家,就是在今天也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称呼上也要加上什么哥姐的,以视团结和和谐。在西方,文艺复兴就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展开的,提倡个人自由和独立。这种个人主义已经渗透到政治经

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人们一般不干涉和过问别人的事情, 尤其是年龄,婚姻,家庭、收入、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西方在称谓上的差异。

称谓方面,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中,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在西方,“老”是虚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这些和中国都是不同的,在中国一般只有熟悉亲密的人才能“直呼其名”。 中国孩子要是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那一定会被认为是十分无礼。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汉文化一向认为小的、年轻的必须尊敬老的、年长的。我们常说老张、老先生、老人家、张大嫂、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呼,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还零星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西方则不然,他们崇尚民主与独立,这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在处理与人的关系上。他们不太讲等级,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分尊卑长幼,只要彼此尊重,父母子女可直呼其名,表现出一种轻松宽容的氛围。

二、餐桌礼仪的差距

中西方在饮食方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这种饮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而西方人决不会勉强别人,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

中国文化主张集体主义与团结,喜欢与他人和睦相处并乐于助人。中国向来爱讲排场、讲面子。表现在饮食礼仪上,请客吃饭就不再那么简单的仅仅是吃饭,

而是为了达到某种明确的目的,故设宴只是一种形式,通过宴请以及“礼遇”表达让对方高兴满意,在一种欢悦和谐的气氛中与东道主在情感上达成交流,进而促成真正目的的实现,这是中国食礼的一种追求。“吃”,在中国,都须依“礼”而行,表现出对吃请对象的充分的尊重与敬意。其宗旨与目标只有一个,即追求“和谐”的氛围与环境。因此,在中国吃饭,与其说是 “吃东西”,不如说是 “吃 文化”。“和”、“合”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文化理念,事实上已渗透到了中国饮食礼仪上,吃出团结,吃出友谊,吃出感情,吃出关系,最终吃出价值,才是中国食礼内蕴的丰富的“潜台词”。

西方的饮食文化事实上反映出西方人所崇尚的文化理念:“自主”与“独立”。其特征:第一,自己对自己负责。在充满竞争、弱肉强食的社会,西方人认为,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独立地面对残酷的社会与冷峻的生活,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自我奋斗,争取自身的幸福。第二,尊重他人的权利与个人隐私,不过问他人的事情,不习惯关心他人,彼此坚守相对的独立性,以获取精神的最大自由。正是由于以上两点,表现在西方饮食上的礼仪,大多是形式上的表达,是一种文明性的体现,而渗透在西方人骨子里的,仍然是西方人所崇尚的“独立”的文化精神与鲜明的“自我”意识。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三、服饰方面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在服装颜色上的差异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中国,黄色标志着神圣、权威、庄严,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彩。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偏爱,也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红色代表着温暖、热情、喜庆、吉祥,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如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

而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洁、正直,无邪,身着白色婚纱,和心仪的白马王子步入婚姻殿堂是不少女孩梦寐以求的事情。白色成为西方服饰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中国,白色却是丧服的主要颜色,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

亡与凶兆。

(二)、中西方文化在着装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服饰差异还体现在如下方面。中国的服饰有浓厚的道德、礼仪色彩,比较保守、传统、端庄、平衡。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对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的重视,中国人穿衣始终保持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中国人注重服饰,首先不是要漂亮,也不是要舒服,而是要合礼。中国近代的中山装、旗袍就是中庸之道的体现。人们在着装上注重伦理内容,用服装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 。

而西方的服饰则以实用性为主,相对比较随意,开放,多变革。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装的款式更是千变万化,人们追求的是用服装张扬自我,表现个性,着装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在任何场合服装都要适合自己的形象,彰显自己的气质和个性。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相似。

四、待人接物的差异

(一)、 中西方国家的人们在接人待物方面都本着礼貌和热情的态度, 但在礼貌和热情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多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出去在餐厅吃完饭后争相买单付钱, 而西方国家的人们不会因为朋友关系好而争相付账, 在赴宴之前都会说好谁设宴请客, 所以不会见到几个朋友吃完饭同时争相付钱的场面。 在西方国家,最多可见的是“AA 制”。 这种各自支付自己花费的方式。 这也是西方国家强调个人和独立意识的体现。

(二)、中西方的人们都有谦虚的美德,但谦虚的方式有所不同。 中国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肯定时,总是会否定的说:“没有、还不行、一般”等等这样的话语以表示自己的谦逊。 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会说“谢谢 这既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也是对赞扬自己的人的判断力的肯定。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不懂得谦虚,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西方人谦虚的表现。

(三)、由于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影响,很多场合女士不能像男人一样得到同等的尊重,在正式的宴会上总是男士在上座就座, 而女士只能紧随其次。 而在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起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交际中的原

则之一, 无论在任何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好女士。

五、对中西文化交际的启示

孔子说“和而不同”,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即和谐、融合,能使事物得以发展。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交流,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基础上吸收对方优秀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亦即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使自己的文化跟上时代,臻于先进的水平,才是一种积极可取的态度。

首先,礼仪是实现人际交往和谐的前提和保障。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形式更多,内容更复杂,人与人关系和谐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之上。人与人关系和谐需要一定的社会礼仪作为黏合剂与润滑剂,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是如此。礼仪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及个人的素质,是人们跨文化之间有效沟通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礼仪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其在历史演绎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本土文化的特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承认差异的存在,而且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礼仪的差异,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能帮助我们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最后,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善于探寻文化的互通性,发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加以现代化的阐释,达成相互间的认同,从而建立一种互补互存的和谐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各种关系时,平等友善的理念应贯穿交际行为的全过程。对于礼仪文化中诸如此类的共性,我们应予以充分的发掘,使其成为多元文化展开交流、对话、商讨,进而达到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

正视差异,求同存异,保持积极的沟通心态,实现文化认同。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注意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正确对人,正确待己,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敖登,闲谈中西文化差异[J],前沿,2005,(10).

篇三: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前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1、中国礼仪文化的背景

2、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

3、中国的社交礼仪及衣食习俗 论文提纲

二、西方国家中的礼仪文化

1、西方礼仪文化的背景及观念

2、西方的社交礼仪及衣食习俗

三、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相互交融以及发展趋势

1、中西方礼仪的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相互尊重

2、中西礼仪文化的共同和谐发展

结束语

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彼此的背景及观念,阐述了中方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及其相互的影响。提倡在各自尊重和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既吸收西方先进的礼仪文化又输出本国的优秀文化,有利于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融,为双方建立了和谐友好的关系,并且取得了在文化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方礼仪;西方礼仪;交融;发展趋势

前 言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交往也变得空前的活跃和频繁,中西文化的交流已成了一个势不可挡的时代内容。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呈现出许多纷繁复杂、各具特色的文化差异。在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中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替、碰撞,相互融合。其中,礼仪作为中西方文明的共同财富,受到其影响是深远而具体的。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方面,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或是在经济贸易中,深刻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或文化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来往交流,另一方面,一个人了解对方的民间礼仪习惯,是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才能够较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于双方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1、中国礼仪文化的背景

中国人自古就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独具内涵。礼仪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然而中国的这套礼仪体系是在中国特定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中华大地位于东亚大陆,它的优越而独特的地理条件是形成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地域的半封闭性,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很难与外界发生联系,使得古代的中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认为中国就是天下,这给文化礼仪带来一定的保守性,中国人一般愿意维持现状,保持和谐,具备务实求稳的心态,持中庸之道的观念,而且更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虽然不乏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但其冒险性明显弱于西方人。其次,经济背景也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我国自古的经济主

要靠农业生产为主,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自然气候使得我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农业文化使得历来的中国人都“重土安迁”具有强烈的归根情结,同时农业生产也养成了中国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而以血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社会结构对其文化礼仪的影响也是深厚的,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由于这种社会结构而带有多多少少的伦理色彩蕴味。中国人特别重视血缘亲情,长幼有序,重视家庭利益,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置于家庭、家族、国家利益之下。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的精神,人们的依赖性较强,甚至在中国今天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国有企业的职员如公务员等都不情愿丢掉铁饭碗,这种依赖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

2、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

从传统礼节上看,中国的传统礼节渗透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个人生活礼仪习俗和岁时节日礼仪等等,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上看,人的一生从孕育诞生到死亡殡葬,都必须经历几个重要的阶段,其中的礼仪习俗主要有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几种。这些具有一定标志性的礼仪都是中国传统习俗继承和发扬下来的,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的承认和评价。其中,婚礼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也”的头等大事,所以传统的婚姻礼仪是中国民俗礼仪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传统的婚姻一般都是根据完整的“六礼”形式而举办的,为的都是新婚夫妇能够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子孙满堂。寿诞礼也是中国传统礼仪中重要的礼节,传统的生育礼仪从婴儿降生取乳名,添盆,开荤,满月,百日礼到周岁宴请,都是按照传统习俗来完成的。而祝寿礼仪是人过六十岁之后才举行的,叫“做寿”“庆寿”“贺寿”,一般借以寄托长寿的愿望。关于中国的传统礼仪习俗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在岁时节日习俗中,春节是中华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最为喜庆的隆重大节。中国人十分珍惜春节这个团聚的机会,亲戚好友都会在每年这个时候一起围坐在大圆桌前吃团圆饭,这种团聚热闹的氛围意味着中国人的大团圆,祥和、亲情长存。

3、中国的社交礼仪及衣食习俗

中国的社交礼仪在很多方面都跟西方国家都不一样。在酒宴上,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

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从衣食习俗上看,中国人重人情味,在宴请宾客上,都是与情理脱不了关系,人情味极浓。中国人请客,不论长、尊、主、次都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以示对客人的热情态度。中国人在宴请上还喜欢用言行来劝酒,觥筹交错,歌舞升平。在宴请中,主人会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请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热切诚恳,此外,在饮食方面,中国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因此可看出中国人把吃饭当做头等大事,一般的中国菜注重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有时对其追究超乎于营养价值方面。另外宴客时中国人喜欢崇尚热闹欢快的氛围,讲究面子排场,排场越大,气氛越热闹常常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在服饰方面,中国人注重韵味,中国的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或多或少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在民国期间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服饰是中山装,孙中山先生说过,这样的“新装”既保留了西服的部分长处,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在任何场合穿上都显得庄重而不死板,这种被外国人称为“国服”的中山装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此外,由于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不同,其服饰也突显出其民族特色,如汉族的“汉服”,白族的“风花雪月服”,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服”等等。

二、 西方国家中的礼仪文化

1、西方礼仪文化的背景及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西方文化经过长期不断积累和创造,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涵结构,我们这里涉及的西方传统文化,具体地说,就是指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源头,经过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到14世纪以后经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所带来的文化大发展期间所积累下来的丰富遗产。尽管西方国家的文明历史只有短短200年,但它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纵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如西方的代表强国美国有“大熔炉”之称,大不列颠英国有“沙拉碗”之名。首先,在权利分配上,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利,向往自由,崇尚平等,就像“美国梦”

中所体现的;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实现!无论你出身贵贱,他们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头开始,这就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人在这一“平等”观念上的另一方面表现出对家人或陌生人过分的客气和礼貌,如对身边提供给任何服务的人都要说声“谢谢”而且在称谓上,一般长辈与晚辈,职员与上司等之间都会直呼其名,他们并不看重这种“尊卑”的观念,但这并不代表西方人不尊老爱幼,反而从相反的角度体现出他们很自然的互尊互爱的亲密关系。其次,西方人强调“自我”的观念,把个人价值当做一种美德,一种积极的处事哲学,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 even cowboy can be president.)美国总统林肯就是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此外,西方人信奉现实主义,重视客观事实,一切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追求事实的准确性,切忌事情的虚拟化和含糊性,正是西方人有如此诸多的文化观念,所以它的礼仪也受到这些背景观念的广泛影响。

2、西方的社交礼仪及衣食习俗

西方国家的礼仪文化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而呈多样化,其中主要有社交礼仪及衣食习俗。美国被誉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社交礼仪文化在西方国家中占有很大的代表性,通常在社交的场合,美国人给人的印象是性格开朗,乐观大方,不拘小节,讲究实际,直言不讳,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很乐于交际,不拘泥于正统礼节,没有过多的客套,与人相见不一定以握手或拥抱为礼,笑一笑或说声“Hi”(你好)就算有礼了。美国人从小就养成了说话要有礼貌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与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说话,也都会使用“Hi”(你好),“please”(请),“I am sorry”(对不起)等等的客套话,与这些礼貌用语离不开口显得他们很有教养。在如今的美国,越来越多的女子跻身于政界。商界,甚至有些担任更高的职位,随着女子地位的大大提升,对于她们,不要有太强的性别意识,如果想表示对女士的尊重,有教养的男士通常都会抢先一步去为女士开门,给她们让座,但要做得自然,不要让她们感到有意识的表露。

在日常的饮食和衣着打扮方面,美国人也遵循着一定的礼仪规范,而且美国人穿衣服是因场合而异的,在下班或休闲的时间里,他们的衣着不太讲究,比较随意自然,只提倡着装的个性与舒适。但在正式场合,他们会按照严格的惯例着装打扮,如男士一般都会穿西装打领带,女士也会着装得体整洁,他们看不起那些着装肮脏,折皱,有异味的人以及服装搭配不协调的现象,他们认为那都是缺乏基本着装常识的表现。在饮食上,美国人注重餐桌礼仪的讲究,西方人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这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对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饮食都是为了健康与生存,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30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相关文章
  •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3100701成武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

  •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关于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比较关于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比较系级班姓名:学号:关键词: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